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病,谢晶日教授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失调、湿热疫毒深伏、气滞血瘀损正,提出祛邪扶正的治疗原则及“疏、清、透、活、补”五种基本治法。其中“疏”为疏肝理气、疏利肝胆,“清”为清热除湿、清肠导滞,“透”为透邪解毒、祛邪外出,“活”为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补”为健脾养肝、益肾扶正。临证明辨正邪,圆机活法,标本兼顾,收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银屑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免疫系统难治病,全球发病率为1%~3%,且病程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龚丽萍教授对银屑病的诊治经验甚是颇丰,见解独特,提出“外邪束表、营卫不和、热毒蕴内”为此之重要病因病机。治疗上主张从分型论治,但又不拘泥于传统从血论治,灵活将中医外科“消、托、补”三法运用于寻常型银屑病分期论治当中,当病情处于进行期,宜“消”,重在“透邪”(宣透祛邪、清透达邪),给邪以出路;静止期,宜“托”,其透托法重在清热利湿,化瘀解毒,补托法重在健脾利湿;退行期,宜“补”,重在顾护阴液、健固脾胃以扶正。此外,临证中还重视情志疏导法在寻常型银屑病中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徐建兴  杨志旭 《中医杂志》2023,(11):1171-1174
根据伏邪温病理论并结合治疗脓毒症的临床实践经验,认为“伏邪久藏”为诱发脓毒症之潜在病因;“邪热内伏,瘀毒阻络,内外合邪”是脓毒症的发病之机;余邪深伏,正虚邪恋,致脓毒症合并持续炎症-免疫抑制-高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等不良预后。治疗上以“清、透、养”为大法,运用“清法”清除体内毒邪,“透法”透邪散热、开达通路、清剿余邪,“养法”扶正祛邪外出、顾护脾肾和阴液,防止脓毒症向PICS转变。  相似文献   

4.
伏气温病是外感中常见病,见证繁杂,多重险之候.其邪无不伏于少阴,或乘经气之虚,或夹新感之邪,随经而发.辨证先辨六经,伤寒温病皆同;再分兼夹:新感引动伏邪,伏温而兼内伤.治法清透泄热,养阴补托为两大法.  相似文献   

5.
肾性血尿是肾内科常见疾病,多见于急慢性肾炎、IgA肾病、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疾病中,这类疾病常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最终可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仝小林教授认为此类疾病属脏腑风湿病的范畴,其发病往往由于感受风寒湿,邪伏肾络所致,而见血尿者则多兼湿、热、瘀等病理产物,临床常在扶正透邪的基础上,加用仙鹤草、侧柏叶、小蓟三味药针对症靶治疗。仙鹤草收敛止血兼可补虚,侧柏叶祛风止血兼能散瘀,小蓟善清血分热而凉血,三者配伍,恰合肾性血尿的病机特点,能针对性减少尿红细胞数量,临床用量均为15~30 g。  相似文献   

6.
裴晓华教授认为,肉芽肿性乳腺炎缠绵难愈、复发率高的特点与“邪留”有关。因此,裴教授从“透邪”理论出发,临床上以祛邪外出、调畅气血为主指导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治疗。根据本病分期不同,治以温透、清透、透脓、补透等法,并根据辨证进行药物加减,灵活应用发散达表、质清宣泄、清泄透达之品;肿块期结合外用膏药、溻渍、敷贴、艾灸等外治法,引邪外出,促进肿块消散;成脓期结合切开、药捻、药线等外治法,以促进脓液排出、肿块消散、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7.
举例介绍常克教授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肾虚血尿之经验。常师认为肾之病有寒热之辨;寒者,肿之为多;热者,尿血为甚。邪伏少阴,烁伤络脉,血渗于膀胱,则尿血久不消。血尿不愈,属肾虚者,当以滋肾降火、敛阴摄血,选方知柏地黄汤合二至炭丸随证加减,使血尿止。  相似文献   

8.
南征教授认为,紫癜性肾炎是由于人体的毛细血管发生变态反应性炎症而导致肾脏发生病理损伤的慢性肾病,提出血虚血瘀、邪伏肾络的病机学说,治疗方面采用补益肝肾精血、和血养血、透表达邪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蔡炳勤教授分期论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提出早期以“通腑泄热逐水”法减轻腹内压,配合引流,给邪以出路;全身感染期从气分、血分、邪伏膜原三步论治;恢复期以扶持正气,托毒外出为法,从而总结出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分期论治,突出重点,综合治疗的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一清二活三补法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申德文涉县中医院(056400)急性肾小球肾炎(以下简称急性肾炎)属于中医的“风水肿”范畴。笔者从治疗30例急性肾炎的实践中,有如下体会,即初起皆有风热犯卫,因以清解邪热之法治疗,迅即邪退热却:但尿常规仍旧异常,乃以活...  相似文献   

11.
补托法是祖国医学疮疡内治“消、托、补”三大法则中的主要治法之一。疮疡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按不同时期,不同病情,在消、托、补三法中选方用药始能收到预期效果。疮疡初起须用消法,即用消散的药物使初起的肿疡得以及早消散,免受化脓和开刀之苦。中期疮形已成,脓毒不易外达或溃后脓水清稀,而坚硬不消者,可用托法。如正虚邪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者,用“透托”法,如透脓散,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或毒邪内陷。疮疡后期,毒势已去,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宜用“补法”大补元  相似文献   

12.
丁樱教授对儿童紫癜性肾炎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认为热瘀互结、动血伤络是儿童紫癜性肾炎的发病之标,气阴两虚、热瘀耗血是儿童紫癜性肾炎的发病之本,将病机概括为“热”“瘀”“虚”。并提出了“凉血散血”的治则,研制了院内制剂清热止血方,临证中强调以清热凉血釜底抽薪、活血化瘀疏通经脉、滋阴养血增水行舟。  相似文献   

13.
IgA肾病以其发病隐匿、容易复发、迁延不愈等特点与中医“邪伏膜原”理论具有较好的契合性。本文认为IgA肾病“膜原”伏邪生于肾元亏损、命门火衰,传于三焦膜系、化浊蕴毒,藏于少阴膜络、痹阻肾络,发于正虚感邪、因加而发,并取象于现代医学病理研究,拓展“邪伏膜原”的物质基础,是对该病病机的高度凝练。治疗中根据“邪伏膜原”程度,分别施以补虚托邪治法,固“膜原”之元气;以升清降浊治法,利“膜原”之浊毒;以搜风通络治法,逐“膜原”之络痹;以清热透邪治法,达“膜原”之伏邪。旨在恢复正气,透邪外达,从而减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出现,为临床防治IgA肾病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伏寒化温”学说,通过研究叶天士与柳宝诒主要著作中伏气温病的内容,比较两者对伏气温病的病因、发病、辨证、治法、方药认识的异同。病因方面,两者皆从邪伏少阴说,发病认识存在内外之分;辨证方面,两者均重视伏气温病的鉴别诊断,叶天士从临证角度将伏气温病辨证分型,柳宝诒从寒温统一角度出发,重视六经及兼症;治法方面,两者均重视顾护津液,叶天士治以“清、养”并以清热逐邪为先,柳宝诒治以“清、养、透、托”并强调育阴扶正;在遣方用药上,两者对黄芩汤、伏温中后期的用药及助阳之品的运用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总结赵坤教授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经验。赵坤教授认为此病应分期论治,初期表里同病期,表邪较著,治以疏风透邪为法。中期为里热炽盛期,以清热解毒利咽为法。后期为热盛阴伤期,以清热养阴为法。在治疗过程中,初期应以“透”为主,中期以“清”为重,后期以“养”为要。  相似文献   

16.
介绍朱明芳教授运用清消补三法论治过敏性紫癜的经验.朱教授认为过敏性紫癜的发病与"风、热、湿、瘀、虚"相关,将其分为初期、进展期及恢复期三期辨证论治,应用清消补三法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清"凉血消斑,以"消"祛瘀除湿化斑,以"补"扶正止血退斑,遣方用药灵活,祛邪补虚,从源头治病、防病,并将消法贯彻本病治疗的始终.如久病耗伤气阴,兼感风热之邪,当清补并用,祛邪避免伤正,补虚切勿留邪,并配以少量行气活血化瘀之药以促进皮损消退,退后不留瘀;若因虚致痰湿、瘀血内生,则应消补并行,标本兼治.朱教授认为明确其病因病机,切中要害,灵活结合清消补三法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症状,同时减少复发,缩短病程,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王辉  周剑 《环球中医药》2022,15(1):92-95
过敏性鼻结膜炎是临床中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本文基于“伏于阴,发于阳”理论探讨过敏性鼻结膜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程特点,认为其多具有“少阴虚寒”的体质特点,缓解期以“邪伏三阴”为主,发作期则“转出三阳”,而内外感召及阳气的盛衰为其复发的关键因素。根据三阴三阳传变规律分经论治,采用清透并用,攻补兼施,消托并举的治疗方法,减少过敏性鼻结膜炎的复发,提高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晚清温病医家柳宝诒在治疗伏气温病中,首倡助阴托邪法,治疗伏邪始发,因肾阴虚不能托邪者;还擅用温经托邪法,鼓动阴中之阳,治疗少阴阴阳两亏,而邪机半伏半化者.并根据疾病本虚标实的特点,将外科常用之托法,拓展到治疗痢疾、疟疾,以及妇人产后病等正虚邪盛的疾病,对后世研究杂病治法极具启发意义.文章通过追溯托法之源流,分析了柳宝诒...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摸索,提出治疗男性少精弱精症的四步疗法,即清、调、化、补四法。清即是清除体内湿、热、毒邪;调即是调整体质状态;化即是活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临床上的发热性疾患越来越多,如各类感染、传染及一些原因不明之发热,由此引起机体功能失调到器官损害乃至衰竭。如何运用中医药辨治,使邪挫热清,疗程缩短,疗效提高,一直是中医界治疗热病中思考和探索的内容。除传统的卫气营血阶段疗法及后来医家倡导之截断疗法被广泛应用外,笔者认为“清透法”因其所针对温热病病机而贯穿于温病的全过程中,尤当引起重视,本文就此略做探讨。 1 清透法之概念 “清”为八法之一,乃清热之意;“透”即透达、透出、引邪外出之意。历代医家治温病都很注意热邪之清与透,如叶天士之“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