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嘉平 《四川中医》2001,19(10):6-7
《金匮》胸痹篇提出:胸痹的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本虚标实,治疗以宣痹通阳为主,以括萎薤白白酒汤为主治方剂。中焦阳虚者,以人参汤补中助阳;痰浊内盛者,药用瓜萎、薤白搂主涤痰理气,温化宣通,以除痰浊;阴寒内盛轻者,以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重者,则宜乌头赤石脂丸主之。临证治疗胸痹,须重视活血化瘀和寓通于补的临床应用,“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脏疾病遵循胸痹论治,可取得显著疗效,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病死率及三大并发症。胸痹证情缓解时,应注意调节饮食、调畅情志以疏通气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治疗胸痹用药规律。[方法]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56篇;中药方剂56个,中药101味,对数据进行核对及逻辑检查。[结果]中医药治疗胸痹所用药类比较集中在补虚、活血、理气、化痰、通阳类,提示补虚、活血、理气、化痰、通阳、清热、祛寒等为胸痹常用的治疗方法。[结论]治疗胸痹使用次数及频率前五位为丹参、黄芪、川芎、甘草、瓜蒌。  相似文献   

3.
胸痹是指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滞,寒凝气滞而引起的心脉痹阻不畅,以胸部沉闷或隐痛或含糊不清的不适感,甚者胸痛彻背,短气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J].但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临床患者多见形体偏胖,血脂升高等痰浊瘀滞型胸痹,胸痹发生也逐渐显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这些群体平日工作繁忙,无暇运动,饮食不规律,且多食高脂高热量饮食,故临证多以湿邪阻滞,痰浊瘀滞型为主.有研究报道[2-4]近年胸痹的病因病机中标实以痰浊为主者占85.27%.故治疗胸痹时可加用理气化湿之藿香正气方以增强作用,现举验案1则,详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补益法在胸痹临床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痹 ,“痹”指痞塞不通之意 ,不通则痛 ,故胸痹以胸痛为主症 ,它既是病名 ,又是该病病位病机的概括。引起胸痛症状的疾病包括心系、肺系、胃系等多种疾病。笔者所叙之胸痹心痛指心系之冠心病心绞痛而言。本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发作性心前区憋闷疼痛的病证。在祖国医学中多属胸痹心痛、胸痛、真心痛等症的范畴。对于本病的治疗 ,古医籍中早有“心病食薤”,“苏合香丸芳香温通”,丹参饮、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等。现代医学近年来对此治疗除药物扩冠外 ,多采用介入疗法 ,但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在临床实践中 ,…  相似文献   

5.
胸痹心痛古代文献用药规律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中医古籍文献中胸痹心痛的证治规律及中药用药特点。[方法]运用文献学方法搜集并整理从先秦时期至清末关于胸痹心痛的各类医学古籍文献,选取关键数据建立数据库,应用统计学软件对中药部分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及聚类分析。[结果]相关数据结果分析发现从先秦时期到清末历代医家治疗胸痹用药以温里药应用居于首位,说明温里药为胸痹心痛方中主要药类;其次化痰药、理气药、补虚药等也为治疗胸痹心痛方中的常用药类,常协同使用。[结论]本研究结果之用药特征与张仲景关于胸痹心痛之“阳微阴弦”病机表现出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6.
半夏泻心汤治疗胸痹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夏泻心汤以其主证心下痞而被历代医家及现代临床应用于脾胃疾病的治疗。但笔者临床观察 ,其在胸痹治疗中疗效确切。本篇主要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胸痹的机制。方中诸药相配 ,辛苦合用 ,寒温并施 ,共奏除痰开胸之功 ,故用于胸痹之心气亏虚、痰热内蕴者极宜  相似文献   

7.
胸痹以本虚标实为主要病机,痰浊、血瘀等致病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痰湿瘀阻型胸痹治疗当以通腑降浊,化瘀宣痹为主要治则,临床应用枳实导滞丸加减以通腑降浊治疗痰湿瘀阻型胸痹确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胸痹,以胸骨后、心前区出现发作性或持续性疼痛,或憋闷,疼痛常放射至颈、臂或上腹部为特征。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饮食不节、痰饮内生、情志不畅、肝郁阴伤等引起,而以年高肾气日虚者为多见。心阳不振、痰瘀阻络为其主要矛盾。 胸痹的病位在心,但其发病与心肾肝脾诸脏的盛衰有关,总属本虚标实之病证。笔者纵览历代中医治疗胸痹的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试从肝心的生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现代医学一致认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证多为心气亏虚、胸阳不振,实证多认为血瘀、痰湿、气滞、寒凝等。毛德西教授在本虚标实理论基础上,结合当代时代特色及临床经验,对本虚标实理论进行进一步阐发,认为气阴亏虚是胸痹心痛的根本病机。毛德西教授临床以生脉散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该病,对气阴亏虚明显者,予自拟益气养阴汤方治疗。毛德西教授认为,血瘀是胸痹心痛始终存在的病理状态,活血化瘀是临床治疗胸痹心痛需要贯穿始终的治法,临床以冠心二号方加减治疗。痰浊是胸痹心痛另外一个重要的标实证候,且在当代呈增多趋势,是当代胸痹心痛的特色之一,临床中以大补心汤加减治疗。此外,寒凝心脉也是常见证型之一,毛德西教授喜用芳香温通药物治疗,临床常以宽胸丸加减。水饮内停是毛德西教授对胸痹心痛“阴弦”病机的进一步发挥,认为“阴弦”主要是水饮内停为患,临床中以苓桂术甘汤加减治之,病情严重者合真武汤加减治疗。临床中证型单一者少见,往往为复合证型,辨证论治时需把握本虚标实的偏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化湿解毒开郁法治疗湿热郁阻型胸痹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例胸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以基础西药治疗,包括阿司匹林、他汀类、硝酸酯类。治疗组在基础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化湿解毒开郁方200ml,2次/日。结果两组患者从中医证候的改善、心绞痛症状的缓解、理化指标及心电图的变化等方面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湿解毒开郁法对辨证为湿热郁阻型胸痹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胸痹以本虚标实为主要病机,痰浊、血瘀等致病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痰湿瘀阻型胸痹治疗当以通腑降浊,化瘀宣痹为主要治则,临床应用枳实导滞丸加减以通腑降浊治疗痰湿瘀阻型胸痹确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胸痹心痛多见于中老年人,是因正气内虚,六淫入侵或饮食不节,情绪过激,劳逸失度等因素而致心脉痹阻不畅,气血阴阳失调,即“心痹者,脉不通”“阳微阴弦”而胸痹,属“本虚标实”证。以胸部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郭老师行医近四十年,治疗胸痹心痛经验丰富,针对胸痹心痛的病机,总结出益气养阴、益气活血等八法,疗效确定,颇具特色。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聆听教诲,受益匪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把“胸痹”病归属于心系证病章节。但是,胸痹是以胸部憋闷,甚则作痛,喘息咳唾,呼吸不利等症状为主,病位在上焦,与心肺关系非常密切,且与肝脾相关,并不单纯属于心系疾病。故不宜在教材中将胸痹单纯归于心系证病。本文就胸痹的理论学术渊源、临床实际意义、现代对胸痹主方的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学者共同探讨。1理论学术渊源、病机及主方胸痹病的提出始于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关胸痹的原文有:“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  相似文献   

14.
黄连温胆汤由温胆汤加黄连而成,其所治之中心病证在于“痰”,主要功效为清热燥湿、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临床可用于治疗中风、胸痹、消渴、痴呆等老年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理气化痰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胸痹心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方用理气化痰逐瘀汤,对照组60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两组均以3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疗效及心电图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理气化痰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吕均  樊慧  张娟 《中医临床研究》2011,3(10):33+35-33,35
目的:探讨老年胸痹的,临床疾病和证型分布情况,分析临证思路。方法:收集我院老年病科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60岁以上的139例合并胸痛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疾病的分布规律和证型特点。结果:老年胸痹为脏腑气血亏虚,痰湿瘀阻,常伴食积食滞和化热,而引发疾病主要为心血管疾病,其次为肺部疾患、糖尿病神经症、胸壁疾患等。结论-不同疾病的胸痛常有不同的伴随症状,胸痹的诊治应注意辨证与辨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胸痹心痛是以胸部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对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有极大的影响.祖国医学对胸痹心痛的辩证治疗因其疗效稳定性及应用安全性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下面就中医药治疗胸痹心痛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的范畴.尉中民教授认为胸痹的发生责之于虚与滞,虚即元真之气不充盈,滞即脉道不畅达,脏腑归因于心脾,心脾两虚贯穿疾病始终.尉教授在临床治疗中强调补益脏腑精气、畅达气血通道是治疗胸痹的关键,提出虚者补之使之通,滞者调之使之畅,佐以养心宁神、安定君主之官的治疗原则.结合...  相似文献   

19.
魏刚 《中医药学刊》2006,24(6):1088-1088
胸痹心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是由于正气内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胸部发生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该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系病证之一。该病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根据五脏相关的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拟从生理、病理和辨证治疗等方面对胸痹心痛与五脏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胸痹是以胸膺部疼痛、痹阻不通为主要特点的疾病,自胸痹病名创始以来,各时代医家都对其定义和病机有不同见解。通过梳理历代医书古籍,探讨名医学术思想,以追溯胸痹的学术源流。古代胸痹的内涵范围较广,涵盖了冠心病等心系疾病和其他胸膺部疾病。古籍中胸痹的因机理论亦颇为丰富,不仅有张机提出“阳微阴弦”的重要理论影响后世,还有各医家从风、寒、饮食、痰、瘀、清阳等角度阐述胸痹成因,为现代治疗胸膺部疾病提供更夯实的理论基础和更广泛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