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冠心病气虚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在冠心病(CHD)气虚血瘀证中的作用。方法:对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组112例、冠心病非气虚血瘀证组108例、非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组110例和健康人对照组100例,检测分析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g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等血管活性物质。结果:ET、AgⅡ、sICAM-1和sVCAM-1的异常程度均呈CHD气虚血瘀证组〉CHD非气虚血瘀证组〉健康人对照组的趋势,有显著性差异;而CHD气虚血瘀证组和非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ET、AgⅡ、sICAM-1和sVCAM-1等血管活性物质,与CHD形成及病情变化密切相关,可能是CHD"气虚血瘀"病理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心血瘀阻证候及血管紧张素Ⅱ(AgⅡ)的相关关系。方法检测CHD心血瘀阻证组、CHD非心血瘀阻证组、非CHD心血瘀阻证组和健康人对照组ACE基因型(DD、ID、II和等位基因(D、I)及AgⅡ活性。结果CHD心血瘀阻证组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的频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4组中ACE基因DD型的AgⅡ活性比ACE基因Ⅱ型显著增高(P<0.05或P<0.01);CHD心血瘀阻证组ACE基因DD型亦较ID基因型患者的AgⅡ活性显著增高(均P<0.01)。两个心血瘀阻证组3个基因型的AgⅡ活性均明显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1)。结论提示ACE—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的频率增高可能与CHD心血瘀阻证有一定内在联系,可能与D等位基因导致AgⅡ异常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变化的意义及与中医症候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为心血瘀阻证组、痰浊内阻证组、非血瘀痰浊证组;2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sE-Selectin、sICAM-1水平,并作出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sE-Selectin、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冠心病中医各证组sE-Selectin水平痰浊内阻证组>心血瘀阻证组>非血瘀、痰浊证组:sICAM-1水平心血瘀阻证组>痰浊内阻证组>非血瘀、痰浊证组.sE-Selectin与sICAM-1呈正相关.结论:sE-Selectin、sICAM-1水平检测可作为冠心病病情发展的监测指标;sE-Selectin、sICAM-1水平与冠心病中医症候有关联,可作为冠心病中医症候微观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三维益心方对冠心病(CHD)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80例西医诊断CHD且中医辨证分型为痰瘀互结型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并筛选健康对照组40例。中药组服用三维益心方,西药组给予辛伐他汀片,疗程4周,比较治疗前后sICAM-1和sVCAM-1水平。结果:CHD患者血浆sICAM-1和sVCAM-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后sICAM-1和sVCAM-1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组sICAM-1和sVCAM-1下降程度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三维益心方可有效调节ICAM-1和VCAM—1分泌水平,从而抑制病变局部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中医辨证与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徐杭  汶医宁 《陕西中医》2008,29(2):134-13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变化的意义及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为心血瘀阻证组、痰浊内阻证组、非血瘀痰浊证组;2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sICAM-1水平。结果:冠心病中医各证组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sICAM-1水平与冠心病中医证候有关联,可作为冠心病中医证候微观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体质类型冠心病(CHD)心血瘀阻证患者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运用全序列基因测序法对556例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进行ApoE基因分型,分析ApoE基因多态性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水平的关系。结果:各体质组的E3/3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健康组,E3/4频率明显高于健康组。另外气虚质E3/3高于血瘀质和阳虚质,而血瘀质和阳虚质的E3/4高于气虚质;血瘀、阳虚和气虚体质CHD心血瘀阻证患者各基因型组ET和ET/NO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血瘀体质心血瘀阻证患者基因型组内,E3/4+E4/4基因型ET高于其它基因型(P<0.01),阳虚和气虚体质CHD心血瘀阻证患者各基因型组内ET、NO、ET/NO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E3/4、E3/3ApoE基因型可能为CHD心血瘀阻证的易感基因型,在不同体质之间有一定差异;血瘀质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携带E4等位基因的ApoE基因多态性可能具有“升高ET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方法:检测45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50例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及50例正常人的血清hs-CRP,同时检测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等指标。结果:冠心病血瘀证组hs-CRP、sICAM-1明显升高,t-PA/PAI-1明显下降,与非血瘀证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hs-CRP升高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证微观辨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变化及通心络胶囊对其影响。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30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通心络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观察治疗2月。结果:UAP患者血清CRP、sICAM-1和sVCAM-1测定值均高于健康人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P〈0.05),而SAP组患者各指标均高于健康人组(P〈0.05)。治疗2月后2组患者血清CRP、sICAM-1和sVCAM-1测定值分别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能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RP、slCAM-1和sVCAM-1含量,具有抑制动脉血管壁炎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中医证型与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sICAM)的相关性。方法:将78例入选的冠心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气虚血瘀证、痰阻心脉证和气阴两虚证,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冠心病患者与正常健康人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并对各证型sICAM进行比较。结果:CHD患者sICAM水平高于正常健康人(P〈0.05),而气虚血瘀型患者sICAM水平高于痰阻心脉和气阴两虚型,痰阻心脉患者sICAM水平高于气阴两虚型(P均〈0.01)。结论:患者血浆sICAM水平异常增高是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中医证型可大致反映冠心病患者血浆细胞间黏附分子水平,二者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方法用PCR法检测48例血瘀证和52例非血瘀证冠心病患者及54名健康人的ACE基因型,同时检测内皮素(endothelins,ET)、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gⅡ)、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值。结果冠心病血瘀证组ACE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高于非血瘀证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ET/NO冠心病血瘀证组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ET、AgⅡ冠心病血瘀证组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P<0.01)。ET/NO、AgⅡ各组DD型均高于Ⅱ型和ID型,其中以冠心病血瘀证组DD型为最高,与其他两组比较AgⅡ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ET/NO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DD型ACE基因可能为冠心病血瘀证发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1.
张力平衡针法对脑梗死患者血清IL-1和sICAM-1、sVCAM-1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薇  刘智  娄必丹 《中国针灸》2005,25(3):214-216
目的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脑梗死患者(RCI)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RCI患者82例,采用张力平衡针法与传统针法进行对照,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清IL-1和sICAM-1、sVCAM-1含量的变化.结果RCI患者IL-1及sICAM-1、sVCAM-1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且sICAM-1、sVCAM-1均与IL-1呈正相关(r=0.743,P<0.001;r=0.862,P<0.001).两组对3项指标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张力平衡针法组优于传统针刺组(P<0.01).结论张力平衡针法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可能与降低IL-1及sICAM-1、sVCAM-1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水平的变化,并探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8例活动性AS患者与2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结果68例患者血清中sICAM-1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各中医证型与健康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水平趋势为肾虚督寒证>邪及肝肺证>邪痹肢节证,但各证型组间无显著性差异。sVCAM-1表达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仅邪及肝肺证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与肾虚督寒证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ICAM-1、sVCAM-1可能参与了AS病变过程,与中医的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它们的血清变化水平可作为AS中医辨证分型的辅助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PBMs)转化为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活性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及银杏叶提取物(Gingko biloba extract,(jBE)对清道夫受体活性的影响,探讨炎性因子水平与清道夫受体活性关系及GBE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的可能机制、方法97例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29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观察对象血清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水平;并在体外分离培养PBMs转化为巨噬细胞,观察GBE对其表达清道夫受体的影响.结果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活性及血清CRP、slCAM-1、sVCAM-1水平,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对照组、GBE能下调冠心病患者PBMs源性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活性.结论冠心病患者PBMs源性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活性与CRP、sICAM-1、sVCAM-1呈正相关,PBMs源性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活性可作为易损斑块活动程度的监测指标;GBE可抑制冠心病患者血PBMs源性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下称通心络)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46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和通心络组(采用西医常规加通心络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并应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low-mediated dilatation,FMD)变化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WF、ET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NO水平和FMD均升高(P0.05)。治疗后通心络组血清vWF、ET、sVCAM-1和sICAM-1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1),NO水平和FMD高于常规组(P<0.01)。结论:通心络可能通过降低血清ET、vWF和部分细胞粘附分子水平,提高NO水平等途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参一胶囊对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患者的放疗敏感性作用。方法:81例接受治疗的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接受参一胶囊联合放疗或对照组仅放疗。检测两组患者鼻咽活检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情况,分析两组患者放疗疗效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表达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放疗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MVD、VEGF、sICAM-1、sVCAM-1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一胶囊对于鼻咽癌患者具有放疗增敏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抗血管生成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养元护肾消癜方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急性期的疗效及对微循环指标、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的影响。方法将HSPN急性期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西药联合养元护肾消癜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血清内皮素-1(ET-1)、血栓素-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一氧化氮(NO)、sICAM-1、sVCAM-1、IL-33、IL-8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0%(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6-Keto-PGF-1α、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TXB2、ET-1、sICAM-1、sVCAM-1、IL-33、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肾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尿红细胞计数及24 h尿白蛋白量(24 h UP)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养元护肾消癜方治疗HSPN急性期可显著减轻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微循环状态并抑制炎症状态,保护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脑梗死患者(RCI)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RCI患者82例,采用张力平衡针法与传统针法进行对照,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清IL-1和sICAM-1、sVCAM-1含量的变化。结果:RCI患者IL-1及sICAM-1、sVCAM-1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且sICAM-1、sVCAM-1均与IL-1呈正相关(r=0.743,P<0.001;r=0.862,P<0.001)。两组对3项指标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张力平衡针法组优于传统针刺组(P<0.01)。结论:张力平衡针法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可能与降低IL-1及sICAM-1、sVCAM-1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 63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糖尿病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叶片,疗程均为2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同时观察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空腹血糖(FPG)、血肌酐(SCr)、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下降(P〈0.05或P〈0.01),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治疗组治疗后UAER明显降低,SCr、血脂水平改善(P〈0.05或P〈0.01):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可通过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相关内皮损伤、炎症、免疫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4例ACS按患者随机原则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8例、葛根素注射液组(治疗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葛根素注射液600mg静脉滴注,两组均治疗20d。观察治疗后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可溶性P-选择素、白细胞介素-18(IL-18)含量的变化。结果:①两组治疗后血清ET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NO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sVCAM-1、sICAM-1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血清ET、sVCAM-1、sICAM-1含量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明显,NO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②治疗组白细胞活化显著增加(P〈0.05),黏附分子CD11b变化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白细胞活化、黏附分子CD11b均有明显变化(P均〈0.001)。③两组治疗后血清P-选择素、MMP-9、IL-18含量均显著降低(均P〈0.01),且治疗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均P〈0.05)。两组OX-LDL治疗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可能通过多环节影响ACS患者相关内皮损伤、炎症、免疫与细胞因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达到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血栓心脉宁对高脂血症患者粘附分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血栓心脉宁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含量的影响。方法 :高脂血症患者 32例使用血栓心脉宁治疗 12周 ,观察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 (sELAM)、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sVCAM 1)水平 ,及血清白细胞介素 Iβ(IL Iβ)、肿瘤坏死因子 (TNF)浓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8周后 ,高脂血症患者血清sELAM、sICAM 1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1) ,sVCAM 1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sELAM、sICAM 1水平均与血清总胆固醇呈正相关 (P <0 0 0 5及P <0 0 1) ,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 (P <0 0 1) ,血清IL Iβ含量下降 (P <0 0 0 5及P <0 0 1) ,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 (P <0 0 1) ,血清IL Iβ含量下降 (P <0 0 5 ) ,血清TNF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血栓心脉宁可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