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是中心静脉置管的途径之一,对其操作方法改进,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方法:穿刺点在锁骨中点下缘1cm外,方向指向胸锁关节上1cm处,置管深度为,婴幼儿8~10cm,成人12~16cm。结果:急危重病人356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穿刺成功率95.50%,穿刺失败6例,占1.68%,结论:改进的锁骨下置管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利于护理。  相似文献   

2.
袁伟  杨宏丽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378-379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89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上入路组(41例)和锁骨下入路组(48例),观察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锁骨上入路应作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首选路径。  相似文献   

3.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近几年来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神经外科患,结果:43例患中,42例穿刺成功,留置时间15-40天,1例穿刺失败。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及中心静脉测压使神经外科患补液量有了客观的依据,同时也解决了颅内压和有效循环血容量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和PI CC置管术在肿瘤治疗应用中的优缺点,从而根据临床需求选择较合适的静脉置管方法。方法:对327例肿瘤化疗病人分别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和PI CC置管术,将两种置管方法分为A、B两组,A组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共159例;B组行肘静脉置管术,共168例。比较两组穿刺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留管时间。结果:A组穿刺时间较B组短(P<0.05),一次置管成功率较B组高(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高(P<0.05),但留管时间较A组长(P<0.05)。结论:PI CC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各有优劣,需根据临床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5.
2001年以来,我们根据锁骨下静脉的解剖学特点和临床实践,改进了右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操作方法,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右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285例,男197例,女88例,年龄26~85岁,平均年龄50.7岁;原操作方法140例,男98例,女42例,年龄25~80岁,平  相似文献   

6.
超声观察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后血栓形成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超声在观察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后血栓形成因素中的作用。方法将200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后患者根据有无血栓形成、血栓累积范围、置管角度及置管留置时间不同进行分组,评价上述因素对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双侧锁骨下静脉血栓的累积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置管与血管壁夹角角度的增大、置管留置时间的延长,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增大。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角度和留置时间是影响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超声引导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监视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78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8例)和观察组(130例)。观察组于超声引导下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法置管a比较两组置管一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成功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为(90.5%),(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可同步动态观察局部解剖结构及操作过程,其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盲插法。  相似文献   

8.
改良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经锁骨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方法进行改进。方法:穿刺点在锁骨中点下方1cm,再偏外侧1cm,方向指向锁乳突肌胸民锁骨的夹角平分线上1cm处,紧贴锁骨进针行针。置管深度为12-15cm,结果:经锁骨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各类病人共2158例,穿刺成功2138例,占99.07%,穿刺失败20例,占9.93%,失败原因包括畸形、出血倾向、导管质量、操作技术等,导管放置时间最短3天,最  相似文献   

9.
超声引导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监视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将 278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8例)和观察组(130例).观察组于超声引导下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法置管.比较两组置管一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成功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为(90.5%),(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可同步动态观察局部解剖结构及操作过程,其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盲插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脑卒中患者60例接受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资料,观察应用效果。结果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54例,成功46例,失败8例,无一例出现局部血肿、气栓、血气胸、误穿等较严重并发症。失败8例改由股静脉穿刺置管,置管成功6例,另2例采取静脉切开置管。置管时间平均23 d。发生穿刺口渗液2例,加压包扎后好转;堵管4例,予以拔除;导管细菌培养阳性者4例,抗感染后恢复。结论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在脑卒中患者中使用效果良好,加强导管护理可减少置管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颈内、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8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穿组(41例)和颈穿组(48例),颈穿组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锁穿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颈内静脉穿刺应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的首选路径.  相似文献   

12.
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的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将600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分为A、B两组,采用不同穿刺置管方法。结果经X线透视、X线摄片检查证实,锁骨下静脉导管误入颈内静脉者20例,其中A组18例,B组2例。结论采用阻断颈内静脉法,可降低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的概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52例患者不同时段两次锁骨下静脉置管难易程度及成功率情况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重复住院需行化疗的肿瘤患者,为完成化疗均在不同时段行两次锁骨下静脉置管术,首次置管者入A组,第二次置管者入B组,两组均为52人次。结果 A组有38例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14例患者非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B组有28例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24例患者非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所有患者最终成功置管于右锁骨下静脉。A组与B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A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高于B组。结论第二次锁骨下静脉置管者置管难度增大,但不影响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改进的解剖依据和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为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 ,对改进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操作方法 ,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并通过临床应用加以验证。方法  2 0具成人标本 ,按改进穿刺点定位的具体操作步骤 ,解剖观察右锁骨下静脉的行程、比邻 ,测量与该静脉有关的数据 ;并用该方法共行右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 2 90 0例。结果 通过解剖观测和临床应用 ,穿刺点因矮胖与消瘦的体型有明显的差异。按改进的置管术施行的临床资料 2 90 0例 ,与原操作方法 ( 5 60例 )进行比较 ,改进后的穿刺成功率为 98.9% ( 2 868例 ) ,穿刺失败率为 1.1% ( 3 2例 ) ,其中血管畸形变异 6例 ,导管误入颈静脉 12例 ,出血倾向 7例和操作技术失误 7例 ;置管时间为 ( 3 1.2± 10 .5 )min ,发生并发症0 .79% ( 2 3例 )。原来的操作方法成功率为 73 % ,并发症发生率为 6.1% ,置管时间为 ( 5 3 .2± 10 .8)min。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改进的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 ,穿刺点因矮胖和消瘦的体型而各有其特点和技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小儿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可行性。方法对16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的患儿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观察置管的成功率、时间以及并发症。结果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3.75%,导管放置时间20~67天,平均42.0±17.40天。一例伤口轻微感染,二例导管阻塞,溶栓后复通。结论小儿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可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减轻患儿的痛苦,保证化疗计划及静脉高营养的实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半坐卧位锁骨下静脉穿刺30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年来作者对由于病人或疾病因素不能平卧的30例病人施行了半坐卧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经过顺利,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锁骨上新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小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锁骨上锁骨中点内侧为进针点新进路行经皮锁骨下静脉置管用于小儿的可行性与技术特点。方法1个月~12岁小儿128例,ASAⅠ~Ⅱ级,按年龄分为四组。以锁骨中点内侧0·5cm锁骨上0·5~1cm为进针点,针体与矢状面成45~50度角,与冠状面成负10~15度角,针尖指向锁骨内1/3段中点。采用Sledinger法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总穿刺成功率99·22%,一次试穿成功率87·5%。进针点至锁骨内1/3段中点的距离为(2·62±0·68)cm,进针深度为(2·28±0·68)cm,中心静脉置管成功率100%。32例颈胸部X线片示:导管尖端位于右房口21例,位于上腔静脉下段11例。无气胸、误穿动脉、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锁骨上锁骨中点内侧新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标志清楚,定位明确,穿刺置管成功率和一次试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适用于小儿。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因治疗需要建立静脉通路时,一般选择头皮静脉或脐静脉。当心肺复苏、休克、脱水、多次静脉穿刺后,上述静脉通路难以建立或输液速度难以满足需要时,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我院自1998年以来开展新生儿锁骨下静脉穿刺术6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护理干预对喉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8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穿组(41例)和颈穿组(48例),颈穿组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锁穿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王管。观察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厦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厦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 颈内静脉穿刺应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的首选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不同途径经皮中心静脉置管用于6岁以下小儿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对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途径锁骨下静脉置管及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置管进行比较,评价锁骨上途径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用于6岁以下小儿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拟施各种大手术6岁以下的小儿18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Ⅰ组:经锁骨上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Ⅱ组:经锁骨下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Ⅲ组: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记录总穿刺成功率、一次试穿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穿刺成功时间、置管完成时间及并发症。Ⅰ组患儿中随机选取30例于术后X线摄胸部平片,观察中心静脉导管位置。结果 Ⅰ组穿刺总成功率为10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6.67%,均显著高于Ⅱ组(91.67%和51.67%)和Ⅲ组(93.33%和58.33%)(P<0.05或0.01);Ⅰ组患儿穿刺成功时间(18±5)s,插管完成时间为(134±39)s,均短于Ⅱ组[(65±21 s)和(257±688)]和Ⅲ组[(51±16)s和(184±53)s](P<0.05或0.01)。Ⅱ组误穿动脉2例、置管困难3例;Ⅲ组误穿动脉3例;Ⅰ组无误穿动脉、气胸、血胸及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用于6岁以下小儿具有操作容易、安全性大、穿刺置管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等特点,是小儿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有实用价值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