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海淮  敖继华 《四川中医》2010,28(11):34-36
脾与胃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素问.玉机真藏论》称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藏别论》又说:"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源也。"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与胃,向为医家所重视。在当今各类饮食易受到污染、各类工种易致饮食不节的环境之下,脾胃疾患更是成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故尤其应重视脾胃病的治疗。本文从中医理论基础上多方面分析各类胃病的病因病机,并结合数十载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升脾阳与养胃阴在中医脾胃病的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脾胃病学说独具特色,其以《素问》阴阳离合论为理论基础,以仲景阳明病学说为临床核心,形成了系统的"胃阳学说",发展了中医的脏象学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脾胃病理论。本文从胃阳之生理、病理及治疗大法等方面,初步总结了叶氏的"胃阳学说"。  相似文献   

3.
根据脾胃病的证治规律,分析和论证了“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一理论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说明掌握阳明胃与太阴脾之间相互制约和转化的规律,临床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常达变,以变求常,才能体现出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精神,取得临床效应。  相似文献   

4.
自明代医家张凤逵提出“葛根竭胃汁”一说,又经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引用,对后世医家影响甚深。笔者从总结历代对葛根的文献论述入手探讨了葛根与胃阴的关系,分析了“葛根竭胃汁”一说产生的原因,并结合临床运用指出在实际运用葛根时并未发生过“竭胃汁”的情况。提出应通过多种增效减毒的手段,发挥中药更加广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苏健  刘学  张伟  杨诗媛 《山东中医杂志》2024,(4):343-347+356
干燥综合征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以口咽干燥、腮腺肿大、关节疼痛、进行性呼吸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为本病病机演变中的核心脏腑。然脾胃升降喜恶各有不同,在温补脾气的同时,亦要强调顾护胃阴的重要性。胃阴与本病的相关性表现在:肺胃经络相同,气机同降,喜恶相似,同气相求,故干燥综合征常累及至肺;胃主通降,胃阴亏损,胃气不降大肠失濡而易见便秘;起初多为肺胃津伤,病久多累及肾液,且因女子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易耗伤津血,故多发于绝经前后妇女;胃阴衰则阳明经无以滋养筋骨关节而见关节屈伸不利。根据胃阴耗伤程度及分期特点,早期甘凉濡润,中期甘寒滋养,晚期滋肾增液。  相似文献   

6.
以《临证指南医案》为研究内容,分析、总结叶天士的"存胃阴"思想。其"胃阴学说"倡导脾胃分治,注重保存胃津,存胃阴的的同时需顾护胃气、胃阳。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叶天士的"胃阴学说"在治病用药中的体现。清火润胃法、增液润燥法、补肝和胃法、润胃益肺法是其常用治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统计分析叶天士治疗湿热型脾胃病医案中所用处方,总结其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叶天士治疗湿热型脾胃病的医案57例,将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进行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收集57首处方,共计93味中药,其中高频使用药物为黄连、茯苓、厚朴、半夏、黄芩等;集中使用温药、寒药,多用苦、辛、甘味药;药物多归于脾、胃、肺经;高频(频次≥11)药物组合12组;推演出核心组合2个、新处方2首。结论叶天士治疗湿热型脾胃病着重从中焦太阴阳明入手,亦重视从肺论治的思想;用药上祛湿与调畅气机并重,辅以清热,注重固本和中,黄连、半夏、枳实、茯苓为其核心药物,为临床治疗湿热型脾胃病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8.
“纯补胃阴”论麦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介绍了麦冬的来源、药性特点、功效、配伍、使用指征、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并针对麦冬功效侧重进行了探讨。麦冬养胃阴,润肺燥,又可清心除烦,尤以养胃阴、生津液之作用最为突出,古有麦冬"专补胃阴"之说。  相似文献   

9.
“养胃阴”思想在治疗慢性胃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胃阴"思想古已有之,在现代临床慢性胃炎的证治中,"养胃阴"亦是常用的治疗法则。通过对近十年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体现"养胃阴"治疗思想的文献进行整理研究,总结了这一思想在治疗此病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并对"养胃阴"治疗思想的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提出仍需注意的几点:(1)"养胃阴"的用药特点及治疗禁忌;(2)辨证施治,不可一概而论;(3)日常调摄,顾护胃阴。总而言之,灵活应用"养胃阴"思想治疗慢性胃炎,辨证施治,知常达变,便会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浅谈对脾胃病的认识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振华 《河南中医》1998,18(1):9-10
浅谈对脾胃病的认识和治疗李振华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脾胃病/中医病机脾胃病/中药疗法李振华,1925年11月生,河南省洛宁县人。出身中医世家。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现中医教授、主任医师,兼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  相似文献   

11.
袁民 《辽宁中医杂志》2000,27(6):275-276
五十营疗法 ,是以人体气血一昼夜在全身经脉中有节律地运行循环五十个周次为依据 ,以五脏为中心 ,经脉为联系 ,奉养五脏六腑之精气 ,成为全身调节中心 ,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对五脏腧穴依次进针 ,促使经气不断地循环流注 ,从而调节了人体的盛衰 ,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达到了阴阳平衡 ,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冲脉的循行,《难经·二十八难》提出了“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与《内经》论述冲脉在腹部“与少阴经夹脐上行”有异,学者对此历来存在争议,不少人认为《难经》观点有误。考察《内经》及《难经》关于冲脉的论述,结合后世医家的相关临床实践经验,笔者认为《难经》中关于冲脉和足阳明经在腹部并行的论述不仅是正确的,而且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浅谈阳明腑实证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明腑实证属于《伤寒论》的六经病证,在腹部疾患中,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等的不同时期均可出现阳明腑实证表现,在不同时期又有其特殊的病理机制和临床特点。我们的前期工作提示阳明腑实证的发生发展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进一步明确阳明腑实证的病理机制,对于理解《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从阳明病变论述老年呆病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医学传统理论为依据,结合现代调查研究,探讨老年呆病的发病机制,提出阳明病变与痴呆的发病密切相关的观点,从阳明经的生理病理论述了其与老年呆病的关系,并认为阳明病致痴呆的发病机制与阳明燥热、阳明蓄血、阳明浊毒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谭涛 《中医药导报》2007,13(5):14-14,33
文章通过对痿证的发病机理的阐释及对《内经》相关原文的研究,探讨了足阳明经与其他经脉的关系,并结合临床运用的经验,认为“治痿者独取阳明”中的“独取”二字,不能作“仅取”解,阳明亦非仅指足阳明胃经,还应包括足太阴脾经,独取阳明应理解为治疗脾胃为主,此外依据辨证结果兼治肺肝肾等脏腑。  相似文献   

16.
《内经》中明确指出了"治痿独取阳明"这一治疗法则,成为后世痿病治疗的重要指导原则,但不是唯一原则。后世各个朝代医家对痿的认识与阐述都不太一致,甚而大相径庭,其次关于痿的含义、分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认识相较内经时代有所继承,也有所发展、创新。结合现代康复医学对痿病的认识来阐述治痿独取阳明的局限性,从而来探讨治痿独取阳明理论的应用价值,对痿病的临床康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韩优星 《天津中医药》2005,22(2):144-146
阳明病下法并非阳明证实证一证,亦有瘀血结于下焦之阳明蓄血证之下,且其治法据其证和程度的不同,有攻下、润下、导下、下瘀等法,通过泻下、涤荡、破瘀等作用,将胃肠中的积滞、瘀血、宿食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虽下法可祛邪,但同时皆可伤人体正气,既可伤阴,又能伤阳,故下之亦以邪去为度,不可过用。  相似文献   

18.
"阳明中风"一证是涉及三阳经并且挟湿的复杂病变,既不可汗(没有典型的湿家身体痛烦的表现)、又不可下(下之则哕),还不可以利小便(疾病已经进入阳明,不可利小便,利小便会加重阳明之热)。仲景自觉治疗颇为棘手,没有处方,只是谆谆告诫:不可下之。达原饮是对《伤寒论》阳明中风一证条文所缺方剂的重要补充。达原饮所治疗疾病症状和阳明中风一样都涉及到太阳、阳明、少阳;阳明中风的症状达原饮证几乎全部俱备,达原饮与阳明中风转归相同。对于阳明中风一证,张仲景没有出方,并且明确提示:不可下之太早。达原饮方中厚朴、槟榔、草果共用能达到解表化湿和中之疗效,颇合阳明中风证,主药表达的治法与阳明病治法同。  相似文献   

19.
失眠症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病症,临床表现为人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难。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球约有27%的人群存在睡眠障碍;而我国的失眠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也显示,近年老年失眠症的发生率日益增高,已成为危害现代人健康的严重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关颈椎病治疗的文章虽频见于各个医学刊物上,但对其病机的探讨却略显欠缺。笔者详读《黄帝内经》并结合自己的诊疗经验,根据其中的营卫理论对当今社会颈椎病的病机与治疗提出一些看法,认为“补营血,行卫气”在治疗颈椎病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