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医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对我院2012年~2013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128例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8例严重ADR中,患者以10岁以下的儿童居多;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78.13%)居多;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最为常见;涉及药品73种,抗感染药最多,占36.27%。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加强对患者用药过程的观察,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近两年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Seri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SADR)进行分析,了解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为防范临床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调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收集374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年龄以>45岁患者发生率较高,占比75%,其中男女发生比例约为1∶1,女性191例(占比51.06%),男性183例(占比48.94%);给药途径以口服给药方式为主,其次是静脉滴注给药,两者占比>90%;发生SADR的前三名药品种类分别是内分泌系统用药(占比23.26%)、抗感染药(占比22.46%)和抗肿瘤药(占比19.52%)。SADR所损害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为主,分别占比30.08%和占比16.71%。结论 为了预防和避免SADR的发生,临床医生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个体情况,既要考虑药物的疗效,也要考虑是否会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医院应加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笔者医院2017~2021年上报的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对笔者医院上报的178例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78例报告中,上报人员以药师为主(163例,91.57%);ADR主要发生在65岁以上患者(88例,49.44%);药品剂型以注射剂和片剂为主,涉及药品中抗肿瘤药物占比最高(49.82%);ADR累及损害系统/器官以血液系统最多(34.95%),其次是消化系统(29.03%)。结论 临床应重视新的和严重的ADR的监测与上报,特别是抗肿瘤药物,提高药物安全性监测,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通信作者:肖飞,电子信箱:805834215@qq.com]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为临床用药以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统计分析.结果 严重ADR的发生与性别无关;5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较高(40例)口服给药发生率最高(54例)100例严重ADR共涉及10大类药品124种药品;其中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药最高(22例)严重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泌尿系损害最多(18例)100例严重ADR中好转77例,有后遗症23例;100例严重ADR中不合理用药的共计57例.结论 严重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不合理用药因素不能忽视,应大力宣传药品ADR相关知识,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某院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药品不良反应严重指数进行计算评价,探讨药物使用情况关联信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 年1 月 1 日至2022年11 月30日某院上报的191 份严重不良反应,根据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计算各类药物的严重指数并分析评价.统计报告中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转归情况,通过关联分析探讨其彼此间联系.结果:191 例报告中,男性100例,女性91 例.报告数排名前5 的药品分别为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注射用阿糖胞苷、顺铂注射液、注射用硼替佐米、注射用卡铂.药品不良反应严重指数排序前五类药物分别为血液系统药物、营养药物、抗感染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ADR累及器官或系统涉及最多的为血液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血小板板减少等.关联分析发现血液系统损害与静脉滴注、抗肿瘤药物及好转关联密切.结论:临床使用药品不良反应严重指数较大的药物时,应加强监测不良反应,谨防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治疗肿瘤患者时,应注意血液系统损害的ADR发生,定期复查血常规,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为用药安全提供指导。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诊治的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30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ADR涉及的药品居首位的是抗感染药,病例数83例(27.67%)。注射给药共263例(87.67%),其中静脉滴注发生严重ADR最多,为238例(79.33%)。由中药制剂引起的严重ADR有49例,占总例数的16.33%,其中涉及中药注射制剂达22种之多。281例(93.67%)存在联合用药的情况,其中4种及4种以上药物联用的有188例(62.67%)。结论:加强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并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合理选择药物,简化用药品种,合理治疗剂量,提高对用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通过汇总分析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探讨预防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50份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相关数据,通过Excel表格对上报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分别按患者年龄、性别、过敏史、联合用药情况、给药途径、引发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和转归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50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中,男22例,女28例,20~49岁中青年21例,60岁以上老年人20例;有药物过敏史者3例,有既往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不详者10例,有家族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不详者11例;联合用药的患者10例,其中二联用药5例,三联用药1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高发期在给药1h以内;涉及的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32例(64.00%)];涉及13类药品,中药制剂和抗感染药物居前两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最多的为皮肤及其附件[49例(49.49%)],其次为消化系统[11例(11.11%)]。结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给患者...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分析该院2009-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及列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00例ADR报告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该院ADR的发生报告中,静脉输液给药所占比重最大,为91%;药物品种以抗菌药物发生率最高,占68%;发生ADR的人群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多,占26%;发生ADR的临床表现以全身损害居多,占43%.结论 ADR的监测报告工作十分重要,医、药、护的工作人员应密切配合,把这一工作做好,确保临床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ADR监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1月~2008年12月报告的29例严重ADR病例,按ADR发生的关联性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本组资料中,引起严重ADR的前两位药品是抗感染药和中药注射剂,其中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性休克和呼吸系统损害较多见;静脉给药是引起严重ADR最多的给药途径;多见于并用3种或以上药品的病例.结论:重视ADR监测工作,特别是抗感染药和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监测;加强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促进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年148例有效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8例不良反应报告中,10岁以下儿童及7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最多;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81.08%;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63.51%;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多见,占60.14%.结论 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翟卫红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18(1):38-40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太原化学工业集团公司职工医院2006年1月起上报的56例报告分别从报告人、引发ADR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R以医师报告数量最多,占总数72%,与抗感染药有关的不良反应最多见,占76%。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占81%。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为主。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做好ADR监测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82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临床药师1年多来收集的8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类并分析。结果82例ADR中,过敏反应居多,其次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ADR;抗生素引起的ADR居首位,其次为免疫调节剂中的胸腺肽注射液。结论防止可能或潜在的ADR,关键在于临床用药监测,应加强ADR监测及其相关知识宣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南京某三甲医院2013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等,对该院2013年104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4例不良反应报告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43.27%;静脉给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占84.61%;抗微生物类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占53.33%;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的损害多见,占43.94%。结论加强对ADR的监测有助于患者合理、安全的使用药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收集的183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和年龄、药品种类和剂型、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83例ADR中,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5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最高;涉及的药品有58种,抗肿瘤药居首位(57例,31.15%),其次为抗菌药物(47例,25.68%)及中药注射剂(42例,22.95%);注射剂引起的例数最多;临床表现以血液及造血系统损害(26.19%)、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24.39%)皮肤及附件损害(23.81%)较常见.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成药制剂;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尽量采用口服给药,确保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该院2021年通过中国药物警戒系统(Chinese hospital pharmacovigilance system, CHPS)上报的抗肿瘤ADR报告,对ADR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种类、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严重程度、报告主体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65例ADR报告中,男179例(49.04%),女186例(50.96%),其中以60~69岁年龄组占比最高,108例(29.59%);药物种类占比最高的依次为铂类106例(29.04%)、植物来源类84例(23.01%)和抗代谢类77例(21.10%);累及系统/器官最常见的为消化系统189例(46.90%)、血液系统102例(25.31%)和皮肤及其附件系统41例(21.10%);ADR分级一般253例(69.32%),严重110例(30.14%),新的、严重的2例(0.55%);临床医师上报208例(56.99%),药师上报139例(38.08%)。结论 医院应当加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与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预防或减少ADR的发生。方法依据2010年1月-2013年3月上报的200例ADR报告,分别按照患者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品、给药途径及ADR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例ADR报告中,ADR发生集中在40~49岁年龄段;女性患者发生ADR例次远高于男性患者;引发ADR的药品中,以抗肿瘤药为主(30.50%),其次为中药制剂(22.50%);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93.5%);引起ADR的前10种药品中,以注射用奈达铂为主(7.0%),其次为奥沙利铂注射液(6.5%)和紫杉醇注射液(4.0%);ADR以全身性损害为主。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应加强抗肿瘤药物ADR的监测工作,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以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