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疱疹病毒(Herpes virus,HV)在器官移植中所起的严重危害作用人们比较清楚,而在癌症化疗中所起的严重危害作用可能就不那么清楚了.现择几点简评如下.一、非活化HV的生态特征这类病毒的一个最根本、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们可与宿主细胞无限期共存.何以如此?这是因为它们有这样几个重要的特点:(1)当病毒原发感染后,在宿主机体的强大免疫压力下,它们可潜伏到宿主特定细胞内(HSV潜伏到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内,CMV潜伏到淋巴细胞内);(2)这类行超级潜伏寄生的并不是病毒体(Viron)本身,而是其基因组DNA;(3)这类DNA不是简单的依附,而是与宿主特定细胞DNA整合在一起;(4)这类整合体中的HV-DNA并不进行自我复制,亦不能被敏感的抗病毒制剂(如IFN)所“杀灭”,但免疫压力降低时,它们就开始活化.这样就形成了病毒与宿主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张昌卿  肖锡宾 《癌症》1993,12(4):274-278
以正丁酸和巴豆油诱导的Raji细胞为免疫原,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一种抗EB病毒(EBV)早期R型抗原(EA-R)的鼠IgM单克隆抗体,命名为BAE-5。以BAE-5为一抗应用APAA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4例鼻咽癌和29例非鼻咽癌,结果表明,所有的鼻咽癌(34例)和29例非鼻咽癌肿瘤中的9例能与BAE-5显阳性反应。与已进行EB病毒DNA原位杂交的34例鼻咽癌结果对比认为:大多数鼻咽癌细胞不仅可检测出EBV-DNA,而且这些细胞中的一部分还可表达EA-R。说明这些细胞中的EBV-DNA处于激活状态。一些非鼻咽癌肿瘤能与BAE-5起阳性反应,可能是由于这些肿瘤细胞中也有EB病毒早期抗原存在或者可能存在与EA-R抗原决定簇相类似结构的多肽而引起交叉反应。作者认为这些结果对了解EB病毒有关的多肽,特别是EA复合物在鼻咽癌和一些含EBV-DNA的非鼻咽癌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EB病毒的核抗原(EBNA)出现于所有EB病毒转化的类淋巴母细胞株和鼻咽癌细胞中,是细胞感染病毒后的早期产物并持续地存在于细胞核内。近年来,EBNA已被提纯,并被认为和其他DNA肿瘤病毒如SV40与腺病毒等的肿瘤抗原(T抗原)相似。后者是一种和细胞转化有关并维持细胞转化状态的重要产物。EBNA在细胞核内的含量很少,必须用高度敏感的抗补体免疫荧光法或抗补体免疫酶法才能检出。从EBNA阳性细胞中提取的可溶性抗原,可用于补体结合试验(CF),其用耐热的补体结合抗原成份即为EBNA。上述各种方法不能用于测定IgA抗体。由于鼻咽癌患者血清中抗EB病毒IgA抗体的出现和水平的升高是一种相当特异的  相似文献   

4.
Epstein—Barr病毒核抗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平 《癌症》1990,9(4):330-332
Epstein—Barr病毒(EBV)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病原体,且与Burkitt淋巴瘤(BL)和鼻咽癌(NPC)具有密切关系。EBV感染人类B淋巴细胞后引起细胞转化,其基因组整合于宿主细胞DNA或以附加体的形式存在,多数表现为潜伏感染。迄今,在EBV感染或转化的细胞中已发现多种EBV特异性抗原:壳抗原(VCA),膜抗原(MA),早  相似文献   

5.
EB病毒引起鼻咽细胞癌变(始动因子)抑或对巴癌变的细胞起促进作用(促进因子),至今尚未有定论。不过癌前期增生细胞甚至正常鼻咽上皮细胞检出可能与细胞转化有关的EB病毒基因产物(EBNA)和EB病毒核酸的存在,是EB病毒在鼻咽癌变中起重要作用的线索。对于这种外加基因的进入方式,我们提出过不需通过病毒颗粒直接感染或细胞融合传递,可以通过DNA插入的基因转移方式进入宿主细胞。本文着重报导采用超声超滤方法和核酸原位杂交技术,分析EB病毒DNA的大分子和  相似文献   

6.
DNA损伤是癌细胞的标志之一,癌细胞对正常细胞的破坏由DNA复制的压力引起,但其分子机制还不清楚,论文作者试图从遗传学的角度分析和解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该研究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HPV-16 E6/E7病毒癌基因及细胞癌基因Cyclin E,观察其对细胞分裂和增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及其致肝癌作用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BV)含环状部分双链DNA,由约3200碱基对组成,是具有最小基因组的 DNA 病毒。在其负链上,重迭有编码前-S(表面)/S 基因、前-C(核心)/C 基因、多聚酶基因和 X 基因的四个开放读码框架(ORF)。最近,经计算机分析发现,还存在另外两个ORF(即 ORF5和 ORF6,其中 ORF6存在于正链上),但其产物目前还不太清楚。关于该病毒的 RNA 转录本,现已知有3.5kb(前基因组,核心和多聚酶)、2.4kb(前-S_1、S_2和 S)及2.1kb(前-S_2、S)三种,在它们的3′-末端均以多聚腺苷酸位点(poly-Asite)结尾。此外,体外实验还发现有编码 X 蛋白的约0.7kb 的 RNA,但活体内情况尚有诸多不明之处。HBV 的复制具有明显的特点。即 HBV 虽属 DNA 病毒,但却可通过逆转录从前基因组RNA 来合成 DNA,这是非常独特之处。在感染肝细胞后,即在肝细胞内修复其单链缺口区,进入细胞核内,转变成共价闭合环状(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CCC)DNA,随后转录病毒 RNA,即产生前基因组 RNA,将蛋白引物及逆转录酶一起包装进核心粒子,接着合成负链及正链 DNA,再包以表面抗原,即生成病毒粒子,向细胞外释放。此外,一部分可通过再循环重新进入细胞核内,以 CCC 分子形式蓄积起来。与逆转录病毒大相庭径的是,HBV 虽可整合进宿主 DNA 内,但对病毒的复制并非必需。可能当病毒正常形成和复制不能顺利进行时,病毒 DNA 即在核内蓄积,并整合进宿主 DNA。HBV 并不含有癌基因,那么它是通过什  相似文献   

8.
王欢  左斌 《肿瘤防治研究》2012,39(8):1029-1032
0引言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我国是HCC的高发国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是其首要原因,其重要机制之一是病毒基因组能够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造成DNA损伤,并影响受损DNA的修复,从而导致  相似文献   

9.
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PUMC—91细胞HPV—18 DNA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PCR张Southern Blot杂交方法,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PUMC-91(1991年建立)细胞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进行检测。结果 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PUMC-91细胞内含有整合在细胞内含有整合在细胞基因组DNA上的不完整HPV-18DNA。结论 HPV-18感染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PCMC-91细胞系是研究这一关系的良好体外模型。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通过对癌变机制研究,已从大量数据中得出一个结论,即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阶段过程(启动,促癌,进展)。每一阶段都有细胞改变的特征和生化的特异反应。虽然肯定了肿瘤发生与发展中细胞 DNA 的突变与损伤有密切的关系,但其真正的致癌机制却不清楚。近年来从人类癌细胞中分离出与反转录病毒同源的癌基因,进而证明这些癌基因是由正常细胞中原癌基因被活化而来的,现已有实验证明癌基因可使正常的细胞转化,转化细胞注入裸鼠体中可以长癌,并且几种癌基因具有导致肿瘤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庆华  萧树东等 《肿瘤》1993,13(1):35-37
众所周知,人类某些肿瘤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整合到宿主细胞中的病毒基因能触发宿主细胞的原癌基因表达异常,而最终导致细胞恶性转化。但是自60年代以来,人们从哺乳类动物、胚胎组织和肿瘤组织中陆续发现和分离了许多具有相似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的一类DNA病毒,国际病毒命名学会称之为细小病毒(Parvoviruses)。起初人  相似文献   

12.
EB病毒在流行病学上与鼻咽癌癌变密切有关。 应用体外转染法,将EBV—W(YH)片段导入RatI细胞,在20天时出现细胞交叉重叠生长的转化灶。经软琼脂生长筛选后,用分子杂交方法可在转化细胞DNA内检测到W片段的存在,转化细胞接种裸鼠后可生长肿瘤,并在肿瘤组织DNA中再次检测到EBV—W(YH)片段的存在,转化细胞染色体的原位杂交分析提示,在有些中期相染色体上有银粒出现。 以上结果说明,EBV—W(YH)基因片段已转染至细胞内,并能在大鼠细胞内复制,与肿瘤形成呈正相关,它可能对细胞的依赖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肿瘤》2002,11(1):56
瑞士实验癌症研究所PeterBeard医生报告,人类腺相关病毒(AAV)能选择性导致缺乏p53抑癌活性的癌细胞凋亡.然而p53活性在G2期被抑制并保持不受损坏.不管特异性的AAV编码蛋白是否出现,AAV都会促进缺乏p53活性的细胞凋亡.通过模仿细胞DNA损伤,当p53缺乏活性时AAVDNA会引起细胞死亡的反应.进一步的工作就是要阐明AAVDNA模仿哪种DNA损伤和明确启动的途径.这些发现重要之处是采用病毒导入的原则有效传送DNA或在细胞内修改结构以消除p53缺陷的细胞. Nature2001,412:865-866,914-917  相似文献   

14.
非编码小RNA(miRNA)是一种内源性非编码RNA,其通过靶向调控mRNA的表达在多种恶性肿瘤化疗耐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国,结直肠癌(CRC)是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特定miRNA的异常表达与CRC化疗耐药密切相关。部分miRNA可以通过影响DNA损伤修复和细胞周期检查点,减少肿瘤细胞的死亡,增强CRC化疗耐药性。miRNA的异常表达还会影响干细胞活性,抑制细胞凋亡,以及减少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从而引起CRC化疗耐药。此外,上皮间质转化、细胞代谢和自噬等机制也参与其中。基于此,以miRNA为靶点治疗CRC耐药的策略频频被提出。目前,从miRNA角度逆转CRC耐药的策略主要分为上调抑癌miRNA或功能性抑制促癌miRNA。根据临床需要,还可对miRNA进行化学修饰或利用病毒、偶联体和纳米颗粒等载体开发靶向递送系统以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改善患者预后,但具体的治疗策略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刘小方  邹声泉  裘法祖 《肿瘤》2002,22(6):475-478
目的 探讨丙肝病毒感染在胆管癌中的致癌机理。方法 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HCV C基因重组质粒 (PBK HCVC) ,将其转染到胆管癌细胞 (QBC939)中 ,经G4 18选择培养筛选阳性克隆 ,以PCR、Westernblotting、免疫细胞学鉴定其表达。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同时以裸鼠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观察HCV对胆管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限制性内切酶反应证明HCV C基因质粒构建成功。构建的PBK HCVC质粒经PCR、Westernblotting、免疫细胞学鉴定在QBC939细胞中有稳定表达。透射电镜见胞质空泡内球型病毒颗粒 ,病毒颗粒直径约 5 0~ 80nm ,有外膜结构。光镜下见HCV转染的胆管癌细胞恶性程度增加 ,在裸鼠中的致瘤性提高。结论 丙肝病毒可感染胆管癌细胞并可能与胆管癌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丝裂蒽醌(Mitoxantrone,商品名Novantrone,NVT)是模拟阿霉素(Adria-mycine,ADM)等蒽环类(Anthracyclines)结构而合成的蒽二酮类化合物,企求具有ADM 相似的抗癌疗效而心脏毒性减低。经动物实验证明对多种肿瘤有效。White 等报告在体外试验中本药可杀伤增殖中及非增殖中的细胞。药物作用后癌细胞倾向积累于 G_2期。推测其作用机理可能嵌入 DNA 中,经Foye 实验,确证它能与 DNA 及 RNA 结合。但 Alberts 等又证明它与 L1210细胞的DNA 可发生非嵌入性的、静电性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肿瘤坏死因子(TNFL-α)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膜相关的肿瘤坏死因子(MA-TNF-α)同样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由于MA-TNF-α仅在局部微环境中起作用,因此没有全身性的毒副作用.为了观察MA-TNF-α对肿瘤的作用,本研究将含突变的MA-TNF-α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导入包装细胞系,以其产生的病毒上清感染人乳癌细胞MDA231研究了外源基因在靶细胞中的整合与表达,并通过体外杀伤及裸鼠体内致瘤性实验观察了其抗肿瘤效应.基因转导后生成的产病毒细胞产生的病毒上清能有效转染MDA231细胞(转导后的细胞称为MDA231T).提取细胞基因组DNA行PCR分析  相似文献   

18.
microRNA(miRNA)是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RNA,参与细胞增殖、凋亡与分化等多种重要生命活动的调控。近年来研究发现,miRNAs参与多种恶性肿瘤的演进,起抑癌基因或原癌基因的作用。miR-200c是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EMT)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基因,除了在正常细胞的表型转换中起作用,还在多种类型癌细胞的表型转换中起调节作用,能促进或者抑制肿瘤的侵袭转移能力。此外,关于miR-200c的研究还涉及肿瘤的耐药性和凋亡抗性。研究证实,miR-200c能够促进或抑制肿瘤的侵袭转移,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和凋亡抗性。本文主要对不同肿瘤中miR-200c对肿瘤进展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在以往的研究中,观察到大豆皂甙具有一定的抗突变作用,提示其在癌症的启动阶段能够起一定的阻遏作用。但对已形成的癌肿的癌细胞的作用如何呢?据文献报导,大豆皂甙在150~600ppm剂量条件下可抑制人结肠癌细胞(HCT-15)的生长,还可抑制S180细胞(Swiss Webster)小鼠腹水型肉瘤的生长,对YAC-1细胞(鼠白血病细胞)和K562细胞(慢性白血病细胞)亦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提示大豆皂甙对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大豆皂甙对胃癌细胞的作用未见报导,为此本研究采用生长曲线法和MTT法探讨了大豆皂甙对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的生长抑制作用,并探讨了大豆皂甙对SGC-7901细胞DNA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给予不同浓度的大豆皂甙的SGC-7901细胞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从250 μg/ml起,大豆皂甙浓度越高,这种抑制作用越明显;从抑制时间看,接触大豆皂甙24 h,抑制作用不太明显,而作用48 h的作用较显著;MTT法亦显示,在接触大豆皂甙100 μg/ml时即可使MTT反应的A570值降低,也是48 h抑制明显,但当剂量加大到150 μg/ml时,在24 h就可使A570值降低,说明大豆皂甙对SGC-7901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进一步采用3H-TdR掺入试验研究大豆皂甙对SGC-7901细胞DNA合成的影响,结果见到大豆皂甙对SGC-7901细胞DNA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而这种抑制作用以接触48 h后明显。以上结果表明,大豆皂甙可以通过抑制DNA的合成来发挥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细胞的抑制作用,提示大豆皂甙可以作为癌的化学预防剂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20.
肿瘤逆转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70年代,人们在研究植物冠瘿瘤、动物畸胎瘤时发现,这些肿瘤细胞在条件合适时可分化形成正常细胞。此外,还注意到这种现象:起源于组织内单个细胞转化的肿瘤,其周围同源组织中的绝大部分细胞能抗御这种转化或恶变过程;某些肿瘤可发生自发退化现象。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肿瘤逆转研究已从初期概念逐渐深入到逆转规律性的探索,利用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及恶变的内在规律,采用各种手段,诱导肿瘤细胞向正常方向分化,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