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肱骨干螺旋骨折可分为外旋型和内旋型二型,其中外旋型较多见。1994年~1995年间,我们采用背手位手法整复治疗肱骨干外旋型骨折1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0例中男7例,女3例;年龄25~54岁;均为外展外旋的间接暴力致伤,角度为30”~60”,其中掰腕损伤2例,冲击伤8例。治疗方法患者端坐位或站立位,肘关节于胸前屈曲90”。术者一手握住肘关节,轻柔地顺肽骨力线牵引,并将肽骨内股向前推顶,另一手掌向后推顶骨折部的远端,以纠正向外侧成角,推顶力量视原骨折成角大小而定。在牵引下逐渐伸肘内旋,绕过身体侧…  相似文献   

2.
加大屈肘角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中奎 《中国骨伤》1999,12(6):64-64
我们自1993年以来,采用加大屈肘角石膏托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0例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15岁;右侧27例,左侧23例;单纯向背侧移位7例,尺偏型32例,桡偏型11例;就诊时间最短半小时,最长1周。治疗方法与结果患者仰卧,麻醉后一助手握住患肢上臂,另一助手握住前臂下端及腕关节,使前臂旋后位沿上臂纵轴方向顺势牵引。首先矫正侧方移位(以尺偏为例),术者以两手拇指置于骨折远端的尺侧用力推按,其余手指置于骨折近端的桡侧与两拇指对抗,同时两助手使肘关节外翻,尺偏即可矫正。(桡偏反之)。…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恢复过程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07年11月~2010年3月间收集71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病例,同时收集67例儿童前臂远端骨折采用闭合复位、长臂石膏外固定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均在1个月后拆除固定装置并进行患肢功能锻炼,系列观察随访至活动度恢复到健侧的90%为止.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及前臂远端骨折外固定后肘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情况对比分析.[结果]术前评价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肱骨髁上骨折组分别需14.05,16.23,3.05,2.11周可恢复肘关节伸、屈及前臂旋前、旋后四个方向的90%活动度.前臂远端骨折组中,肘关节伸、屈及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要恢复到预期目标分别需2周和4~5周.两组患者在肘关节伸屈、前臂旋转功能恢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固定1个月,肘关节伸屈功能恢复至正常需3~4个月,前臂旋转功能恢复需2~3周,旋后较旋前功能更易于恢复,肘关节屈曲功能恢复最慢.长臂石膏外固定一个月对儿童肘关节功能恢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1991~ 1996年对 10 3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病例采用前臂半旋前位法进行整复 ,复位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0 3例患者均为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其中男 6 7例 ,女 36例 ;年龄 3~ 14岁 ;多因跌倒间接暴力所致 ;治疗距受伤时间最短 0 5h ,最长 8d。单纯远断端向后移位 19例 ,尺偏型 71例 ,桡偏型 13例。2 治疗方法以右侧尺偏内旋移位者为例。患者坐位 ,助手甲双手握肱骨近端 ,内旋肱骨至肱骨旋内 90°位 ,此时肱骨三角肌粗隆朝向最上 ;助手乙握患腕 ,顺势旋转 ,将前臂处于旋前 45° ,并将患侧肩关节前屈 90° ,持续牵引 ,…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告可吸收缝线辅助缝合固定治疗肘关节软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6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21例肘关节软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肘关节脱位伴肱骨内髁骨折桡骨小头骨折1例, 桡骨小头骨折伴软骨部分游离6例, 桡骨小头骨折伴肱骨小头骨折6例, 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3例, 肘关节脱位伴桡骨小头尺骨冠突骨折4例, 尺骨鹰嘴桡骨小头尺骨冠突骨折1例。所有患者均在术中使用可吸收缝线进行缝合辅助固定关节软骨骨折块。术后根据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 记录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度及前臂旋转活动度。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时间为13~64个月, 平均23个月。1例因关节周围异位骨化形成二期行关节松解手术;1例内侧副韧带钙化, 肘关节僵硬。末次随访时患侧肘关节平均屈曲119.8°(90°~140°), 伸直-3.8°(-45°~0°);前臂旋前78.3°(46°~84°), 旋后79.6°(62°~87°)。肘关节Broberg-Morrey评分为59~95分, 平均91.2分;优12例, 良8例, 差1例。结论通过缝合固定技术修复肘关节软骨骨折...  相似文献   

6.
屈肘绷带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生 《中国骨伤》1998,11(3):23-24
自1990年以来,用屈肘位绷带“8”字形贴胸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8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选择无血管、神经损伤并除外粉碎性和长斜形的闭合性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88例。其中:男51例,女37例;年龄2~15岁;左侧42例,右侧46例;初诊距损伤时间半小时~7天。治疗方法首先根据X线片所示骨折移位情况确定整复方案。一般不用麻醉,采用3人整复方法,第1助手握住患儿前臂中下段并使前臂旋后位,第2助手握住上臂中上段,对抗牵引,术者握住肘部并向尺侧推挤,纠正重迭移位后,用对挤手法纠正…  相似文献   

7.
肱骨小头移位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固定方法和疗效.方法 自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肱骨小头骨折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16~65岁,平均44.9岁;按Bryan-Money分型:Ⅰ型8例,Ⅲ型1例,Ⅳ型7例.手术时间为伤后5天以内.手术经外侧入路,骨折复位后,AO拉力螺钉固定.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根据Broberg-Mon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记录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度以及内侧稳定性.同时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 16例手术中未发现合并有外侧副韧带损伤,均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伤口一期愈合.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9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6~11周,平均7.9周.无一例骨折畸形愈合及延迟愈合,未见肱骨小头缺血性坏死.1例有创伤性关节炎表现.术后随访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为125.8°±16.8°,前臂旋转度平均为163.1°±10.62°.术后Broberg-Money评分平均92.0分,优8例,良7例,差1例.15例患者恢复到受伤前日常的活动水平,9例患者报告可重新继续以往的健身运动.1例术后出现肘关节僵硬.结论 肱骨小头骨折的治疗需按分型计划手术;术中解剖复位和牢固固定,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前臂旋前或旋后位长臂石膏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从1996年2月~1998年2月,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整复,根据尺偏、桡偏类型的不同,整复后前臂分别旋前或旋后长臂石膏托固定治疗3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结果随访2年,无肘内翻畸形和Volkmann挛缩的发生.结论在骨折整复满意后,均屈肘90°,尺偏型前臂旋前位固定,桡偏型前臂旋后位固定,避免了整复后的再移位,降低了肘内翻的发生,创伤小,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9.
前臂旋前位整复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夏明忠 《中国骨伤》1998,11(3):55-56
自1991年1月~1993年6月,笔者采用前臂旋前位整复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5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8例中男48例,女10例;年龄2~12岁;伸直尺偏型44例,伸直桡偏型10例,屈曲型2例,儿童肱骨远端全骺分离2例;受伤至就诊时间,最长3天,最短1小时。所有病例均无明显血管、神经合并症,骨折均经X线摄片证实。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患肢外展。两助手分别握住患肢上臂近端和前臂远端作对抗牵引。在牵引的同时远端助手逐渐将患肢前臂置于旋前位。根据骨折类型,采用传统常规复位手法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33例骨质疏松性C3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及前臂活动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EPS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15个月。手术时间80~120(93.5±11.6)min。术后3~8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内固定位置良好,骨折线模糊,可见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提示骨折均愈合。术后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骨折复位丢失、骨折畸形愈合以及尺神经炎等并发症发生,4例发生骨化性肌炎。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屈曲100°~140°,伸直5°~30°;前臂旋转活动度:旋前60°~80°,旋后55°~75°;肘关节MEPS评分为55~95分,其中优10例,良16例,可3例,差4例,优良率78.8%(26/33)。结论 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能够为骨质疏松性C3型肱骨远端骨折双钢板固定提供良好的手术显露,避免尺骨鹰嘴截骨所带来的二次损伤,术后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