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德俊  肖作淼  刘婷  陈先春  钟明星  叶萍 《江西医药》2021,56(4):525-526,536
目的 分析Th1/Th2亚群测定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分型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搜集我院确诊的MDS患者60例,分为SLD/MLD组和EB-1/EB-2组,按照IPSS-R标准分为极低危组,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选取2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PE-IFN-γ+(Th1)、PE-IL-4+(Th2)水平,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各组间的表达,与CDCD45RA、CD45RO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SLD/MLD组Th1水平、Th1/Th2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EB-1/EB-2组Th1水平、Th1/Th2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Th2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PSS-R危险度分组:低危组(P<0.01)、中危组(P<0.01)Th1、Th1/Th2高于健康对照组,高危组(P<0.01)极高危组(P<0.05)Th1、Th1/Th2低于健康对照组,Th2高于健康对照组.Th1与CD45RO呈正相关关系(r=0.514,P<0.01).结论 MDS不同阶段Th1/Th2亚群极化方向不同,SLD/MLD组向Th1极化,细胞免疫亢进,EB-1/EB-2组向Th2极化,体液免疫增强;随着IPSS-R危险度积分的升高,细胞免疫在中高危组之间由亢进转为被抑制,免疫监视逃逸,肿瘤细胞积累,引起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2.
肖德俊  肖作淼  刘婷  陈先春  钟明星  叶萍 《江西医药》2021,56(4):525-526,536
目的 分析Th1/Th2亚群测定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分型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搜集我院确诊的MDS患者60例,分为SLD/MLD组和EB-1/EB-2组,按照IPSS-R标准分为极低危组,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选取2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PE-IFN-γ+(Th1)、PE-IL-4+(Th2)水平,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各组间的表达,与CDCD45RA、CD45RO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SLD/MLD组Th1水平、Th1/Th2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EB-1/EB-2组Th1水平、Th1/Th2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Th2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PSS-R危险度分组:低危组(P<0.01)、中危组(P<0.01)Th1、Th1/Th2高于健康对照组,高危组(P<0.01)极高危组(P<0.05)Th1、Th1/Th2低于健康对照组,Th2高于健康对照组.Th1与CD45RO呈正相关关系(r=0.514,P<0.01).结论 MDS不同阶段Th1/Th2亚群极化方向不同,SLD/MLD组向Th1极化,细胞免疫亢进,EB-1/EB-2组向Th2极化,体液免疫增强;随着IPSS-R危险度积分的升高,细胞免疫在中高危组之间由亢进转为被抑制,免疫监视逃逸,肿瘤细胞积累,引起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3.
【】 目的 探讨Wilms瘤基因(WT1)在白血病、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血液内科收集的77例白血病、29例多发性骨髓瘤和30例淋巴瘤患者进行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三组骨髓中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白血病患者的WT1基因水平显著的高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淋巴瘤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淋巴瘤患者的WT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白血病患者的WT1基因水平显著的低于初诊的白血病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淋巴瘤患者与初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淋巴瘤患者的WT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T1在白血病患者表达水平较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呈显著的高,同时治疗后白血病患者的WT1基因表达水平较初诊白血病患者显著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张欣  陆亚岚 《安徽医药》2016,20(12):2281-2283
目的 探讨Wilms瘤基因(WT1)在白血病、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77例白血病、29例多发性骨髓瘤和30例淋巴瘤患者进行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三组骨髓中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白血病患者的WT1基因水平(0.105±0.019)显著的高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0.027±0.008)和淋巴瘤患者(0.026±0.01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淋巴瘤患者的WT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白血病患者的WT1基因水平(0.062±0.016)显著的低于初诊的白血病患者(0.157±0.01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淋巴瘤患者与初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淋巴瘤患者的WT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T1在白血病患者表达水平较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呈显著的升高,同时治疗后白血病患者的WT1基因表达水平较初诊白血病患者呈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WT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及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WT1在48例结肠癌及14例正常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等关系.结果 WT1在结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T1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生存分析显示WT1阳性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期与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T1的高表达可能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设想以WT1为靶点进行基因治疗,有可能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WT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WT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动态检测60例初治AL患者WT1基因的表达,评估AL患者的缓解率、复发率及完全缓解后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结果:初治AML各亚型中M3基因表达阳性率最高,为82.4%,其WT1基因中位表达水平最高,达1579.6,显著高于其他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患者中,WT1基因表达阳性组CR率显著低于阴性组,阳性组缓解后半年内复发率显著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治组、复发组及未缓解组AL患者WT1基因中位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T1基因在AL患者骨髓细胞中表达水平可作为临床评估疾病的发生、发展、判断预后及检测MRD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宋兵  张荣艳 《江西医药》2010,45(4):305-307
目的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123(IL-3受体α链)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干祖细胞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3例初治的AL患者及13例正常对照组的骨髓CD34阳性细胞中CDl23的表达情况;同时根据AL患者的年龄、细胞遗传学改变、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将其按不同预后分为高危、标危、低危3组,其中高危15例,标危15例,低危13例,分析CD123表达与AL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43例AL患者CD34+CDl23+/CD34+平均水平为38.24%,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表达水平1.90%;3组AL患者CD34+CDl23+/CD3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危组患者CD34+CDl23+/CD34+显著高于标危组和低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危组患者CD34+CDl23+/CD34+显著高于低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L患者骨髓干祖细胞中,CD123异常过度表达;在高危组、标危组、低危组的表达逐渐降低,提示CD123的表达与AL患者的预后相关,临床可通过检测该指标判断AL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染色体核型和凋亡现象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骨髓短期培养和G显带技术对40例MDS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钙磷脂结合蛋白(Annexia-V)-FITC标记药物骨髓单个核细胞,了解其早期凋亡的情况,逆转录-PCR分析自杀相关因子(Fas)和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生存素)mRNA表达变化.结果 20/40例MDS患者检出染色体异常,其中难治性贫血(RA)7/20例(35%),RA伴有环状铁幼粒细胞(RARS)1/2例(50%),RA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5/8例(62.5%),RA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7/10例(70%);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1年白血病转化率为低危组5%(1/20),中危1、2组25%(3/12),高危组75%(6/8),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MDS患者高于1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从低危组到高危组凋亡减少,生存素基因mRNA表达增加,Fas mRNA表达下降.结论 染色体核型分析在MDS的预后评估中有重要价值;MDS从低危组到高危组凋亡减少,可能与生存素、Fas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PHLPP1与PHLPP2在胃肠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及意义,为其临床治疗与预后评估提供新靶点。方法:以某院收治的30例GIST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分为极低危组9例、低危组13例和中高危组8例,所有患者均于术中留取病理组织和周边健康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测定PHLPP1与PHLPP2的表达水平,并统计患者临床诊治与随访资料,观察PHLPP1与PHLPP2的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极低危组患的PHLPP1与PHLPP2的表达水平高于低危组,低危组高于中高危组,任意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3年,中高危组的预后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极低危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患者的PHLPP1与PHLPP2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HLPP1与PHLPP2表达水平对预后不良均有预测价值(P<0.05),其最佳工作点分别为1.810和2.625。结论:PHLPP1与PHLPP2表达水平与GIST的侵袭行为密切相关,对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类细胞周期调节蛋白依赖性Myb样蛋白1(hDMP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93例初诊AML患者及1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骨髓标本,以β胆色原脱氢酶(GAPDH)表达水平为内参,应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hDMP1及肾母细胞瘤基因(WT1)的表达水平。分析hDMP1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资料、染色体核型的关系。结果AML患者骨髓细胞中hDMP1在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476.6vs.2103.0)(P<0.01),WT1基因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202.6vs.1.2)(P<0.01)。hDMP1和WT1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肝脾淋巴结肿大、起病时外周血WBC计数、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AML亚型、染色体核型分组无关。结论 AML患者hDMP1的低表达伴随WT1基因高表达,两者均参与AML发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联合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临床价值。方法:97例ACS患者根据疾病类型分为UA组(n=52例)和AMI组(n=45例),按院内死亡风险分为低危组(n=21例)、中危组(n=39例)和高危组(n=37例),同期选择5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H-FABP、IMA、c Tn I、CK-MB阳性率及血清H-FABP、IMA表达水平。结果:UA组和AMI组H-FABP、IMA诊断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 Tn I、CK-MB(P<0.05),且AMI组H-FABP诊断阳性率均明显高于UA组(P<0.05),而UA组和AMI组IMA诊断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ACS患者血清H-FABP、IM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危险程度加重,血清H-FABP、IM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H-FABP、IMA联合检测在ACS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钱思轩  朱广荣  夏薇  盛瑞兰 《江苏医药》2000,26(10):790-792
目的 探讨WT1基因mRNA表达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法 (RT PCR)测定 141例不同类型恶性血液病患者和 10名正常人外周血WT1基因的表达。结果  6 9 9%急性白血病 (AL)WT1表达阳性 ,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6 5 2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77 8% ;40 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WT1表达阳性 ,其中 7例急变者全部为阳性 ;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RAEBTWT1表达阳性 ;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NHL)、多发性骨髓瘤 (MM )均为低表达 ;3例MDS RA ,10名正常人WT1表达阴性。结论 WT1基因在各类型白血病、MDS中均能表达 ,表达水平与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数量、病程进展等相关。可作为化疗和骨髓移植后微小残留病检测的敏感指标 ,也是研究白血病、MDS发病、发展和预测预后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不同危险分层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的变化,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15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和36例非高血压老年患者的NT-proBNP水平,并进行对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EH组血清N-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男女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很高危险组间均递增呈显著正相关(r=0.873,P<0.01),但低危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伴心脑肾并发症组指标均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P<0.01)。结论:EH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清NT-proBNP水平的变化,且这种变化与EH危险分组明显相关,提示NTproBNP的变化与病情进展、预后相关,对高血压病分层评估及预后有指导作用,可能成为高血压病危险分层新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及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并探讨其血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C-反应蛋白(CRP)各项指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具有不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90例老年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按危险因素的多少分为高危组54例和低危组36例,另设正常老年人20例为对照组,同时进行血清TC、LDL-C、CRP检测及头颅CT扫描。结果 高危组与低危组比较,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及卒中发生率分别为P<0.05、P<0.005、P<0.005,有显著性差异。低危组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P<0.05、P<0.05、P<0.05,有显著性差异。在血清TC、LDL-C及CRP检测中,高危组与低危组相比,分别为P>0.2、P<0.05、P<0.05、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低危组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为P>0.5、P<0.05、P<0.05,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多重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并加重了缺血性卒中的发生。LDL-C及炎症因素促进和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颈动脉B超、LDL-C及CRP对缺血性卒中的预测和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老年肺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感染内科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62例老年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划分为低危组(30例)、中危组(21例)及高危组(11例),并随机选择同期就诊的28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老年肺炎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血清PCT、CRP水平,并观察其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血清PCT、CRP水平高于对照组,且低危、中危及高危患者上述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高危组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长于中危组及低危组,重症肺炎转化率及死亡率显著高于低危组(P均<0.05),而中危组上述指标虽大于低危组,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CT、CRP水平检测对于判断老年肺炎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具有一定作用,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美罗华治疗32例弥漫型大B细胞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美罗华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DLBCL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用同期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将68例弥漫型大B细胞性NHL患者分为研究组(美罗华组)和对照组,前组32例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联合美罗华治疗;后组36例单用CHOP方案。每4周循环1个疗程,3~6疗程后作评价。将两组患者按国际淋巴瘤预后因子指数(IPI)分为中低危组和高危组,分析其疗效与预后。全部患者6个疗程后停止治疗,随访观察生存情况。结果 美罗华组完全缓解率(CR)达56.3%,总有效率87.5%;对照组分别为13.9%、63.9%,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美罗华组6、12、24、36月总的生存率分别为96.9%、87.5%、71.9%和65.6%,对照组分别为91.7%、80.6%、58.3%和41.7%(P>0.05)。美罗华组中中低危组的CR及部分缓解率(PR)分别为68.4%、26.3%,高危组分别为38.5%、38.5%(P<0.01);对照组中低危组的CR及PR分别为15.8%、68,4%,高危组则分别为11.8%、29.4%(P<0.001)。结论 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DLBCL的疗效显著,3年生存率高,不良反应较单纯化疗少,可作为该病目前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15~(INK4B)基因和FHIT基因甲基化异常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聚合酶链反应(MSP)技术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检测分析50例MDS患者,其中包括低危组3例、中危-1组10例、中危-2组27例和高危组10例骨髓细胞P15~(INK4B)基因与FHIT基因的甲基化情况。结果随着疾病的进展,即由低危组MDS向高危组MDS进展,P15~(INK4B)基因和FHIT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逐渐增高,且P15~(INK4B)基因和FHIT基因甲基化在3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P=0.026),其中低危组/中危-1组P15~(INK4B)基因和FHIT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低于高危组,且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危组/中危-1组与中危-2组、中危-2组与高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个基因的甲基化没有关联性。结论 P15~(INK4B)基因和FHIT基因甲基化可能参与MDS的发病机制,并与疾病的恶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张馨月  高西  许飏 《河北医药》2020,42(6):828-831+836
目的探讨MiR-767和圆柱瘤基因(CYLD)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的表达情况和意义。方法采集45例CMN患者肿瘤组织及配对的瘤旁正常组织进行研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肿瘤组织及瘤旁组织MiR-767和CYLD表达水平,分析二者相关性及对CMM预后的临床意义。结果肿瘤组织中MiR-76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瘤旁正常组织(P<0.05),CYLD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瘤旁正常组织(P<0.05);MiR-767表达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厚度密切相关(P<0.05),CYLD表达在不同性别、肿瘤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厚度密切相关(P<0.05);随着CMM肿瘤组织中MiR-767表达水平升高,CYLD表达呈明显降低趋势,MiR-767与CYLD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791,P<0.001);MiR-767高表达组预后5年存活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存活率(P<0.05);CYLD高表达组预后5年存活率显著高于低表达组存活率(P<...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细胞中PTEN表达情况,探讨其在高危MDS患者临床病理意义以及与疾病转归的关系(相关性),初步评价其对高危MDS的临床意义和判断预后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高危MDS 25例、良性血液病24例(对照组)患者的骨髓(病理石蜡切片)细胞中PTEN表达情况,并对25例高危MDS的治疗反应及疾病转归进行随访。结果高危MDS的PTEN阳性表达率为56.00%;对照组为90%;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以PTEN表达水平标本积分判定≥3分为标准,设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高表达组8例,低表达组17例。高表达组治疗反应率(有效率)62.50%(5/8例);低表达组治疗反应率(有效率)47.06%(8/17例),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25例高危MDS均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异常9例;正常16例;PTEN的表达水平与染色体核型异常无相关性。转急性白血病(MDS-AL)高表达组3/8例(37.50%);低表达组11/17例(64.71%)。结论高危MDS存在PTEN基因表达的异常,PTEN表达与治疗反应有相关性,PTEN对于高危MDS的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维吾尔族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非M3)]病人骨髓肾母细胞瘤基因1(WT1)和转录因子ETS-1表达水平,并探讨二者与AML(非M3)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10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收住的105例维吾尔族初诊AML(非M3)病人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该院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A,及在该院治疗的100例汉族初诊AML(非M3)病人为对照组B。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病人骨髓WT1基因和转录因子ETS-1的表达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L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描述生存曲线。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B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A(P<0.05),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A(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B病人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WT1、ETS-1表达水平分别为0.83±0.15、0.92(0.22,1.23),明显高于对照组B的0.35±0.14、0.48(0.2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