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刘春华教授从肝、脾、肾三脏辨治桥本甲状腺炎甲减期经验。刘教授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肾虚,且三者常相兼为病。初期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痰气交阻为主,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化痰;中期以肝郁脾虚,痰瘀互结为主,治宜疏肝健脾,化痰祛瘀;后期多属脾肾两虚,气血不足,治宜温补脾肾,益气养血。  相似文献   

2.
张凤春教授认为,儿童多动症发病机制为阴阳平衡失调,病位常涉及心肝脾肾,主要是脾胃,其次是肝,病性为本虚标实。临床辨证上常见证型分别为:心脾两虚、脾虚肝亢、痰火内扰、肾虚肝亢,心脾两虚,主方为人参归脾汤加减;脾虚肝亢,主方以健脾疏肝颗粒为主;痰火内扰,主方以温胆汤加减;肾虚肝亢,主方以多动宁颗粒为主。张凤春教授认为,各证型并非一成不变,常混杂出现,要仔细辨证,用药上要注意顾护脾胃,同时除了内服药物还要在生活上配合心理治疗及注意饮食禁忌。  相似文献   

3.
杨燕艺  周涛 《河南中医》2020,40(5):663-66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以乏力、发热、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瘟病理论对新冠肺炎疾病分期的依据,疾病初期为上焦病证,在肺卫;疾病中期为中焦病证,在脾胃;疾病后期为下焦病证,在肝肾,同时应考虑疾病是顺传还是逆传。新冠肺炎疾病初期病理因素多为“寒、湿、热、毒”,病位多在肺卫,病机为寒湿郁肺、湿热壅肺、毒热闭肺等;疾病中期湿聚成痰,病位多在肺和脾胃,病机为痰热壅肺、湿困脾胃;疾病后期,邪去正虚,加之前期常用清热燥湿之药,导致阴液损伤,致气阴两虚。虽然各医家治疗新冠肺炎的处方及药物不同,但治疗方向差异不大。疾病初期,病在上焦肺卫,以解表清肺化痰为主,为防止疾病传变,应提前使用顾护脾胃的药物;疾病中期,病在中焦脾胃,用药以调畅中焦气机为主,为防止伤津化燥、损伤阴液,需少用苦寒之品或适当加用补阴益气之品,但不可过量,以防加重中焦病情;疾病后期,病在下焦肝肾,多见气阴两虚证,用药以滋阴补气、恢复正气为主。此外,应根据地域、气候、个人体质等情况,随证治之。在预后防护中也应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4.
姜德友  曲晓雪 《河南中医》2016,(7):1237-1239
瘿病形如缨络,由此得名,瘿病之状如缨络,在颈绕喉,以地理环境和精神因素为发病原因,其病机不外乎气滞、痰凝,血瘀、肝火郁结。临床治疗采用辨证分型,痰浊阻滞证治法为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首选软坚散结类药物如海藻、昆布、海带等;肝郁气滞证治法为疏肝理气消瘿,当用陈皮、柴胡、槟榔、青皮、香附、木香等疏肝理气药;痰结血瘀证治法为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方中多用当归、川芎、青皮、陈皮等理气活血化痰药物;肝火旺盛证治法为清肝泻火,消瘿散结,古代医家喜用苦寒药物如龙胆草、黄芩、栀子、夏枯草等以泻其火,同时配用清热解毒药如白蔹、白头翁、连翘、水牛角、松萝等来消痈散结;心肝阴虚证治法为滋阴降火,宁心柔肝,选药多为滋阴降火散结类;气阴两虚证治法为益气养阴,用药多为人参、黄芪、茯苓。在中药治疗的同时历代医家也将针灸运用于治疗瘿病,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证素分布规律以指导临床辨证。方法:以证素辨证学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证素规律进行初步研究。结果:260例儿童抽动障碍共提取出8个公因子,其中病位证素主要表现为肝、脾胃、肺(表)、肾、心神,病性证素主要为火(热)、阳亢、外风、痰、湿、气虚、阳虚、阴虚等,证素组合以脾虚、肝亢、痰热为主,其次是风邪犯肺。结论:抽动障碍病位证素以肝、脾为主,病性证素多见风、痰、火(热),治宜健脾化痰,平肝熄风。  相似文献   

6.
李丽娟 《北京中医药》2021,40(8):842-844
王京奇老师擅长中医药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提出脾虚气弱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尤重健脾益气,贯穿治疗始终.根据症状表现和病机演变规律,提出分期论治.初期肝脏炎症损伤尚不严重,多见脾虚气弱、痰浊瘀阻证,治以健脾益气、化痰祛瘀为法;中期随着肝脏炎症不断加重,以气阴两虚、湿热毒结证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祛湿;后期病由脾及肾,正气大伤,邪势未衰,正虚邪恋,多见脾肾阳虚、痰湿停聚证,以温补脾肾、燥湿化痰为治则.  相似文献   

7.
田耀洲  张伟 《中医杂志》2012,53(24):2127-2130,2141
目的 探寻孟河马派临证痞证证治规律. 方法 搜索整理马派主要医家相关著作及文献中有关“痞证”的医案,对医案中所记录的症状、病位证素、病性证素、药物组成参照相关标准进行数据规范化处理,并对医案中痞证医案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中药频数进行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R型聚类分析.结果 频数统计显示,痞证病位主要为胃、脾、肝、胸膈;病性主要为气滞、气虚、湿、痰;用药以理气药、补虚药、祛湿药为主.关联规则显示,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三者之间均存在强关联规则;R型聚类分析得到5个用药聚类组合.结论 痞证病位在胃,涉及肝、脾;病性以气滞、气虚、湿、痰为主;主要证型为中虚气滞证、中虚湿困证和肝胃不和证;用药以理气药、补虚药、祛湿药为主;治以益气健脾、理气化湿为主,方用归芍六君汤等化裁.  相似文献   

8.
从脏腑病位、邪实偏胜、疾病发展阶段三方面探析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中医辨证治疗思路。临床辨治本病应定病位,辨脏腑盛衰,从肝、脾、肾三脏论治。明病机,辨邪实偏胜,从瘀血、气、痰、毒邪论治。分阶段,辨寒热虚实,即病之初期,肝郁热盛,治以疏肝清热为主;病之中期,正虚邪实,治以扶正祛邪为主;病之末期,正气大虚,治以扶正气为主,忌一味猛攻。  相似文献   

9.
系统观察20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发现本病初期以六郁为主、气郁为先,多为肝火旺盛证,治以清肝泻火法;中期邪实伤正,以火旺阴伤为主,多为阴虚火旺证,治以滋阴清火法;后期多虚实夹杂、阴虚气耗为主,辨为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法;气滞、痰凝、血瘀等有形实邪贯穿疾病全程,故化痰散结法各期均可应用。  相似文献   

10.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以短暂疼痛的破坏性甲状腺组织损伤伴全身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属于中医学"瘿病""瘿痈"范畴。段富津教授将本病分为三期,早期治宜疏风清热、理气散结,中期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消瘿,后期治宜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总体以疏肝为本。现列举段老治疗本病验案3则,以示其辨证思路,为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统一的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医学积聚发病的特点,提出了肝胆结石从小积小聚论治的观点。认为肝脏结石为小积证,病位在中医学肝脏,病变多在血分,治当以理血化积为主;胆囊结石为小聚证,病位在中医学胆腑,病变多在气分,治当以调气消聚为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279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调查,总结更年期综合征在围绝经期、绝经后期两阶段常见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并比较两阶段的异同。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符合标准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在对专家经验辨证结果规范化的基础上,提取病位和病性类证候要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获取279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其中围绝经期140例,绝经后期139例。专家经验辨证结果,经初步规范后共涉及证候名称37个,其中百分比>5%为肝肾阴虚证、肾阴阳两虚证、肾阴虚证、肝气郁结证等11个。在此基础上提取病位类证候要素5个,病性类证候要素10个,且在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山西地区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临床辨证病位以肝肾为主,病性在虚以阴虚、阳虚、气虚为主,在实以气滞多见。研究提示该疾病证候分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证候要素分布则相对简约,可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临床诊疗工作。  相似文献   

13.
介绍胡国恒教授治疗灼口综合征的临床诊疗经验。灼口综合征病位在心脾,以"痰""瘀""虚"为主要病机特点。胡国恒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将BMS辨证分型为痰瘀互结证、心脾积热证、阴虚火旺证、血虚不荣证,以"化痰瘀、清心热、降虚火、益气血"为治法,临床运用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14.
魏娟  张喜莲  戎萍  刘璇 《天津中医药》2022,39(7):826-828
儿童癫痫是儿科神经系统常见病,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特色。文章总结了马融教授运用五脏辨证体系论治小儿癫痫经验。认为病机关键为本虚标实,以痰浊雍盛、引动肝风为标,以肝肾阴虚、脾肾亏虚、心脾气阴两虚为本,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肾,与肺的关系亦相关。治疗时应首辨虚实,再辨病位,实证以豁痰息风为主,虚证则以补脾肾为主,从而确立治法治则及遣方用药,为临床癫痫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黄丽娟教授认为桥本氏甲状腺炎发病阶段及临床表现不同,临床可分为甲亢期、亚临床甲减期、甲减期,可归为中医"瘿病""瘿瘤""惊悸""震颤""水肿"等范畴。基本病机为气滞、痰凝、血瘀、阴虚或者阳虚。治疗上不同证型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肝郁化火证治以清热泻火疏肝,消肿散结;阴虚火旺证治以滋阴清热宁心,散结消瘿;痰瘀互结证治以理气活血,化痰散结;阳虚痰凝证治以温肾健脾,软坚散结。  相似文献   

16.
介绍卜献春主任医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经验。卜献春主任医师临床将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分初期和后期辨证治疗,初期的病机为肝郁化火,痰气相搏,故治疗以治肝为先,化痰为辅;清肝化痰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疏肝化痰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平肝化痰用天麻钩藤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后期多为脾肾亏虚,气阴不足,治当健脾益气、滋肾养阴,兼顾痰瘀。补肾健脾、益气化痰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补肾养阴、化痰祛瘀用参麦地黄汤加减。  相似文献   

17.
黄仰模教授中医治疗甲亢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仰模教授认为甲亢早期多以胃热、气滞为主,中期以痰凝血瘀为主,早中期均以标实突出,如胃热、气滞、血瘀、痰浊、痰火等;后期则以本虚为主,如气阴两虚,心气亏虚、心阳不振、心脾两虚、肝血不足等。治疗甲状腺肿大的基本方为消瘰丸,清胃热可配合白虎加人参汤,疏肝气可配合小柴胡汤,祛瘀血可配合桂枝茯苓丸,化痰浊可配合栝蒌薤白半夏汤。后期可伴或不伴甲状腺肿大,脏腑辨证多与心、脾、肝相关,气阴两虚可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心气虚可用安神定志丸,心阳虚可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心脾两虚可用归脾汤,肝血虚可用酸枣仁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慢性咳嗽中医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及辨证施治思路。方法分析慢性咳嗽的诊疗现状和证候特征,比较中西医理论各自认识优势,探索中医因机证治诊疗思路。结果慢性咳嗽病位证素以肺-鼻-咽喉为主,与胃、肝、脾关系密切。病性证素以内生风、燥、痰、郁为主,兼见气阴虚证。病机特征,邪犯肺系,风痰燥邪留滞气道(肺鼻咽喉),肺气上逆,"肺-鼻-咽喉同病",兼肝胃不和、肺脾气阴亏虚,总以邪恋正虚,虚实夹杂。治疗疏风化痰、润燥利咽、宣肺通窍,异病同治;再结合病证重点,加入异同并治的药。结论对慢性咳嗽要辨证、辨病、辨体质三维诊疗统一,中西病证结合,异病同治,结合异病异治,才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防治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病理表现和临床特点为依据,对其早期、中期、晚期三个不同阶段的病因病机特点和治法方药进行了探讨。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以肝郁脾虚为主要病机,治宜疏肝健脾为主,同时要注意祛除致病因素、治疗原发疾病;中期主要表现为痰湿内阻或湿热蕴结,主以祛湿化痰清热之法,阻断病势;晚期痰瘀互结证候突出,并常兼见正气不足之证,以化痰散结活血通络法治疗为主,同时扶正之剂不可或缺。提出疏肝健脾法应贯穿其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20.
卒中后抑郁(PSD)是指中风在诊断和治疗的期间伴发的情感障碍,可归属中医“郁证”范畴。临床上根据中风的发展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以及后遗症期。急性期病位责之于肝,肝气郁结多为主要病机,证多属实,治疗上以行气疏肝为法,方以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为主; 中期主要责之于心、脾,多有痰、湿、瘀交结,证多虚实夹杂,治以化痰祛湿、理气活血,兼以健脾养心、补益气血,方选血府逐瘀汤、归脾汤等; 后遗症期病涉五脏,主要责之肝、肾,多属虚证,治宜益气调中、滋补肝肾,方选益肾解郁方、健脑安神颗粒等。目前,中医药治疗PSD效果显著,现将近年来中医中药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