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代谢综合征(MS)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43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建议的代谢综合征诊断为标准,检出MS患者82例,依据各项指标的不同测定值将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组(HYP组),高血压合并1项其他MS组分组(HYP+1组)及MS组,分别比较年龄、腰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PB)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并对高血压患者中MS发生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腰围及胰岛素抵抗指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中MS患病率18.8%,男女之间MS及其各组分的患病率无统计学意义。3组之间年龄、收缩压及舒张压无统计学意义;3组腰围与胰岛素抵抗指数有统计学意义,且随代谢异常组合个数增多而增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年龄与性别对高血压患者MS的发生无明显影响,而高血压病程、腰围及胰岛素抵抗指数与其呈正相关。结论胰岛素抵抗为大多数MS必经的病理生理过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控制胰岛素抵抗状态是治疗MS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2.
代谢综合征(MS)是指超重、高血压、糖脂代谢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等多种代谢异常合并存在的综合征。有研究称8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可同时合并有MS,高血压合并MS比单纯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本文就近年有关高血压和MS关系研究的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MS)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代谢综合征组167例,对照组216名,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分析其瘦素受体基因型,并进行临床生化检测.结果 携带A等位基因者发生MS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的3.302倍(P<0.01).携带A等位基因的MS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的3.446倍(P<0.01).结论 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多态性A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MS的风险增加,更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4.
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Apelin的变化.用ELISA法测定血清Apelin.MS组Apelin明显升高(P<0.01),2型糖尿病MS组Apelin明显高于糖调节受损MS组和超重或肥胖者[(475.8±37.3对451.5±54.3及430.3±52.1)ng/L,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胰岛素抵抗、体重指数和总胆固醇是Apelin独立相关因素.MS多种代谢组分异常与Apelin升高密切相关,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加重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伴发代谢综合征(MS)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MS诊断标准将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40例CHC患者分为MS组(14例)和非MS组(26例)。比较两组间一般情况、HCV基因型、病毒载量、肝脏脂肪变性及严重程度、肝脏酶学指标、糖代谢相关指标、脂代谢相关指标等因素。结果两组人群在性别、年龄、BMI、腰臀比、CHO、FFA、瘦素、肝脏脂肪变性程度、HCV病毒载量及基因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MS组FPG、TG的水平明显高于非MS组(P0.05),而ALT、AST、FINS、HOMA-IR、HOMA-β、ADI则明显低于非MS组(P0.05)。结论 CHC患者伴发MS与胰岛素抵抗及糖类、脂类代谢因素密切相关,与病毒本身无明确相关性。胰岛素抵抗可能是CHC患者伴发MS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 (MS)患者空腹血清游离脂肪酸 (FFAs)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用发色底物法测定 60例MS患者及 2 0名正常人 (对照组 )的空腹血清FFAs浓度 ,比较两组间空腹血清FFAs水平及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的差异 ;并将空腹血清FFAs水平及MS的其他特征性参数分别与ISI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MS患者空腹血清FFAs水平为 ( 60 7.1± 2 17.8)μmol/L ,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ISI为 -4 .5 8± 0 .49,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MS患者的ISI与FFAs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5 ,r =-0 .3 2 9) ;ISI亦与BMI呈负相关。结论 代谢综合征患者空腹血清FFAs水平升高 ,并可间接反映胰岛素抵抗程度  相似文献   

7.
代谢综合征(MS)包括肥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高尿酸血症以及2型糖尿病等致动脉硬化症群,而胰岛素抵抗状态是其基本病理生理改变。然而不论是否伴有糖尿病,MS患者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近年来的研究证实,MS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增强,氧化应激在MS胰岛素抵抗(IR)形成以及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改善MS患者机体内氧化应激程度将有助于缓解IR及血管损伤,但迄今已完成的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却未能证实抗氧化治疗能减少MS患者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本文对MS患者血管局部氧化应激的产生机制及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等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藏族人群代谢综合征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在查体的藏族人群中筛选代谢综合征(MS)患者。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血压,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IMT)厚度。结果:总共1187人参加筛选,其中MS患者206人。分为MS组和对照组。MS组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TC、TG、FPG、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S组的IMT较对照组增厚(P<0.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PG、收缩压、舒张压、TG、HDL-C、腰围和HOMA指数均为颈动脉IMT的危险因子(P<0.05)。结论:藏族人群代谢综合征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代谢综合征颈动脉斑块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及不同程度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因素。方法将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老年病科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患者按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的MS诊断标准分为MS组219例,非代谢综合征(NMS)组182例。测定血压、血脂、血糖、胰岛素、C-反应蛋白、尿蛋白等指标,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询问用药史。B超测定双侧颈动脉观察指标,半定量估计斑块的范围及严重程度,分为4级。结果与NMS组患者比较,MS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更高,颈动脉斑块的程度更严重(P<0.05),MS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性是NMS者的2.01~4.12倍。餐后2h血糖、脂蛋白a、胰岛素敏感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体重指数、C-反应蛋白等检验指标与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相关;颈动脉斑块程度越重,TC/HDL比值越高(F=5.89,P=0.003)。尿蛋白、尿肌酐、尿蛋白肌酐比值在各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S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抗血小板及降脂药物者可能有助于减少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减缓颈动脉斑块的发展。TC/HDL比值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替米沙坦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改变情况。方法将120例患者按代谢综合征(MS)诊断标准分为MS组60例,非MS组60例。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IMT、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空腹胰岛素值。观察MS组替米沙坦治疗4个月后平均动脉压、IMT、HOMA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MS组颈动脉IMT显著高于非MS组(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IMT与HOMA、HbA1c、TC、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HDL呈显著负相关(r=0.380,P〈0.01)。MS组替米沙坦治疗4个月后,IMT及胰岛素抵抗程度较治疗前都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MS患者颈动脉IMT明显增厚,与其聚集的各组分呈密切相关。替米沙坦能够有效地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胰岛素抵抗作用。  相似文献   

11.
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患代谢综合征(MS)比率为25%,且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1〕。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高尿酸血症存在胰岛素抵抗(IR)、高甘油三酯(TG)与高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症,可能是MS密切相关的组成部分。本文拟回顾分析老年MS患者临床指标,探讨其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MS)动脉僵硬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老年糖尿病患者305例,根据是否合并MS分为MS组143例、非MS组162例;另选老年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者65例为对照组。检测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体重指数、腰围、血压、高敏C反应蛋白、血脂、空腹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S组和非MS组患者PW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MS组分增加,PWV呈阶梯样增加(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WV与年龄、血压、MS组分、高敏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及空腹血糖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动脉僵硬度明显增加,合并MS加重动脉僵硬。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代谢综合征(MS)患者合并尿路结石的特点,试图找到MS患者罹患尿路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MS合并尿路结石患者85例,MS排除结石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人群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尿酸(SUA)、24小时尿酸(aliA)、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胰岛素、24小时尿微量自蛋白(TUP)等.以上危险因素为自变量,有无尿路结石为应变量做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结果 TUA、SUA、胰岛素抵抗指数、Hcy、TUP进入回归模型(R2=0.823,P=0.002).结论 高尿酸排泄、血尿酸水平增高、胰岛素抵抗、血Hcy增高等是MS患者罹患尿路结石的危险因素;降低血尿酸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对于减少MS尿路结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代谢综合征(MS)患者心率变异与左心室结构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男性191例,分为MS合并高血压组(HMS组)70例,MS组65例,非MS组56例。测定各组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并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非MS组比较,HMS组和MS组患者心率变异各项指标参数均明显下降,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左心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加(P<0.05,P<0.01),HMS组较MS组下降更明显(P<0.05)。HMS组和MS组胰岛素抵抗指数与左心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r=0.478,P<0.01;r=0.412,P<0.01),与标准差平均值指数呈负相关(r=-0.363,P<0.01;r=0.296,P<0.01)。结论老年男性代谢因素对自主神经功能有影响。高血压合并MS患者代谢因素与血流动力学因素一样也可导致左心室重构。胰岛素抵抗是影响左心室重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声检测210例代谢综合征(MS)患者及非MS受试对象的心外膜脂肪厚度,男性MS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明显高于非MS者[(9.10±3.59)mmvs(6.82±3.00)mm,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其与体重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P〈0.05),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负相关(P〈0.05)。心外膜脂肪厚度诊断MS的ROC曲线下面积男性0.723,女性0.635。提示由超声测量的心外膜脂肪组织和MS的关系密切,可作为MS患者无创的协同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代谢综合征(MS)是以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脂质代谢异常、微量蛋白尿、葡萄糖耐量受损和(或)糖尿病等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999年WHO将其正式命名为MS,并做了工作定义。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对其提出了新的工作定义,进而达成全球共识。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一定量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是导致MS发病的主要机制,其与MS各组分之间密切相关,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MS的定义及有关胰岛素抵抗在MS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的新进展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胰岛素抵抗与内皮功能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岛素抵抗 (IR)与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后者不仅可由IR和代谢综合征 (MS)所致 ,并且可能是导致IR和MS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发生在周围血管的内皮功能障碍可通过对代谢的影响引起IR及MS的其它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综合干预后腰围的变化对代谢综合征(MS)控制情况的影响。方法对490例糖尿病、高血压、MS患者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后,根据干预前后腰围的变化,排除64例腰围无变化者,将有变化的患者分为腰围下降组(212例)和腰围上升组(214例),对2组患者相关代谢指标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腰围下降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显著下降(P<0.01),MS各组分达标率升高,危险因素显著减少;而腰围上升组各项代谢指标改善不显著。hs-CRP、HOMA-IR、舒张压、甘油三酯的变化值与腰围的变化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综合干预后腰围的下降,胰岛素抵抗和炎性反应减轻,MS各组分得到改善,危险因素减少。  相似文献   

19.
由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水平异常等组合而成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MS的发生与各种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M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本研究通过指导冠心病合并MS患者饮食能量及结构调整,来观察胰岛素抵抗改善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3(C3)与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以及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96例MS患者和141例非MS患者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3,同时检测BMI、血糖、血压、血脂。结果MS患者血清C3水平明显高于非MS患者,且C3水平随MS组分的增加而升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C3浓度与BMI、SBP、FPG、TC、TG、HOMA—IR呈正相关。结论血清C3水平与MS组分相关,与IR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