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其理论特征、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都具有现实意义。《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强调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病;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认为机体内各脏腑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机体与自然也是统一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应"观点;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并规定其为理论阐释方法;以中医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作为养生学的生理学基础,以六淫七情和饮食劳倦内伤作为病理学基础,以四诊合参作为诊察方法,提出精气神三位一体、预防为主和动静结合的三大养生原则。根据保全真气的养生目标,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方法,并明确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实现养生目标的必备条件。生活习惯包括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重视保养真气,主张顺其自然,体现了自然而然的养生理念。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养生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剑 《河南中医》2008,28(4):8-9
《黄帝内经》养生方法分为法于阴阳、饮食养生、情志养生、房室养生四个方面。法于阴阳的养生原则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以预防为主,审因施补,三因制宜,食药并举。情志养生应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避免情志过激。房室养生要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养肾气为重。  相似文献   

3.
养生法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曹少鸣赵素欣※(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中医科昆明650032)关键词中医护理养生法临床运用养生是古代用于保健的专用词,其内容博大精深。《黄帝内经》中早就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等养生护理理论。中医学经历代医...  相似文献   

4.
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记载着丰富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因此,探讨养生与健康有利于发展我国的保健医学,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内经》在集先秦养生经验之大成基础上,提出了养生的基本法则: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这些经过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养生法则,既是先秦养生经验的升华,又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对中医养生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内经》认为能否延年益寿,与能否有效地预防疾病的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的基础,其理论特征、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都具有现实意义。其在养生理论上汲取了《周易》对立统一的阴阳观、儒家“法先王”的为政观、道家抱朴守真的自然观,确立了顺应自然与强调养神的养生原则。其养生方法可分为养神和养形两个方面。养神包括顺应四时养神、恬淡无为养神、调节情志养神;养形包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及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黄帝内经》注重形神一体,尽管养神和养形有不同的方法,但强调形神一体共养。  相似文献   

6.
养生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以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深厚底蕴,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较为系统的养生理论始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对中医养生的总述——顺应自然、形神和谐,为后世的养生理论奠定了基础,对当今的养生原则与方法都具有较为明确的指导作用。《黄帝内经》关于"治未病"的叙述,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阐述道法自然与《黄帝内经》养生的关系,简要论述“道”的自然属性及道法自然的内涵,《黄帝内经》养生中的道法自然包括“人与天地相参”的养生观点,“因时而养”的养生理念,“形神兼养,标本兼顾”的养生手段。道法自然养生观通过“因时制宜”“与天地相参”“法天则地,顺应自然”等理论来指导日常生活起居饮食、协调机体使之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先秦诸子思想理论相互吸收渗透,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也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天人一体的整体观、阴阳五行、精气理论等被中医吸收并发挥利用,故从道法自然的角度探讨其与《黄帝内经》养生的关系,以进一步阐发养生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参考近10年国内医学期刊中关于《黄帝内经》养生思想与现代养生关系的理论研究,对《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理论进行了概述,内容包括养生理论渊源、养生原则与养生方法等。  相似文献   

9.
李永平 《山西中医》2012,28(10):61-62
中医“顺天因时”养生思想渊源于《黄帝内经》.“顺天因时”养生的内容主要有起居、饮食、情志、功法等.“顺天因时”养生应顺应脏腑气血的生理特点,中医养生的具体措施非常丰富,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男女老幼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理论,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本文从法于阴阳、藏气法时、顺时调神、起居有常、动静有时、食养以时五方面出发,对《黄帝内经》之四时养生理论进行探析,进一步丰富中医养生理论的文化内涵,拓宽养生保健的应用外延。  相似文献   

11.
商铁刚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310-2311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是中医长寿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研究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理论。其具有以下特点: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把调摄精神情志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重视保养正气在养生中的主导作用。《黄帝内经》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不妄作劳、起居有常、地理环境与养生长寿、恬愉为务、治未病等为养生特点。现代研究认为,长寿,并非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遵循养生之道并付诸行动,定会享遐龄而尽天年。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饮食以节、谨和五味"的饮食养生原则,成为后世中医饮食养生的圭臬。李时珍《本草纲目》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深入系统地论述了饮食五味与五脏的损益关系,使人们对每一种食物的气味功效了如指掌,以此克服饮食嗜欲,减少饮食的盲目性。文章从三方面论述李时珍对《黄帝内经》"谨和五味"饮食养生方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医饮食养生在老年人延年益寿、防病治病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基于自《黄帝内经》以降历代医学文献中的老年饮食养生内容,探讨中医老年饮食养生的理论认知原则与方法,并得出结论食物具有性味归经,从而发挥着补益脏腑气血和祛邪的作用,是老年人的"安身之本";老年饮食养生应基于老年人脏腑亏虚、多病相兼的生理特点,发挥饮食"养"和"治"...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和阴阳、顺四方、适饮食、应四时、调七情五个方面的养生理论出发,探讨中医经典养生理论对现代养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内经》作为“医家之宗”,其关于养生的内容贯穿前后,《素问·上古天真论》作为《内经》篇目之首,提出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养生观点,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对现在养生仍然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作为一种医学理论,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黄帝内经》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为后世"治未病"理论的丰富和中医养生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难经》进一步阐发了治未病的含义,将《黄帝内经》的"治未病"原则具体化。《伤寒论》将"治未病"理论传承并将其发展和完善,强调了"未病先防"的思想。华佗首先继承了《吕氏春秋》提出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治未病"养生观点,从理论上进一步阐释了动形养生之理。张从正提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观点,张氏治病的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总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为要。补虚同时不应忘记通流,应补而不滞,使人体阴阳气血流畅。另外,还应注意补其不足,促使人体脏腑经络平和。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开篇便探讨“上古之人‘皆度百岁’,今时之人‘半百而衰’”的原因,并提出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中医养生思想奠定基础。文章通过浅析“上古之人”的养生思想,从日常生活中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导引有度、情志舒畅及房事有节”五方面进行探讨,强调健康养生的重要性,以达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最终以“度百岁乃去”。  相似文献   

18.
《内经》养生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中和养生之道,提出了"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动静结合"的中和养生原则,是儒家"中和"思想在中医养生理论及临床实践中的完美体现。中和养生学说的基本内涵体现在顺应四时至中和以养形;调摄精气神及情志至中和以养神;调节饮食至中和以养性。后世医家对中和养生学说的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与发挥,并强调了中和养生学说在中医养生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顺应四时阴阳,以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明代著名医家万全的《养生四要》第三卷论"法时"养生,是秉承了《黄帝内经》中顺应四时的养生观点,并结合自己的养生实践而著,不仅体现了中医养生的整体观念,也体现了人的生命活动应符合自然界变化规律的养生法,与近代"生物钟"学说不谋而合,这也在现代基因水平验证了"法时"养生观念的合理性。卷中除列出基本的养生理论与法则,还对四时常见病相应地提出了治法和用药原则。笔者从饮食养生、日常起居、精神情志和治法治则等方面总结论述了万全"法时"的养生要诀,对中医"法时"养生内涵进行总结与探讨,之于当代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何健  胡方林 《国医论坛》2022,37(1):12-14
《黄帝内经》对五味理论有非常丰富的论述,涉及篇章21篇,分别从五味的作用、五味的阴阳属性、五味配属五脏、五味的饮食禁忌和五味的临床应用等方面予以阐释.本文通过梳理《黄帝内经》五味理论,一方面指导日常饮食养生调护,另一方面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