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脑-平滑肌轴是指在特有脑区与平滑肌之间存在一个双向性地影响、反馈与调节的神经内分泌通路,通过一些局部的CYP酶与内源性活性物质,在中枢与器官/血管平滑肌之间进行调节,主要应对一些应激性疾病(特别是抑郁症共病).证据:①抑郁症中40%~50%伴消化道躯体症状;功能性下丘脑闭经主要伴随抑郁;抑郁症夜尿>常人3~6倍;心脑缺血引起抑郁等,共同的病理生理之一是脑-内脏或血管平滑肌障碍;②疏肝理气方药能够同步抗抑郁促肠蠕动、舒缩血管,从而突破当代一线SSRIs抗抑郁抑动力瓶颈,且吸收成分在海马、肠与血管壁富集;③枢纽:抑郁症共病与肝藏象(主疏泄情绪、消化与生殖,并藏血)的关键是B-SM轴异常;④其他如脑-肠轴、脑-皮肤轴只有中枢端(脑)共同,外周各异,BSM轴两端一致,反映共性病理生理本质.上述假说的完善与求证将为抑郁症与肝藏象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肠道微生物菌群参与了抑郁症的可能发生机制,其作为客观存在的影响肠与脑之间信息交流的物质基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抑郁症的发生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困扰,更为其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便使得临床医者不断深入寻求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在西医药优化抗抑郁药物作用的同时,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优势也不断凸显,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小,已成为人们更加愿意选择和接受的治疗方式。“五脏致郁”学说一直是中医界所遵从的治疗抑郁症的准则与方向,心、肝、脾、肺、肾无论何脏不及或太过,均会引发情志的不适,诱发抑郁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微生物-肠-脑轴”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发现从调节胃肠功能的角度来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且持久。文章通过对“微生物-肠-脑轴”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总结了近年来中医界从调节胃肠功能的角度对抑郁症的认识及治疗概况,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脑肠肽的分泌及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而影响抑郁情绪。从临床使用的抗抑郁中药制剂来看,调节肠道菌群已成为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新靶点。结合现代科学方法与研究成果,“微生物-肠-脑轴”理论为探索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肝脑同治”抑郁症理论源于本课题组临床经验总结,为阐明其机理,从中医理论、现代医学、临床应用和方药研究角度进行初步探究,认为“肝脑同治”中医理论本质为“肝心同治”,即调节心脏功能以治疗抑郁症脑部病变,协调心肝二脏相互作用以干预病程进展。现代研究证实抑郁症存在肝脑共病的病理基础,且肝脑相互影响,疏肝可健脑,醒脑可畅肝。肝、脑可以肾精作为联络中介,填精益髓可调节下丘脑-垂体-肝轴和神经内分泌网络,关键脑区的γ-氨基丁酸、5-羟色胺和Ca2+信号通路是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重要脑中枢机制,肝-脑炎症轴对肝脑之间信息传递具有重要的沟通调节作用。加味丹栀逍遥散为丹栀逍遥散加味入归心经的石菖蒲、远志所组成,以加强宁心安神、醒脑开窍之功,协同疏肝理气、和血养脾药物以增肝脑同治之效;逍遥散类方抗抑郁症机制研究为该方“肝脑同治”抑郁症提供了科学依据。文章探究“肝脑同治”抑郁症机理,以期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支撑,促进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抑郁作为一种生物-心理-社会交互致病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达成一致。近年来,抑郁症和糖尿病伴发或共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日益增多,使得葡萄糖代谢特别是中枢葡萄糖代谢、胰岛素抵抗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受到关注。中医“肝”和“脾”是生理上相互依赖,病理上相互影响的两个藏象系统。大量研究证实,中医肝—脾互为病理的核心生物学内涵是“情志—能量网络的失衡”,其与抑郁症葡萄糖代谢失衡机制有相通之处。因此,需要将中医肝脾互为病理的生物学内涵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探索抑郁症发病机制、寻找抑郁症中医药补充替代治 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其临床应用可涉及循环、消化、内分泌、妇科、神经精神等全身多个系统,尤以对精神科疾病如抑郁症及其共病躯体疾病的治疗应用更为广泛,且疗效确切。被认为是最适合用于治疗抑郁状态的经典方剂之一。现代实验研究发现其可通过影响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影响细胞因子表达等发挥抗抑郁作用;临床上常用于肿瘤合并抑郁、产后抑郁、卒中后抑郁及其他躯体疾病共病抑郁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随着卒中后抑郁发病率的升高,人们对卒中后抑郁及其脑肠轴机制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出发,分别从中医学、西医学的角度对国内外涉及的脑肠轴基本概念做了界定,阐述了卒中后抑郁脑肠轴相关机制,并对脑肠轴的现代应用进行了分析。接着介绍了中西医对脑肠轴的具体认识,综合性地汇总了中医大家们对脑肠轴中医维度的理解。中医学对脑肠轴的认识主要包含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肾相关3个方面,重点从脾、肝、肾3个方面阐述了“脑”与“肠”互动的机制;西医学主要阐述了脑肠轴、肠脑互动等相关概念,以及脑肠的信号传导与相互作用,分别从肠屏障和血脑屏障、微生物群进行了详细说明。通过中西医维度具体阐述脑肠轴,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脑肠轴的研究现状,为随后的研究奠定基础。通过中西医对脑肠轴的分析,引出了认识和治疗卒中后抑郁脑-肠-微生物轴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治疗与科学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林燕  李兴广 《世界中医药》2009,4(6):304-306
脑-肠互动在胃肠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肝郁脾虚是涉及肝脾二脏最常见的中医病机和临床证候,二者分属中西医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本文以肠易激综合征为研究对象,从脑-肠互动角度探讨了肝郁脾虚的病理实质。中医学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气渐虚,肝脾不调的病机观点和现代医学脑-肠轴学说及脑-肠互动机制之间可能存在密切关联,两者间可能具有某些共同的、客观的、量化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石,脏腑相关理论是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肝脾相关是中医学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回顾整理中医肝脾相关的理论内涵,结合现代对肝、脾藏象本质研究成果,将现代医学脑-肠互动理论引入肝脾相关的研究,提出了肝脾相关理论与脑肠轴学说的关联假说。  相似文献   

9.
脑肠轴学说认为,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一种双向调节通道,病理状态下二者亦相互影响,基于脑肠轴治疗神经、精神和消化系统疾病仍然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量研究发现其与脑肠轴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生理状态下肠道微生物在调节脑肠轴的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合成或调节神经递质分泌、降低炎症因子、调节HPA轴等作用,从而影响大脑的认知、情感及学习功能。脑卒中后机体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导致肠道菌群的数量、构成及代谢发生变化,该变化又通过肠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通路对大脑的情感调节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促进了PSD的发生,即脑病及肠,肠病及脑,二者互相影响。脑肠轴亦与中医理论相符,临床多以疏肝、健脾、养心,兼以祛瘀化痰为大法治疗PSD,临床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通过梳理PSD发病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中医对脑肠轴的认识,基于脑肠轴探讨和总结中药复方在治疗PSD中的作用机制,发现大量临床及动物试验均证实了中药复方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抑制炎症反应、调节HPA轴、增加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多靶点地参与PSD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轻微型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MHE)是临床上急危重症肝性脑病的早期阶段,早期干预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MHE目前以氨中毒学说为核心发病机制,同时也与肠道菌群失调及炎症介质学说有关。现代医学“脑-肠轴”学说的提出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与神经系统的双向调节关系,发现“脑-肠轴”参与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纵观中医学发展史,脏腑理论、中医八法、经络循行等理论均体现了古代医家的整体观念。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旨在为临床上诊治该病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医藏象理论中,“肝藏”具有丰富内涵,区别于现代医学中的“肝”。中医“肝藏”功能主要为“主疏泄”、“主藏血”以及“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等。现代研究赋予了“肝藏”新的内涵,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肝窦内皮功能、以及金属硫蛋白等方面解释肝主疏泄;将机体内凝血因子、抗凝血物质改变等因素与肝主藏血功能相联系;从“肺-肝轴”、“肝-肠轴”等方面解释“肝藏”与其他脏腑间关系。本文以中医“肝藏”的功能为纲,结合脏腑关系,综述其研究进展,讨论中、西医对“肝藏”的不同理解,为认识和发展中医“肝藏”基础理论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对应激性情志异常疾病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员注意到生活压力与环境应激等因素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心理应激已然成为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关键因素。心理应激在中医学中虽无直接对应概念,但其关于情志活动的调控已归入肝藏疏泄功能之中。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郁,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若肝藏疏泄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调,情志不畅,甚则脏腑功能紊乱。反之,长期情志不畅也会对肝藏疏泄功能造成不良影响,甚则影响诸多疾病的发生与进展,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故文章从心理应激的角度入手,结合肝主疏泄的中医、现代医学理论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一步探讨肝主疏泄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性,不仅有利于中医藏象理论和临床研究的发展,对改变或延缓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展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introduce a clinical case from Professor Huang Xi from Xiangya Hospital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TCM) treatment for a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 complicated by functional dyspepsia(FD).METHODS: A 26-year old unemployed male migrant worker(Han nationality) presented himself at the TCM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on May 13 th 2013, with the chief complaint of persistent low mood and negative emotions lasting 2.5years. He was diagnosed as having MDD complicated by FD. The TCM differentiation made was "Ganqi-Yujie"(Liver-Qi stagnation). Zhiqiaochuanxiong(ZQCX) decoction, composed of Zhiqiao(Fructus Aurantii Submaturus) 40 g and Chuanxiong(Rhizoma Chuanxiong) 40 g, was given to be taken twice daily. The patient's condition was evaluated with a 128-channel electroencephalogram(EEG)and high-resolution manometry(HRM). During follow-up the patient was monitored with the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and Leeds Dyspepsia Questionnaire.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the FD comorbidity disappeared. Furthermore, the main EEG and HRM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1-7 weeks of ZQCX decoction administration.CONCLUSION: ZQCX decoction showed rapid prokinetic and anti-depressive effects in a MDD patient complicated by FD. Most commonly used antidepressants target only the brain, whereas ZQCX decoction targets the brain-gut axis according to TCM theory.  相似文献   

14.
五脏失调与血管性痴呆发病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脑有主元神的生理功能,而脑的功能又分属于五脏,脑的功能是通过五脏来完成的。五神脏对神各有所主。五脏虚衰而致脑髓失养或五志失和,伤及五脏,进而引起五神脏功能障碍,可使心神失调、神思散乱、神机失用而发痴呆。  相似文献   

15.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也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慢性功能性肠病。IBSD的发病与内脏感觉异常、肠道动力学异常、肠黏膜微炎性反应、遗传、饮食不耐受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内脏高敏是IBS-D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是一种不明原因出现的肠道对寒冷、不良情绪等刺激因素高度敏感的病理过程,但内脏高敏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IBS-D的发病与脑肠互动功能紊乱密切相关,IBS-D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常常伴随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而长期慢性精神应激易诱发及加重IBS-D内脏高敏状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高亲和受体络氨酸激酶B(Trk B)是研究脑肠互动神经环路的热点,BDNF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上大量表达,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维持成熟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还能调节胃肠道动力和内脏敏感性,是引起和导致神经疼痛敏感的重要细胞因子。肠道微生物是脑肠互动的关键纽带,人精神异常与肠道微生物环境改变引发的肠道症状密切关联。反复精神刺激(如抑郁、焦虑等)可导致肠道菌群的改变,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大脑的功能密切相关。本文以肠道微生物为切入点,以脑—肠轴为轴线,基于BDNF/Trk B通路,探讨肠道菌群调节IBS-D内脏高敏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胃肠疾病是消化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因其发病率高、需反复就诊、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涉及胃肠动力紊乱、内脏敏感性改变、脑-肠轴、免疫和心理社会因素等。西医多为对症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确切。中医以其独特的辨证理论体系,能够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做出详细阐述,认为其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因此,临床上运用调肝理脾的法则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抑郁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帕金森病抑郁不仅有运动迟缓、筋脉拘急等“筋脉”为病的表现,还有情绪低落,意志行为能力低下,思维迟缓等“情志”为病的特征。帕金森病抑郁属于“筋脉病”与“情志病”的“合病”。肝在体合筋,主疏泄、调畅情志,是肝藏象生理功能的主要体现;肝郁不达则情志郁结,筋脉不利。现代研究发现,肝主疏泄的功能与脑内多巴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相关,多巴胺分泌不足是引起帕金森病抑郁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的生理功能特征,我们认为 “筋脉拘急,神气郁结”是帕金森病抑郁的病机;柔肝缓急,理气解郁是帕金森病抑郁的基本治则治法;提出了将理气解郁经典方越鞠丸与酸甘缓筋急的芍药甘草合用作为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基础方,为该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抑郁症病机为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衡,中医药可通过调控肝、脾脏腑功能治疗抑郁症.现代研究证实,脑-肠轴通路和抑郁症有较强的相关性.脑肠肽不仅存在于大脑中,也存在于胃肠道内,与胃肠功能和情绪密切相关.由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存在一定联系,即脑-肠轴的存在,可以把胃肠道及肠道菌群看成一个整体,对神经系...  相似文献   

19.
丹参酮ⅡA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近几年丹参酮ⅡA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查阅和归纳总结近几年相关文献.结果:丹参酮ⅡA具有抗血小板聚焦作用,对心、肝,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具有抗急性缺氧,保护心肌,防治冠心病作用;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减轻心肌肥厚,保护心肌等多种心血管保护作用.结论:丹参酮ⅡA是中药丹参中一种非常有效的脂溶性成分,其药理作用显著,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基于肝肾同源理论的帕金森病病因病机及治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肝肾同源理论探讨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机和治法。认为帕金森病病位在脑,并涉及多个脏腑,但肝肾失调为其关键。病机以肝肾阴虚为本,风、痰、瘀、毒为标。治疗宜以滋补肝肾为主,兼顾风、痰、瘀、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