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GC/MS和化学计量学解析法分析桂枝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定性、定量分析桂枝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通过化学计量学解析法对二维色谱/质谱数据进行解析,得到各组分的纯色谱曲线和质谱,从而实现对桂枝挥发油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鉴定了33个桂枝挥发油成分,占挥发油成分总含量的81.32%。结论桂枝挥发油主要成分为Benzylidenemalonaldehyde(52.20%),Acetophenone(3.04%),3-(2-methoxyphenyl)-2-Propenal(2.20%),和1-(1,5-dimethyl-4-hexenyl)-4-methyl-Benzene(1.84%)。  相似文献   

2.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羌活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定性、定量分析羌活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通过化学计量学解析法对二维色谱/质谱数据进行解析,得到各组分的纯色谱曲线和质谱,从而实现对羌活挥发油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鉴定了52个羌活挥发油成分,占挥发油成分总含量的80.79%。结论羌活挥发油主要成分是2,6,6-三甲基-二环[3.1.1]庚-2-烯(21.65%),6,6-二甲基-2-亚甲基-二环[3.1.1]庚烷(19.06%),D-柠檬烯(4.46%),1-甲基-4-异丙基-1,4-环己二烯(3.74%),4-甲基-1-异丙基-3-环己-1-醇(3.47%)。  相似文献   

3.
药对荆芥-防风挥发油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晓如  邹桥  周涛  曾笑  张斌  梁逸曾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8):1373-1376
 目的定性、定量分析药对荆芥-防风、单味药荆芥和防风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测定挥发油成分,利用化学计量学解析法分辨色谱重叠峰,通过质谱库进行定性,用总体积积分法进行定量。结果荆芥-防风、荆芥和防风挥发油分别得到65,51和36个定性结果,占总含量的82.36%,86.71%和89.15%。结论荆芥-防风挥发油成分数目大致是单味药荆芥和防风的加和,但主要来自荆芥。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以及气相色谱法对毛前胡挥发油的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鉴定了45种成分。该挥发油的主成分为α-蒎烯。  相似文献   

5.
干姜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干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共分出107个峰,鉴定了66种成分,该挥发油主成分为莰烯、β-水芹烯和桉叶素。  相似文献   

6.
8种化湿药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8种化湿药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比较挥发性成分的异同.方法 在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的基础上采用HELP(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法)对产生的二维色谱-质谱数据进行解析,对组分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鉴定出相对共有成分达60余种,8种药材挥发性成分中均含有桉叶油醇(Eucalyptol,0.01%~82.41%)和环氧石竹烯(Caryophyllene oxide,0.02%~5.5%).结论 8种化湿药挥发油共有成分大多数为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但其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药对桂枝——羌活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药对桂枝-羌活、单味药桂枝和羌活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通过化学计量学解析法对二维色谱/质谱数据进行解析,从而实现对药对桂枝-羌活、单味药桂枝和羌活的挥发油成分的分析。结果:药对桂枝-羌活、单味药桂枝和羌活分辨出的色谱峰,通过质谱库对其进行定性,分别得到45、35和36个定性结果,占总含量的96.34%、95.76%和93.94%。结论:药对挥发油成分主要来自于单味药羌活,而化学成分种类基本上为2个单味药的加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分析药对枳实-厚朴与其单味药的挥发油成分.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 GC-MS)分离检测药对枳实-厚朴及其单味药的挥发油成分,并利用交互移动窗口因子法(AMWFA)对其共有组分进行比较分析,用质谱库结合保留指数进行定性,并采用总体积积分法定量.结果 枳实、厚朴和药对枳实-厚朴挥发油成分分别定性了29,19...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药对荆芥-桂枝、单味药荆芥,桂枝的挥发油成分.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通过化学计量学解析法对二维色谱/质谱数据进行解析,从而实现对荆芥-桂枝、单味药荆芥、桂枝的挥发油成分的分析.结果 荆芥-桂枝、荆芥和桂枝挥发油成分分别定性得到51,47和61个结果,占总含量的88.72%, 90.52% 和88.37%.结论 药对挥发油成分的数目大致为荆芥和桂枝挥发油成分的加和,但相对含量有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0,(4)
目的:定性、定量分析细辛挥发油成分和抑菌活性。方法:用超临界CO2提取细辛挥发油,用气相色谱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离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测定其挥发油的成分。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方法研究其抑菌活性。结果:鉴定出29种化学成分,主要为:正癸烷、3,5-二甲氧基甲苯、优葛缕酮、1,8-桉叶素、丁香醛、黄樟醚、甲基丁香酚、2,4,6-三甲氧基甲苯、肉豆蔻醚、正十五烷等。细辛挥发油对多种供试菌种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结论:用超临界CO2提取细辛挥发油得率高,方法可行,其多种活性成分有明显抑菌活性,抑菌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HPLC-Q-TOF-MS /MS)以及HPLC-DAD法从定性定量2个方面分别探讨中药白芍饮片与赤芍饮片化学成分以及含量差异,定性采用Q-TOF-MS法,负离子模式扫描,鉴定出白芍38个成分,赤芍30个成分.定量采用HPLC-DAD法,分析14种主要成分(没食子酸、原儿茶酸、芍药苷亚硫酸酯、原儿茶醛、没食子酸甲酯、氧化芍药苷、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没食子酸乙酯、苯甲酸、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酰芍药苷、丹皮酚)的含量,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测定的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0),回收率(n=6)均在96.0% ~ 101.2%,RSD均小于2.78%,并且8种成分在白芍和赤芍中分布存有差异.结果表明,通过HPLC-DAD-Q-TOF-MS/MS联用技术,为鉴定白芍与赤芍的成分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为综合评价白芍与赤芍的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白芍与柴胡不同比例配伍共煎芍药总苷及苯甲酸的煎出量,以探讨传统药对白芍配伍柴胡对有效成分及有害成分煎出的影响。[方法]单味白芍、白芍与柴胡配伍(1∶2,1∶1,2∶1),水煎提取,分别直接分离和水解后再分离测定游离苯甲酸及芍药总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结果]白芍配伍柴胡,游离苯甲酸煎出量均比白芍单煎明显降低,芍药总苷煎出量与白芍单煎比变化不大。[结论]白芍配伍柴胡合煎与白芍单煎相比,可显著降低有害成分苯甲酸的煎出量。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组分结构"理论对丹皮、赤芍与白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比较。采用HPLC-DAD技术,分析了13批丹皮,14批不同产地的赤芍与10批不同产地的白芍药材,并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利用F检验考察了丹皮、赤芍与白芍主成分间的显著性差异程度。建立了13批丹皮、14批赤芍与10批白芍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指认了7个萜苷类和酚酸类成分,根据系统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并结合"组分结构"理论对丹皮、赤芍与白芍进行对比研究。丹皮、赤芍与白芍功效不同,通过试验比较研究丹皮、赤芍与白芍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的质量分数及其配比,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采用TLC法对清上祛痛胶囊中葛根、天麻、白芍及黄芩等进行了定性鉴别并测定其挥发油含量,可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5.
柴胡和白芍配伍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柴胡和白芍的抗抑郁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检索的数据库为中国知网( CNKI),以柴胡、白芍、抗抑郁为主题词检索1988年-2012年的相关文献,筛选整理后按照化学组成、药理学研究、临床应用等几方面对柴胡和白芍的抗抑郁作用进行综述.介绍了柴胡和白芍抗抑郁的活性成分和物质基础等,从而对柴胡和白芍抗抑郁的研究提供文献参考.柴胡、白芍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其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较少,有待于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白芍的HPLC指纹图谱及模式识别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文燕  赵强  张铁军  朱宏吉  黎阳 《中草药》2009,40(11):1810-1814
目的 研究白芍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了白芍药材的HPLC的指纹图谱,收集了不同批次的47批样品进行测定,并使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指纹图谱进行了模式识别研究.结果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一致,样品分为药材和饮片两类.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白芍质量控制及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基于拉曼光谱技术的白芍药汤剂的光谱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测定单味白芍饮片汤剂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分别采集7批次白芍饮片、5批次白芍药材、5批次赤芍饮片制备所得汤剂的拉曼光谱,并进行初步谱峰归属,分析白芍饮片汤剂与白芍药材汤剂的拉曼光谱,对比白芍饮片汤剂和同属药物赤芍饮片汤剂的拉曼光谱.结果:白芍饮片汤剂拉曼光谱在637,783,847,981,1 091,1 128,1 336,1 458,1 636cm-1处出现9个拉曼信号.白芍药材汤剂拉曼光谱中的783,981,1 128,1 336,1 458 cm-15个拉曼峰同样存在于白芍饮片汤剂的拉曼光谱中,633,1 633 cm-1拉曼峰发生微小频移,而716,737,835,916,1 072,1 271,1 600 cm-1等拉曼峰消失.此外白芍饮片汤剂和同属药物赤芍饮片汤剂的拉曼光谱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拉曼光谱可能为白芍药或其他中药汤剂提供一种快速的化学成分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HPLC指纹图谱与多成分含量测定,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引种白芍与主产区白芍质量,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Shim-pack GIST-HP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0μm),乙腈(A)-0.1%磷酸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32 nm,采集不同产地50批次白芍的HPLC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6种指标成分,同时测定样品中含量;通过SPSS 22.0、SIMCA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建立了白芍指纹图谱,确定了9个共有峰,并指认了其中6个峰(1.没食子酸、2.儿茶素、3.芍药苷内酯、4.芍药苷、7.1,2,3,4,6-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8.苯甲酰芍药苷),其峰面积占共有峰面积98%,50批白芍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大于0.996;同时测定了6个指标成分的含量;通过聚类分析可将50批白芍分为3类;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经主成分分析,2个主成分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6.8%,综合得分结果显示,四川、浙江产白芍质量最好,甘肃地区引种白芍质量与安徽、山东产白芍质量相近;50批饮片主成分综合得分与含量测定结果存在相关性(r=0.860,P<0.01)。结论:指纹图谱结合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评价白芍质量,没食子酸、儿茶素、芍药苷内酯、芍药苷、1,2,3,4,6-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苯甲酰芍药苷可以作为白芍质量控制的指标性成分。  相似文献   

19.
赤芍和白芍不同部位芍药苷和苯甲酸的含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赤、白芍不同部位中芍药苷和苯甲酸的含量差异,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色谱柱:Hypersil C18柱(4.6 mm×200 mm,5μ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水(14∶86);检测:UV 230 nm;流速:1.0 ml/min;柱温:25℃。结果赤、白芍不同部位中芍药苷和苯甲酸的含量不同。结论运用HPLC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对赤、白芍不同部位中芍药苷和苯甲酸的差异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区别同为芍药来源的赤芍和白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全国市场抽验的不同程度硫熏白芍及课题组自制的不同硫熏时间白芍为样本,通过比较白芍的硫熏程度与其性状,芍药苷、芍药苷亚硫酸酯的含量及其指纹图谱的变化,评价硫磺熏蒸对白芍质量的影响。该研究采用《中国药典》方法评价了硫熏白芍的性状,测定了其芍药苷含量,用LC-MS分析了芍药苷转化产物,建立基于HPLC的白芍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并以相似度评价了质量差异。结果显示硫磺熏蒸使白芍颜色变白,特有气味消失,产生刺鼻酸气,并对芍药苷含量有显著影响,随硫熏程度加剧,芍药苷含量明显下降,部分转化为芍药苷亚硫酸酯,而且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指纹图谱也有明显变化。说明硫熏对白芍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应严格限定白芍的硫熏工艺。由实验可见,可以通过测定芍药苷亚硫酸酯的含量来控制白芍的硫熏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