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实质型囊虫病患者脑内囊尾蚴的CT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脑实质型囊虫病患者438例.根据其脑CT影像表现进行分型,并对各型患者抗囊治疗的临床意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38例脑囊虫病的CT表现如下:急性脑炎型21例、单发小囊型47例、多发小囊型98例、大囊与小囊并存型23例、小脓肿型63例、肉芽肿型85例,钙化型34例和混合型67例.脑囊虫病患者经三个疗程的抗囊治疗,80.1%(351/438)患者已治愈,18.5%(81/438)患者已明显好转,但各型患者的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X2=58.4,P<0.01).脑内囊尾蚴处于急性期的单发小囊型、急性脑炎型、多发小囊型和大囊与小囊并存型患者抗囊治疗效果较好;而脑内囊尾蚴处于退变期的肉芽肿型和混合型患者抗囊治疗期间虽给予积极的辅助治疗,但治疗效果相对较差;脑内囊尾蚴处于死亡钙化期的患者仅需进行对症治疗.结论 脑CT可直接显示囊尾蚴在患者脑组织存在的病理状态,对脑囊虫病的定位、定性或定量判定和病人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脑囊虫病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提高脑囊虫病治疗效果,防止病情迁延。方法:收集近5年来在我院诊治的10例,经5-12个疗程驱虫治疗仍未愈的脑囊虫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春疗效主要与颅内囊虫病灶分布的范围、病期,脑局部血液循环虫药物在脑脊液中的浓度,囊虫对杀虫药物的敏感性及治疗是否彻底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不同分期、分型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1例脑囊虫病患者的CT检查及MRI检查的特点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91例脑囊虫病患者中,按照脑囊虫发生的部位分型:有71例患者为中脑实质型,有8例患者为脑室型,有11例患者为混合型,有1例患者为软脑膜炎型;按照脑囊虫的病理学分期:有24例患者处于脑囊虫活动期,有28例患者处于脑囊虫的退变死亡期,有4例患者处于脑囊虫的钙化期,有35例患者处于脑囊虫病的混合期。不同分期的该病患者其CT检查及MRI检查的影像学结果均不相同。结论:不同部位和不同活动期的脑囊虫病,在影像学中的表现均有不同表现,其分型和分期对该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脑囊虫病患者血清及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不同疗程脑囊虫病患者的血清及脑脊液(CSF)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进行检测。方法:正常人血清及CSF各20份,治疗前14例,1疗程后11例,全疗程后7例,用夹以ELISA方法测TNF-α含量。结果:驱虫1疗程后脑囊虫病患者血清及CSF中TNF-α水平最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TNF-α与脑囊虫病患者病情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积水型脑囊虫病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积水型脑囊虫病73例,回顾分析其治疗过程。结果:对诊断明确的73例脑积水型脑囊虫病患者实施了脑室或脑池囊虫摘除术,术后进行抗脑囊虫病治疗,其中13例脑积水症状改善效果不佳,二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均未出现新的神经损害症状,脑室恢复正常。结论:脑积水型脑囊虫病一旦诊断明确,应积极手术切除脑囊虫,解除梗阻性脑积水术后再进行抗囊虫治疗,必要时再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临床效果明确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帮助脑囊虫患者顺利完成杀虫疗程。方法:重视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杀虫反应。结果:患者安全渡过杀虫反应期。结论:服抗囊药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应用抗过敏药,配合得力的护理措施,对安全渡过杀虫反应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对我院收治的69例脑囊虫病患者,应用阿苯达唑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颅内压增高反应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颅内压增高反应主要见于治疗的最初两个疗程(P<0.01或<0.005)。混合型脑囊虫病及颅囊虫病灶多发且为存活期囊虫者,高依压反应发生率高、症状重。此两种类型的脑囊虫病患者必须住院治疗,宜采用小剂量阿苯达唑逐渐加量的方法,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需加用脱水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必要时可间断鞘内注射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人治疗前后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 对167例脑电图异常的脑囊虫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脑电图结果进行结比分析。结果 脑囊虫病人在经过2~5个疗程的抗囊虫治疗后,临床治愈146例和显著好转的21例患者中,异常脑电图转为正常的130例(77.84%),明显好转的28例(16.77%)。结论 脑囊虫病人经过治疗后,异常的脑功能改变可以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赵守松  郭彬 《中级医刊》1994,29(10):17-19
对我院收治的69例脑囊虫病患者,应用阿苯达唑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颅内压增高反应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颅内压增高反应主要见于治疗的最初两个疗程(P<0.01或<0.005)。混合型脑囊虫病及颅囊虫病灶多发且为存活期囊虫者,高颅压反应发生率高,症状重。此两种类型和脑囊虫病患者必须住院治疗,宜采用小剂量阿苯达唑逐渐加量的方法,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需加用脱水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必要时可间断鞘内注射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10.
武峰  崔晶 《河南医学研究》1997,6(3):229-231
目的:探讨单克隆抗体胶乳凝集试验(McAb-LAT)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在囊虫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猪囊尾蚴冰冻切片抗原进行 IFAT 检测囊虫病患者抗体;应用抗猪囊尾蚴单克隆抗体致敏胶乳微球进行 LAT,检测囊虫病患者循环抗原。结果:囊虫病患者的抗体检出率为83.71%,分型抗体检测,混合型及脑型检出率明显高于皮肌型(P<0.01);患者循环抗原的检出率为73.05%,脑型患者囊虫活动期的循环抗原检出率明显高于囊虫钙化期(P<0.01),药物治疗3个月以上患者循环抗原的阳性率降为44.11%。结论:McAb-LAT 和 IFAT 在囊虫病临床诊断中有较高价值,循环抗原的检测在脑型囊虫病活动期诊断和疗效考核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庆庆 《吉林医学》2011,(32):6914-6915
目的:通过抗囊虫治疗与护理,提高脑囊虫病患者的治愈率。方法:对20例脑囊虫病患者实施抗囊虫药物、手术及降低颅内压等治疗与护理,并进行出院前健康教育指导。结果:20例脑囊虫病患者经CT确诊,80%达到治疗效果,20%康复中。结论:对脑囊虫病患者实施精细护理对疾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患者经吡喹酮治疗后,机体免疫应答的状态和对病程转归影响。方法35例脑囊虫病患者经吡喹酮治疗6个月后,对血清中IL-2、INF-γ、IL-5、IL-10、TNF-α、IL-12进行检测。结果治疗6个月后,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IL-12明显升高(P<0.01),Th2型细胞因子IL-5和IL-10在患者中检出率明显下降(P<0.01),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对药物反应良好的患者,IL-2、IFN-γ、IL-12明显高于对药物反应不良者。结论脑囊虫病患者治疗后Th2型细胞因子反应减弱,而Th1型细胞因子反应增强,机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已经开始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人治疗前后大脑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 对 16 7例脑电图异常的脑囊虫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脑电图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脑囊虫病人在经过 2~ 5个疗程的抗囊虫治疗后 ,临床治愈 146例和显著好转的 2 1例患者中 ,异常脑电图转为正常的 130例 (77.84% ) ,明显好转的 2 8例 (16 .77% )。结论 脑囊虫病人经过治疗后 ,异常的脑功能改变可以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4.
脑囊虫病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2例经手术后病理检验或经皮下结节活检证实的脑囊虫病患者,其中脑实质型38例占90.5%,多以癫痫、肢体运动障碍,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脑室型4例,占9.5%,常以头痛、呕吐、眩晕,视乳头水肿等症状多见。作者认为若有以下标准之一可诊断为脑囊虫病,(1)头颅CT见典型囊虫结节或多数散在小异常钙化点;(2)头颅CT所见加皮下囊虫结节或绦虫感染史;(3)头颅CT所见加血囊虫间凝试验或其它免疫学试验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大囊型脑囊虫病患者抗囊治疗前后的临床、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改变.方法 对59例大囊型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免疫学和脑电图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结果 本组患者中有38.98%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45.76%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伴有呕吐症状;脑CT或MRI主要特征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病灶,直径大小为20~73 mm;血IHA、ELISA、CAg阳性率分别为91.53%、98.31%和88.14%;脑电图异常率为89.83%,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和局限性慢波活动.59例患者经3~4个疗程的抗囊治疗后,临床上有91.30%患者癫痫症状得到完全控制,88.89%患者头痛、头晕、恶心伴有呕吐者恢复正常,其他如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症状全部消失;复查脑CT或MRI有96.61%患者病灶全部吸收,3.39%患者转化为钙化点;56例观察了免疫学的动态变化,血IHA、ELISA、CAg阳性率分别为89.29%、96.42%和5.36%;51例复查了脑电图,恢复正常和明显好转的分别为78.43%和21.57%;患者抗囊治疗前后对比除IHA、ELISA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外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临床治愈率96.61%,显效率3.39%,总有效率100%.结论 大囊型脑囊虫病患者抗囊治疗后临床症状、异常脑功能和病理形态学改变可以逐渐恢复;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检查从不同方面对脑囊虫病的诊断、疗效考核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30例各型囊虫病患者,除1例外均采用吡喹酮在4~6日口服120mg/kg治疗(体重>60kg者按60kg计算)。服药后全无反应者仅4例(占10.3%)。余26例中有轻重不等的发热、头痛、呕吐、药疹等,2例发生过敏性休克,2例出现精神异常,4例脑型患者治疗后短期内见脑脊液压力、蛋白及白细胞数增高。文中讨论了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机理。为求减少药物反应,提高疗效,对颅内压增高和痴呆型的脑囊虫病患者必须审慎。眼囊虫病是否适合药物治疗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收治100例猪囊虫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结果。100例猪囊虫病患者以脑型发病率最高,占71%。23例检测血猪囊虫抗体(ELISA 法)全部阳性,因而疑诊猪囊虫病者,应早作此项检测。1982年应用脑CT 检查后明显提高了脑囊虫病的诊断率。吡喹酮小剂量(每d18~20mg/kg)治疗1~2个疗程疗效较差,应采用多疗程或大剂量(每d25~50mg/kg)治疗。  相似文献   

18.
CT表现为巨囊型脑囊虫病1例高静,陈刚附属三院放射科(050051)石家庄市铁路医院内科关键词脑;囊虫病;CT脑囊虫病虽然是我国北方流行较广的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但CT表现为单侧大囊性病变的比较少见,作者遇到1例在右额,颞、顶叶脑实质内-直径为8c...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分型、分期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脑囊虫病患者的MRI特点。结果:40例中脑实质型32例,脑室型2例,混合型6例,无1例单纯脑膜型;分期处于脑炎期者2例,存活期18例,变性死亡期20例,7例有钙化期表现。各期MRI表现不同。结论:MRI能反映脑囊虫病的病理学过程,其分型、分期对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囊虫病的治疗方式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对86例各种类型脑囊虫病患者行不同的外科治疗手段,随后给予药物灭囊,术前术后分别查CT、MRI、囊虫酶联免疫试验,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高颅压症状缓解30例,癫完全控制36例,好转20例,肢体瘫痪恢复8例,无效2例。结论脑囊虫病的治疗如经保守治疗无效,应及时选择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是伴有高颅压、癫频发型、大囊型,外科治疗可使患者安全渡过治疗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