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磷酸川芎嗪微透析体内回收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定磷酸川芎嗪微透析体内回收率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方法 采用反透析法测定回收率,考察流速、浓度对回收率的影响.结果 反透析法测定的体内回收率与媒介中磷酸川芎嗪的浓度无关,稳定性良好.结论 微透析取样技术可用于磷酸川芎嗪的药动学研究,体内研究的反透析法可作为微透析研究中磷酸川芎嗪回收率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阿魏酸、川芎嗪的体外回收率,确定其校正方法,并进行体内稳定性考察.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微透析样品中阿魏酸、川芎嗪的浓度,并计算探针回收率;把探针植入大鼠颈静脉,考察探针在10 h内和5只大鼠之间体内回收率的稳定性.结果:1.在相同流速下,相对回收率与药物浓度无关,并且在相同条件下相对回收率与相对损失率近似相等.2.5只大鼠之间探针的回收率之间有差异性;3.探针在大鼠体内10 h内回收率能保持相对稳定.结论:当每次实验都进行反透析法回收率校正时,所建立的微透析取样技术可用于川芎嗪、阿魏酸的动物在体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三七皂苷R1脑、血液微透析探针的体内外回收率的测定方法,考察流速、药物质量浓度、探针使用次数对回收率的影响,并进行探针回收率体内稳定性研究,为三七皂苷R1的后续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透析法和反透析法进行三七皂苷R1脑、血液微透析探针体内、体外回收率的研究,采用LC-MS/MS测定微透析液中三七皂苷R1的质量浓度,计算探针回收率。结果:在流速为1.5μL·min~(-1)时,三七皂苷R1脑、血液探针体内回收率在10 h内保持稳定,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4.0%和33.2%;恒定质量浓度下,探针体内外回收率均随着流速(0.5,1.0,1.5,2.0,3.0μL·min~(-1))的增加而减小,脑、血液探针的体外正透析法测得的回收率分别为(36.0±1.7)%,(23.5±1.6)%,(14.2±0.5)%,(8.0±0.7)%,(5.4±0.5)%和(61.6±2.6)%,(48.0±4.1)%,(33.0±2.8)%,(24.1±1.2)%,(18.9±1.1)%,正、反透析法所测得的探针体外回收率一致,且体内和体外回收率结果也一致;恒定流速下,三七皂苷R1质量浓度(50,200,500,1 000μg·L-1)对脑、血探针回收率均无影响;使用≤3次的探针,经过恢复处理后,仍能够保持较高的回收率。结论:反透析法测定的体外回收率与体内回收率一致,且与正透析法测定的体外回收率一致,说明反透析法能够作为研究三七皂苷R1回收率的测定方法;探针体内回收率在10 h内保持稳定,说明微透析技术能够用于三七皂苷R1脑细胞间液药代动力学、血液药代动力学的同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温通膏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的皮肤在体微透析方法。方法以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回 收率为指标,采用增量法考察不同灌流液流速对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探针体外回收率的影响,确定补骨脂 素、异补骨脂素灌流液的流速和取样间隔;利用增量法和减量法观察灌流液流速、浓度对探针体外回收率和损 失率的影响,研究反透析法是否可应用于探针体内回收率的计算;将探针植入大鼠皮下,通过减量法考察探针 在12 h 内体内回收率的稳定性。结果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探针体外回收率随着灌流液流速的增加,呈现 下降的趋势,结合实际操作的时间和采样体积,选择灌流液流速为1 μL·min-1,每次采样间隔为20 min;灌流 液流速保持一定时,不同浓度的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下探针体外回收率变化不大,且探针体外回收率与损失 率近似相等,表明反透析法可以应用于探针体内回收率的计算;探针植入皮下在12 h 内回收率保持相对稳 定。结论所建立的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的皮肤微透析方法可用于温通膏给药后大鼠皮肤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考察葛根素在自制眼用线性微透析探针上的体内外回收率与灌流速度、药物浓度的关系,以期为葛根素在兔眼内的药动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测定葛根素浓度,通过体外正向法、反向法与体内反向法研究不同灌流速度和药物浓度对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的影响.结果 在所研究的药物浓度和灌流速度的范围内,葛根素在微透析探针上的回收率与...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UPLC-MS/MS测定雪上一枝蒿甲素血液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浓度差法(增量法,减量法)测定血液探针体外回收率,并考察灌流液流速、浓度、温度对回收率的影响;反透析法(即减量法)测定其体内回收率,以探讨血液微透析技术用于雪上一枝蒿甲素体内药动学研究的可行性。结果:该试验建立的UPLCMS/MS分析方法在要求范围内线性良好,色谱的专属性、回收率、精密度等均符合微透析样品的研究要求。体外回收率试验,增量法和减量法测得回收率无显著差异;相同条件下,探针的体外回收率随着流速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加,与探针周围雪上一枝蒿甲素的浓度无关;反透析法测得血液探针体内回收率是(52.9±3.76)%,探针日内回收率在12 h内稳定。结论:血液微透析探针可用于雪上一枝蒿甲素药动学研究,反透析法即减量法可用于雪上一枝蒿甲素体内回收率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建立阿魏酸(FA)、川芎嗪(TMP)微透析探针的体内外回收率校正方法,考察影响回收率的因素,为进一步的体内微透析试验提供依据。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微透析液中FA,TMP的含量,分别计算探针的回收率;利用浓度差法(增量法、减量法)分别考察流速、浓度、温度对FA,TMP微透析探针体外回收率的影响,并考察了探针体内回收率的稳定性。增量法和减量法在相同的条件下所测得的探针体外回收率近似相等;相同的条件下,FA,TMP探针体外回收率在流速为1~2.5μL·min-1均随着流速增加而降低,在25~42℃均随着温度上升而增加;而在同一流速下,探针体外回收率与FA,TMP浓度均无关;此外,FA,TMP的探针回收率在4个浓度循环中的变化基本保持稳定,且均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表明浓度差法的日内重复性良好。脑探针在大鼠体内8 h内的回收率可维持相对稳定,但不同的脑探针回收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提示每次在体动物实验均需进行探针的回收率校正。微透析技术可用于FA,TMP的脑局部药代动力学研究,反透析法可作为体内同时研究FA,TMP探针回收率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磷酸川芎嗪微透析体外回收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测定磷酸川芎嗪微透析体外回收率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浓差法(增量法、减量法)测定回收率,考察流速、浓度对回收率的影响。结果增量法及减量法测定的回收率一致;回收率与媒体中磷酸川芎嗪的浓度无关,稳定性良好。结论微透析取样技术可用于磷酸川芎嗪的药动学研究,浓差法中的减量法(即体内研究中的反透析法)可作为脑微透析研究中磷酸川芎嗪回收率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阿魏酸在自制线性微透析探针上的体内外回收率与灌流速度、药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并对自制阿魏酸乳剂在大鼠上进行经皮皮肤药动学研究.方法 采用HPLC测定透析液中阿魏酸浓度,考察不同灌流速度、不同药物浓度对探针体外正、反向回收率和体内反向回收率的影响,采用微透析技术进行经皮皮肤药动学研究.结果 自制探针性质稳定;在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以川芎嗪和葛根素为亲脂性和亲水性模型药物的经皮微透析方法,研究不同浓度薄荷挥发油的在体经皮促渗特征.方法:在研究药物浓度和灌注速率对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的基础上,采用浓差法测定微透析探针体外回收率与传递率,并通过反向渗析法测定模型药物的探针在体回收率;以大鼠为动物模型,测定不同浓度薄荷挥发油(1%、3%、5%)对...  相似文献   

11.
乌头碱皮肤微透析体内回收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乌头碱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乌头碱微透析体内回收率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采用反透析法测定回收率,考察流速、浓度、时间对回收率的影响。结果:反透析法测定的回收率与浓度、时间无关,稳定性良好,随流速增加回收率降低。结论:微透析取样技术可用于乌头碱的药动学研究,体内研究的反透析法可作为微透析研究中乌头碱回收率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制备头孢克洛缓释微丸,并研究其体外释放行为及人体药动学。方法 采用包衣锅滚丸法制备头孢克洛载药微丸, 以不同类型和比例的丙烯酸树脂及Surelease作为缓释包衣材料并以流化床对载药微丸进行包衣,对最终确定处方的成品进行体外释放和20例健康受试者的生物等效性研究,求算体内药动学参数。结果 以Surelease包衣增重15%,其体外释放行为符合一级释放方程,制备的头孢克洛缓释微丸和上市对照相比生物等效。结论方法适于制备较大剂量的缓释微丸,工艺可行,头孢克洛缓释微丸和市售对比体内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13.
铁线蕨水煎液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铁线蕨体内外抑菌、利尿等作用。方法 采用二倍稀释法观察铁线蕨对几种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抑制作用;建立急性系统性白念菌株感染小鼠模型,以小鼠存活率,脾脏活菌数和肾脏病理变化为指标观察该植物对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建立水钠潴留的大鼠模型,观察其对大鼠尿量的影响。结果 铁线蕨的水煎液对几种供试菌均具有抑菌活性;可显著延长急性系统性感染白念菌株小鼠的生存时间,减少脾脏中的菌落数,改善肾脏的病理变化,对感染小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水钠潴留的模型大鼠尿量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低剂量增加尿量,缩短排尿潜伏期,高剂量减少尿量。结论 铁线蕨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抑菌活性和利尿作用,为其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该文拟采用经皮微透析技术测定花椒挥发油对不同脂溶性中药成分皮肤药动学行为的影响,评价其在体经皮促透特征。选择川芎嗪和葛根素作为亲脂性和亲水性模型药物,采用浓差法考察微透析探针体外回收率与传递率,采用反向渗析法测定药物探针在体回收率;以常用化学促透剂氮酮为阳性对照,测定不同浓度花椒挥发油对川芎嗪和葛根素的皮肤药动学行力影响。结果显示,2种模型药物探针回收率与传递率相等,药物在渗析膜间无相互作用,川芎嗪和葛根素的在体相对回收率分别为59.17%,19.85%。在体经皮试验表明花椒挥发油对川芎嗪具良好促透效果,且呈浓度依赖性关系,5%花椒挥发油的在体促透倍数(ER)为98.64,比氮酮最佳浓度的促透效果更好(3%氮酮,ER=89.11);同时,花椒挥发油也可显著增加葛根素的在体经皮吸收,也表现出浓度依赖性关系。因此,该研究进一步证实花椒挥发油作为经皮促透剂的良好促透性能,为其在中药外用制剂中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下,黄连及其复方黄连解毒汤的抗炎效果及抑菌作用,为临床合理使用黄连的剂量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模型及鲍氏志贺氏菌模型,观察体内抗炎及体外抑菌作用。黄连(单)1~4组及黄连解毒汤(复)1~4组分别给予含黄连生药3.0,1.5,0.75,0.3 g·kg-1水煎药液;阳性药组给予阿司匹林0.2 g·kg-1;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均灌胃给药,连续5 d,每日1次。分别于末次给药后30,40 min用二甲苯涂抹小鼠左耳两面、醋酸腹腔注射造模,称量两耳片质量、检测腹腔涮洗液吸光度值。将不同浓度的黄连及黄连解毒汤水煎液(1~5组)制成药敏纸片,贴于涂布鲍氏志贺氏菌的mH琼脂平板上,24 h后观察抑菌环大小。结果 模型组小鼠耳肿胀度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单1~4组、复1~3组,可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度(P<0.01,P<0.05);除单1与单4外,单味药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复方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模型组小鼠腹腔涮洗液吸光度值(A)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单1~3组、复1~3组,可明显降低腹腔涮洗液A值,抑制醋酸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P<0.01,P<0.05);单1~3组组间、复1~3组组间均无明显差异。单味及复方各剂量组对鲍氏志贺氏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环随剂量增大而增大;单3~5、复3~5抑菌强度无差别。结论 黄连及其复方黄连解毒汤均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在临床常用剂量范围内,其作用效果与剂量无明显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醇质体和脂质体作为克霉唑经皮给药载体的体外渗透性及抗菌活性。方法采用注入法制备克霉唑醇质体和脂质体,采用Franz扩散池和鼠皮进行体外渗透实验,HPLC测定药物浓度并计算药物稳态透皮速率、时滞和皮内滞留量;采用二倍稀释法测试抗菌活性。结果测得克霉唑醇质体的经皮渗透速率和皮内滞留量分别是20.4和656.52μg·cm-2,与脂质体相比提高了2.59和1.09倍;醇质体的时滞为0.32h,仅是脂质体的11%。克霉唑醇质体对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分别是7.80×10-3,1.95,7.81,31.3μg·L-1,是脂质体MIC的50%,50%,12.5%和50%;MBC的变化趋势与MIC类似。结论克霉唑醇质体的经皮渗透性和抗菌活性都优于其脂质体,醇质体是一种有效的经皮给药载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大鼠皮下组织吴茱萸提取物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评价其透皮释药特性。方法大鼠腹部脱毛,覆盖黑色聚乙烯薄膜经皮给予吴茱萸提取物,应用微透析采样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皮下组织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影响。结果透析液中吴茱萸碱最大药物浓度(ρmax)为(417.24±43.44)μg·m L-1,达峰时间(tmax)为(4.210±0.630)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0)为(3 189.31±789.97)μg·h·m L-1;吴茱萸次碱最大药物浓度(ρmax)为(287.13±26.78)μg·m L-1,达峰时间(tmax)为(3.980±0.580)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16)为(1 327.97±245.87)μg·h·m L-1。结论在体微透析采样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可用于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透皮释药特性的评价,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吴茱萸提取物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具有缓慢透皮、渗透量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体外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模型和体外血瘤屏障(blood-brain tumor barrier, BTB)模型,检测多柔比星两种剂型(thermosensitive liposome adriamycin, ts-lip-ADM和多柔比星溶液)在37 ℃/42 ℃条件下对两种模型的穿透性,为多柔比星热敏脂质体脑靶向药物递送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和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 As)接触共培养建立共培养BBB模型;ECV304细胞和胶质瘤细胞系C6非接触共培养建立共培养BTB模型。测定模型的跨内皮阻抗值(trans-endo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 TEER)和多柔比星通透性确证模型建立。建模第7天,测定多柔比星两种剂型在37 ℃/42 ℃条件下对两种模型的透过性(Papp)。结果 BBB模型的TEER值显著高于BTB模型,对ADM的透过量低于BTB模型。42 ℃加热条件下热敏脂质体在BBB和BTB模型中的药物透过量显著高于多柔比星溶液。结论 热敏脂质体结合加热处理可以显著促进多柔比星穿越体外血脑/血瘤屏障。  相似文献   

19.
付湘  凌家俊  吴秀君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4):1951-1954
目的:以双黄连为模型药物,对微透析技术应用于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进行探索.方法:利用反透析法获得透析液,HPLC梯度洗脱测定透析液中待测成分的含量以计算双黄连体外回收率,考察同一成分在不同成分组成的透析媒介中回收率变化情况,并考察浓度、流速对回收率的影响.结果:随着透析媒介中物质数量的增多,特定成分的回收率有下降趋势,但与透析媒介中该成分的浓度无关,在相同浓度下回收率随流速增大而减少.结论:微透析技术可用于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