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兰香的活性成分(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唇形科薄荷属植物留兰香(Mentha spicataL.)的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又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isolariciresinol 2aOβDglucoside(Ⅰ)、5,4′二羟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丁酯(5,4′dihydroxy flavonoid 7OβDpyranglycuronate butyl ester,Ⅱ)、香蜂草苷(didymin,Ⅲ)、橙皮苷(hesperitin,Ⅳ)、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Ⅴ)。结论化合物Ⅰ、Ⅱ是从薄荷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Ⅲ、Ⅳ、Ⅴ是从留兰香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留兰香水溶性部分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唇形科薄荷属植物留兰香(Mentha spicataL.)的水溶性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甲基化的方法处理水溶性部分样品,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NMR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柠檬酸三甲酯(trimethyl citrate,1)、原儿茶酸甲酯(methyl protocatechuate,2)、香草酸甲酯(methyl vanillate,3)、次黄嘌呤核苷(inosine,4)、尿苷(uridine,5)。将它们还原为甲基化前的结构,依次为柠檬酸(citricacid,1′)、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2′)、香草酸(vanillic acid,3′)、次黄嘌呤核苷(inosine,4)、尿苷(uridine,5)。结论化合物4、5为首次从薄荷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留兰香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吴水华 《海峡药学》2008,20(9):71-72
留兰香油中的主要成分为香芹酮,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质量的优劣.本文采用气相色谱法分离测定两个不同产地小叶留兰香油中香芹酮的相对百分含量,并比较其香气组分的含量,从而分析了两者的质量.结果 表明,产于辽宁省辽阳的留兰香油的的质量明显优于于产自辽宁省葫芦岛的,而香气则前者要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薄荷和留兰香的异同,为两种中药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从性状、功能主治、化学成分和药理药性等几个方面比较薄荷与留兰香的差异,并证明其不可混用。结果与结论薄荷和留兰香虽为同科同属,但其性状、功能主治、主要化学成分、药理药性均有不同之处,尤其是主要药用活性成分差异较大。薄荷与留兰香不可混用。  相似文献   

5.
桑叶降糖有效部位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桑叶中降糖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利用体外α-糖苷酶活性测定和小鼠高血糖模型筛选降糖活性部位.氨基酸分析仪分析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利用纤维素、离子交换等色谱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分析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桑叶中降糖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总碱部位,从中鉴定出15种氨基酸并测定了各种氨基酸含量;此外还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除了以前报道过的DNJ (6)、fagomine (7)、1,4-dideoxy-1,4-imino-D-arabinitol (8)外,其余的分别鉴定为2-methyl-hydrazinecarboxylic acid (1)、zarzissine (2)、N-脒基脯氨酸(3)、去甲莨菪碱(1α,2β 3α,4β-tetrahydroxy-nor-tropane) (4)、grateloupinamide(5).结论 桑叶总碱部位为主要降糖活性成分,并且首次通过氨基酸分析鉴定桑叶总碱中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分离出5个生物碱类成分,其中化合物1、2、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留兰香(Mentha spicata L.)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留兰香中提取挥发油,并运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从留兰香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16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的94.9%。结论留兰香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香芹酮(52.5%)、柠檬烯(30.8%)和β-蒎烯(2.1%)。  相似文献   

7.
蛹虫草培养液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人工蛹虫草培养液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常压、加压硅胶柱色谱、制备色谱进行分离 ,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目前从氯仿部分分离得到 9个化合物 ,鉴定了其中的 5个化合物 ,分别为 :环 (苯丙氨酸 脯氨酸 ) [cyclo (L phenylalanyl L prolyl) ,Ⅰ ];环 (亮氨酸 脯氨酸 ) [cyclo (L leucyl L prolyl) ,Ⅱ ];环 (缬氨酸 脯氨酸 ) [cyclo (L valyl L prolyl) ,Ⅲ ];环 (丙氨酸 脯氨酸 ) [cyclo (L alanyl L prolyl) ,Ⅳ ];7,8 二甲基 异咯嗪 (7,8 dimethyl iso allox azine ,Ⅴ )。结论这 5个化合物均是从蛹虫草培养液中首次分离 ,且化合物Ⅰ、Ⅳ、Ⅴ 3个化合物均为属中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海洋药物》2010,29(6):29-33
目的研究蜈蚣藻不同提取部位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及其物质基础。方法蜈蚣藻经乙醇提取后,用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正丁醇依次对其进行分段萃取。采用MTT法测定各提取部位对体外培养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肝癌细胞系HepG2、宫颈癌细胞系HeLa、乳腺癌细胞系MDA-MB-468和MCF-7的抑制作用;应用硅胶、反相硅胶ODS-A、Sephadex LH-20柱色谱对其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蜈蚣藻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对MDA-MB-468乳腺癌细胞、HepG2肝癌细胞、A549肺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从该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十六烷酸(1)、胆甾醇(2)、大黄素(3)、24-乙酰泽泻醇A(4)、25-脱水泽泻醇A(5)和泽泻醇A(6)。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海藻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6为首次从该属海藻中分离得到。结论蜈蚣藻的石油醚部位是其主要的抗肿瘤活性部位,这可能与从该部位分离得到的6个化合物相关。  相似文献   

9.
从祁州漏芦根中分离鉴定出19个化合物,本文报道其噻吩类活性成分,它们是:牛蒡子醛[晶(1)]、牛蒡子酸[晶2],牛子蒡子-b[晶3]和漏芦烯醇[晶4],其中晶(4)为一新化合物,晶(1)是发现的新型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0.
采用抗补体活性导向分离法从中药鸭跖草中分离鉴定了24个化合物, 活性测试结果显示6个化合物对补体系统的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CH500.12-1.44 mM, AP500.28-7.05 mM)。作用靶点研究显示喹诺酸作用于补体系统的C1q, C2, C3, C4, C5 和 C9组分; β-谷甾醇作用于C3 和 C4组分; (+)-儿茶素-3-O-β-D-(2-肉桂酰基)-葡萄糖苷、对甲基苯酚和6-甲氧基-3-甲基-1,2,4-苯三酚均作用于C1q, C2, C3, C5 和C9组分。  相似文献   

11.
松花粉抗氧化活性与主要成分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松花粉的抗氧化活性及其主要有效部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来源松花粉清除DPPH和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及其总黄酮、总甾醇和总多糖的含量,并进行多元相关分析.结果:松花粉提取液对DPPH与羟基自由基均有清除作用,且都呈明显的量效关系;松花粉与破壁松花粉清除DPPH的平均IC50分别为14.86 g·L-1、12.95 g·L-1,清除羟基自由基的平均IC50分别为20.31 g·L-1、3.45 g·L-1;松花粉总黄酮、总甾醇的含量与清除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IC50呈负相关,并以总黄酮的相关性最为突出,而总多糖的含量则与其关联性不显著.结论:松花粉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有效部位为黄酮和甾醇;松花粉破壁能有效提高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及总黄酮、总甾醇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产海兔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稻瘟霉生物活性筛选模型,经溶媒提取和多种层析方法,自蓝斑背肛海兔(Notarchus leachii cirrosus)中追踪分离得到2个抗癌活性成分,利用电喷雾离子质谱和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分别将其鉴定为:(7E)-1-乙酸基-80-氯-7-二氯甲基-7-烯-4-酮-3-甲基烷(1),(7Z)-1-乙酸基-8-氯-7-二氯甲基-7-烯-4-酮-3-甲基辛烷(II),化合物I和II均为首次从蓝斑背肛海兔中得到,在体外表现出显著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13.
沙生蜡菊花降脂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沙生蜡菊花降脂活性部位中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ODS、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沙生蜡菊花的降脂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并分别鉴定为:丁香苷(syringin,1)、二氢丁香苷(dihydrosyringin,2)、(E)-4-hydroxybenzalacetone-3-O-β-D-glucopyranoside(3)、4-烯丙基-2-甲氧基苯基1-O-β-D-呋喃芹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4-allyl-2-methoxyphenyl 1-O-β-D-apiofuranosyl-(1-6)-O-β-D-glu-copyranoside,4]、苔黑酚-β-D-吡喃葡萄糖苷(orcinol-β-D-glucopyranoside,5)、7-hydroxy-5-me-thoxyphthalide-7-O-β-D-glucopyranoside(6)、5,7-dihydroxyphthalide-7-O-β-D-glucopyranoside(7)、undulatoside A(8)、adenosine(9)、maltol-3-O-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0)、2,4,6-三羟基苯乙酮-2,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2,4,6-trihydroxylacetophenone-2,4-di-O-β-D-glu-copyranoside,11)。结论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蜡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巴戟天抗衰老活性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的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用色谱法分离,用波谱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巴戟天活性部位中分出7个化合物,分别为1-羟基-2-羟甲基蒽醌(1)、1-羟基-6-羟甲基蒽醌(2)、1-羟基-7-羟甲基蒽醌(3)、3-羟基-1,2-二甲氧基蒽醌(4)、2-羟基-3-甲基蒽醌(5)、2-甲氧甲酰基蒽醌(6)、1,2-二羟基-3-甲基蒽醌(7)。结论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属分离得到,化合物2、3为首次从该种分离得到,首次提供化合物2的核磁数据。  相似文献   

15.
板蓝根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板蓝根中分离化学成分.方法 将板蓝根的95%乙醇提取物经硅胶吸附,不同溶剂洗脱部分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测定所得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学结构.结果 从石油醚部位分得5个化合物:β-谷甾醇十二烷酸酯(Ⅰ)、十七烷酸(Ⅱ)、棕榈酸(Ⅲ)、豆甾醇(Ⅳ)、β-谷甾醇(Ⅴ).结论 化合物Ⅰ、Ⅱ、Ⅳ为首次从板蓝根药材中分离.  相似文献   

16.
鬼箭羽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鬼箭羽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溶剂法和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光谱数据的解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并鉴定的9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Ⅰ)、木栓醇(Ⅱ)、木栓酮(Ⅲ)、松萝酸(Ⅳ)、羽扇豆酮(Ⅴ)、白桦脂醇(Ⅵ)、齐墩果酸(Ⅶ)、正二十六烷酸(Ⅷ)和正二十八烷醇(Ⅸ).结论 化合物Ⅴ~Ⅷ均为首次从鬼箭羽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7.
从辽东楤木根皮中分得22个单体化合物。利用化学和光谱等理化方法首批鉴定了其中6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胡萝卜甙(daucosterol),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甙,槐木皂甙A(araloside A)和蔗糖(sucrose)。除齐墩果酸和楤木皂甙A外,其余4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待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厚藤(Ipomoea Pes-Caprae(L.)Sweet)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到7个化合物.方法采用柱层析技术、经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它们分别是β-香树素(1)、12-ursen-3-ol(2)、β-谷甾醇(3)、豆甾醇(4)、α-菠甾醇(5)、异莨菪亭(6)和七叶内酯(7).结论其中异莨菪亭和七叶内酯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民间,蒲葵籽常与土鸡、猪肉等蒸炖,用于治疗食道癌、白血病、绒毛上皮癌等。目前从蒲葵籽中鉴定的化合物并不多,而从中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就更少了;蒲葵子醇提物的抗癌活性部位筛选还存在很多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薯蓣皂苷元是中药材蒲葵子中的有效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水翁皮Cleistocalyx operculatus(Roxb.)Merr.et Perry的化学成分,为寻找水翁皮抗菌的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的提高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多种层析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和3,3'-O-二甲基鞣花酸(3,3'-di-O-methylellagic acid)。结论两种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