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研究传统思维方式在中医养生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并探讨中医养生理论在康复科护理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某医院2021年3月—2022年10月的162例康复科护理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养生理论相关的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疼痛控制、躯体活动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运动管理、用药管理、饮食管理等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生活习惯、合理饮食、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养生知识掌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养生理论构建中融合了中医传统思维方式的直觉思维、辨证思维和整体思维,从而使中医养生理论更为全面、科学,实施中医养生理论相关的护理干预后康复科患者的康复效果整体上有所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
中医养生作为我国中医文化的璀璨明珠,历史已久。通过对中医养生经典理论研究、临床运用、学科建设,以及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等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和展望,提出要继续深化理论研究、强化学科建设、普及养生文化、规范养生保健产业等建议,以此促进中医养生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谭颖颖  刘昭纯 《陕西中医》2011,32(9):1196-1198
整体思维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在中医养生理论建构中起主导作用,其影响力渗透到中医养生理论的方方面面。受整体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医养生建构了独具特色而又充满哲学智慧的养生理论,顺应自然养生观、形神兼顾养生观、精气神养生观、五脏六腑养生观以及调畅情志养生观,均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文对整体思维模式对上述养生观的建构影响进行了剖析,以揭示整体思维模式在中医养生理论建构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家庭病床高血压患者管理中实施中医养生指导干预和健康宣教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家庭病床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高血压系统管理和常规用药管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中医养生指导和健康宣教。12个月后观察2组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情况。结果干预组高血压患者对血压控制率、高血压知识知晓率、中医养生知晓率、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在社区家庭病床高血压患者实施中医养生指导和健康宣教干预,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普及高血压知识和中医养生知识,提高干预的依从性,值得在社区的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采用中医护理措施干预和防范基层医院临床护士亚健康的效果。方法:选取46名临床护士作问卷调查研究,应用中医护理措施干预前后作对比。结果:通过应用中医护理措施干预后,护士常见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运用"治未病"养生思维指导思想,采用中医养生调摄、中药调理、中医护理技术3大方面措施防治临床护士亚健康状态发挥着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医法象养生观是属于"道法自然"的养生思维方式,能使人更好地把握中医养生的精髓.文章立足于中医象思维的观点,初步探讨中医法象养生观及其作用,并列举法象情志养生、法象运动养生、法象食物养生、法象衣着养生、法象诗词养生等养生方法加以佐证,以期传承发扬中医传统养生文化,为践行健康养生方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不同方面比较中医体质测试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异同,从理论上佐证中医体质测试纳入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对比方法,从理论基础、测试内容、测试方法、后期干预措施等方面比较中医体质测试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之间的不同。结果中医体质测试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比较,在理论背景、测试内容、测试方法、测试后干预等方面存在异同,而测试人群和测试目的相同。中医体质测试可以兼顾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测试后可以根据"辨体施养"的中医养生原则给予个体化的中医养生方案,但测试方法具有主观性。而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主要针对身体健康状态进行测试,测试方法客观。结论可以将中医体质测试纳入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以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并提供测试后的个体化养生方案,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  相似文献   

8.
自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以来,相继推行“治未病”科建设,印发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大力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医“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瘥后防复等思想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医预防保健的思维模式,而健康管理是对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评估、干预与随访跟踪的全过程。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法,从历史源流、思想内涵、指导思想及关键策略与技术等方面对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进行了深入对比剖析,发掘了中医“治未病”在理论层面和综合调理手段上优势更为明显,而现代健康管理在应用流程与技术方法更为先进;二者的相同点在于对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的追求,强调整体医学观念及对影响健康之“因”的关注,且在理论与实践、核心理念及技术方法上存在可能融合点。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未病-未传-未复”阶段性监测-评估-干预应为中医健康管理的主导思路,当前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亚健康、体质偏颇、慢性病等人群的健康管理(预防、治疗及康复干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同生命周期的中医健康或疾病风险监测与评估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社区居民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的认知现状,为中医养生文化的科学宣教提供现实依据,进一步推动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的传播与实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辖区内221名社区普通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与结论:社区居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认知现状总体不容乐观,主要在基本理念和知识、常用养生保健内容、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3方面缺乏认知,在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方面认知良好。性别、文化程度和自我健康感觉影响社区居民对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谭颖颖  刘昭纯 《陕西中医》2006,27(10):1253-1255
目的: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建构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拟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从中国传统哲学角度,探讨中医养生理论的建构及其思维模式特点。结论:中医养生理论受儒家天人合一观的影响,奠定了中医养生的整体观念;中医养生理论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认为人体自身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内外调和”,才能保证人体“邪不能害”,由此提出养生以中和为最佳境界。此外,中医养生理论承袭了儒家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差异化战略"理念在健康管理中心建设当中的意义和作用,指出要以"差异化战略"理念确定健康管理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内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不同体质采用不同思维、不同技术、不同方药,突出中医氛围,突出中医元素,突出中医特色;体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体现个体化差异,体现差异化干预,最终形成符合个体化的健康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参与以中医四季养生为核心的中医健康管理干预的65岁以上偏颇体质老年人进行调查研究,以便更好地对这一人群进行中医养生指导,让老年人享受到更优质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方法:选取200例开平市长沙街道办事处卫生院门诊管辖的65岁以上偏颇体质老年人作为观察对象,进行为期一年的临床观察,按区域分为两组:幕沙门诊管辖的100名老年人作为对照组,祥苑门诊管辖的100名老年人作为观察组,观察组进行中医健康管理,内容分别为社区健康宣教、小组活动、健康跟踪,对老年人在情志、饮食、起居、运动、穴位五个方面进行养生指导,对照组仅进行社区健康宣教,内容与观察组相同。结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8种偏颇体质的症状有所改善,整体有效率70.0%,对照组整体有效率44.0%,经Ridit分析,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四季养生为主要内容的中医健康管理对改善社区健康管理中65岁以上偏颇体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有效。  相似文献   

13.
正由中国浩天文化投资集团、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合作部、《世界中医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首届国际中医药养生保健高端论坛暨展览"拟于2014年9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1.论坛与展览目地:弘扬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吸纳各民族国学文化精髓,发展现代健康理念,关系到人类的发展、国家的繁荣强盛与进步。对构建社会和谐,促进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会议形式:中医界专题演讲、药膳食疗、身心保健、书画养生等展览与益拍捐赠。3.研讨与展览内容:(1)中医养生康复科学界的研究;(2)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养生、康复方法与规范的研究;(3)天然保健食品与食疗的研究与应用;(4)养生保健文化理论研究;(5)针灸、推拿、按摩、气功、太极等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与研究;(6)养生保健产品的研究开发;(7)中医心身医学理论、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和技术,探讨群体性健康管理的实施模式。方法:以中山市大信新家园社区全体居民为项目实施人群,通过中医体质问卷调查,了解本社区的健康状况。并将体质偏颇、亚健康状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组,对照组只参加"中医四季养生计划",研究组另加"中医辨体调养和传统养生技术干预计划",监测其变化,评介其效果。结果:通过1 a时间干预后,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的危害知晓率,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知识知晓率,高脂血症人群对自身血脂水平的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1)。两组居民体质疗效对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居民生命质量sF-36评分对比,干预后研究组多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技术对社区群体进行健康管理,这种模式中医特色明显,可操作性强,群众乐于接受,为中医治未病理论对健康管理的指导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通过中医药健康管理适宜技术的宣传推广,运用中医药管理技术为老年皮肤病患者提供相关的治疗、干预措施,将中医"治未病"的相关理论与现代皮肤病防治技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资源,改变老年人不良的起居、饮食习惯,调理疏导不良情绪,通过食疗、锻炼等多种手段进行养生干预指导,同时运用穴位按摩、针灸、放血、理疗、药浴等中医特色疗法对老年皮肤病进行治疗,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减少了用药周期,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沈艺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10):2691-2692
在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译中,中医养生术语以其内涵丰富和多义性最具特色,其涉及面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哲学、宗教等。在翻译中,中医养生术语的英译遇到了各种挑战。文章试以《周易》变易思想为指导,在遵循现有翻译标准和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中医养生术语英译法的灵活性原则,并从思维、方法、结构和多义性四方面对中医养生术语英译法的灵活性原则做一探讨,为中医养生术语的英译探求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外科专科管理为基础,分析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在医院管理中应用的实践成效。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1年3月医院外科收治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专科疾病管理流程,遵医嘱执行医学管理方案、药学干预、心理管理、风险评估、安全管理。观察组在常规专科疾病管理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管理内容进行专科管理,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中医辨证理论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辨证分型,并给予对症干预,同时结合中医养生、中医康复、中医情志管理等理论辅助专科管理,构建规范化的病情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深入探讨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利用健康教育手段,将中医学管理思维传递给患者及医务人员,比较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医学管理态度与行为、康复医学体系、临床技能、学科协作能力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管理前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等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管理后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等均显著高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研究神经内科老年患者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管理及服务需求情况,提高老年患者养生保健服务质量。方法:选取医院2022年6月—2023年6月的103例神经内科老年患者作为研究的调查对象,根据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1例神经内科老年患者接受常规保健知识服务干预。观察组52例接受神经内科老年患者接受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管理方法干预。分别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后医护人员对神经内科老年患者的健康行为情况、生活质量评分情况、自我管理能力评价情况进行评价,比较不同评价结果分数值情况。结果:观察组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健康行为各项分数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内科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内科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科老年患者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管理及服务需求程度较高,经过调查并且实施针对性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管理后能够较为有效地提高神经内科老年患者的健康行为、生活质量及自我管理能力,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改进维持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62例,实施规范化的中医养生理论教育进行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实施干预后反应患者生活质量的KDQOL-SF量表分值明显高于干预前,同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运用中医养生理论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邢玉瑞 《辽宁中医杂志》2011,(10):1931-1933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模式与过程的研究不断深化,中国古代哲学天人观、中和观对中医学的影响等哲学思维方法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关注,中西医思维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但总体上看,中医思维方法的研究与中医理论、临床研究相比较而言,仍然十分滞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