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真菌性角膜炎患者40例40只眼,同时行角膜组织刮片及角膜真菌培养、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对三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40例40只眼,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的确诊率为90%,角膜刮片的确诊率为30%,培养查真菌菌落确诊率为25%。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检出率高于角膜组织刮片(P<0.01)及真菌培养(P<0.01)检查。结论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对真菌性角膜炎的检出具有及时、无创和高阳性率的特点,对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共焦显微镜对真菌性角膜炎药物治疗后转归的临床观察。方法32例(32只眼)真菌性角膜炎的住院患者给予抗真菌性角膜炎药物治疗,在接受治疗的2w、4w、8w分别对患者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根据真菌菌丝的数量、大小,临床体征调整用药。结果32例患者中28例治愈,视力不同程度提高,在治疗2月后复查共焦显微,患者病情稳定,仅见少量真菌菌丝或真菌菌丝完全消退,可见疤痕样改变,4例治疗2周后病情恶化,角膜穿孔,最终眼球摘除,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7.5%,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共焦显微镜作为一种无创伤性诊疗手段,可作为指导真菌性角膜炎药物治疗的一种客观检查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矫正LASIK手术后角膜后表面膨隆屈光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LASIK手术后角膜后表面膨隆患者12例24只眼,配戴RGPCL。随访24个月观察患者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后表面DIFF值、配适状况、舒适度及并发症。结果患者配戴RGPCL后,矫正视力明显提高,矫正视力≥1.0以上12只眼(50.0%),矫正视力0.4~0.9 12只眼(50.0%)。配戴RGPCL 24个月后的矫正视力与初始戴RGPCL矫正视力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配戴RGPCL前比较,戴RGPCL 2年后角膜后表面DIFF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配戴RGPCL前后角膜厚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所有患者配适良好,均无明显合并症发生。结论 RGPCL能够改善LASIK手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是目前矫正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膨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垂直弹射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兔角膜瓣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将12只日本大耳白兔双眼行LASIK,术后1周随机分2组,一组为对照组,未行任何刺激;另一组为垂直弹射组,弹射模拟器的弹射高度为 5 m,垂直加速度为+7 G,反复10次.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兔角膜瓣结构的变化,并比较两组角膜瓣的稳定性.结果 光镜观察:弹射后角膜基质愈合线清晰,未见分离,部分基底细胞呈空泡样变性,胶原排列轻微紊乱.透射电镜观察:伤口对合紧密,周围组织修复均匀,创口两侧角膜纤维组织排列规则,未见层间分离.兔角膜瓣稳定性比较:弹射组与对照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64).结论 LASIK术后1周,垂直弹射10次观察兔角膜瓣稳定.  相似文献   

5.
据粗略估计,世界上80%左右鼻咽癌发生在我国。其临床表现是涕血、鼻塞、耳鸣等。影像学表现约80%鼻咽癌起自鼻咽侧壁,早期为鼻咽壁增厚,咽隐窝变浅,中晚期彳丁明显肿物,町有咽隐窝消失,咽旁间隙变窄,颅底骨质破坏,副鼻窦炎症。对本院5例CT诊断疑为鼻咽癌的病例综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LANK术中制作超薄角膜瓣治疗中高度近视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将138例276只眼屈光度为-3.50~-14.25 D的近视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厚度角膜瓣组)60例138只眼和B组(超薄角膜瓣组)60例138只眼.两组均使用Visx Star s4准分子激光仪进行激光切削.对两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中角膜瓣厚度、术后1周和1、3年裸眼视力(UCVA)及角膜瓣相关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BCVA A组为0.97±0.10,B组为0.95±0.12,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中A超测量角膜瓣厚度A组为(118.12±13.83)μm,B组为(96.75±15.27)μm,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中两组均无游离瓣、纽扣瓣、角膜瓣破裂出现,术后角膜瓣均对位良好,无角膜瓣融解、上皮植入等现象发生;术后1周UCVA A组为1.12±0.20,B组为1.10±0.23,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年UCVA A组为1.10±0.24,B组为1.07±0.21,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3年UCVA A组为1.09±0.25,B组为1.04±0.22,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中制作超薄角膜瓣治疗中高度近视可行,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9.
LASIK术中角膜缘出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出血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及预防方法。方法观察了46例51眼接受手术时发生出血的情况及出血对术后效果的影响。结果出血部位以上方为多,共30眼,占58.8%;下方9眼,占17.6%;2个方位以上出血者12眼,占23.5%,术后半月时,过矫者30眼,欠矫11眼,不规则散光5眼。其中7眼为提高视力,接受2次手术。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中角膜缘出血可影响手术效果,手术时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使用Moria M2 90与110刀头对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术前条件基本匹配的中高度近视患者60例分成2组:使用Moria M2 90刀头30例60只眼为90刀头组,使用Moria M2110刀头30例60只眼为110刀头组。观察LASIK术后两组患者视力、屈光度数、对比敏感度和像差的情况。随诊时间至术后3个月。结果全部术眼术中无"纽扣孔"瓣、前弹力层破裂、游离瓣、不全瓣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未发生角膜瓣移位、皱褶、上皮下植入等严重影响视力的并发症。两组术后1 d,1周,1和3个月视力及屈光度数差异无显著意义;对比敏感度,术后1周,1个月90刀头组好于110刀头组,术后3个月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两组像差均较术前增高,但90刀头组的像差增加值低于110刀头组。结论使用Moria M2 90和110刀头治疗中高度近视同样安全有效,使用90刀头的患者术后早期视觉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前凸的变化,探讨手术后应保留角膜的安全厚度.方法 将135例269只眼近视患者依据近视程度分为3组,使用Orbscan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角膜测厚系统,观察3组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差值(Diff)的变化.结果 术前3组Diff值1组为(0.023±0.008)mm;2组为(0.024±0.010)mm;3组为(0.024±0.010)mm,平均值为(0.024±0.009)mm,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厚度>500μm的角膜后表面Diff值为(0.023±0.008)mm,厚度<500 μm的角膜后表面Diff值为(0.035±0.014)mm,两组相差非常显著(P<0.001).术后3组Diff值均较术前增大,1组为(0.052±0.014)mm;2组为(0.052±0.018)mm;3组为(0.053±0.018)mm,平均值为(0.052±0.017)mm,术前术后两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01).术后根据保留角膜厚度不同分3组,1组保留角膜厚度>450 μm,Diff值为(0.041±0.008)mm;2组保留角膜厚度为410~450 μm,Diff值为(0.057±0.013)mm;3组保留角膜厚度为<410 μm;Diff值为(0.080±0.014)mm.3组间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术后保留角膜床厚度>280 μm者,角膜后表面前凸值为(0.016±0.005)mm;术后保留角膜床厚度<280 μm,角膜后表面前凸值为(0.034±0.009) mm;角膜后表面前凸值平均为(0.017±0.006)mm.结论 术前角膜后表面Diff值与近视程度无关,而与角膜厚度有关,较薄的角膜后表面前凸程度较厚的角膜明显.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中央部均有不同程度的前凸.保留角膜床厚度和角膜后表面前凸值呈负相关.LASIK后角膜厚度至少应在410 μm,残留角膜床厚度安全值应为280 μm.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非球面LASIK)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普通LASIK)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角膜非球面切削术的基质预留量对角膜形态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非球面LASIK预留安全的角膜基质厚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患者意愿将患者分为非球面LASIK和普通LASIK两组,每组再按照预留基质多少分为350μm以上、300~350μm及280~299μm三组。不同术式两组术前各项指标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用博士伦Orbscan II检测术后1周,1个月,1年,3年及5年角膜前曲率及Q值。主要指标统计非球面LASIK与普通LASIK术后第1周,1个月,1年,3年及5年进行复查各组的角膜前曲率及Q值等变化。结果非球面LASIK比普通LASIK术后Q值的变化更小。眼球的角膜曲率变化在两种术式的术后三年检查中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组均未发现屈光回退及圆锥角膜的发生。结论与普通LASIK相比,非球面LASIK能保持更好的角膜非球面形态。两组术式在预留基质280μm以上时,均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Intralase和Ziemer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及形态的改变.方法 分别在手术前,术后1 d、1周、1 个月应用Konan FA-3709P型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测角膜中心区的单位面积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CD)、角膜内皮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percentage of hexagonal endothelium,6A).结果 两组术后1 d、1 周、1 个月CD与术前比无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两组CV均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1 d、1 周及1 个月两组间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1 周、1 个月两组6A均较术前明显下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Intralase组和Ziemer组的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3±0.71)D和(-0.04±0.56)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5,p=0.002).结论 Intralase及Ziemer飞秒激光LASIK手术术后早期单位面积内的CD未见明显改变,但CV较术前轻度升高,且6A较术前略有下降.但是,两种飞秒激光术后组间CD、CV及6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LASIK术后屈光回退和欠矫再次手术的时机、方法、效果、安全性和手术设计的注意事项。方法:综合首次手术后的时间、角膜基质床厚度、角膜瓣厚度、治疗光区的大小和目前屈光回退的度数,采用瓣下切削(原瓣下或再次超薄瓣下切削)和瓣上切削的方式进行治疗。结果:对43例79只眼LASIK术后屈光回退和欠矫的28例54只眼行瓣上切削,15例25只眼行瓣下切削。二次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患者术后3~6个月视力和屈光度基本稳定。瓣下切削者无并发症发生,瓣上切削者中有2例2眼出现0.5级HAZE。结论:再次手术矫正屈光回退和欠矫是安全、疗效可靠的方法,但术前精确的角膜厚度测量、屈光度的确定、患者首次手术资料的获取对手术设计中手术安全性、效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Lasik)在治疗中低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 :将 2 2 6例44 0眼分为三组 ,A组≤ -6.0 0D ,B组 -6.2 5D~ -10 .0 0D ,C组为 >-10 .0 0D ,均采用Lasik治疗 ,随访 3~ 6个月 ,并对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及屈光度约在 1~ 3月趋于稳定 ,术后三个月裸眼视力均大于术前乎均矫正视力 ,三组视力为 1.0 2± 0 .16、0 .94± 0 .17和 0 .67± 0 .2 1,平均屈光度分别为 -0 .3 1D±0 .3 3D、-0 .3 2D± 0 .5 6D和 -0 .71± 1.2 2D ,其中在± 1.0 0D以内者分别为 10 0 %,93 .85 %和 88.64 %。结论 :Lasik是治疗低中高度近视的理想手术 ,对手术技巧和激光治疗程序的不断改进将有助于提高手术的预测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IntraLase FS60飞秒激光与Moria M2微型角膜刀制作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 ASIK)角膜瓣的特点.方法 选取IntraLase FS60组(激光组)患者100例200眼及Moria M2微型角膜刀组(角膜刀组)99例198眼,应用RTVueOCT傅立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分别测量LASIK术后1周每个角膜上0°和90°两条子午线所在截面上特定7个点的角膜瓣厚度.两组角膜瓣预计值均为110 μm.结果 术后1周激光组制作的角膜瓣形态均一、规整,形状近似规则的平面,两条子午线间角膜瓣厚度无明显差异(f=1.582,P=0.114).角膜刀制作的角膜瓣呈周边厚,中央薄的新月形,两条子午线间角膜瓣厚度无明显差异(t=1.010,P=0.313).激光组与角膜刀组相比,仅中央点两者厚度无明显差别,其余各点两者间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激光组角膜瓣实际厚度与预计值的差值(7.15 ±4.89) μm明显小于角膜刀组(18.97±1 1.5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飞秒激光组制作的LASIK角膜瓣比微型角膜刀制作的LASIK角膜瓣更精确;重现性更好;形态更均一、更规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用法国产Moria板层角膜切割刀和美国Lasersight2000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对术前屈光度在-6.00D~-18.00D(平均-9.10D)的82例162眼行Lasik,随访3个月以上。按屈光度分为A(-6.00D~-10.00D)、B(-10.00D-18.00D)二组。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及屈光度均在1-3个月稳定。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均高于术前。A、B两组裸眼视力0.5以上者分别为96.7%、94.4%。1.0以上者为92.3%、81.7%。结论:Lasik手术矫正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屈光度数越高治疗的准确性越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Q值引导和标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ieusis,LASIK)术后角膜Q值的远期变化趋势,探讨Q值引导LASIK术对维持角膜非球面状态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低中度近视患者80例80只眼,分为Q值引导准分子激光手术(Q-value-guided excimer laser surgery,Q-LASIK)组和标准准分子激光手术(Standard excimer laser surgery,S-LASIK)组,每组患者40例40只眼。所有病例跟踪随访3年和3年以上,观察术后角膜Q值的变化趋势。结果术后1、3、6、12、24和3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角膜Q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的Q值变化明显,两组患者术后的Q值均向负值方向变化;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角膜Q值均基本稳定。结论 Q-LASIK组与S-LASIK组比较,能更好地维持角膜的非球面特性,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