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静脉系统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A减影技术对脑静脉(窦)的显示能力及优势.方法 采用64层螺旋CT双能量同步扫描CTA技术,先行平扫,再行CTA容积扫描的动静脉同期显示全脑血管成像.随机抽取50例血管显示正常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常规CTA和减影CTA脑静脉(窦)的显示率.结果 减影CTA中上矢状窦、直窦、大脑大静脉、透明隔静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横窦、乙状窦、蝶顶窦、岩下窦、小脑幕窦、大脑浅静脉、Labbe静脉显示率为100%,下矢状窦为99%,Trolard静脉为95%,岩上窦为90%,海绵窦为60%.除岩上窦、岩下窦、海绵窦外,常规CTA和减影CTA在上述脑静脉(窦)显示率上并无明显差别,但在显示程度方面有所不同.结论 减影CTA是显示脑静脉系统影像可行、有效的方法.常规CTA与减影CTA恰当的互补,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术(CTA)影像测量面横动脉与髁突周围手术的解剖位置关系,为在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及腮腺手术中寻找或避免损伤面横动脉提供指导。方法选择35名正常成人下颌骨髁状突及面横动脉CTA扫描图像,应用ADW4.2图像处理软件测量颧弓中点上缘距面横动脉、颞骨关节结节最低点距面横动脉以及关节窝顶点(最高点)距面横动脉的距离的解剖位置。结果颧弓中点上缘距面横动脉的距离为(27.90±2.68)mm;颞骨关节结节最低点距面横动脉的距离为(15.15±2.42)mm;关节窝顶点距面横动脉的距离为(23.95±2.76)mm。左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做下颌骨髁突手术时采用耳屏前切口或耳屏-颌下联合切口时容易损伤面横动脉;参照测量获得的解剖数据以及测量时的定位点可以为术前体表确定面横动脉的基本位置及在术中定位解剖面横动脉的准确位置提供帮助,进而可以在髁突骨折手术中提前结扎面横动脉,防止术中损伤而引起不必要的大量出血或在术中直接避开面横动脉从而保留其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横窦-乙状窦憩室引起的搏动性耳鸣的CT表现.方法 搜集18例横窦-乙状窦憩室引起的搏动性耳鸣患者资料,分析其脑CT动静脉血管造影(CT Arteriography and Venography,CTA/CTV)检查的影像表现.结果 18例横窦-乙状窦憩室均发生在静脉窦优势引流侧;静脉窦双能量减影图像直观地显示横窦-乙状窦憩室,表现为静脉窦管腔局部呈囊袋样、指状及棘样突起;CTV图像能清楚地显示局部膨隆的静脉窦经邻近骨壁缺损处疝入邻近的乳突.结论 脑CTA/CTV检查对诊断横窦-乙状窦憩室引起的搏动性耳鸣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明确颈静脉球(JB)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为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资料与方法回顾性三维重组110例行头部CTA检查患者横窦、乙状窦及JB影像,利用常规CTA及减影CTA结合多种图像重组方法,观察和分析JB的相关解剖学特征。结果 JB形态分为平坦型(占56.8%)、上突型(占43.2%),JB顶高于内听道下缘定义为高位JB,其出现率为10.5%,其中女性占78.3%,右侧JB到内听道的距离小于左侧,JB到内耳道的距离随着JB高度增加而减少,横窦优势引流与JB形态有关,但其与JB高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减影CTA能对JB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准确评价,对该区手术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减影CT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价值.方法 17例脑AVM患者行64排螺旋CT减影CT血管造影检查,对畸形血管团的数目、位置、范围、供血动脉的分布及引流静脉的方向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减影CTA共发现17个病灶,与DSA和手术所见比较,1个直径1.2 cm的病灶被漏诊.减影CTA诊断脑AVM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4.4%、100%、94.4%.减影CTA在显示细小供血动脉的清晰程度低于DSA,其判断脑AVM供血动脉的敏感度为83.0%.减影CTA对引流静脉的显示与DSA影像和手术所见一致. 结论 64排螺旋CT减影CTA可作为评价脑AVM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减影CT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3例临床拟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患者行颅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在同一序列依次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增强延迟16~20整数秒,重建层 厚0.625 mm,间隔0.45 mm,通过Image Combination V7.01软件自动处理获得减影图像.由1名有经验的操作者间隔30 d以上对同一病例常规CTA和减影CTA图像分别进行去骨处理并记录消耗时间.由2名资深放射科医师以商讨形式对去骨效果、血管边缘清晰度评级,血管狭窄程度按NASCET标准分级.结果 2组去骨时间有统计学差异,减影CTA时间为(16.0±0.23)min vs (19.9±0.18)min(t=19.10,P<0.001);减影CTA去骨效果优于常规CTA(χ2=12.6,P=0.006),虽然减影与常规CTA对血管狭窄程度分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06,P=0.972),但减影CTA血管边缘清晰度不如常规CTA(χ2=15.0,P=0.002).结论 减影CTA去骨快,血管连续性好,能整体显示血管走行、狭窄部位及程度,但血管边缘清晰度稍差,且不适用于斑块性质准确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无症状心肌桥的CT血管成像(CTA)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无症状心肌桥的CTA资料,通过与60例有症状心肌桥的CTA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分析2组心肌桥的类型、发病年龄、心肌桥厚度、壁-冠状动脉长度和收缩末期直径的差异.结果 无症状浅表型心肌桥51例(74%),深埋型18例(26%);有症状对照组心肌桥浅表型和深埋型分别是13例(22%)和47例(78%);2组不同心肌桥类型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平均发病年龄、心肌桥厚度及壁-冠状动脉的长度和直径分别是(53.01±11.17)岁,(1.25±1.16) mm,(21.33±7.32) mm,(2.86±0.45) mm和(51.36±9.31)岁,(1.45±1.87) mm,(20.07±6.60) mm,(1.37±0.41) mm.除心肌桥类型的发生率和壁-冠状动脉的直径相差显著(P<0.05)外,其他各项数据相差均不显著(P>0.05).结论 无症状单纯心肌桥多表现为浅表型,其位置和分布无特点,收缩末期壁-冠状动脉的直径是心肌桥是否出现症状的可能判断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数字减影和常规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56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MSCT数字减影和常规血管造影术(简称减影和常规CTA)进行颅内动脉成像检查,全部患者均进行了手术确诊或DSA检查,并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患者中手术及DSA造影共检出动脉瘤65个,采用数字减影CTA共检出61个,敏感性为93.8%。常规CTA检出动脉瘤54个,敏感性为83.1%。结论: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新型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明显优于常规CTA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血管腔内不同碘对比剂浓度对脑血管 CT 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的影响,以确定使血管显示最佳的 CT 值阈值.资料与方法连续测量60例 CTA 病例左侧颈内动脉入颅前段(LEICA)、左侧大脑中动脉 M1段(LM1)、左侧大脑前动脉A2段(LA2)、左侧椎动脉颅内段(LIVA)、基底动脉(BA)血管腔内 CT 值,头颈部 CTA 加测左侧颈外动脉(LECA)CT 值,观察段血管发生病变时测量对侧,评价常规与减影 CTA 血管重建图像质量.结果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中,优、良、差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ICA、BA、LIVA 及 LECA 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以及 LM1常规 CTA 图像优、良组与差组 CT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优组与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LM1减影 CTA 图像及 LA2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优、良、差组两两比较,各组间 CT 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LM1减影 CTA 图像及 LA2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中最佳图像显示的 CT 值阈值分别为(506±89)Hu、(460±67)Hu、(436±60)Hu.结论随着脑血管腔内碘对比剂浓度增高,血管强化程度增强,有利于提高脑血管 CTA 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技术头颅血管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41例临床怀疑有脑血管病变患者行双能量CTA(DECTA),另选择对照组41例患者行常规减影CTA.2名医师共同进行分析协商,评价两种方法颅底及颅内血管影像质量,计算辐射剂量,分析DECTA对41例患者的检查情况,选取经DSA证实的9例12个动脉瘤,测量动脉瘤的大小、瘤颈,并与DSA进行比较.DECTA和常规减影CTA血管影像质量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等级检验,辐射剂量的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DECTA和DSA显示动脉瘤的大小、瘤颈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DECTA和DSA测量动脉瘤颈、瘤长轴及瘤短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颅内血管DECTA和常规减影CTA影像质量5分的病例分别占70.7%(29/41)、75.6%(3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55,P=0.650),而颅底血管常规减影CTA总的影像质量优于DECTA(Z=-4.087,P=0.000),主要是岩段和虹吸段的影像质量较差;DECTA和常规CTA总辐射剂量分别为(396.54±17.43)、(1090.95±114.29)mGy·cm;DECTA所用总辐射剂量较常规减影CTA总辐射剂量降低了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2,P=0.000).41例临床怀疑有脑血管病变患者,DECTA检出19例患者有动脉瘤,2例动静脉畸形,3例烟雾病,17例阴性患者.9例动脉瘤患者(12个动脉瘤)、2例脑动静脉畸形、3例烟雾病和2例阴性患者行DSA或手术证实,诊断符合率达100%.DECTA检测动脉瘤颈、瘤长轴及瘤短轴分别为(2.90±1.61)、(5.23±1.68)及(3.83±1.69)mm,DSA检测动脉瘤颈、瘤长轴及瘤短轴分别为(2.95±1.71)、(5.10±1.60)及(3.83±1.65)mm.两者在动脉瘤大小、瘤径测量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瘤颈、瘤长轴及短轴所对应的t值分别为-0.734、1.936及0.125,P值分别0.482、0.085及0.903);且两者测量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瘤颈、瘤长轴及短轴的r值分别为0.964、0.976、0.973,P值均为0.000).结论 相对于常规减影CTA,颅内血管DECTA的图像质量没有明显下降,而颅底血管,尤其是岩段和虹吸段的影像质量较差.双源CT双能量CTA明显减少患者辐射剂量,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是一种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