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伤寒论》28条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 2 8条曰 :“服桂枝汤 ,或下之 ,仍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 ,无汗 ,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关于本条方剂的药物组成 ,自《医宗金鉴》提出“去桂当是去芍药”后 ,引发“去桂”与“去芍”之争。本人细玩原文 ,参阅各家注解 ,萌生新意 ,认为本方既不该去桂 ,也不能去芍 ,应是桂枝加茯苓白术汤 ,“去桂”乃衍文。理由如下。从病机分析 ,本条“无汗”虽似麻黄汤证 ,但并无恶寒 ,骨节疼痛 ,脉浮紧等脉证 ;“翕翕发热”虽似桂枝汤证 ,但又无恶风 ,自汗 ,脉浮缓等脉证 ;故本证根本不是太阳伤寒、中风表证。从条…  相似文献   

2.
便秘病位多居中州脾胃,太阴、阳明只因脾胃阴阳盛衰而异,虚者补不足,盛者损有余,虚中夹实者多因中州运化无力,津液不足、水饮、积滞而成,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肠腑失于濡润,糟粕难以排出。桂枝汤治疗便秘,一是表邪得解,里气自合,“不大便”自然而解;二是太阳阳明合病,伴“汗出多”“脉浮虚”者须顾及“阳浮而阴弱”的病机特点,以桂枝汤;三是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解肌和营卫,顾护津液,防止伤津传变;四是从药证分析,桂枝汤方药具有通便、培中化饮之效。痰饮盛者当以温药和之,去桂类方不在“去桂”,而在“去芍”,以去桂加术汤类方化饮通便。中州虚损者以桂枝加芍药类方,小建中州,营卫自和,津液乃生,虚中兼有食积或湿滞者以桂枝加大黄汤微微调和脾胃。津液亏虚者以桂枝加葛根汤生津液,升举阳明胃气,清气升则浊气降,津亏更甚者以瓜蒌桂枝汤生津润肠通便。  相似文献   

3.
浅探《伤寒论》养阴十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主要论述了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治疗以温阳法占主导地位。但寒邪化热亦可耗损阴液 ,故治疗又当滋养阴液。温阳与养阴 ,各有所宜 ,不可偏废。兹将《伤寒论》之养阴措施归纳为十法浅探如下。1 解表顾阴法 《伤寒论》第 2条云 :“太阳病 ,发热 ,汗出 ,恶风 ,脉缓者 ,名为中风。”第 1 2条说 :“太阳中风 ,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仲景治“中风”,创桂枝汤 ,以桂枝辛温 ,辛能发散 ,温可通阳 ;芍药酸寒 ,酸能收敛 ,寒走阴营。桂芍配伍 ,既能宣通卫阳、发汗驱邪于外 ,又能敛收阴液、和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伤寒论》中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去芍药加葛根汤等类方应用病例介绍,分析总结桂枝汤类方的应用范围、禁忌证及临证要点,进一步挖掘张仲景在杂病治疗方面的精髓,以展示经方巨大的临床魅力。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方书之祖,年湮代远,传写舛错有之,文字古奥,有待引伸有之。简述如下: 《伤寒论》正误桂枝去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脉经·病发汗以后证》、《千金翼方·发汗吐下后病状》,均无“各一两”、“三两”、“新加”七字,以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等方通无加药之两在方名内例之,《脉经》、《千金翼方》义长,各一两”、“三两”、“新加”七字,当是衍文。更加桂二两也:《条辨》注:“所加者桂也,非枝也。”非但和原文五两欠合,且与去桂条也对不起来。《金匮要略方论·奔豚气病脉证治》无此句,以桂枝加芍药汤无更加芍三两例之,《金匮要略方论》义长,“更加桂二两也”六字,应是衍文。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黄芩汤中的“芍药甘草基”有育阴解痉止痛和育阴清热利水两大功用,基于“芍药甘草基”可以更好地解释《伤寒论》黄芩汤条文和方证的内涵。黄芩汤所涉的两条条文,一为正治,一为误治:误治是由于医家问诊未问及先前之“厥”,脉诊未按及刻下之“迟”,未能够将“发热下利”准确地辨证为“虚寒厥利”,或“相对斯须,便处汤药”,而犯“虚虚、寒寒”之戒;正治则是能够充分认识到太阳内陷之热或少阳胆腑郁热迫三焦津液,借阳明谷道合出利下的病机,而处以“芍药甘草基”加黄芩、大枣而成的黄芩汤,共奏清热育阴利小便、缓急解痉止痛之功。以“芍药甘草基”利小便,不仅能够育阴以恢复阴营之滋润,尚可以补虚损、存津液,而无渗利、通利等攻伐之品损伤正气的弊端,足以显现张仲景组方时“顾护胃气”的思想。黄芩汤为治热泻、热痢之方,只能说“发热下利”之热泻、热痢可用黄芩汤,但并不是见“发热下利”就用黄芩汤。另外,虽然黄芩汤方证之外症可能有“腹痛”,但只有“热利”的腹痛才能用黄芩,“中寒”的腹痛则不能用。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桂枝汤中芍药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寒论》桂枝汤中芍药考黑龙江省兰西县人民医院姜淑珍黑龙江省兰西县中医院王洪霞黑龙江中医药大学96研郑杨马艳春芍药在先秦诸子书籍中就有许多记载,如《诗经》曰:“赠之以芍”。《山海经》曰:“其草多芍药”。医圣张仲景对芍药情有独钟,《伤寒论》112方中用...  相似文献   

8.
泄泻新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又称腹泻,在古医籍中名目繁多,分类不一。《内经》以大便性质分类,有飧泻、洞泻、水泻、濡泻等。《难经》则以脏腑立论,又有胃泻、脾泻、大肠泻、小肠泻等名。《伤寒论》、《金匮要略》称腹泻为“利”或“下利”,腹泻完谷不化者称“下利清谷”。里急后重者称“下利脓血”。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以“痢”称之,以与泄泻相区别,“天行毒病,挟热腹痛下痢”已经认识到痢疾有传染性。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痢疾论治》谓:“今之所谓痢疾者,即古方所谓滞下是也”,首次提出“痢疾”之名。而在《类证治裁.泄泻门》则以三焦论:“泻由水谷不分,病…  相似文献   

9.
下利,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后世多分而论治。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病证,苗医称为“水泻痢”。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的疾病,苗医称为“脓血痢”,大便有赤血者称为“红痢症”,大便为白色脓冻者为“白痢症”。苗医认为湿、暑为下利主要病因,归为热病范畴,治疗多用冷药。现将苗医治疗下利的常用药物及方剂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葛根,来源于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秦汉之际,已被广泛应用,在《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并有记载,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伤寒论》中,张仲景以桂枝加葛根汤用于治疗“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其中,“太阳病,汗出恶风”为桂枝汤所主治,加上一味  相似文献   

11.
李胜  冯志海 《新中医》2018,50(12):273-374
《伤寒论》中的热利是指临床以身热、里急后重感、腹痛、大便反复、痢下赤白脓血为主要症状,伴随口渴、口苦、汗出、肛门灼热感的疾病。其病位首要在胃肠,病因首要是肝郁脾虚、热邪壅塞大肠。中医又将其归属于痢疾、泄泻、肠澼、肠风等范畴[1]。《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指出热邪为下利的主要病理因素。《素问·宣明五气》谓:“大肠小肠为泄。”指出下利病病位首要在胃肠。因此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芩汤和白头翁汤三方所主均为热利,属热证;且三方均原载于仲景《伤寒论》,故而称其为“热利三证”。以下从病因、病机、方证、方药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杨世权 《中医杂志》2006,47(11):872-872
答:汉·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创立的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被后世誉称为“经方”。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用经方的主要思维方法是“有是证用是药”,追求“汤证相应”的契合关系,即张仲景所云:“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通脉四逆汤方后注》)。今人应用经方,必须熟悉张仲景的这种思维方法,掌握经方应用的辨证要点,才能提高疗效。抓住该方的主症:每一个经方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适应范围,经方与适应范围的结合则称之为汤证,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等。每一个汤证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证候群,其中又有“主症”…  相似文献   

13.
《金匮》文字简奥,有些字(词)往往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含义,此时如果不紧扣原文,不结合病机理解,则可能有违经旨。本文就教学中遇到的此类问题,试举数例如下。1 “下利清谷”与“清便自调”《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十四条:“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文中“下利清谷”是云泻下清稀或水样便,中挟有不消化食物,“清”自然作“清稀”或“清水样”解。但在“清便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2 79条云 :“本太阳病 ,医反下之 ,因而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由于本证中有“大实痛”,方中又有大黄一药 ,因而许多注家多把本条释为太阳误下 ,邪陷太阴 ,外搏阳明。笔者通过《伤寒论》的学习 ,感到此说与原文精神不符 ,因不揣浅陋 ,试析如次。1 伤寒注家的几种见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腹满时痛 ,与桂枝汤以解表 ,加芍药以和里”;“大实大满 ,自可除下之 ,故加大黄 ,以下大实。”喻昌《尚论篇》:“误下而腹满时痛 ,则其邪已入阴位 ,所以属在太阴也 ,仍用桂枝解肌之法”;“…  相似文献   

15.
一、桂枝汤证分类《伤寒论》第13条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后世称“桂枝四症”,凡病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无问中风伤寒或杂病,均当选用桂枝汤。在《伤寒论》中对于桂枝汤的使用大抵有如下分类: 1、六经表桂枝汤证《伤寒论》六经病证,虽各有其特点,但每一经都囊括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桂枝汤能调和营卫、解肌散风故凡六经经表之证,多用此方治疗,诸如第12条为太阳中风经表证,第234条为阳明经表证等。 2、表里同病桂枝汤证《伤寒论》表里同病而使用桂枝汤者,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表证挟有里实者,治当先解表后攻里,如44条云:“太  相似文献   

16.
林家坤 《河南中医》2001,21(6):31-32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载于《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本太阳病 ,医反下之 ,因而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 79条 )对此两方的作用 ,历代医家甚少提出异议 ,多认为桂枝加芍药汤是解表和脾之剂 ,桂枝加大黄汤为解表攻下之方。在此 ,笔者试就两方作用问题 ,略陈管见 ,以就正于同道。1 桂枝加芍药汤能否解表的问题桂枝加芍药汤是由桂枝汤加重芍药的用量衍变而来 ,据此 ,有的医学家认为本方有解表调中之用。如《医宗金鉴》云 :“本太阳中风 ,医以桂枝汤发之而反下之 ,因而邪陷入…  相似文献   

17.
<正>《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对下利病证治有极丰富的论述,但长久以来该书被人为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个部分,使其下利病学术思想不能完整体现。笔者在"读经典、做临床"的研修中,认识到《金匮要略》有下利病脉证并治篇论利,而《伤寒论》虽无专篇论利,但六经病中均可见下利。因此,有必要对仲景下利病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18.
李昕  龚谨 《吉林中医药》2009,29(1):70-71
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大量方剂中使用了芍药,而且仲景运用芍药有其独特的规律。芍药一味既能补益营阴,又可与桂枝为伍调和营卫;既可在当归芍药散中行瘀止痛,又可在黄连阿胶汤中益阴养营,且还有利水通便之功,仲景用芍可谓相反相成,攻补俱兼。仲景用药,往往会用到一味药的二个或更多个作用,故用芍之方并非取其单一的作用,而是兼而有之,一味芍药,身兼数功,在仲景不同方剂中配伍使用,精妙毕见。只有勤加实践,圆机活法,才能更好的发挥经旨,灵活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正桂枝加芍药汤载于《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曰:"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历代医家多认为此方外解太阳之表,内调太阴之虚,治疗太阴腹满时痛,伴呕吐、下利之脾虚寒湿证。笔者随傅元谋老师门诊时,常见傅老师用此方治疗脾病失运,腐秽不下之证,究其原因,总结如下。1据《神农本草经》载芍药之功用,分析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由桂枝汤原方倍用芍药组成。芍药入药首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下利”,似现代医学描述的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稀水样便,或夹黏液、脓血或不消化食物,是脾胃系疾病较为常见的症状,可见于急慢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肠病等多种肠道疾病。仲景《伤寒论》中论及“下利”之条文达60余条,见于六经各篇,证治方药各异,为脾胃病的辨治提供了思路。太阳病“下利”可见于葛根汤证、葛根芩连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阳明病“下利”可见于大黄牡丹汤证、承气汤类方证;少阳病“下利”可见于四逆散证、黄芩汤证、大柴胡汤证;太阴病“下利”可见于理中汤证、泻心汤类方证;少阴病“下利”可见于真武汤证、桃花汤证;厥阴病“下利”可见于白头翁汤证、乌梅丸证。验之临床亦有明显效验,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