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白细胞介素-17(IL-17)、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的影响。方法 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n=68)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n=68)。抽血检查后随机分为小剂量组68例(阿托伐他汀10 mg/d,口服)和大剂量组68例(阿托伐他汀40 mg/d,口服)。比较治疗前后血脂、血清hs-CRP、IL-17和MMP-3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及血清hs-CRP、IL-17和MMP-3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治疗后2 w,大剂量组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s-CRP、IL-17和MMP-3水平均低于小剂量组,且大剂量组下降幅度均大于小剂量组(均P<0.01)。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安全有效,有助于快速降脂达标,能迅速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可提高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60例和易损斑块组60例,2组又随机各选30例分别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晚(小剂量)和阿托伐他汀40 mg/晚(大剂量)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检测血脂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结果治疗前,易损斑块组sCD40L、sVCAM-1和MMP-3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P<0.01)。治疗后2周,2组大剂量治疗患者血清LDL-C、hs-CRP、sICAM-1、sVCAM-1、sCD40L和MMP-3水平明显低于小剂量治疗患者(P<0.01)。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能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具有抑制炎症和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炎性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5月入我院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0例,根据阿托伐他汀应用剂量将其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3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低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高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8 d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MMP-9的变化。结果治疗后高剂量组患者hs-CRP、IL-6、MMP-9水平均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能够降低炎性因子及MMP-9水平,具有显著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方法UAP患者6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 mg组30例,每天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共4周;40 mg组30例,每天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测定血清IL-18和hs-CRP水平,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IL-18和hs-CRP的变化。另设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①UAP组患者IL-18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患者血清IL-18和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1);③治疗后阿托伐他汀40 mg组比20 mg组hs-CRP和IL-18水平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UAP患者体内存在炎症反应,阿托伐他汀具有抗炎作用,大剂量使用抗炎效果更好,应早期大剂量应用。  相似文献   

5.
杨华清 《山东医药》2014,(23):72-74
目的:观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 ATO)对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124例ACI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62例,稳定斑块组62例。将两组患者分别随机抽出31例患者,给予小剂量ATO(10 mg/d)治疗,各组剩余31例患者给予大剂量ATO(40 mg/d)治疗。对比各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人可溶性CD40配体( sCD40 L)、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变化。结果不同剂量ATO治疗后sCD40 L、sICAM-1、SVCAM-1、MMP-3水平及IMT值均较治疗前低,且易损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大剂量治疗的患者较小剂量均低( P均<0.05)。大小剂量ATO治疗出现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ATO治疗ACI可以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增加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A组和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B组采用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hs-CRP、IL-6及TNF-α的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IL-6及TNF-a水平,并呈量效关系.结论 大剂量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明显减轻急性脑梗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伴有高脂血症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伴有高脂血症和颈动脉斑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3例,根据阿托伐他汀不同剂量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10 mg/d组和阿托伐他汀40 mg/d组。治疗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颈动脉搏动指数(CAPI)和颈动脉阻力指数(CARI)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CIMT明显减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P<0.05);阿托伐他汀10 mg/d组CAPI和CARI明显增加(P<0.05),阿托伐他汀40 mg/d组CAPI、CAR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明显降低(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不但能能延缓颈动脉斑块的进展,甚至有逆转颈动脉斑块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解放军281医院诊断为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退休军人患者18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小剂量组(n=64)、中剂量组(n=60)和大剂量组(n=58)来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三组阿托伐他汀钙片剂量分别为5mg、10 mg、20 mg,每晚1次口服,疗程均为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斑块大小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血脂及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TC和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小剂量组,且大剂量组低于中剂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直径、厚度、面积较治疗前均明显缩小(P均0.05), IMT值亦明显降低(P均0.05)。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斑块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小剂量组(P均0.05),但两组间相比,治疗后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的调脂作用及对颈动脉斑块的疗效有剂量相关性,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即能有效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和炎性因子水平,缩小斑块面积,并且药物治疗安全性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
卢立军 《山东医药》2011,51(41):48-4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5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1次/d,共4周。另选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IL-6和MMP-9,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结果 ACI患者血清CRP、IL-6和MMP-9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两治疗组治疗后血清CRP、IL-6和MMP-9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以阿托伐他汀组为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CRP、IL-6和MMP-9水平,具有减轻炎症反应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稳定斑块、减少炎症反应、减少胶原沉积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入选并完成随访的91例AMI患者分为大剂量组、常规剂量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和10 mg/d,连续用药12周.比较AMI后24 h内和第12周末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结果 阿托伐他汀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治疗12周时血清PⅢNP、MMP-9、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大剂量组各项指标的水平亦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结论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减轻AMI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减少Ⅲ型胶原沉积,从而稳定斑块、改善胶原重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96例接受直接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两组各48例,于术前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和20 mg口服,术后两组分别继续每日睡前口服40 mg和20 mg持续1周,1周后均同为20 mg睡前口服.于术前及术后24小时、72小时、1周和1个月测定血清MMP-9、hs-CRP水平.结果 两组hs-CRP、MMP-9水平PCI术后24小时均升高(P<0.01),术后72小时逐渐下降,术后l周低于术前(P <0.01);40 mg剂量组下降更显著.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可明显降低hs-CRP、MMP-9水平,减少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87例ACS患者分为瑞舒伐他汀组44例和阿托伐他汀组43例,其中根据瑞舒伐他汀剂量又分为瑞舒伐他汀20 mg组22例和瑞舒伐他汀10 mg组22例,治疗6月;另选35例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血浆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检测斑块的形状和回声情况、大小、数量和厚度,同时测量分叉内膜厚度(IMT)。结果瑞舒伐他汀20 mg组、瑞舒伐他汀10 mg组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瑞舒伐他汀20 mg组、瑞舒伐他汀10 mg组在斑块厚度、IMT减少方面,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组,但瑞舒伐他汀20 mg组与瑞舒伐他汀10 mg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ACS患者早期服用小剂量瑞舒伐他汀可降低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减轻反应炎症,稳定动脉粥样斑块,从而降低严重心血管病发生率,改善AC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PAC-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04例经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1组(34例)、干预2组(32例)及对照组(38例)。干预1组和2组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20mg/d,同时加服拜阿司匹林100mg/d;对照组1:3服拜阿司匹林100mg/d。治疗后3周检测血中CD62P、PAC-1、hs—CRP;治疗后6个月时超声检查斑块及血脂情况。结果干预1、2组及对照组比较:①斑块大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治疗前,3组不稳定性斑块数分别为54、46、49个,稳定性斑块为5、6、4个,治疗后不稳定性斑块分别为44、34、50个,稳定性斑块为15、17、5个。与治疗前自身和对照组比较,两个干预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以及两个干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两个干预组治疗后,CD62P、PAC-1及hs—CRP较自身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性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以及两个干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④治疗后两个干预组血脂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总胆固醇〈4.0mmol/L者,干预1、2组治疗前分别为2例和1例,治疗后为7例和14例(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⑤治疗后急性脑血管事件,对照组3例,干预1组1例,干预2组0例。干预2组药物不良反应有6例(18.8%),干预1组有1例(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及炎性反应,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阿司匹林联合10mg/d的阿托伐他汀较20mg/d更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3例,随机分为A组(22例,阿托伐他汀10mg/d)、B组(20例,阿托伐他汀20mg/d)和C组(21例,阿托伐他汀80mg/d),均于确诊后24小时内开始给药,其余用药按常规进行。所有患者均于服用阿托伐他汀前及服药后24小时、3天、7天采集静脉血,ELISA法测定血清hs—CRP和MMP-9水平。结果3组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治疗前比较服用阿托伐他汀3天后,C组血清hs—CRP和MMP-9水平明显减低(P〈0.05),而A、B两组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天后,3组患者血清hs—CRP和MMP-9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C组患者血清hs—CRP和MMP-9水平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3组均未发现阿托伐他汀相关不良反应。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可发挥其强大的抗炎作用,明显降低血浆hs—CRP和MMP-9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狭窄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缺血性卒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ICA颅外段狭窄所致TIA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普罗布考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肝肾功能指标、血脂指标、炎性因子、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及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患者缺血性卒中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易损斑块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hs-CRP、LP-PLA2、ox-LDL、MMP-9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易损斑块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ICA颅外段狭窄所致TIA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其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指标,减轻炎性反应,抑制颈动脉IMT增厚,有利于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干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荷丹片,两组患者均给药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炎性标记物包括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结果 治疗6个月,两组患者TG、LDL-C、T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IMT、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而观察组的TG、TC、LDL-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HDL-C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IMT、斑块面积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炎性细胞因子IL-6、hs-CRP、MMP-3,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而IL-10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 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较好的作用,并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剂量他汀类药物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5mg)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消退、血脂水平以及部分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经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5mg/d,对照组不服用阿托伐他汀,每组均随访观察1年,治疗前后分别测定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大小和血脂水平。治疗组治疗前后均检测部分血清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在治疗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平均面积由(25.34±22.44)mm^2下降为(25.21±22.40)mm^2,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脂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3581.47±502.36)mg/L:(5360.12±421.16)mg/L,P〈0.053;②对照组颈动脉斑块面积治疗后显著加大[(25.054-_22.18)mm“(38.65±30.19)mm^2,P〈O.001];③治疗后比较,颈动脉粥样斑块平均面积在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25.21±22.40)mm^2:(38.56±30.19)mm^2,P〈0.01]。结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老年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可能有阻止或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