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笔者将周围性面瘫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根据各期的病因病机特点,选择合适的针灸疗法及电针波形参数治疗,收效满意。总结如下。1急性期约为起病后7天内,患者常在晨起或午睡后发现一侧面部口眼歪斜,5~7天可达到峰值。此期风寒之邪侵袭头面,入中经络,血脉经气为之痹阻,所谓"热则筋弛,  相似文献   

2.
<正>少阳病为《伤寒论》六经病证之一,笔者在临床上辨治温热杂病时,凡证属少阳者,结合温病辨证而加以施治,获得极佳效果,现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如下。1病位与病因病机少阳包括手少阳经三焦与足少阳经胆腑,三焦为"中渎之腑",又为水火气机运行之道路,胆为"中精之腑",胆腑清  相似文献   

3.
王波  李光荣 《山东中医杂志》2011,(5):300-300,321
自<金匮要略>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则以来,无数的临床实践不断地证明着这一论断的正确.笔者临床亦常遇痰饮患者,以温药治之而取效.今选录治验三则如下,并就温法在痰饮病治疗中的作用略述己见.  相似文献   

4.
张红雨  韩伟锋 《新中医》2014,46(5):245-246
<正>艾灸为中医学祛邪疗疾、养生健体之重要方法,为古今所推崇,是中医学百花园中之奇葩。《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明·李梴《医学入门》强调:"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以其便廉、效宏而为中医药临证所广泛应用。然时下或因其术简便而滥用;或操作轻描淡写,药不中病;或药过病所,过犹不及;甚或草率鲁莽,酿生新疾,引发纠纷。笔者对艾灸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体悟如下。1辨证施灸,灵活选用《本草从新》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情,  相似文献   

5.
正笔者采用"舒心1号"方联合文拉法辛缓释胶囊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3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门诊及住院精神分裂症后抑郁(郁病)患者,入组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和行为障碍分类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郁病)诊断标准;蒙哥马利(MADRS)抑郁量表评分≥12  相似文献   

6.
<正>老子《道德经》指出:"大成或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无穷",大概中药应用之道亦不例外。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注释《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关于孕妇用药"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时,曾谓:"大积大聚之故,有是故而用是药,所谓有病则病受之……非用毒药不能攻,攻亦无害,故可犯也",这是首次明确提出"有病则病受之"的观点。这一观点对于中医临床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理解其含义是:久治不愈的疑难危重患者,疾病自身对峻烈或者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曾利用脉象来说明病机。这类条文又分为两类:一是仅指出脉象和症状,并没有相关解释;一是指出患者脉象后,随即分析这种脉象所主之病机。在《金匮要略》有关虚劳病的论述中提到脉象的共有9条原文,其中属于前一种情况的有8条,后者有1条。以下笔者就不同于普遍看法之4条分析如下。1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  相似文献   

8.
杨锦国  杨泱 《陕西中医》2012,33(2):239-239
<正>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仲景原用于治疗"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方由黄连、半夏、瓜蒌实三味组成。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根据异病同治的理论,笔者常用此方治疗一些顽难杂疾,收效甚佳,兹将临证所得介绍于下。1胆心综合征李某,男,56岁。干部。1996年4月20初诊。患者以发作性胸闷20余年,加重1月之主诉。门诊以  相似文献   

9.
正新加黄龙汤首见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一首攻补兼施的方剂,主治气阴两虚、热结里实证。笔者在临床中对一例持续高热患者,采用新加黄龙汤加减治疗后,一剂而热退,效如桴鼓,深感古方之精妙,报告如下。1病案举例患者,女,73岁,主因"左侧肢体无力1年,发热1个月余"于2014年7月17日住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肢及左下肢活动不利,言语不利,诊断为"脑栓塞"。2014年5月30日  相似文献   

10.
"半表半里"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榕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69-2070
现在多用"半表半里"来解释少阳病之病机及少阳病之病位,似乎已成为定律."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则认为,少阳其病位既不在太阳之表,又不在阳明之里,而在半表半里之位.但笔者就有关资料进行探讨时,"半表半里"指太阳与阳明之间具有很大的漏洞,很有争议.  相似文献   

11.
<正>生肌玉红膏首见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由当归、白芷、白蜡、轻粉、甘草、紫草、血竭、麻油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祛腐生新、解毒消肿、生肌止痛敛疮等功效,故可用于诸疮溃烂,被誉为"外科收敛药中之神药"[1]。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此方治疗坏疽性脓皮病1例,取得较满意疗效。1病案记录李某,女,47岁,因"双下肢丘疹、结节、坏死、溃疡伴疼痛3月"于2013年12月17日就诊。患者诉3月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  相似文献   

12.
<正>"透天凉"是通过针刺操作,至患者自觉某一局部或全身有凉感的一种针刺手法,有泻阳退热作用~([1])。循经感传是指用针刺反应沿经脉路线传导,并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经络现象~([2])。笔者在临床中将"透天凉"手法与循经感传结合,即在进行"透天凉"操作时一旦患者局部出现凉感后,迅速施以特定手法以诱导"透天凉"针感快速循经感传,直达病所。以治疗实热性病证,诚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相似文献   

13.
<正>中医学称便秘为"脾约"、"不更衣"、"大便难"、"阳结"、"阴结";后人又有"风秘"、"气秘"、"热秘"、"寒秘"之称。笔者临证多年,观察癌症患者便秘的病因与病机与常人有异,治疗有别,总结几点体会如下。1特殊病因辨析癌症患者引起便秘的原因与常人有异,如衰弱、乏力、活动减少;应用麻醉止痛剂、中枢性止吐药,使肠蠕动受到抑制;代谢  相似文献   

14.
<正>颅脑损伤归属于中医学的"头痛"、"头部内伤"、"骨折"等范畴,病由跌扑损伤,无论胖瘦老幼,其症皆一,病位在脑,与肺、脾、肾关系密切。病理因素以血瘀贯穿始终,兼见气机紊乱、津液代谢障碍等。笔者从事脑外科临床工作数载,应用气血津液辨证治疗颅脑损伤及其并发症,偶有所得,分述如下。1颅脑损伤之气病论[1]气脱证,发生于颅脑损伤晚期患者濒危时刻。症见神昏不语,面色苍白,鼻息微弱,可有冷汗,瞳仁散大,目合口开,手撒身  相似文献   

15.
背恶寒的病因多包括痰饮、阳虚、外感、瘀血、发痈疽先兆等,现代医家亦有许多发挥。本文选取症状典型的"背恶寒"验案一例,患者初期表现为太阳伤寒表实证,投以解表散寒之方药,症减而未愈;后随着病情发展出现太阳病损伤阳气进而内犯少阴的情况,故随证加入温经散寒之少阴用药,其效大增。通过本案例的辨证过程可以看出太阳少阴并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由此浅谈笔者对太阳病与少阴病关系的认识,并对诸家关于"背恶寒"的论述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6.
<正>《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不仅体现了中医重视治未病的思想,也体现了整体观念在脏腑辨证中的应用,后世医家屡作注释、阐析,提出各种见解,笔者在翻阅大量文献后,对"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进行剖析,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探究其理论及临床意义。1肝病传脾,脾病亦可及肝仲景思想源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各传其所  相似文献   

17.
<正> 笔者在临证治验中谨守桃核承气汤证的病机,凡属因热瘀在里引起的多种病证,投之多可捷效,现举验案如下: 1 脏躁 张某,女,20岁,学生。1989年11月6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因失恋后,而精神  相似文献   

18.
<正>战汗法多见于"温病"范畴,伤寒与杂病见之甚少。传统观点认为脏厥与蛔厥病机不同,乌梅丸主要用于治疗寒热错杂所致的蛔厥、下利证。而笔者应用乌梅丸治疗脏厥1例,且表现为战汗而解,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当归四逆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其原文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现代多认为其对应病机为血虚寒凝[1],笔者临床将本方运用治疗肢体经络病变,亦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以飨同道。1肢痹患者,男,25岁,2015年5月14日初诊。主诉左上肢疼痛、活动受限1周。患者1周前午睡,覆被而卧,因天气炎热,睡中汗出,露上肢于被外,复吹空调,后渐渐出现左上肢疼痛,  相似文献   

20.
正运动针法即运动针刺法~([1]),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在实施手法的同时,指导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处,调动患者自身治疗疾病潜能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笔者临床应用该疗法治疗各种疼痛及多系统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临证体会作如下总结。1临证应用要点1.1重视针刺局部得气,强调"气至病所":运动针法首先重视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明·杨继洲氏的解释为:"有病道远者,必先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