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0.
患者 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cm、长约30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  相似文献   

11.
临床同种活体部分小肠移植:附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临床同种活体小肠移植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对1例因小肠扭转而切除大部分小肠和右半结肠,残留小肠仅20cm的超短肠综合征男性患者,行亲属活体同种部分小肠移植。供体为患者之母。受体术前行供体特异性输血,50mL/周,共8周。供受体巨细胞病毒感染状态均为阴性。移植肠长约160cm。移植肠的回结肠动静脉分别与受体肾下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端侧吻合,移植肠末端造口。术后给予抗排斥、抗感染、抗凝及营养支持治疗。结果:供体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受体已健康存活31周,无感染和排斥反应。术后8周脱离肠外营养治疗,口服低脂饮食,D-木糖吸收试验结果接近正常。结论:同种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临床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活体小肠移植仅在少数国家开展 ,至今仅 10例 ,成功 5例。我院于1999年 5月 2 0日成功地进行了 1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受体 :男 ,18岁 ,身高185cm。因肠扭转坏死于 1998年 9月 13日行小肠切除术 ,残余小肠约 40cm。术后出现肠瘘 ,于 1998年 9月 2 6日入我院。入院诊断肠瘘、短肠综合征。 1998年 11月 2 6日行剖腹探查、肠瘘修补术。术中见残余空肠 45cm ,行肠瘘修补 ,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出院后脱离肠外营养 ,进食后出现腹泻 ,每天 5~ 10次大便均为未消化食物 ,患者体重迅速下降 ,严重营养不良 ,因乏力…  相似文献   

13.
亲缘性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介绍我国首例亲缘性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的临床处理体会。方法 受体为男性,18岁,因短肠综合征而接受小肠移植。供体,男性,44岁,为受体之父。取供体回肠末段150cm,移植给患者,术后给予抗免疫排斥、抗感染、抗凝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 目前,患者已健康生存19个月,移植肠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亲缘性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有效手段,良好的术后管理是确保活体小肠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短肠综合征合并高位肠瘘患者施行亲属活体小肠移植的经验和体会。方法为1例因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而切除空肠、大部分回肠及右半结肠的患者施行亲属活体小肠移植,供者为患者之子,移植回肠长度为150 cm,供肠热缺血时间1 min,冷缺血时间65 min。受者切除肠瘘,供肠动、静脉分别与受者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供肠的近端与受者的空肠残端行端端吻合,远端侧壁与结肠残端行侧端吻合,移植小肠末端造口,作为观查窗。术后使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并给予抗感染、抗凝以及胃肠外为主、肠内营养为辅的支持治疗。结果术后移植小肠功能接近正常,能胜任一般的体力劳动。术后110 d,患者因情绪变化突发心脏意外,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合并肠瘘的短肠综合征并非小肠移植禁忌证,术前充分准备和术后细致观察及管理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2岁.因肝硬化失代偿期反复食管静脉曲张大出血于2002年12月入院.入院后因无匹配的供肝而等待时间较长,期间上消化道大出血1次,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患者于2003年4月14日在全麻下行同种异体原位背驮式全肝移植,术后恢复良好,使用三联免疫抑制剂方案:甲基泼尼松龙8 mg/d,术后3个月停用,吗替麦考酚酯0.5g/d,术后20 d因全血系减少明显而停用,环孢素A 50~150 mg,每12 h 1次.  相似文献   

16.
我院于 1 999年 5月 2 0日成功地为 1例短肠综合征患者施行了有血缘关系的活体小肠部分移植术 ,现已存活 1 50 d。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男 ,1 8岁 ,体重 35kg,身高 1 85cm,农民。因肠梗阻、肠坏死于 1 998年 9月 1 3日在当地医院行小肠大部分切除 ,残余近端空肠 40 cm。术后发生肠瘘 ,于 1 998年 9月 2 6日转入我科 ,行抗炎及营养支持治疗后 ,于同年 1 1月 2 6日行肠瘘修补术。术后伤口愈合良好。但进食后出现腹泻 ,3~ 5次 / d,甚至每日可达 1 0余次 ,均为未消化的食物 ,诊断为短肠综合征。于 1 999年 5月 2 0日在全麻下行活体…  相似文献   

17.
全肠外营养是肠衰竭的重要治疗方法,但是长期肠外营养会出现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小肠移植为肠衰竭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不仅使患者恢复临床自主营养,同时避免发生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近年来,小肠移植免疫抑制剂不断发展应用,同时手术技术和术后管理取得明显进步,使患者术后短期生存率明显提高,小肠移植已成为肠衰竭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但小肠移植仍面临诸多挑战:免疫排斥反应的诊治、感染的防治、术后营养支持等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患者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侯俊  王宇  段宝玲 《护理学杂志》2000,15(11):671-671
我院 1 999年 5月 2 0日实施 1例血缘关系者活体小肠部分移植术 ,效果满意。现就移植肠灌洗的配合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男 ,1 8岁 ,体重 37.5kg,身高 1 83cm,农民。因肠梗阻、肠坏死于 1 998年 9月 1 3日在当地医院行小肠大部分切除术 ,残余近端空肠 30 cm、远端回肠1 0 cm,术后空回肠吻合口出现肠瘘。于 1 998年 9月2 6日转入我院 ,1 1月 2 6日行肠瘘修补术。术后伤口愈合良好 ,但进食后出现腹泻 ,3~ 5次 /d,多时可达1 0次 /d,均为未消化食物。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 ,不能脱离肠外营养支持 ,诊断为短肠综合征。1 999年 5月 2 0日在全麻…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1980~1994年Nebraska大学医学中心48例成人和112例儿童短肠综合征患者的治疗经验,在此基础上确定短肠综合征外科治疗的方法.48例成人患者中15例残存小肠短于60cm,13例为60~120cm,20例为120~180cm.年龄小于16岁的112例患儿中43例残存小肠短于30cm,23例为30~60cm,46例长于60cm.短肠综合征的外科治疗包括:沿对系膜缘将多余小肠壁切除或折叠的小肠管壁缩窄术;缩窄肠段的狭窄成形术;节段肠袢倒置术;系膜缘及对系膜缘间肠壁纵向横断再吻合的小肠延长术;包括单独小肠移植和肝肠联合移植的小肠移植术.结果160例患者中71例(44%)残存小肠充分适应,肠内营养(PN)支持即可满足患者营养需求,44例(28%)长期行PN支持而未进行手术治疗,45例(28%)接受49次手术治疗.手术选择:残存小肠长度足够而肠腔过度扩张致功能损害的4例成人患者(残存小肠>120cm)和11例患儿分别接受狭窄成形术和小肠管壁缩窄术,其中13例(87%)临床症状改善,2例患儿因再次发生肠吸收不良而行小肠延长术;残有小肠90~120cm而食物转运过快的3例患者中,2例接受人工瓣膜成形术,1例施行肠袢倒置术,这3例患者中2例疗效佳,1例施行肠袢倒置术的患者疗效明显,但因持续恶心,呕吐再次施行矫正手术;扩张的残存小肠短于90cm的14例患者接受小肠延长术,其  相似文献   

20.
顺蠕动小肠增长术最初报道于1980年。最近作者为两例短肠综合征患儿施行了此种手术。本文结合这两个病例,介绍手术操作如下。病例1,为一近足月女婴,因腹裂畸形出生前中肠自腹壁缺损处疝出梗死。于出生当日行中肠切除,保留了近端25cm空肠和远端结肠。3周后作空肠结肠吻合。至17月龄时因空肠扩张伴无效蠕动,喂食不能耐受,持续依赖胃肠外营养,而行顺蠕动小肠增长术。术后6周始喂牛奶,术后6个月时已能耐受经肠道提供全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