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5例脑囊虫病的CT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临床与CT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病例进行分析。CT为西门子欢星+CT机。扫描厚/距5~10mm,大部分病例平扫后行增强扫描。结果根据CT分型,检查结果为脑实质型20例。其中急性脑炎型2例,多发、单发囊型(囊泡)单发结节型及环状强化型16例,脑室型1例,脑膜型2例。结论典型的临床症状,CT扫描出现不规则低密度水肿影或囊泡加头节,增强扫描出现点状、结节状、环状及壁结节是诊断脑囊虫病的重要依据,CT检查对脑囊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文福 《广西医学》2004,26(10):1483-1484
目的 提高对脑囊虫病的CT影像认识及其CT分型在临床治疗中的参考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 136例脑囊虫病的CT表现。结果 根据其CT表现把脑囊虫病分为 :(1)脑炎型 ;(2 )多发小囊型 ;(3)单发囊型 ;(4 )多发小钙化型 ;(5 )小脓肿型 ;(6 )多发小结节状强化型 ;(7)脑室型 ;其中脑炎型、多发小囊型、小脓肿型为抗囊治疗效果最好。结论 典型脑囊虫病不仅在CT检查中得到正确诊断而且CT分型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时间和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思争 《中原医刊》2004,31(9):52-53
目的:探讨脑实质型脑囊虫病CT诊断特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经CT与临床证实的脑实质型脑囊虫病,观察急性期及慢性期的CT表现。结果:急性期脑实质型脑囊虫病79例,其中脑炎型2例,囊泡型35例,环形强化或结节强化型42例,慢性钙化型33例。结论:脑实质型脑囊虫病表现多样,CT为本病的可靠的诊断方法,CT检查具有定性和定位的价值,对治疗起指导作用,平扫加增强能提高检出和诊断的准确率,对CT表现不典型者诊断时应结合临床资料和血、脑脊液免疫试验。  相似文献   

4.
李威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6):145-145
目的:为脑囊虫病的正确CT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60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脑囊虫病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根据CT检查结果将脑囊虫病分为脑实质型36例、脑室型2例、脑膜型3例和混合型19例。结论:脑囊虫病表现多种多样,CT是诊断脑囊虫病最好的影像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CT对脑室、池内囊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61例脑室、池内囊虫病的CT表现特点。所有患者均有脑CT平扫,其中13例同时有CT增强扫描。结果:61例脑室、池内囊虫中,脑室内囊虫38例,脑池内囊虫18例,脑室、池内囊虫同时存在5例。38例脑室内囊虫均呈圆形或椭圆形,其中单发囊性病灶者31例,多发7例。18例脑池内囊虫中,有16例脑膜型囊虫多发,呈葡萄串状;2例单发,呈分叶状。38例脑室内囊虫共计52个囊性病灶,其中33个病灶内可见到囊虫头节,占63,5%;18例脑池内囊虫均未见头节显示,结论:CT对脑室、池内囊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脑囊虫病患者60例经临床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确诊,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脑囊虫寄宿部位将脑囊虫病分为脑实质型51例、脑室型2例、脑膜型1例和混合型6例.结论:脑囊虫病CT、MRI表现多种多样,X线、CT、MRI是诊断脑囊虫病最常用的影像技术之一,可显示各型脑囊虫病改变,尤以非活动性脑囊虫病更佳.CT、MRI增强扫描可发现脑实质更多病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典型脑囊虫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45例脑囊虫病CT平扫及强化表现和特点。结果:脑实质型35例,脑膜型2例,脑室型1例,混合型7例。其中具有典型CT表现37例,不典型脑囊虫8例,分别占82%和18%。结论:CT常可确诊,但对不典型病例需结合临床和CT强化特点综合判断,对CT检查阴性者应行MRI。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脑囊虫病患者的CT扫描影像检测结果探讨分析CT对于脑囊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8例于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脑囊虫病患者,使用日本东芝单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头颅扫描、平扫、增强扫描。结果:CT检测结果显示急性脑炎类患者15人(22.1%),多发结节或环状强化型患者13人(19.1%),多发粟粒状型患者24人(35.3%),慢性多发钙化型患者12人(17.6%),脑膜型患者2人(2.9%),脑室型患者2人(2.9%)。结论:CT扫描可以直观准确地反映脑囊虫病患者的疾病类型、分期、发病情况,是一种有效地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CT对脑室、池内囊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 6 1例脑室、池内囊虫病的CT表现特点。所有患者均有脑CT平扫 ,其中 13例同时有CT增强扫描。结果 :6 1例脑室、池内囊虫中 ,脑室内囊虫 38例 ,脑池内囊虫 18例 ,脑室、池内囊虫同时存在 5例。 38例脑室内囊虫均呈圆形或椭圆形 ,其中单发囊性病灶者 31例 ,多发 7例。 18例脑池内囊虫中 ,有 16例脑膜型囊虫多发 ,呈葡萄串状 ;2例单发 ,呈分叶状。 38例脑室内囊虫共计 5 2个囊性病灶 ,其中 33个病灶内可见到囊虫头节 ,占 6 3.5 % ;18例脑池内囊虫均未见头节显示。结论 :CT对脑室、池内囊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囊虫病累及脑中枢神经系统常见,以往诊断脑囊虫病主要依靠患者的寄生虫史和临床检查结果,CT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脑囊虫的诊断准确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1999-10-2000-10,我院所遇到的60例患者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7-78岁,平均35岁,症状大部分有癫痫发作史,头痛、恶心、呕吐,少数有半身麻木及视物不清等。1.2 本组病例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AR star 型全身螺旋CT机。都作了平扫及强化。60例中手术病理证实5例,皮下结节活检阳性40例。CT扫描有典型脑囊虫病表现者58例。2 CT表现分析 由于CT表现与囊虫所有部位…  相似文献   

11.
脑囊虫病CT征象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  李惠琴 《宁夏医学杂志》2006,28(4):254-255,F0003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CT诊断中少见征象的价值。方法对30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脑囊虫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实质型15例,脑室型2例,脑膜型2例,混合型4例,慢性钙化型7例。结论多发囊状、结节状、环状及囊影、环影内点状高密度影对诊断具有特征性。单发囊泡型及单发环型CT征象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脑囊虫病患者的脑电图和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对比研究 ,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 5 16例脑囊虫病患者进行常规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 结果 该组病人的脑电图异常率为 68 2 % ,其中轻度异常占46 0 %、中度异常占 3 4 4%、重度异常占 19 6% ,主要表现为额、中央及前颞区弥漫性或局限性不规则慢波活动。CT的异常率为 84 1% ,主要表现为弥漫或散在的片状或圆形的低密度灶或高密度灶。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CT和脑电图检查结果符合率为 81 1%。 结论 脑囊虫病患者CT异常率显著高于脑电图 ,临床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分别从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MRI在脑实质型脑囊虫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在脑实质型脑囊虫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临床、病理证实和MRI诊断的脑实质型囊虫病患者。全部病例在常规T1WI,T2WI扫描后均加扫了FLAIR序列,其中29例行增强扫描。分析其各期MRI征象及病理基础。结果 活虫期6例,退变死亡期20例(早期11例,晚期9例),非活动期2例,混杂期4例。MRI发现头节,是诊断脑实质型囊虫病的可靠依据,而MRI上"白靶征","多环、分层征"是脑实质型囊虫病的典型征象。结论 MRI多种序列的联合应用对脑实质型脑囊虫病可以给予定性、定位、定量诊断,同时MRI的准确分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有力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脑囊虫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囊虫病的诊断方法及其临床治疗。方法 通过对2840例接受检查发现的病例资料分析,总结临床各项检查方法的诊断效率及脑囊虫病的治疗效果。结果 1、典型脑囊虫病的脑CT扫描检查确诊率为85.83%(1502/1750),ELISA和IHA检测血清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1.31%(1598/1750)和92.17%(1613/1750),特异IgG4抗体检出率为88.95%(765/860),血清囊虫CAg检出率为69.94%(1224/1750)。2、亚临床型脑囊虫病的确诊率较低,上述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6.18%(68/422)、13.98%(59/442)、18.01%(76/422)、10.12%(17/168)和8.77%(37/422)。3、脑囊虫病的临床治疗有效药物为吡喹酮,总有效率为100%,3个疗程的治愈率为87.60%(657/760);对于亚临床型脑囊虫病人采用诊断性治疗。结论 脑CT及血清免疫学检查是脑囊虫病临床诊断的主要手段,临床治疗有效药物为吡喹酮,亚临床型脑囊虫病的诊断较困难,临床上用诊断性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经过200例继发性癫痫的CT检查,探讨CT对继发性癫痫的诊断价值,并对大理地区继发性癫痫的病因进行分析,从而为大理地区脑囊虫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病例200,男106例,女94例,年龄2~70岁之间,以7~20岁为多,所有病例均有癫痫病史,均经CT扫描及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部分经手术及化疗后CT复查证实。结果:脑囊虫134例,颅内肿瘤47例,其中脑膜瘤21例,胶质瘤19例,蛛网膜囊肿3例,畸脑瘤1例,皮样囊肿1例。结论:CT对继发性癫痫的诊断很有价值。脑囊虫是大理地区继发性癫痫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probe the significance of specific IgG4 in sera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cys ticercosis for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evaluation. Methods Specific IgG4 in sera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cysticercosis was assessed using colloidal goldlabeled mouseantihuman IgG4 McAb as probe. The results wer e compared with the CT image manifestation. Results The specific IgG4 positive rate in sera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cysticercosis was 97.8%, whereas sera from patients with other kinds of parasitosis or centra l nerve system disease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all negative, except for a wea k crossreaction of sera from patients with hepatic echinococoosis. The determ ination of specific IgG4 in sera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cysticercosis during different times of treatment showed that along with an increase in treatment tim e and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specific IgG4 level gradually decreased . The positive rate and intensity of specific IgG4 in sera from patients with c erebral cysticercosi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number of cysticercus parasites i n the brain and pathologic changes, such as survival, disintegration, death and calcification. Survival of cysticercus in the brain was objectively evaluated u sing this technique. Conclusions The determination of specific IgG4 in sera i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diagnosis a nd therapeutic evaluation of cerebral cysticercos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病理分期及磁共振成像(MR I)表现。方法临床确诊的脑囊虫病9例,低场永磁型磁共振机扫描7例,高场超导型磁共振机扫描2例,其中增强扫描8例。检查病例中6例通过化验检查印证,3例经临床抗囊虫治疗证实。结果MR I表现根据发病部位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和混合型,病理演变上分为存活期、变性死亡期及吸收钙化期。9例中脑实质型3例,混合型6例;囊虫存活期4例,存活期并变性死亡期2例,变性死亡期2例,吸收钙化期1例。结论MR I对脑囊虫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MR I能显示脑囊虫病的病理演变过程,判断临床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大囊型脑囊虫病患者抗囊治疗前后的临床、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改变.方法 对59例大囊型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免疫学和脑电图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结果 本组患者中有38.98%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45.76%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伴有呕吐症状;脑CT或MRI主要特征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病灶,直径大小为20~73 mm;血IHA、ELISA、CAg阳性率分别为91.53%、98.31%和88.14%;脑电图异常率为89.83%,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和局限性慢波活动.59例患者经3~4个疗程的抗囊治疗后,临床上有91.30%患者癫痫症状得到完全控制,88.89%患者头痛、头晕、恶心伴有呕吐者恢复正常,其他如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症状全部消失;复查脑CT或MRI有96.61%患者病灶全部吸收,3.39%患者转化为钙化点;56例观察了免疫学的动态变化,血IHA、ELISA、CAg阳性率分别为89.29%、96.42%和5.36%;51例复查了脑电图,恢复正常和明显好转的分别为78.43%和21.57%;患者抗囊治疗前后对比除IHA、ELISA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外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临床治愈率96.61%,显效率3.39%,总有效率100%.结论 大囊型脑囊虫病患者抗囊治疗后临床症状、异常脑功能和病理形态学改变可以逐渐恢复;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检查从不同方面对脑囊虫病的诊断、疗效考核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第四脑室囊虫病诊断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四室脑囊虫诊断及治疗方治。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5月--2002年12月收治的四室脑囊虫21例,术前所有患者行头颅CT扫描,其中15例MR检查,21例患者行血清及脑脊液囊虫ELISA检查。所有患者术前1d行脑室外引流,均经枕下正中入路行四室囊虫摘除术,其中1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CT扫描示四脑室呈囊性扩张且伴脑积水,MRI矢状位T1加权像示四室完整的包囊。血清囊虫ELISA检查19例阳性,脑脊液21例阳性。所有患者术后高颅压症状均立即解除,随访27.4月未见复发。结论:MRI是诊断四室脑囊虫最准确的方法。血清囊虫-ELISA检查简便,但脑脊液检查比血清更敏感。术前脑室外引流很有必要,枕下正中入路四室囊虫摘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加强临床工作者对囊尾蚴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8例以头痛为主要症状并确诊为囊尾蚴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诊断、治疗与转归等。结果:8例囊虫病患者中,男5例、女3例,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40岁;汉族7例,侗族1例;3例有喜食生肉、涮火锅等爱好,其余5例无明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方面,7例为脑囊尾蚴病,1例为混合型囊尾蚴病(脑型合并皮下及肌肉型);5例以头痛伴或不伴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2例以头痛伴癫痫为首发症状,1例以头痛伴上肢不利为首发症状。3例患者白细胞轻度升高,2例轻度贫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5例患者行脑脊液检查,3例蛋白含量升高,2例细胞数轻至中度升高,且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7例患者行血清囊尾蚴特异性抗体检测,有4例阳性。5例患者行头颅CT,仅1例影像学初步诊断时考虑脑囊虫病可能;8例患者均行头颅MRI,有4例影像学初步诊断时考虑寄生虫或囊虫病可能。3例患者予以吡喹酮,1例予以口服吡喹酮及槟榔南瓜子,2例予以阿苯达唑抗虫治疗,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并予以吡喹酮抗虫治疗。结论:非流行区医务工作者对于无法用常见病解释的头痛、癫痫患者应警惕囊尾蚴病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