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采用脉冲多普勒超声记录伴有或不伴有左室流出道梗阻的肥厚性心肌病病人的二尖瓣流速曲线,并以健康成人为对照,评价左室舒张期充盈特性并比较其异同.  相似文献   

2.
一、概述: 自1958年病理学家Teare等首先描述青年非对称性心脏肥厚以来,仅仅二十余年的研究,就充分确立本病在心脏疾病中的重要地位。六十年代初Braunwald提出了左室流出道(LVOT)动力性梗阻和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IHSS)的命名。1966年Ross等证明了梗阻系心脏收缩时二尖瓣在左室流出道的位置异常引起。七十年代初超声心动图的应用,发现两个重要特征,即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ASH)与收缩期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SAM),同时证明这种疾病相当普遍,且大多数患者无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3.
王旭 《山东医药》2008,48(45):111-113
肥厚型心肌病(HCM)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室血流充盈受阻,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原因不明的心肌病.在HCM患者中约25%存在左室流出道梗阻称为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通常HOCM最大肥厚部位位于室间隔基底部,同时伴有其他组织异常,包括二尖瓣瓣叶延长增大、异常的冠状动脉和胶原基质.本文对HCM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王树春 《山东医药》1994,34(5):37-38
肥厚型心肌病是指心肌肥厚、显微镜下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心腔缩小、伴或不伴有流出道狭窄的一组心肌疾病。该病除室间隔上部不发生肥厚外,左室其他部位如室间隔下部、左室中部、心室尖、心室后壁以及右室均可发生肥厚。依肥厚情况的不同分为室间隔肥厚型、心尖肥厚型及普通型,各型间临床表现不尽相同。 一、室间隔肥厚型(梗阻型) 临床表现取决于流出道狭窄的程度。患者常有劳累性呼吸困难,2/3患者发生心绞痛、1/3患者发生晕厥,部分病人突然室颤而猝死,病程较长者晚期可发生心力衰竭。但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病变发展缓慢,虽有一些症状,但病情长期稳定,不影响劳  相似文献   

5.
伴有发育不良小左室的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是左心系统梗阻性病变,如重度主动脉狭窄,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下狭窄和主动脉缩窄。其他如右室双出口,非平衡性房室通道畸形和偶见于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该文主要复习和讨论左心系统梗阻性病变的小  相似文献   

6.
肥厚型心肌病临床并非少见,严重者可发生左室流出道梗阻。左室流出道是指左室与主动脉之间狭长的解剖学结构,上方为室间隔,下方为二尖瓣前叶。有一定比例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存在左室流出道梗阻,这些患者存在主动脉瓣下室间隔局部的明显肥厚,并在收缩期向  相似文献   

7.
二尖瓣交界分离术以隔膜型单纯二尖瓣狭窄病例最相宜,合并明显二尖瓣关闭不全或明显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不宜行二尖瓣分离术。因此,术前明确瓣膜病变情况很重要。典型二尖瓣狭窄的诊断并不难。但重度二尖瓣狭窄由于常伴有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或有肺动脉高压而产生功能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不易与二尖瓣关闭不全或主动脉瓣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可分为梗阻型和非梗阻型二种。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又称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IHSS)。本文系将我院1966~1981年观察的21例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作一分析报道。一般情况和诊断依据男性12例,女性9例,男女之比为4:3。年龄14~59岁;平均34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IHSS)的特征是左室流出道呈动力性梗阻,系由于肥厚的室间隔与二尖瓣前叶在收缩期对合而造成,梗阻程度随在室收缩力、心室容量及后负荷的大小而改变。Val-salva氏动作正压期时静脉回流减少,可使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增加。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导致周围血管阻力降低、心率增快、心脏指数及喷血速度增加,可加重左室流出道梗阻。酚妥拉明亦可引起周围血管阻力降低、心室收缩力增强和心率轻度增快,因此亦可用作激发左室流出道梗阻的诊断试验。本文目的是:(1)比较酚妥拉明与亚硝酸异戊酯对IHSS患者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作用;(2)IHSS患者在用心得  相似文献   

10.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肺动脉高压患者吸入低浓度一氧化氮改善全心功能一例张东亚胡小琴刘进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肺血回流受阻导致肺血管阻力(PVR)增高。降低PVR可降低右心后负荷和心脏氧耗,但二尖瓣梗阻时降低PVR对左心功能的影响尚不明确。在1...  相似文献   

11.
心肌病     
心肌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多,大多数原因不明。心肌病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多采用Goodwin的分类:(1)肥厚性心肌病:再分阻塞性和非阻塞性两类。(2)充血性心肌病。(3)闭塞性心肌病。(4)限制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大多是遗传性的,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偶亦有获得性者。解剖变化包括非对称性室隔肥厚、细胞结构改变和二尖瓣变化。阻塞性者二尖瓣后叶后面的左室后壁较厚而园,与主动脉瓣狭窄者相类似。非阻塞性者则左心室后壁较薄。室间隔则均增厚。病理检查显示在非阻塞性肥厚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12.
左室流出道是收缩期左室向主动脉射出血流的必经之路,左室流出道的上方为室间隔的左室侧,下方为二尖瓣的前叶(图1). 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多数伴有室间隔不对称性的过度肥厚,在收缩期将明显地向流出道凸出,使流出道发生狭窄.变窄的流出道的血流速度过快形成的负压而使二尖瓣前叶产生前向运动(SAM现象),又称VENTURI效应.  相似文献   

13.
二尖瓣返流的病因除风湿性心脏病外,尚有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钙化二尖瓣环综合征、左心房粘液瘤、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充血性心肌病、腱索断裂及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的原因不明,有许多说素。瓣膜呈粘液样变性者称为原发性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可以是家族性的。其他尚有见于结缔组织疾病如Marfans氏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正> 1984年Inoue等应用经皮二尖瓣成形术(PB-MV)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MS)获得成功的报道,随后国内外相继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的疗效,可作为MS外科手术治疗的一种替代方法.1992年至今我院应用该项技术已经为400多例MS患者做了PBMV,现将42例PBMV前后均记录了心音图(PCG).并检测左房及二尖瓣有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疾病,梗阻型也称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包括喷射性收缩期  相似文献   

16.
左室流出道梗阻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发病率相对较低,本文报道一例二尖瓣副瓣及主动脉瓣下隔膜共同导致左室流出道梗阻的罕见病例。13岁男性被发现二尖瓣副瓣起自主动脉二尖瓣幕帘,呈囊袋状,并有独立腱索连接至前外侧乳头,左室收缩期与主动脉瓣下隔膜共同导致左室流出道重度狭窄。通过手术切除二尖瓣副瓣及主动脉瓣下隔膜,梗阻成功解除,术后复查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John Ross:这一临床讨论会的主要目的,着重于阐述当前普遍承认的一种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认识本病大约只有15年。在这一期间,本病的命名以及病理生理学曾引起许多争论。尽管如此,关于肥厚性心肌病在心脏病范畴中的地位,目前相对地已很清楚。可以认为,它的地位相当于其他的一些心脏疾病,诸如冠心病、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先天性和获得性主动脉瓣狭窄)、乳头肌功能不全、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其它原发性和继发性心肌病等。肥厚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18.
杨造起 《心电学杂志》1995,14(3):186-187
预激综合征心电图异常比较常见,典型者诊断并不困难,但掩盖或酷似ECC的其它异常如心肌梗塞、房室和室内传导阻滞、心室肥厚以及原发性ST-T改变可造成诊断的困难.本文就其掩盖或酷似心电图其它异常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主动脉瓣下弥漫性狭窄或称左窒流出道管型狭窄、主动脉瓣下肥厚性梗阻、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至今国内报道甚少。主动脉瓣下弥漫性狭窄并非罕见。其主要病变是左室流出道弥漫性肌壁肥厚,特别是室间隔部肌肉肥厚更为明显。肥厚心肌组织学检查可见肌束排列紊乱,肌束之间可有  相似文献   

20.
应用连续波多普勒超声心动描记术对12例老年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检测,从多普勒取得的参数计算出最大和平均主动脉瓣压力阶差,及 mTP/mLVET 比值,其中4例最大压差>50mmHg,mTP/mLYET 比值>0.30,符合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并结合其临床资料分析,提示重度狭窄患者左室壁心肌肥厚较显著,常伴有二尖瓣环钙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