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急危重症,恶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死率高[1].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除颤仪处于备用状态已成为大家的共识[2].以往我病区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加床旁备除颤仪的方式,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发现这种方式需要1台多功能监护仪加1台除颤仪,既占用空间,仪器导线又多,护士在给患者操作时费时,特别是需紧急非同步电除颤时更是步骤繁琐,浪费宝贵的抢救时间. 相似文献
2.
除颤监护仪作为一种重要的急救设备,在心脏患者突发事件的抢救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挽救急重病人的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介绍PRI-MEDIC除颤仪基本原理以及维护的基本常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半自动除颤监护模式在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的应用体会.方法 对2012年1月至12月入院的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50例患者进行半自动除颤监护24h.结果 50例患者中8例患者术后2h内出现电风暴-室颤,均在1min内予除颤,及时恢复窦性心律,成功率达100%;误报警室颤2例;无一例患者出现皮肤损伤.结论 在CCU应用半自动除颤监护简捷、方便、高效率,能够及时有效处理急性心肌梗死电风暴的发生,大大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5.
总结了19例反复室颤多次电除颤患者的抢救配合与护理,包括尽早建立成人急救生命链,密切配合抢救,及早识别心电异常,遵医嘱应用抢救药物,重视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加强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与出院指导。认为心脏复苏的应争分夺秒、锲而不舍,护理人员的准确判断、果断实施、密切配合至关重要,重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7.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坏死,从而出现心脏功能的一系列病情变化,病情变化快且难预料.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给予心电监护,早期发现病情,及时抢救.现将监护与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PICC在呼吸重症监护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呼吸重症监护患者进行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以期了解PICC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存在呼吸衰竭的呼吸重症监护室45例进行PICC,选择静脉包括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并行相应护理。结果45例患者一次PICC成功率为93%,其中贵要静脉成功率最高,置管平均时间为36.8天,无化学性静脉炎及导管所致全身感染发生。结论PICC在呼吸重症监护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背景。 相似文献
9.
颅内压连续监护仪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续颅内压监测是采用传感器和监护仪动态测定颅内压的一种方法,目前已被认为是直接诊断颅内高压最迅速、客观和准确的方法,也是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判断手术时机、指导临床用药和评估预后的必备手段之一〔1〕。 相似文献
10.
11.
聂清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7B):1151-1152
目的 总结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护理经验,提高护理水平。方法 对52例AMI患者住院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AMI患者在休息、生活方面应加强护理,注意对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输液和溶栓治疗过程进行监测及护理。结论 AMI的现代治疗包括多种措施和方法,护士应努力学习和掌握多种监护和护理技术,以提高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邹华丽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11):81-82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护理评价系统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心内科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重症监护护理评价系统(ICNSS)进行监护级别的评定后,给予相应护理级别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直接护理时间、分级护理合格率和护理措施到位率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直接护理时间、分级护理合格率和护理措施到位率及住院时间四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采用ICNSS评分系统,使混乱的护理措施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安排,使护理人员的配置更为合理,护理问题的解决更有针对性,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避免了患者潜在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天数,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胎儿电子监护仪能够连续观察并记录胎心率(FHR)的动态变化,监护图形能反应胎心率与胎动及子宫收缩的关系,用来观察胎儿是否存在宫内缺氧情况,凡有胎动或胎心异常或高危妊娠在妊娠末期及临产后都应做胎心电子监护[1].无应激试验(NST)是最常用的产前胎心监护,是判断胎盘功能及胎儿状况的重要指标[2].本文回顾性分析350例孕妇产前检查胎心监测资料,旨在提高围产期妇幼保健水平. 相似文献
14.
陈欣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6)
目的 探讨频繁多次电除颤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 总结1例体外电除颤113次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 该患者抢救成功,皮肤灼伤面积较小并得到了及时有效地护理,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医疗护理操作.结论 1)心脏的复苏应争分夺秒,锲而不舍,积极配合抢救.2)与药物治疗相比电除颤对于室颤患者的转复效率大大提高.3)多次电除颤患者应将导电凝胶均匀地涂抹在电极板上,电极板与皮肤紧密贴合不留空隙,除颤完毕可再紧贴皮肤数秒让所有电流全部通过心脏.4)做好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频繁多次电除颤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总结1例体外电除颤113次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该患者抢救成功,皮肤灼伤面积较小并得到了及时有效地护理,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医疗护理操作。结论1)心脏的复苏应争分夺秒,锲而不舍,积极配合抢救。2)与药物治疗相比电除颤对于室颤患者的转复效率大大提高。3)多次电除颤患者应将导电凝胶均匀地涂抹在电极板上,电极板与皮肤紧密贴合不留空隙,除颤完毕可再紧贴皮肤数秒让所有电流全部通过心脏。4)做好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6.
17.
正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1])。交感电风暴,简称电风暴(Electrical Storm,ES),是指在24小时内发生大于等于3次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急性危重症候群。心室颤动为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病突然,可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等,如不及时救 相似文献
18.
刘倩云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5):462-463
为了提高患者救治质量,满足患者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为了集中体现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权力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注和关心,我院实行了礼仪式服务。它既可体现整体护理内外环境所需的人性氛围,也可显现护士个体素养和品格。礼仪服务是一种实践人性化,人道化护理服务的行为和规范,是对护理真善美追求过程的认识和情感,使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得到个性化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从而大大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监护仪在妇科术后病人护理中的应用45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玲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31-31
我科自 1999年 4月起对妇科术后病人常规应用心电监护仪 ,至 2 0 0 1年 4月 ,已监测病人 45 9例。在术后护理中发现 ,应用心电监护仪与用传统的血压计、听诊器监测术后病人的生命指标相比 ,具有明显优势 ,因心电监护仪可动态观察心电图形 ,连续监测生命体征 ,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1999年 4月~ 2 0 0 1年 4月共有妇科术后病人45 9例。年龄 17~ 76岁 ,监测时间选在病人手术完毕回病房后的 5h内。1 2 方法。我们应用BLT - 90 0监护仪 ,在患者送入手术室后 ,将仪器推至病床边 ,接好电源备用。病人手术后回病房… 相似文献
20.
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监护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临床常见发生的急性病之一,起病急骤,死亡率高,病人死亡常在发病最初的1周。我们自1992年以来对36例AMI患者进行了早期监护,为医生正确判断病情,积极合理采用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6例,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34-84岁,平均61.1岁。AMI部位:前壁18例,下壁13例,前壁合并下壁5例,经积极抢救,精心护理,除3除死于心源性休克外,其余均临床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