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缺血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56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28例。A组给予经桡动脉介入治疗,B组给予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对心肌缺血的改善作用。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各心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各心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治疗1周后显著改善,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心室颤动2例、穿刺点血肿1例、假性动脉瘤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4/25);B组患者中,心室颤动2例、穿刺点血肿2例、假性动脉瘤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5/2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回顾本科2007~2008年198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前、术后护理。通过完善的护理配合,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结果198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无住院期间死亡。结论正确的专科护理技术及方法对确保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伍冷露 《现代养生》2014,(22):131-132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并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12月到2014年6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96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展开研究,回顾性分析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总结出其防治措施以及患者的防治效果。结果:患者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分为外界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并发症率约为35.4%,其中以血管并发症最常见,发生率约为12.5%;骨筋膜室综合征最严重,但发生率最低,约为2.1%。结论: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原因的分析后采取对应的防治措施有助于减少患者的并发症率,提高其术后恢复率,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4.
王帅 《中国卫生产业》2013,(15):128-129
目的观察并分析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1年5月该院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156例,所有患者中术前采用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者103例,无论患者的哪支冠状动脉血管阻塞大于50%则可确诊为冠心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进行治疗,采取术后护理及随访,详细记录并分析其治疗结果、各种不良反应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153例,占98.1%。包括行支架植入术148例,植入率为94.9%。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情况:手术过程中出现消化道出血3例,术后出现血肿5例,8例并发迷走神经反射,3例并发假性动脉瘤。术后随访3年,复发2例。结论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手术创伤小,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并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12月到2014年6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96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展开研究,回顾性分析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总结出其防治措施以及患者的防治效果。结果:患者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分为外界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并发症率约为35.4%,其中以血管并发症最常见,发生率约为12.5%;骨筋膜室综合征最严重,但发生率最低,约为2.1%。结论: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原因的分析后采取对应的防治措施有助于减少患者的并发症率,提高其术后恢复率,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及冠心病介入治疗严重并发症原因、临床表现、处理,进一步改善治疗及护理对策。方法对733例冠状动脉造影及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回顾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 126例发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其中单纯冠状动脉造影发生并发症49例,PCI并发症77例。总并发症发生情况是:死亡1例;急性血管闭塞12例;快速心律失常6例;冠状动脉穿孔和心包填塞2例;造影剂过敏反应11例;股动脉穿刺局部血管并发症15例;血管迷走反射38例;低血压41例。护理干预结果除1例因急症PCI发生严重再灌注心律失常死亡外,其它并发症经医疗护理干预后均缓解痊愈。结论随着临床医生及护理经验积累,冠状动脉造影及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可及时发现,正确治疗。手术的成功率及病人生存质量均可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3月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61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经桡动脉穿刺术或股动脉穿刺术。结果发生并发症15例,发生率为2.4%,其中皮下血肿6例,出血2例,迷走神经反射4例,心律失常2例,腹膜后血肿1例;经积极处理和精心护理后,所有冠脉造影及PCI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未发生鞘管移位、急性血管闭塞、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冠脉穿孔、拔管综合征和心包填塞等较严重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易出现各种并发症,但仔细观察病情及精心护理,可有效减少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抗凝与止血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院近年来经桡动脉八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治疗的55侧患者与接受介入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抗凝及止血治疗情况,观察其治疗成功率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均成功,治愈率为100%,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结论: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治疗及介入治疗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止血方便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不会对术后抗凝产生影响,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就诊经介入治疗的107例冠心病患者,分析总结临床护理经验。结果患者住院过程中无1例出现护理不当导致的并发症。介入治疗后有3例患者出现皮下血肿,2例出现血栓性静脉炎,2例出现穿刺点出血,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后症状消失。结论精心的临床护理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PCI)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52例冠心病患者行TRA—PCI,总结其疗效以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52例冠心病患者中,其中单支病变15例,双支病变21例,三支病变16例;处理前降支(LAD)28处,回旋支(LCX)15处,RCA20处,其中完全闭塞2例,血管狭窄程度在70%~99%,共放置支架65枚,单纯PTCA2例,桡动脉穿刺成功率85%,TRA—PCI成功率92%;术后6h拔除桡动脉鞘管加压包扎。2例出现前臂血肿,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死亡及急诊冠脉搭桥。结论TRA—PCI治疗具有血管并发症少,安全可行,方便患者,减少痛苦,应积极提倡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4月~2020年4月在本院接受介入治疗的6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IABP置入时机分别归纳为术前预防组(30例)、术中术后紧急置入组(3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IABP置入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CCU时间、住院费用、住院病死率。结果:术前预防组患者的IABP置入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CCU时间均短于术中术后紧急置入组,且住院费用与住院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前预防置入IABP,可提高治疗安全性,减少患者的住CCU时间以及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2.
张俊英 《现代保健》2014,(22):118-121
目的:对应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在冠心病患者在接受介入诊疗术的过程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4例接受介入诊疗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冠心病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出现血管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冠心病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诊疗术的过程中实施针对性护理模式,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系统护理模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6月本院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188例,随机分为系统护理模式组(n=94)和常规护理模式组(n=94)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Scale,SAQ)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系统护理模式组患者的心绞痛疾病认知、稳定状态、发作频率、治疗满意程度、躯体活动受限程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模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发症发生率9.6%(9/94)显著低于常规护理模式组27.7%(2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系统护理模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常规护理模式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比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2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34例,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治疗组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不过治疗组的置动脉鞘时间与止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治疗组再发心绞痛、新发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等总体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经股动脉,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能有效减少患者的创伤,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杜红梅  胡世峰  张岚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3):2055-2057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和远近期的并发症。方法:对12例不同出血量的产后出血产妇进行数字减影造影(DSA)技术选择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栓塞治疗。结果:12例患者均达到止血效果,其中3例栓塞术后清宫清除残留胎盘组织,术后随访8个月均无复发性出血及严重并发症。结论: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出血效果良好、止血迅速、并发症少,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俸永红  陈希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506-2508
目的探讨全程健康教育护理临床路径对降低冠心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300例,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护理临床路径表完成院内及院外的健康教育。于如入院24h、住院期间、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完成随访。结果住院期间、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冠心病患者并发症发生较入院24h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全程健康教育护理临床路径对降低冠心病患者并发症发生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13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0例患者经桡动脉穿刺成功者125例,成功率达96.2%。术中无1例患者出现心脏并发症。130例患者中有单支血管病变者30例,有2支血管病变者61例,有2支以上病变者39例。130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介入手术平均时间(84±17)min,术后卧床平均时间(5.2±0.8)h。130例患者术后均未见假性动脉瘤、肢体缺血、动静脉瘤等并发症,且无1例患者死亡。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创伤小、术后止血相对容易、不需绝对卧床、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团体活动式延续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98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团体活动式延续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的CSMS评分及WHOQOL-BREF量表中各维度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2周后,观察组的CSMS评分及WHOQOL-BREF量表中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团体活动式延续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评价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特点。方法:筛选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460例,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20例,无合并糖尿病患者240例,冠状动脉造影后2周内行新双源flash—CT冠脉成像,分析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CTA的诊断特点。结果:新双源flash—cT冠状动脉CTA对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异性为88.4%。2型糖尿病并CHD患者的冠状动脉钙化较严重,病变支数多,随着钙化积分的增高,特异性有所下降,但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于介入治疗仍有指导作用。结论:新双源flash—cT冠状动脉CTA是诊断冠心病并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可靠、无创的检查方法,但严重钙化者要结合冠脉造影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降低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失败后外科手术病死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对16例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失败需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出封堵器,修复心内畸形.结果 本组无外科手术死亡病例.ASD部位为中央型5例,下腔型7例,与术前诊断相符率41.7%(5/12),不相符率58.3%(7/12)(P>0.05).术后ASD直径平均(31.0±1.0)mm,较术前诊断的(26.0±2.3)mm增大(P<0.05).术后VSD直径平均(5.0±0.8)mm,与术前诊断的(4.0±0.3)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o 3例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心内畸形修复完善.结论 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