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免疫吸附(IA)与双重血浆置换(DFPP)治疗急性Gu illain-Barre综合征(GB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急性GBS患者随机分为IA组及DFPP组,分别采用IA及DFPP方法治疗;观察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状况;检测治疗前后血液中免疫系列、补体系列及总蛋白水平。结果IA组与DFPP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随时间变化而改善;两组间Hughe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半年后IA组MRC病情评分显著优于DFPP组(P<0.05)。两组血液中的补体C3及免疫球蛋白IgG、IgA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0.01);两组间清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量差异无显著性。DFPP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IA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IA及DFPP均是治疗急性GBS有效的方法,IA疗效及安全性优于DFPP。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双重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与常规疗法治疗急性吉兰一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GBS患者随机分为DFPP组及常规治疗组,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善状况,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液中免疫系列、补体系列及总蛋白水平。结果两组MRC(medical research council)评分于治疗1个月后、Hughes评分于治疗半年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DF-PP组血液中免疫球蛋白IgG、IgA及补体C3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总蛋白无明显变化。结论 DFPP是治疗急性GBS较为有效的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在合并足下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进行手术治疗的76例合并足下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按照术后处理方法不同分为2组:联合组36例(应用mNGF联合甲钴胺治疗)、单纯组40例(单纯应用甲钴胺治疗).分析患者治疗后一般情况,比较2组治疗后1周、4周、12周、12个月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神经功能(感觉功能和肌力)恢复情况. 结果 患者获得12~54个月(平均24.8个月)随访,无一例死亡,均无创口感染,平均8个月时植骨融合.治疗后1周、4周、12周及12个月时2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各时间点联合组VAS评分亦明显低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4周、12周及12个月时联合组感觉功能改善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1周外其余时间点联合组肌力改善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NGF与甲钴胺联合使用能促进合并足下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不经治疗虽可完全恢复,但可能需要18个月。23%患儿恢复不完全,20%患者需要辅助呼吸。近期研究提示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重症GBS是安全有效的。本文作者报告在重症GBS患儿中应用IVIG治疗之体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17(IL-17)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IVIG)治疗对不同亚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体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GBS的患者30例,分为AIDP组21例,AMAN组9例,发病2w内均给予IVIG冲击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GB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FN-γ和IL-17的水平。结果 AIDP组和AMAN组GBS患者IVIG治疗后显效率分别为66.7%和55.6%;IVIG治疗后AIDP组患者血清中IFN-γ和IL-17均显著降低,而AMAN组变化不明显。结论 IVIG可调节AIDP患者体内的细胞免疫功能,治疗两种亚型GBS效果均好,应该做为GBS患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恢复及情绪改善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01-2016-06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39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3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76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在入组时与干预后4周应用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定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SDS、SAS量表分别评定抑郁、焦虑状况.结果 2组入组时CS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SDS评分、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4周,2组CS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SDS评分、SAS评分较入组时均明显改善,但研究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消除其不良情绪,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升生活质量与预后康复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对神经功能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01—2013-01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凝、溶栓、脑组织保护剂、营养剂、康复锻炼及针灸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或西酞普兰20mg,1次/d。比较2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治疗组上述指标均较同期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2组治疗3个月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症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时给予适量的抗抑郁药物,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的恢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13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66例)和对照组(65例)进行研究,2组均进行药物常规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应用Bobath技术进行早期运动康复锻炼1个月,对每例患者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于初期和末期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MB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肌张力出现的早晚对临床疗效、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按脑梗死后10d出现或不出现肌张力,将所选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A组和B组,对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运动功能评分(FMA)、修订的巴氏指数(MBI)进行比较.结果 A、B组治疗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 FMA、 MBI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肌张力出现越早,其临床疗效越好,运动功能恢复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我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0例。2组均予以神经内科基础用药和康复训练,治疗组病情稳定后早期由康复治疗师进行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同时予以肌肉神经电刺激。治疗6周后比较2组临床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82.5%,对照组为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高龄患者予以早期康复训练可促使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迅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微创血肿清除对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恢、住院天数和经济支出的影响.方法 将7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在发病后1、3、6个月3个时间点,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临床痴呆分级量表(CDR)和汉语失语检查表(ABC) 分别对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痴呆程度及语言功能进行评分,同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的经济支出.结果 1、3、6个月时,微创组NIHSS 评分、MBI指数、ABC评分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在3、6个月时,微创组CDR分级较常规治疗组低 (P<0.05).微创组住院天数和住院期间经济支出均少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微创血肿清除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且住院天数和住院期间经济支出均较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5—2016-05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治疗,比较2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的CCS评分、MBI评分及FM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CCS评分、MBI评分及FMA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干预后2组CCS评分、MBI评分及FM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促进患者肢体康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出血偏瘫的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 5 6例脑出血偏瘫病人应用Bobath技术进行早期康复锻炼 ,疗程1个月。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简式FugI Meyer运动功能评分 (FMA) ;改良Barthel指数 (MBI)于初期和末期 (1个月 )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 ,治疗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减少 (P <0 0 1) ;FMA、MBI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可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 ,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将本院2011-01—2013-02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采用胞磷胆碱治疗,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1个月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对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2周及1个月结果显示,观察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Barthel指数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及生活能力缺陷,疗效优于胞磷胆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IVIG治疗20例(观察组)GBS患者,与20例(对照组)应用激素治疗GBS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IVIG观察组按功能评定的临床分级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力改善、感觉恢复等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但2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观察组疗程短及痊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效果较好,为治疗GBS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只给予单纯物理治疗,研究组采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氟西汀)+心理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并采用Barthel指数比较2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评估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HAMD评分及Zung评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个月后研究组HAMD评分(11.32±1.21)及Zung评分(12.42±2.6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研究组Barthel指数评分(58.61±6.25)也明显低于对照组(67.42±4.52)。经治疗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17.28±3.22)明显比对照组(11.32±2.12)严重。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患者,早期抗抑郁治疗有助于减轻患者的抑郁程度,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管理模式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2d后开始进行康复干预治疗,为期1个月,1个月后转为常规治疗,为期1个月。对照组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2d后开始进行神经内科常规康复治疗,为期1个月,1个月后同实验组一样转为常规治疗,为期1个月。2组患者均在生命体征平稳时、康复治疗1个月后以及常规治疗1个月后3个时间段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测,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法和Barthel指数(MBI)来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ADL评分。结果在康复治疗1个月以及常规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评分均有明显提高,但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干预管理模式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患者脑血流量与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稳定期脑血流量(CBF)与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内囊部位脑梗死患者84例,采用相似治疗方法,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测定CBF(Xe133吸入法)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分减少>46%者51例为显效组,余33例为非显效组。结果 治疗前两组CBF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相似,治疗后1个月,显效组患者脑梗死侧和非梗死侧大脑局部及平均CBF均明显高于非显效组,P小于0.05、0.01。而且治疗后1个月,所有84例脑梗死患者CBF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负相关(r=-0.89,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佳者,其脑血流量恢复亦佳。脑梗死部位神经功能的恢复可以增加脑梗死患者的局部脑血流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应用静脉大剂量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IVIG治疗GBS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31例临床确诊的GBS患者,以治疗前后作为自身对照,根据治疗效果评定为效优组和效劣组,应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GBS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相对计数.结果 ①GBS患者急性期治疗后CD8+T细胞(28.77%±11.02%)和CD4+CD29+T细胞百分率(56.71%±12.44%)较治疗前(分别为31.84%±12.35%、62.40%±12.72%)显著降低(t=2.995、3.919,P<0.05),CD4+/CD8+值和CD4+CD45RA+T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t=2.368、3.860,P<0.05),但治疗前后CD3+T细胞和CD4+T细胞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效优组CD8+T细胞和CD4+CD29+T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2.144、3.343,P<0.05),CD4+/CD8+值和CD4+CD45RA+T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t=2.159、3.277,P<0.05),效劣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在治疗前后未发生明显变化.③在本组资料中,IVIG治疗急性期GBS 2周内的显效率为61.29%(19/31),无死亡病例.结论 急性期GBS患者在IVIG治疗前后发生了不同程度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改变,为探讨GBS的发病机制及IVIG治疗GBS的机制提供了免疫学基础;IVIG治疗效果好,能够有效抑制病情进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级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一08—2012—10收治的11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观察组58例采用三级康复训练措施,对照组58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1个月与3个月后,2组患者的上肢和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均基本相当,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6个月后,2组患者的上肢和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均出现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三级康复训练措施通过循序渐进的护理措施指导脑卒中患者进行机体的康复联系,有利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