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通过对比分析马王堆、老官山、《黄帝内经》等文献,对手臂阴经的循行演变及主治进行探讨,发现《灵枢·经脉》中手三阴脉的形成经历了一阴、二阴到三阴的演变,其起点随着脉动点的增加由脥部向手掌延伸。手厥阴心包经是马王堆帛书十一脉系统唯一缺少的一条,此经脉在老官山才形成,彼时称之为心主之脉,心主之脉的诞生是《灵枢·经脉》中十二经脉循环无端的基础;而在经脉终点的记录上,《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遵循不同的原则,《足臂十一脉灸经》更加注重临床治疗效果,其经脉终点依据主治所及而定,《阴阳十一脉灸经》则皆入心,这一做法为老官山十二脉所沿用。当经脉与脏腑相连的系统形成时,由于经脉不再入心,经脉对应的主治亦发生了迁移。  相似文献   

2.
梳理"心主之脉"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心的概念由一而分为二的过程。"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一词出自《灵枢·经脉》,但在早期简帛《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并未出现此条经脉。老官山出土的"十二脉"称此循行轨迹为"心主之脉",此脉原为治心系疾病之脉,后为了实现3条手阴经配上焦两个脏器,古人沿袭老官山"十二脉"心主系心、手少阴入心的记载,提出了心主脉"包络心系"与"心不受邪""邪在心之包络"的理论,故心配少阴,而穴取心主之脉理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心包"脏随之诞生,成为上焦第三脏,心主之脉亦易名为"手厥阴经"。  相似文献   

3.
十二经脉交会规律初探241000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黄红十二经脉指手足三阳经脉及手足三阴经脉,在经脉循行上它们虽在起止处互相联结成“如环之无端”外,还在别处彼此相交。《灵枢·经脉篇》明确指出两经相交的如脾足太阴之脉“交出厥阴之前”,三焦手少阳之脉“交出...  相似文献   

4.
《灵枢·经脉》(以下简称《经脉》)对各经脉的论述,有循行、病候和治则三部分内容。其中的循行及部分病候,由于马王堆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阴阳》)的出土,而得以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相比之下,治则部分的研究则因缺乏有关的古代文献而近乎空白,影响着对经络理论及其临床  相似文献   

5.
古代文献对经脉循行路线的描述能直接反映当时医家对"经脉"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所以不同时期经脉循行路线的变化也必然反映经脉内涵的变化。本文从对照帛书"十一脉"与《灵枢》经脉循行起止点、方向、路径等变化入手,认为引起经脉循行变化的主要因素有:脉诊的发展、古代阴阳术数思想、古代表面解剖学知识、气血营卫循环概念形成,并深入剖析了由"十一脉"发展至"十二经脉",经脉概念本质与内涵发生的重要演变。  相似文献   

6.
任路  李静 《辽宁中医杂志》2011,(11):2117-2118
经络理论中有关经脉循行分布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经脉学专著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关于十二经脉外行部分的循行分布规律秉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著《灵枢.经脉》。而历代医书中对足三阴三阳经脉、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在躯干部循行规律却少有论述,文章从三维圆柱体的假说、"背为阳,腹为阴"、气血阴阳平衡的理论及"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治疗原则等角度探讨其循行,旨在进一步剖析经络循行的真谛,使针灸经络学说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成都老官山经穴髹漆人像的出土,其阴刻的经脉循行路径已成为研究经脉循行演变不可或缺的史料和研究热点。总结老官山髹漆人像手阳明经脉的循行路径与分布特点,同时将其与传世医学经典文献、出土医学简帛进行比较,系统梳理历代手阳明经脉的循行特点和循行演变,为经脉源流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海峰 《吉林中医药》2020,40(6):820-822
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张家山汉简《脉书》是《灵枢·经脉》的祖本。通过对《足臂十一脉灸经》"其病"、《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所产病"和《灵枢·经脉》"所生病"中的疼痛病症数目与所生病症总数及经脉循行部位数目等进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发现三篇文献记述的疼痛病症数目与"所生病"症总数及经脉循行部位数目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说明疼痛病症是经脉病症的主要内容之一,经脉理论形成初期,古人对经脉循行路线的认识可能有部分来源于对疼痛诊察或治疗的结果,经脉理论的形成与古人对疼痛病症的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手厥阴心包经是马王堆帛书十一脉系统中惟一缺少的一条,其循行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演变过程。故拟以绵阳双包山汉墓"人体经脉漆雕"与成都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中刻画的手厥阴心包经循行为重点,梳理、探寻手厥阴经脉循行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严桂芳 《中国针灸》2002,22(12):853-853
最近研读了“谈谈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中的几个问题”(《中国针灸》2 0 0 1年第 8期 5 10页 ,以下简称“谈文”)一文感触很深 ,对文中的一些论述及观点实难苟同 ,在此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以增强交流。综观《内经》《针灸大成》等医著 ,应该注意到古典医著中对经脉循行、起止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1 概言经脉之循行、起止如《灵枢·营气》曰 :“故气从太阴出 ,注手阳明 ,上行注足阳明 ,下行……”《灵枢·脉度》曰 :“手之六阳 ,从手至头……手之六阴 ,从手至胸中……”2 以具体部位 ,详细表述经脉之循行、逆顺、起止如《灵枢·经脉》中有…  相似文献   

11.
1972年初至1974年初,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卜一脉灸经》。两部古脉灸经全面论述了人体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走向及所主治的疾病。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从成书的年代来看,在两部脉经中,《足臂十一脉灸经》最为古朴,《阴阳十一脉灸经》则稍晚,而《灵枢·经脉》比两部脉灸经都晚,我们可以说,两部脉灸经是《灵枢·经脉》的祖本。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2012年出土的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已公布内容与老官山经穴髹漆木人、马王堆经脉简帛《足臂》、《阴阳》和《灵枢·经脉》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认为《经脉书》与《足臂》、《阴阳》属于《脉书》流传体系中的不同流派,是经脉理论流传的第一阶段,《灵枢·经脉》以脏腑理论对《脉书》作了改造,属于经脉理论流传的第二阶段,指出《经脉书》可能只是基本的、初级的医学著作,所以流传较广。  相似文献   

13.
《内经》肺病证候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内经》全文 ,从以下几方面对肺病证候规律作一初步探讨。①肺的证候特点基本上是以手太阴肺经的经脉循行为依据呈现出的一系列症状 ,肺脏证候经常伴随着全身范围的外感症状 ;②肺病证候体现了肺脏的藏象特点 ;③《素问》及《灵枢》中描述肺的证候 ,明确提及了“虚”证及“实”证。以上几点说明《内经》时代的医家认识肺病证候遵从手太阴脉的经脉循行规律 ,且注重了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14.
试论《脉书》与《经脉》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书》是指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所记载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本》和《阴阳本》)。《经脉》是指《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脉})篇。通过学习、分析、比较,我们认为《脉书》与《经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正经脉的数目《足臂本》和《阴阳本》均记载了11条经脉,手为二阴(大阴、少阻),缺少手厥明心包经。而《经脉》记载了手、足各三明三阳经脉,共计12条,其重大意义不单是经脉数量的增加,弥补了《脉书》中阴经与阳经的不平衡,而且纠正了《脉书附手太阴肺经与手厥阴心包…  相似文献   

15.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髹漆经穴人像(简称"漆人")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对于研究经络理论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漆人手少阳脉命名、循行方向及路径进行分析,结合同墓穴出土的老官山医简以及历代经脉相关文物、文献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老官山汉墓漆人手少阳脉循行特点、主症(治)及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经络理论中关于十二经脉外行部分的循行分布规律秉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著《灵枢·经脉》。但历代医书中对于足厥阴肝经在下肢部的例外循行分布少有论述,本文章从人体姿势的不对性、经脉循行的空间三维性等角度探讨其循行,旨在进一步剖析经络循行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比马王堆脉书与《灵枢》一些篇章的差异,初步探讨了经脉循行的发展过程。从马王堆脉书到《灵枢·经脉》,脉的数目、脉行方向、脉的分枝及脉的排列顺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原因与《灵枢·营气》中的营气在十二经脉中环周流行的思想密切相关。新的经脉循行为某些诊法及生理病理现象的解释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掺入不少理论构想成分,提示在研究经络问题时不能单纯以古代文献为是非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8.
战国秦汉时期是经脉理论框架的构建时期,也是经脉分支萌芽、发展及成熟时期,经脉分支的萌芽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先民对自然界河流的观察、解剖发展水平、临床经验积累等,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3条支脉均与病症所在部位相关,老官山经穴髹漆人像以及双包山针灸经脉木人中经脉分支逐渐增多,并且出现了联系经脉的作用,至《灵枢·经脉》篇,经脉分支多达17条,主要作用是串联经脉与脏腑,进而构建经脉“环形”流注体系,代表了经脉分支的成熟阶段。对经脉分支演变的梳理,有助于补充完善早期经脉理论发展史,进一步认识经脉理论的规律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7,(6):1281-1283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它对于了解古代经络理论的形成、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拟针对该漆人足太阳经脉循行特点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历代经脉相关文物、文献进行对比研究,从而管窥老官山汉墓漆人经脉循行的特点及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简帛医书中的十一脉系统作为经脉学的理论框架被后世医家所继承和发展,并在《灵枢》中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十二经脉体系。在早期经脉系统的演变过程中,医家们对于手厥阴经的认识形成与发展是整个过程中颇具争议与关键的一环。从简帛医书中的经脉入手,与《灵枢》中的手厥阴经相对比,以期厘清早期经脉的演变过程与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