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胃癌根治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胃癌根治术中对循环、脑电参数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30例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靶控输注异丙酚全麻(T)组15例和靶控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T+E组15例。持续监测围术期BP、HR和脑电参数的变化,记录术前至术毕不同时点的血糖(Glu)、皮质醇(Cor)、胰岛素(Ins)的变化,术中药物用量和术后情况。结果 T+E组术后躁动,芬太尼、丙泊酚的用量低于T组(P<0.05),两组苏醒时间相似。诱导后两组平均压(MAT)显著下降(P<0.05),T组在探查、术毕、拔管后的MAP比T+E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上腹部手术具有异丙酚、芬太尼用量少、苏醒快、术后躁动少等优点,能较好地抑制应激反应,麻醉深度易于调控,血液动力学较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三种异丙酚靶控输注方式在麻醉诱导期间的临床效应,评价三种方式用于麻醉诱导的可行性。方法 3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G1组(国人参数组)、G2组(Tackley参数组)、G3(BET组),每组10例。分别于诱导前(T0)、轻拍三角肌不应即刻(T1)、气管插管过声门即刻(T2)、气管插管后3min(T3)、5min(T4)、10min(T5)时点监测和记录HR、MAP并记录三组患者异丙酚给药后起效时间t1、t2、t3及气管插管所需时间t4。结果 三组诱导期间HR、MAP随时间变化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G3组MAP在T2时点较T0时点有明显增高(P〈0.05),而G1、G2组无明显增高(P〉0.05)。异丙酚起效时间:G1〈G2〈G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三种靶控输注方式均可实施临床麻醉诱导,诱导迅速、平稳。按G3组方式进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期间心血管反应最不显著。如应用Tackley报道的参数建立TCI系统,宜适当调低诱导靶浓度。人工输注方案实施靶控输注,需严密监测气管插管时的意识深度,以防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3.
目的 确定靶控输注(TCI)异丙酚诱发脑电图爆发性抑制所需的血浆靶浓度,以用于围术期脑保护.方法 150例全麻手术患者,性别不限,年龄18~55岁,体重指数<30;无心肺肝肾疾患,排除可能影响脑电活动的干扰因素.靶控输注异丙酚行全麻诱导,初始血浆靶浓度设定为5.4 μg/ml.连续实时监测患者的脑电图波形和爆发性抑制比率,靶浓度从5.4 μg/ml开始,以0.3 μg/ml为梯度逐渐上升,每一靶浓度维持15 min,直至出现爆发性抑制,记录此时的血浆靶浓度.结果 靶控输注异丙酚诱发脑电图爆发性抑制所需的血浆靶浓度平均为(6.1±0.6)μg/ml,95%可信区间5.99~6.19 μg/ml,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异丙酚血浆靶浓度提高至6.2 μg/ml可诱发出脑电图爆发性抑制,有利于术中脑保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状态熵指数(SE)与靶控输注异丙酚麻醉不同镇静深度及预测效应部位浓度的关系,并与BIS进行比较。方法:择期全麻患者20例,靶控输注异丙酚初始靶浓度为1.0μg/ml,预测效应部位浓度达到设定浓度后1min以0.5μg/ml的浓度梯度递增,目标镇静深度为警觉/镇静(OAA/S)评分1分。结果:SE、BIS与OAA/S评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82(P<0.01)和0.73(P<0.01); SE、BIS与预测效应部位浓度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6(P<0.01)和-0.70(P<0.01),50%和90%患者意识消失时的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分别为3.55(3.17,4.61)μg/ml和4.83(4.07,7.00)μg/ml。结论:状态熵指数与靶控输注异丙酚时的不同镇静深度以及预测效应部位药物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异丙酚用于全麻诱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国海 《九江医学》1995,10(2):91-93
笔者对异丙酚在全麻诱导效果、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及组织刺激等,进行了20例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该药具有作用快,维持时间短,无兴奋现象,毒性小,且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有前途的静脉全麻诱导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TCI)异丙酚、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用于小儿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苏醒期特点。方法选择40例行扁桃体或增殖体切除术的患儿,年龄4-12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全静脉麻醉(TIVA)组和静吸复合麻醉(C)组,每组20例。常规麻醉诱导后,TIVA组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C组采用吸入异氟醚及静脉输注异丙酚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后立即停止所有药物的输入。记录术中的血压(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术毕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观察患儿拔管后即刻、1h、3h的意识状态(OAMS评分)以及术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C组术中的HR较TIVA组明显增快,并且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也较TIVA组高。2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显著性,但TIVA组拔管后即刻、1h的OAMS评分高于C组。结论靶控输入异丙酚、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用于小儿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与静吸复合麻醉比较术中的HR较低、苏醒质量较优良。  相似文献   

7.
CSI在成人靶控输注异丙酚麻醉诱导中的监测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在靶控输注异丙酚麻醉诱导过程中预测患者麻醉深度的精确程度。方法:40例成人全麻手术患者,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Ⅰ-Ⅱ级,靶控输注异丙酚诱导,最初血浆靶浓度设置在0.5mg/5min增加0.5mg/L,直至改良清醒镇静(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MOAA/S)评分为0后5min停止。试验中监测患者CSI、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rate,HR)、MOAA/S评分、靶控输注系统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结果:(1)CSI值随MOAA/S评分下降而下降,在MOAA/S评分为0至1,1至2,3至4,4至5时CSI值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在MOAA/S评分3至2时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HR在各级MOAA/S评分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SI,MAP,HR与MOAA/S评分的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929,0.421,0.085。CSI,MAP,HR在区分不同MOAA/S评分时的预测概率(prediction probability,Pk)分别为0.94,0.67,0.54。(3)CSI与异丙酚靶控输注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决定系数R^2=0.833,P〈0.01)。结论:在成人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平稳麻醉诱导状态下,CSI能够准确地区分清醒和麻醉后的不同意识水平,可靠地预测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异丙酚靶控输注期间麻醉深度指数(CSI)对意识状态变化的预测效果及年龄因素对它的影响.方法 ASA Ⅰ~Ⅱ级全麻患者40例,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20例,年龄≥65岁,B组20例,年龄20~55岁,诱导插管前均予以异丙酚靶控输注镇静,血浆靶浓度从0.5 μg/m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0.5 μg/ml,每一靶浓度输注5 min,直至清醒镇静警觉评分(OAA/S)为0后5min停止,试验中监测并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CSI值,每间隔20 s行OAMS评分,记录靶控输注系统预测效应室浓度值(CE)每变化0.1 μg/ml时的数值及时间.计算CSI预测不同OAA/S评分的预测概率(PK).计算在丧失语言反应及意识消失时预测效应室浓度的CE05、CE50和CE95以及CSI05、CSI50与CSI95.结果 随着异丙酚CE增加,CSI逐渐降低,CSI与OAA/S评分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在预测患者在不同OAA/S评分时的镇静程度均表现出较高的PK值(PK>0.9).A组出现语言反应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1.3μg/ml与69.7;出现意识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1.5 μg/ml与 64.3.B组出现语言反应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1.8μg/m与65.9;出现意识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2.5 μg/ml与54.8.当OAA/S评分达到3分以下,A组CSI高于B组(P<0.05).结论 异丙酚靶控输注期间,CSI可以较好地预测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的意识状态.在相同意识状态下,老年人的CE要低于中青年人,其CSI值高于中青年人.  相似文献   

9.
<正> 异丙酚(propofol)是一种新型短效静脉全麻药,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快等优点。单用异丙酚(2.5mg·kg~(-1))于麻醉诱导已有报道。本文将小剂量(1.5mg—2.0mg·kg~(-1))异丙酚与小剂量安定联用,观察全麻诱导插管期间对MAP和HR的影响,并与硫贲妥钠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l病例选择:38例ASAⅠ—Ⅱ级择期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异丙酚组(观察组n=18)和硫贲妥钠组(对照组n=20),两组病人的年龄、体重、性别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相似文献   

10.
异丙酚(Propofol)是近年引进我国的一种静脉麻醉药。具有催眠、降低血压、作用时限短、苏醒快的特点。本组病例对异丙酚诱导静吸复合麻醉的中、短时手术临床效果作一观察。1临床资料择期胸腹手术26例,分为2组,每组13例。全部病例术前ASAⅠ~Ⅱ级,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地氟醚吸入麻醉与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全凭静脉(TIVA)单一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骨科脊柱手术病人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用芬太尼、维库溴胺分别进行镇痛和肌松。组Ⅰ给予丙泊酚-氧气诱导,并以丙泊酚-氧气维持。组Ⅱ给予地氟醚-氧气行麻醉诱导,用地氟醚-氧气维持。观察两种方法对麻醉诱导、恢复的时间长短、副反应,以及两种方法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差异。结果 丙泊酚组较地氟醚组麻醉诱导时间明显缩短,伴以不自主运动明显增多,呼吸道刺激反应明显减少。插管时间两组无明显区别。两组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意识清楚时间长短无明显差异。两种麻醉方法心血管稳定性好且具有可比性。结论 无论是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还是地氟醚吸入麻醉,麻醉诱导讯凛,术中平稳,苏醒快速无明显不直反应,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血液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晶体液和胶体液在全麻诱导前快速扩容对异丙酚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诱导期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性的影响。方法 ASA I-Ⅱ级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45例,随机被选入3组,每组15例。A组于诱导开始前不输液;B组和C组于诱导前20 min内分别输入10 ml.kg^-1乳酸钠林格液和6%羟乙基淀粉,3组均于诱导开始时按15 ml.kg^-1.h^-1输入乳酸钠林格液。监测全麻诱导期的血流动力性参数。结果 麻醉诱导后及插管后3组平均动脉压(MAP)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麻醉诱导后,A组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开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心率(HR)、主动脉血流峰值速度(Vpk)变化不明显;B组维持于基础值;C组诱导后CI、HR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SV、Vpk无明显变化。A组外周血管阻力(SVR)变化不明显;B组麻醉诱导后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管插管后恢复至基础值水平;C组诱导后下降更明显,气管插管后仍低于基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晶体液和胶体液快速扩容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异丙酚TCI诱导期的循环抑制,晶体液扩容易于使血流动力性保持平稳,而胶体液扩容则更有利于组织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TCI)异丙酚+硬膜外阻滞对重症肌无力(MG)胸腺切除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靶控输注组(T组)10例MG患者T5-6硬膜外阻滞后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诱导气管插管,术中以3μg/ml为血浆靶浓度持续异丙酚输注;对照组(C组)25例,硬膜外阻滞后咪唑安定、芬太尼、硫喷妥钠或异丙酚、阿曲库铵诱导气管插管术中N2O和安氟醚维持全麻。于术前(t1)、插管后1 min(t2)、劈开胸骨(t3)、胸腺切除(t4)、缝皮(t5)时测定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CO2分压(PETCO2)的变化和T组术中尺神经4个成串刺激(TOF);记录术毕清醒睁眼和拔管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术中两组HR、MAP、SpO2、PETCO2均在正常范围,TOF比率(T4/T1)为0.15-0.45;T、C组术毕清醒时间分别为(8.2±1.3)min和(9.6±2.1)min(P〉0.05);拔管时间T组为(36.4±5.8)min,C组为(42.7±6.2)min(P〈0.05);C组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3例,死亡1例,肺不张1例,肺炎2例,气管切开3例,T组未发生上述并发症。结论异丙酚靶控输注维持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MG手术,麻醉平稳,术后呼吸影响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清醒镇静慢诱导的可行性.方法:拟于全麻下行外科手术的患者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对照组,Ⅱ组为丙泊酚TCI组,每组备30例.Ⅱ组在常规表面麻醉、咪唑/芬太尼镇静后,丙泊酚TCI组以血浆室为靶控目标,靶控浓度最初设定为0.5μg/ml,在与效应浓度达平衡后,靶控浓度以0.1μg/ml递增,直至警觉/清醒(OAA/S)评分为3分,气管内表面麻醉5min后行气管内插管.结果:OAA/S评分3分时丙泊酚的靶控浓度为(1.05±0.11),两组血压与心率在用药后都有所下降,与基础值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而MAP、HR在插管即时只辅以咪唑/芬太尼的Ⅰ组与增加了丙泊酚TCI的Ⅱ组之间则有极显著差异(P<0.01).SpO2无明显变化,只是在插管时有一定程度降低,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丙泊酚町控性强,血流动力学稳定,丙泊酚TCI用于清醒镇静慢诱导,以OAA/S评分3分为目标,有效地减少了气管插管的伤害性刺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对高原高血压病人全麻诱导期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40例全麻插管高原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靶控组采用Diprifusor/TCI系统按靶浓度诱导给药,普通组人工推注丙泊酚.观察有创血压,计算血压变异性.结果靶控组血压变异性明显低于普通组(P〈0.05).结论丙泊酚TCI对高原高血压病人全麻诱导期血压变异性影响小,诱导过程血压波动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应用舒芬太尼用于钬激光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0位择期行钬激光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于入室后静注舒芬太尼0.1μg.kg-1,给药后3min靶控输注丙泊酚,一组丙泊酚靶浓度为3μg.mL-1(G1组,n=15),另一组丙泊酚靶浓度为4μg.mL-1(G2组,n=15);待效应室浓度达预定值后开始操作,术中根据体动情况可单次追加丙泊酚,同时使术中BIS<60,若脉搏血氧饱和度低于90%给予面罩加压给氧。在麻醉中观察并记录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BIS值、镇静分级(RAMSAY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咳嗽和躁动)以及丙泊酚用药总量、追加次数、意识恢复时间(从停丙泊酚至呼之睁眼及定向力恢复),并在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镇静效果分级均为4~5分,G1组和G2组平均BIS值分别为59±10和56±13(P>0.05),均达到足够镇静深度。两组患者靶控至预定浓度后血压有明显下降,进镜时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与入室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1组与G2组辅助呼吸发生率为2/15和8/15(χ2:P=0.02)。G1组和G2组术中轻微体动的发生率分别为5/15和1/15(χ2:P=0.08)。G1组与G2组的呼之睁眼时间为(2.8±1.1)min和(8.3±3.0)min,定向力恢复时间为(7.6±1.9)min和(15.6±2.2)min(P<0.01)。丙泊酚总用药量分别为(225.5±77.7)mg和(342.5±72.6)mg(P<0.01)。术后随访表明对内镜操作均无记忆。结论本实验中舒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麻醉,对于钬激光输尿管镜碎石术能达到足够的麻醉深度,两组麻醉剂量均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靶控浓度3μg.mL-1组可减轻呼吸抑制、缩短术后清醒时间,同时节省丙泊酚用药总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椎管内麻醉辅以持续靶控输注丙泊酚和咪达唑仑的镇静效果。方法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成年病人60例,ASA I~II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予以丙泊酚(I组)和咪达唑仑(II组)持续靶控输注镇静。分别在入室平卧10min(T1)、静脉给予镇静药后2min(T2)、5min(T3)、10min(T4)、20min(T5)、30min(T6)、手术结束前10min(T7)、手术结束时(T8)8个时间点记录OAA/S镇静评分、BIS值及心率、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结果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与给药前比较,丙泊酚组给药后2、5、10、20和30min BIS值明显下降(P<0.05);OAA/S评分在给药后2min到30min都有明显下降(P<0.05)。咪达唑仑组与给药前比较,给药后5min到30min BIS值明显下降(P<0.05),OAA/S评分也在给药后5min到手术结束前10min都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辅以丙泊酚、咪达唑仑持续靶控输注镇静效果良好,且对生命体征影响小;BIS值对丙泊酚和咪达唑仑镇静监测反应灵敏。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羟考酮对人工流产术患者异丙酚抑制扩宫口反应时效应室靶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自愿终止妊娠孕妇,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和羟考酮Ⅰ组、Ⅱ组、Ⅲ组。4组均采用效应室靶控(TCI)输注始靶浓度为2.0μg/mL 的异丙酚,达靶浓度后 C组、Ⅰ组、Ⅱ组、Ⅲ组分别给予静脉注射羟考酮0、0.05、0.1、0.2 mg/kg ,3 min后行人工流产术。依据患者有无体动反应按序贯法确定异丙酚靶浓度,相邻浓度梯度比为1.2。观察各组各时间段平均动脉压(MAP)、HR、SpO2,异丙酚半数有效效应室浓度(EC50),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异丙酚用量,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腹痛程度以及宫颈口松弛程度。结果异丙酚EC50随羟考酮剂量增加呈递减趋势(P<0.05);0.1及0.2 mg/kg羟考酮组较其他2组的异丙酚用量下降、术后腹痛程度评分及止痛药使用率降低(P<0.05);各组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0.2 mg/kg羟考酮组较0.1 mg/kg组术中不良反应增加(P<0.01);0.1及0.2 mg/kg羟考酮组的宫颈口松弛程度较其他2组增加(P<0.05)。结论羟考酮联合异丙酚效应室靶控输注,可使异丙酚抑制扩宫口反应的EC50降低,镇静深度变浅。异丙酚效应室靶控输注复合羟考酮0.1 mg/kg可使人工流产术扩宫过程中的呼吸、循环更稳定,不良反应减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术前耐痛阈与丙泊酚靶控输注(TCI)镇静的关系,为全身麻醉的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70例患者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血药浓度从1 μg/ml开始,待血浆靶控浓度与效应室靶控浓度达到平衡时维持2 min,加大效应室靶浓度,每次上调0.5 μg/ml直到患者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达到3分.记录患者基础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