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非医学目的基因增强:赞成与反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非医学目的基因增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假设前提,分析了赞成与反对非医学目的基因增强的各种主要观点,指出各种观点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认为各种观点间的分歧是一种善与善的冲突。但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避苦之善优先于增福之善,应把非医学目的基因增强局限在科学研究的范围而不应用于人类。  相似文献   

2.
药物神经增强是神经增强中最成熟的、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目前的神经药物可温和但有效地增强大脑功能,如认知和情感.人们一方面对于其未来充满了憧憬,一方面也对其充满了困惑和不信任.从现有药物神经增强伦理学讨论中,总结出反对者提出的五个重要问题:安全性、真实性、作弊、强制和医学化,从这五个问题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药物神经增强并不具备先天不道德性.在神经增强药物的使用中,需要的是一个综合性的规范机制,将科学家、医师、患者、人力资源部门等都纳入进来,对药物神经增强进行多层次的干预,将其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3.
人体实验的道德评价和伦理原则汕头大学医学院德育教研室谢苗人体实验是医学科研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其伦理道德问题较为突出和敏感,正确确定和处理好这一问题的道德评价和伦理原则,对于保证医学科研的顺利进行,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维护人类自身利益,有着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4.
基因增强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基因增强在有望治疗人类基因性疾病和提升人类能力、性状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从伦理视域展开,支持基因增强的一方从人性的开放与未完成状态出发,提倡将基因增强作为人性向善与促进社会公平的一种有效替代方案,并且认为基因增强并不必然导致不平等,相反,基因增强还有助于道德提升。反对者则从人性的完整性出发,认为基因增强给人的尊严带来挑战,会造成人类身份认同危机,并且对社会公平正义具有严重的冲击作用,也是对自然秩序的僭越。对支持与反对基因增强的伦理观点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发现,基因增强所引发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通过政府及市场作用的发挥可以得到合理解决,而其所引发的人性问题则较为复杂,对于自然标准的设定缺乏立足依据,同时,基因增强也让人进一步反思人与技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较为深刻地论述了现代医学目的的发展变化,指出存在的几个误区、认为现代医学目的应是“减少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学目的的伦理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医学目的的现状,提出医学目的的认定与实施应该着重考虑的几个与伦理相关的方面:①加强公共卫生与医学的结合,重视公共卫生伦理学;②重视慢性病预防中的伦理问题;③治疗、照料和疾病管理同等重要;④注重生命质量的提高;⑤加强医学科普工作,避免医学科普的趋利化引发的伦理问题;⑥正确对待死亡,充分理解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⑦医学目的的实现要与卫生改革实践相统一。  相似文献   

7.
人类基因研究和应用中的伦理学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的绘制完成以及进一步地研究和应用,一方面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会引发一系列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对人类基因研究和应用的伦理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即在探讨它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人员和医务人员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8.
经过了30年的热切期待,遗传医学如今已经找到一种方法—通过针对疾病相关的基因使用DNA重组技术来治疗病人。正如RichardRoblin——美国总统生物伦理学委员会科学总监在1979年所提出的:“有某种东西在巧妙地驱使着我们从疾病根源,即分子水平上治疗疾病,从而深入问题的核心”。从1990年至今,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对传统的死亡观念提出了挑战,发生了死亡范式的转变,从死亡的心跳呼吸概念向脑死亡概念转变,这既促进安乐死问题的伦理讨论与解决,又促进器官移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针对国内外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现行规范以及呼声,通过假定的方式构建博弈模型阐述造成人类基因编辑技术面临的监管难题是由于经济利益与道德底线之间的冲突引发的。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监管方式的构想:在以国家为主体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国际标准,并制定管控更严格的有效法律,共同应对以生殖为目的对人类配子、合子和胚胎进行基因操作的行为,并确保基因编辑技术的规范化和合法化运用,避免技术滥用。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八荣八耻"的提出,使医德教育有了新的内容。通过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医德教育的内涵关系、关注当前医德教育的现状、探讨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医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郑懿  黄阔 《西北医学教育》2013,(6):1106-1108,1205
医学生的医德培养,应从以下方面拓宽认知视野——着眼医学生全面而长远的发展、着眼应对不良医德医风的冲击、着眼改进教风和改善教学管理、着眼引领医学科学未来,着力培养医学生的救死扶伤、服务奉献、博爱真诚、精益求精的高尚品质,以此塑造医学生理想职业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人Grn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并观察其表达。方法 :从人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c DNA中扩增出Grn片段,通过酶切与连接,将Grn片段构建到p GEX-4T-2质粒载体上,再转化入感受态细胞TOP10,菌落PCR鉴定阳性克隆并测序分析,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再转化入感受态细胞DE3中表达蛋白,用Western blot鉴定结果。结果 :构建的p GEX-4T-2表达载体作PCR和双酶切鉴定,证实其中有目的片段完整插入,插入片段测序结果与Grn序列设计完全一致,将其转化入DE3中,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细菌裂解上清有分子质量为91KD的融合蛋白。结论 :重组人Grn的克隆与表达成功,为进一步研究Grn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医学伦理学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医学伦理学是否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理论上仍然是个备受置疑、有待澄明的问题。医学伦理本身要自足完善,必须确立起自己的本体论、学术范式和原则。高尚精神是医学伦理学的“本体论承诺”,同情心是医学伦理学的学术范式,医学技术合理性、人道主义、社会性和历史性是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基于此,医学伦理学才能达到逻辑上的自洽,确立起自身真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15.
医学伦理教育的现状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伦理学教育是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而医学伦理教育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是中医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学习和继承传统医德的精华思想,对于培养现代医务工作者正确的职业观、提升其职业理想;对于改善现代医患关系;对于帮助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廉洁行医;对于加强医德修养、提高医务人员医德品质和境界、推动医德医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视域下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新兴的哲学命题,强调主体间在建立共同的媒介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对话交往、达到理解和谐共存。它更新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主体间性的医德教育代替传统主客二分的医德教育,对提高医德教育的实效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医院健康发展的基石,重视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及考核已迫在眉睫,医院通过提高对医德医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医德医风档案,多形式考核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及考核。  相似文献   

19.
论医务工作者的医学伦理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务伦理兴举要充分考虑现实的条件,提出最低的医务伦理要求,指导人们的实际决策,同时提出医务职业的最高境界,鼓励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还要加强医务伦理的在职教育和社会宣传,强调医务伦理立法,建立患者选择医生、评价医生的制度,提供医务人员避免医疗风险的制度安排,实现医务伦理的纠正,达到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