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2)
目的: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探究病理黄腻苔、生理黄腻苔及健康薄白苔之间舌苔菌群门与属水平上菌群聚集情况。方法:采集病理黄腻苔、生理黄腻苔和健康薄白苔样本各50例,归为3组。对3组舌苔样本提取总DNA,并筛选出12份病理黄腻苔样本、12份生理黄腻苔样本及11份健康薄白苔样本,共35份,以Illumina Miseq PE300为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对35份样本测序后与数据库进行比对确定为12门、23纲、39目、66科、133属、246种的细菌。3组样本的群落构成有一定相似性,在门、属水平上都有相同的优势菌种,但3组样本在门、属水平上种群组成存在差异。结论:在门水平上,病理黄腻苔组与生理黄腻苔组在变形菌上存在差异;病理黄腻苔组与健康薄白苔组在变形菌和放线菌上存在差异;在属水平上,病理黄腻苔组与生理黄腻苔组在奈瑟氏菌和韦荣球菌上存在差异;病理黄腻苔组与健康薄白苔组在奈瑟氏菌、韦荣球菌、放线菌和嗜血杆菌上存在差异;生理黄腻苔组与健康薄白苔组在门与属水平上菌群结构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3.
4.
5.
6.
目的: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薄白苔、黄腻苔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探讨UC患者舌苔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UC薄白苔患者、UC黄腻苔患者、健康对照者各35例,分别设为UC薄白苔组、UC黄腻苔组、健康对照组。收集粪便标本,采用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比较各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 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P<0.001),肠道菌群物种数量减少;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肠道菌群物种数量减少。②门水平差异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减少(P<0.05);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增多(P<0.05)。③属水平差异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等增多(P<0.05),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多尔氏菌属(Dore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罗氏菌属(Roseburia)等减少(P<0.05);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增多(P<0.05),多尔氏菌属(Dorea)、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罗氏菌属(Roseburia)等减少(P<0.05)。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链球菌(Streptococcus)增多(P<0.05),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拟普氏菌属(Alloprevotella)、普氏菌属(Prevotella)、奈瑟氏菌属(Neisseria)等减少(P<0.05)。④LDA判定(纲、目、科水平):UC薄白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普氏菌科(f_Prevotellaceae)、奈瑟氏球菌目(o_Neisseriales)、奈瑟氏球菌科(f_Neisseriaceae)丰度显著多于UC黄腻苔组(LDA>2.0),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杆菌纲(c_Bacilli)、乳杆菌目(o_Lactobacillales)、链球菌科(f_Streptococcaceae)、消化链球菌科(f_Peptostreptococcaceae)丰度显著高于UC薄白苔组(LDA>2.0)。 结论:UC薄白苔、黄腻苔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健康者明显下降;UC薄白苔患者和UC黄腻苔患者在肠道菌群组成和细菌丰度上均存在差异,黄腻苔患者肠道致病性细菌增多而具有潜在保护作用的细菌减少;肠道菌群检测可以为舌诊现代化提供一定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首次运用细胞化学定位定性定量技术对25例虚寒证患者的的薄白舌苔与20例正常淡红舌薄白苔舌上皮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糖原(PAS)、琥珀酸脱氢酶(SDH)、酸性α-醋酸萘酯酶(ANAE)等化学成分进行对比观察,发现虚寒薄白苔舌上皮细胞中的PAS、DNA高于正常薄白苔(P〈0.001,P〈0.05),而SDH、ANAE活性显著低于正常薄白苔(P〈0.001,P〈0.01),并初步探讨了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研究黄腻苔人群的舌苔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代谢特征,探讨黄腻苔人群舌苔和肠道菌群代表性的代谢标志物和代谢通路。方法 于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10月30日采集黄腻苔及薄白苔受试者的舌苔及大便样本。16S r RNA及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2组受试者的舌苔和粪便样本进行菌群鉴定;并对2组样品进行菌群α-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串联质谱(UPLC–MS/MS)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及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招募20例黄腻苔受试者和19例薄白苔受试者。在菌群属水平,2组受试者的舌苔菌群及肠道菌群的优势菌种大致相同,但是相对峰度差异明显,黄腻苔受试者舌苔及粪便样本中潜在致病菌丰度较高。黄腻苔受试者的舌苔样品中有9种微生物下调,粪便样品中有26种微生物下调,6种微生物上调。α-多样性分析显示,黄腻舌苔受试者舌苔菌群的Chao和ACE指数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粪便样本菌群的α-多样性明显降低,Chao和ACE指数显著下降(P <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2组受试者的舌苔和粪便样本的菌群结... 相似文献
10.
11.
慢性胃炎患者腻苔病理及细胞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慢性胃炎患者不同舌苔不同化学成分的变化,尝试为临床检测提供一种具有中医特色的指标。方法:选择慢性胃炎患者舌苔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破碎法制成细胞匀浆,试剂盒检测,用UV-756MC型分光光度计检测舌苔细胞匀浆中碱性磷酸酶(ACP)、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糖原(PAS)的含量,对照组选择正常人正常淡红舌,薄白润苔。结果:慢性胃炎组LDH含量较正常组升高(P<0.01),PAS含量较正常组降低(P<0.01);慢性胃炎腻苔组舌苔细胞SDH含量较非腻苔组升高(P<0.05);腻苔组、非腻苔组LDH含量较正常组升高(P<0.01),而PAS含量较正常组降低(P<0.01)。慢性胃炎腻苔组和非腻苔组的胃黏膜病理学指标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胃炎腻苔的形成可能是舌苔上皮细胞能量代谢平衡被打破,细胞角化增值的速度大于凋亡的速度,上皮细胞密度增加,镶嵌于舌状乳头的角化树间,不易脱落,最终使舌苔呈油腻状紧贴于舌面。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研究慢性胃炎患者腻苔相关蛋白标志物.方法 采集慢性胃炎患者的舌苔100例、正常人的舌苔38例,根据舌苔色质将慢性胃炎患者分为腻苔组50例,非腻苔组50例,其中腻苔组又分为白腻苔组17例,黄腻苔组33例.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各组舌苔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利用NP20蛋白芯片技术进行舌苔蛋白质组学研究,用蛋白芯片阅读器PBSII对芯片进行扫描、分析.结果 在质荷比1000~20000范围内,腻苔组与正常对照组有69个差异蛋白峰(P<0.01),非腻苔组与正常对照组有63个差异蛋白峰(P<0.01),腻苔组与非腻苔组有4个差异蛋白峰(P<0.01),白腻苔组与正常对照组有52个差异蛋白峰(P<0.01),黄腻苔组与正常对照组有62个差异蛋白峰(P<0.01),白腻苔组与黄腻苔组有2个差异蛋白峰(P<0.01).结论 该研究初步筛选出了慢性胃炎患者腻苔的蛋白标志物,为慢性胃炎中 医舌诊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芍药汤对湿热泄泻大鼠的炎性细胞因子与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芍药汤对湿热泄泻大鼠的止泻抗炎作用和肠道菌群调节作用,探讨芍药汤中"通因通用"法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温+高湿+高糖高脂饮食+致病因子方式造模,分别设置正常组(不造模)、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芍药汤全方组(生药5.62 g·kg-1),芍药汤全方去大黄组(生药5.15 g·kg-1),单味大黄组(生药0.01 g·kg-1),给药5日,每天早晚2次。每天晚上给药3 h后用腹泻指数评估各给药组止泻效果,最后1次给药3 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血清中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大鼠白细胞介素-6(IL-6),大鼠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大鼠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用16sDNA对大鼠粪便中菌群结构进行表征。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芍药汤全方、芍药汤去大黄和单味大黄水煎液均可显著降低大鼠腹泻指数(P<0.01),其起效速度为芍药汤全方>芍药汤去大黄>单味大黄。与模型组比较,3种给药方案均可显著降低大鼠体内炎症因子水平(P<0.01),其中芍药汤全方组效果最佳,而...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7,(8):1569-1571
目的:探讨脾虚泄泻患者肠道念珠菌群的生态变化,为脾虚泄泻证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受试者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脾虚泄泻组,共两组,每组40例。无菌称取受试者新鲜粪便标本,稀释至所需浓度后,分别取0.05 m L、0.1m L接种于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沙保氏培养基表面,培养后计数种类及菌落数。结果:脾虚泄泻组粪便中的念珠菌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白色念珠菌检出率高达82.5%,男性患者粪便中的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沙保氏培养基表面生长的粪便活菌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脾虚泄泻患者的肠道群菌失调,粪便中念珠菌种类检出率增高,活菌数明显多于正常健康者。 相似文献
18.
温运合剂对脾虚泄泻小鼠的肠道功能及肠道菌群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温运合剂对脾虚泄泻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大黄水煎液制作小鼠脾虚泄泻模型,给予温运合剂进行治疗,观察小鼠的体质量、腹泻指数、肠道病理学检查变化情况,并测定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结果温运合剂有明显止泻作用,可显著改善脾虚泄泻所致的体质量减少,减轻肠黏膜损伤,还可以显著提高脾虚泄泻小鼠的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结论温运合剂可修复肠道黏膜,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进而发挥其止泻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大黄“通因通用”治疗泄泻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温+高湿+高糖高脂饮食+致病因子方式造模,分为生理组(不造模)、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生大黄组(生药0.05 g·kg-1),熟大黄组(生药0.05 g·kg-1)4组,每组早晚两次给药,共给药5 d。每日最后一次给药3 h后检测各组泻下指数,最后一次给药3 h后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nterleukin-1β, 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大鼠血清和结肠胃动素(motilin, MTL)、大鼠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大鼠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大鼠胃泌素(gastrin, Gas)和大鼠血清P物质(substance P,SP)含量,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腻苔优势菌群类型及下游黏附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实验分为3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腻苔组(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非腻苔组(30例)和健康对照苔组(30名,均为薄白苔)。采用巴氏染色法观察舌苔脱落细胞形态学特征;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舌苔的菌群进行研究;运用ELISA对各组舌苔进行E-黏附因子和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检测。结果 (1)舌苔脱落细胞形态特征:腻苔组的细胞形态较小,胞浆呈橘红色,细胞核较模糊或已消失;非腻苔组中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呈橘红色,细胞核大多固缩;(2)舌苔微生物菌群:属分类水平上相对丰度较高的物种依次是链球菌属、奈瑟氏菌属、普氏菌-7属、韦荣球菌属、莫氏杆菌属、纤毛菌属。健康对照组的链球菌属含量高于其他两组(P0.01);奈瑟氏菌属3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普氏菌-7属腻苔组较其他两组明显下降(P0.01);韦荣球菌属非腻苔组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0.05);莫氏杆菌属在腻苔组明显较其他两组增加(P0.01);(3)舌苔液中E-黏附因子和细胞间黏附因子-1表达腻苔组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不同类型舌苔中的微生物优势菌属大致相同,但腻苔组患者舌苔中微生物的优势菌属(链球菌属、普氏菌-7属和莫氏杆菌属)含量发生变化,下游的E-黏附因子和细胞间黏附因子-1在腻苔组患者中高表达,说明这些物质可能与腻苔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