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以相火学说为基底,通过归纳演绎,提出从“情志—三焦—相火”轴论治情志病。首先,相火是生命之火,藏于右肾,有节制的通过三焦布散于五脏,温煦五脏。五脏所藏神魂魄意志受相火温养进行正常的情志活动。其次,情志病的发生在于“情志—三焦—相火”轴发生异常。异常的情志活动、三焦通道的不畅及相火本身的异常改变均可相互影响而发生情志病,但病机关键在于相火的异常。故根据相火状态,情志病大体分为阳证和阴证两类。亢进、躁动多为阳证,见于五志过极化火引相火妄动,或者真阴不足相火上炎扰心,或者气机不畅,相火郁滞三焦。淡漠、懒动多为阴证,见于先天相火不足,或悲思过度相火不升。最后,本文提出阳证者“以三焦为通道散相火”、阴证者“以三焦为通道调畅气机、温煦相火”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
通过梳理古今文献,结合糖尿病典型症状,阐述了刘完素玄府气液理论与糖尿病发病机理、治疗密切相关性。认为玄府郁闭、气液代谢失常为糖尿病主要病机,治疗当以辛润开通玄府,布津润燥为原则。并依据糖尿病自然病程和玄府郁闭轻重程度,把糖尿病分为初、中、并发症3期分型论治,开辟糖尿病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介绍刘新祥教授基于“阴火怫郁玄府”理论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刘教授认为“阴火内生”乃糖尿病内因,“玄府怫郁”是其重要病机演变,而“阴火怫郁玄府”推动糖尿病向糖尿病肾病发展。因此,其提出补益肾水、潜纳阴火以治内热之糖尿病;健运脾胃、清化湿浊以祛除糖毒,疏通玄府、滋养肾络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并列举临床验案予以佐证,以期为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冯子芹  杨澳  吴宇飞  刘益诚  许凤全 《世界中医药》2022,(24):3515-3518+3523
双相情感障碍属中医情志病范畴,是精神科常见重性精神疾病,当前其中医辨证思路较少、尚未达成统一。气机是人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气机升降相因是维系机体气、血、津液、精等精微物质生成、输布,进而实现人体“阴平阳秘”的关键条件。情志过激则易致气机紊乱、脏腑失和,进而诱发情志病。故本文以气机升降运动失司为疾病发生发展之纽带,邪气盛衰为疾病转化之关键,脾胃受损为疾病复发之基石,动态阐释双相情感障碍的病机演变;并提出临床治疗需重视药物药性,善用针灸、中医情志疗法等中医传统疗法形神同调、心身同治等建议;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并为从气机升降理论运用中医药防治双相情感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慢性腹泻的中医发生发展机制与三焦、玄府功能失常密切相关。《内经》指出,三焦主通行诸气、主运行水液;玄府是津液流通和气机升降之“门户”,三焦和玄府在结构和功能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焦通路的畅达和玄府开阖有度,在整个人体气液代谢过程中起着主宰作用。从“三焦-玄府-气液”理论出发,可以为慢性腹泻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肺结节的检出率逐年增加,但目前仍缺乏对于恶性结节的早期干预措施,中医药将其纳入“治未病”理念中“既病防变”范畴,多从痰瘀互结于肺认识其发生发展,但对于其发于细微,单发多发不定等方面仍缺乏论述。现从气机升降失调导致的玄府络脉并病入手,探讨肺结节的主要病机,并基于花宝金教授的调气解毒学说提出调气扶正、开玄通络、逐痰祛瘀以解细微之邪的论治思路。  相似文献   

7.
王艳阳  孙倩 《河南中医》2020,40(5):722-725
张怀亮教授认为情志病因情志而生,因情志而加重或转化,外因固然重要,不可忽视内因,因为很多时候人情绪的异常反应是脏腑气血盛衰或失调的外在表现,故在诊治过程中不可忽视脏腑气血盛衰的内因,内因可作为起病因素也可作为疾病加重或减轻原因。张教授认为,情志病核心病机是"气机逆乱",情志致病首先引起机体气机紊乱,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临证治疗情志病必始于气,而终于气,调理气机为第一要务。张教授创新三焦辨证体系,从君、相火论治疗情志病中的不寐。张教授认为,情志病治疗应内调外养,提出"风药治郁"理念。  相似文献   

8.
梁未末  叶进 《河南中医》2022,42(1):46-49
玄府既是外邪侵袭机体的入口,又是气血津液流通于体表的通道,还是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形于体表之病所,机体诸因所导致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其病理改变必通过玄府表现于皮肤.外邪袭表,玄府阻滞,致皮肤出现瘙痒、灼热、疼痛等;脏腑之玄府郁闭,开阖失常,则致脏腑失和,形成水疱、疱疹;气津不布,肌肤、脏腑失于濡养,又可化燥、生风,...  相似文献   

9.
袁琛 《新中医》2012,(10):4-5
玄府作为中医学脏象理论中的微观结构,具有宣通气液,渗灌气血,转输神机的功能。玄府闭塞是百病的共同特征。笔者从玄府理论的思想内涵和玄府的生理功能与病理改变,探讨玄府失和在肺间质病的发病与治疗中的作用,希冀为临床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郑涛  艾黄萍  左渝陵 《新中医》2019,51(1):241-243
简版:中医学理论认为,玄府不仅存在于皮肤腠理,而且广泛存在于脏腑肌肉筋膜骨髓之中,万物皆有,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玄府开合失常为百病之源,是疾病发生的根本。玄府郁闭可导致气血津液运行失调、升降出入活动障碍。故在疾病治疗中应首当遵循“开宣玄府”为其治疗大法。牙周炎的病机可分为虚实两端,实证多见于胃火上炎证,虚证多见于肾阴亏虚证和气血不足证。此三证均涉及玄府闭而不开的过程。故对于牙周炎的论治也当“开宣玄府”,如开郁泻火、开郁补虚等,可作为治疗牙周炎的常用治法。  相似文献   

11.
刘完素玄府气液理论与消渴病治疗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辰华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094-1095
阐述了刘完素玄府气液理论,认为刘完素所论玄府为广义概念,人体普遍存在,生理上贵开通,忌闭阖,玄府一旦郁闭,为多种疾病产生的根源。该理论对消渴病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2.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代表方剂。方证以小便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是由于太阳表邪循经入腑,阻碍膀胱气化功能,气化不利则水液不出,导致小便不利,膀胱居于下焦。故传统观念认为五苓散主治下焦病证,这无意中局限了五苓散的临床应用范围,笔者在跟师张国骏主任的过程中五苓散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遂试从三焦理论和气机升降学说对五苓散做出进一步探讨。1三焦理论与太阳蓄水证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  相似文献   

13.
刘完素的"玄府"学说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创新,但长期以来未受到应有重视.近年来,玄府学说的理论和临床指导价值日益受到学者关注,围绕玄府理论进行的学术探讨和临床应用屡见报道.本文对玄府内涵、因机证治、临床应用进行归纳述评,以期深入剖析其深邃内涵,对临床产生更大的指导意义,为治疗疑难杂症提供了新的...  相似文献   

14.
浅析朱丹溪对情志病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丹溪以《内经》情志观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气机紊乱是情志致病的主要机制,完善了以情胜情和以情解情的治疗方法,并提出情志疗法的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15.
玄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微观体系,具有维持体内气液运行、灌溉气血、运转神机的功能,肠玄府为分布于肠道的微小结构,其开阖失常可致肠道气血津液运行受阻,使肠道发生病变。溃疡性结肠炎多因素体脾虚或外邪入侵,阳热怫郁,肠玄府郁闭而发病;后湿、热、瘀、毒交错丛生,致病情复杂,迁延难愈。基于玄府“贵开忌阖”的特性,张书信教授主张以开通玄府法贯穿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全过程,通过利湿开玄、清热开玄、活血开玄、祛风开玄、补虚开玄等法使玄府通利功能得复,湿热瘀毒得去,疾病向愈,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朱丹溪注重情志疾病研究,除用气机紊乱理论阐述情志致病之病机外,还用"相火"的概念完善了中医心理疾病之病机,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观点颇类似。通过对朱丹溪的情志疗法与森田疗法、朱丹溪的相火论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论是在理论基础还是在治疗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17.
18.
巫遥  徐成成 《环球中医药》2023,(8):1580-1583
顾锡镇教授从“气机”理论入手论治抑郁障碍,审察气机的生理病理特点及脏腑气机之间的联系,提出气机和顺是情志调和的基础。通过对脏腑关系及气机升降关系的总结分析可知,郁病的发生在于气病,肝气宜升宜散,郁内横窜或肝气上冲撞胸犯头;肺气宣降失调,气机不利,波及六腑,腑气不通;心肾水火不济,心火不降反升;脾胃失和,脾不运化,升清无力,胃失通降,气机不枢均为抑郁障碍发生的基础。顾锡镇教授分析气病诸形式,总结提出心肝气逆、肝脾气滞、脾肾气陷三种形式。对于临床诊治郁病,顾锡镇教授提出调气法,认为治郁关键在于调气,畅达气机为舒郁根本治疗大法,结合个人体质及临床辨证,调气法总结为化滞行气、降逆调气、补升提气三种形式,根据气病形式选用柴胡疏肝散、柴胡龙骨牡蛎汤、泻心汤合百合地黄汤或补中益气汤作为主方。顾锡镇教授临证之时亦推崇辨病辨体整体性,区别于从单脏腑论治,其对病机认识独到,治法详备而又灵活,源于经典又不囿于经典,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江玉  王明杰 《四川中医》2008,26(6):30-31
"玄府"首见于<内经>,原指汗孔而言.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借用"玄府"旧名,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玄府概念,对玄府理论的认识独树一帜,对玄府闭塞的治疗主张开发郁结,宣通气液.血瘀治络的理论始于<内经>、<难经>,东汉张仲景时期得以发展,真正将"通络法"成功地灵活运用到临床当属清代叶天士.在其代表作<临证指南医案>中,针对络病的不同证候,宗<内经>"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之旨,贯以"络以通为用"的原则.二者虽名称不同,而其内涵却有不少共同之处.相互的学术渊源关系,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20.
心包积液归属于中医学“心水”范畴,气血津液运化异常是始动环节,水饮聚散消长、邪正对立是本病发病的过程。阳从内消,津液渗灌无权,积于玄府,着而不去,可致急性期表现;余邪留恋、销铄正气,蛰伏待发,演变为隐匿期。依据心包积液证候演变规律及呈现出依期而变的临床特点,加重期当分消诸邪,透邪外达,适时消阴以纠正脏腑“阳化气”之动能不足,病邪胶着于玄府,当开宣玄府以“复其开合,贵于通利”之性,隐匿期当扶正培元、涤荡余邪以增强患者抗病御邪能力,如此则阳化气之用恢复,玄府宣通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