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武  蹇贻  陈曦  吴晓英 《西部医学》2010,22(5):869-870,873
目的总结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经验。方法72例患者经内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并明确病变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确定患者无手术禁忌证后,择期选择单独直接圈套切除或EMR—L或EPMR或联合以上方法切除病变。病变标本固定、标注后送病理检查。结果EMR耗费时间为15~70分钟,平均为(30±3.1)分钟。病理结果为:息肉、粘膜肌层来源的平滑肌瘤、黄斑瘤、Peutz—Jeghers综合征、低\高级别上皮内或粘膜内瘤变、异住胰腺、LST、类癌、纤维瘤。所有高级别上皮内或粘膜内瘤变的病理标本均未发现离切缘2mm内范围内存在瘤变灶。术后有2例患者发生急性和1例延迟出血,相应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术后无穿孔或管腔狭窄出现。结论EMR是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张戈  杨成俊  张丽 《农垦医学》2010,32(6):510-512
目的:探讨内镜粘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操作方法、疗效等。方法:选取内镜粘膜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异型增生的47例患者,对手术前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同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观察和处理。结果:切除病变54处,病变首次完全切除者50处(92.6%),术后病理诊断轻度异型增生5处,中度异型增生20处,重度异型增生29处。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相符者44处,占81.5%,10处不相符的病变中有9处术前活检病理级别低于术后病理级别,并发症出血14例,占29.8%,经处理后均停止出血,无1例发生穿孔。结论:对于术前活检病理为异型增生(即使为轻、中度异型增生)的病变均应积极进行内镜粘膜切除治疗;内镜粘膜切除术是治疗胃食管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消化道隆起病变患者接受内镜粘膜剥离术中实施综合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患有消化道隆起病变患者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综合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结果.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措施对消化道隆起病变患者接受内镜粘膜剥离术治疗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射频治疗上消化道隆起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内镜下射频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样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2年1月~2003年1月采用射频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样病变32例,其中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慢性炎症14例,增生12例,腺瘤6例.结果均为一次灼除,治疗成功率为100%,无大出血及穿孔发生.结论内镜下射频治疗上消化道隆起病变,只要治疗中尽量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粘膜,是一种治疗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简便、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尤其适用于无蒂、广基隆起及成熟型疣状结节等炎性增生隆起患者.  相似文献   

5.
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评估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用超声内镜对7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结果 息肉5例,平滑肌瘤25例,平滑肌肉瘤3例,脂肪瘤3例,异位胰腺3例,静脉曲张3例,并明确了起源层次,壁外压迫28例。对起源于粘膜层、粘膜肌层及粘膜下层的部分病变进行内镜治疗,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部分病变进行手术治疗,其超声内镜与病理诊断一致。结论 超声内镜能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起源和初步定性诊断,对粘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邱枫  金小越 《新疆医学》2006,36(3):35-39
在日本,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已被认为是治疗胃粘膜肿瘤的标准方法。在作者的专科里,已采用金属夹预防和处理与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相关的并发症。在当前的研究里,要说明的是一种新的技术“圈-夹法”:即用金属夹和一个可分离圈套装置闭合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后的大粘膜缺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内镜下皮圈结扎的方法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并评价这种方法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通过内镜诊断41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病变直径在06cm~12cm。对41例病例行皮圈结扎治疗。术后1周、2周、4周分别行胃镜检查观察结扎处变化,直至创面完全愈合。结果41例病例均一次结扎成功,术后1周病变完全脱落的36例,3例部分脱落,2例末脱落,2例行再次结扎术,2周脱落的5例,有效率为95.1%。结论内镜下皮圈结扎的方法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操作简便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诊治上消化道黏膜层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16例经胃镜检查并经超声内镜(EUS)明确起源于黏膜层的隆起性病变患者,行EMR切除,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并定期门诊内镜随访.结果 116例患者共119处病灶,116处(97.5%)获完全切除,平均随访4.5个月无复发.术后病理为43处息肉、40处平滑肌瘤、15处炎症、9处间质瘤、2处早癌、2处类癌、2处黏膜下囊肿、其他6处,其中28例曾行术前病理活检,14例(50%)术前、术后病理吻合,14例(50%)依靠切除后大体标本送检明确诊断.并发出血20例,均经处理后停止出血,无1例发生穿孔.结论 EMR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层病变安全、有效、实用的微创技术,因组织切除、取材完整,可提高病变确诊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于应用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例上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先行超声内镜检查,再采用ESD进行治疗,比较术前超声内镜诊断与内镜治疗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记录手术耗时、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局部残留复发率。结果食管病变6例,其中早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各1例,平滑肌瘤4例;胃内病变14例,其中胃早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各3例,异位胰腺1例,间质瘤7例。术前EUS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为100%。手术时间16~100(32.8±15.7)min;整块切除率85%,出血率为20%,穿孔率10%,术后随访1~12个月,无残留与复发。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准确率高,超声内镜辅助下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李学勇  伏亦伟 《求医问药》2014,(18):272-273
目的 :探讨分析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04月~2014年0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76例上消化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这176例患者均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观察这些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这176例患者的病灶均一次性切除,进行ESD手术的成功率为100%。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无1例患者因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而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出血量较多的患者有8例,发生穿孔的患者有18例,发生颈部皮下气肿的患者有5例。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患者有3例,还有部分患者出现了疼痛、发热的不适症状。结论 :用ESD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临床效果显著。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全面认识上消化道隆起病变。方法对1375枚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进行内镜超声检查,分析超声图像特征及检查结果。结果1375枚上消化道隆起病变都得到明确诊断,其中胃862枚,食管391枚,十二指肠122枚。依次为平滑肌瘤401枚、间质瘤128枚、壁外压迫342枚、囊肿79枚、血管瘤64枚、异位胰腺58枚、脂肪瘤52枚、Brunner腺增生35枚、黏膜表面下腺瘤62枚、炎性增生51枚、黏膜表面下癌27枚、淋巴瘤7枚、静脉曲张7枚、十二指肠副乳头6枚、神经纤维瘤5枚、类癌2枚、胃黏膜肥厚症1枚、EUS未见异常48枚。除去壁外压迫,食管以平滑肌瘤、血管瘤为主;胃部以平滑肌瘤和间质瘤、囊肿、异位胰腺居多,十二指肠内Brunner腺增生最多。结论内镜超声检查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有很高的定位诊断价值和较好的定性诊断价值,且可指导内镜下治疗,准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粘膜病变术后出血的相关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结直肠粘膜病变行ES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口服抗凝抗血栓药物、病灶大小、位置、病变形态、术后病理深度、手术时间、整块切除、术中明显出血等因素与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性。结果:119例中8例(6.7%)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单变量分析显示病灶位于盲肠、术中出现明显出血与术后迟发性出血明显相关(P<0.05)。结论:病变位于盲肠、术中显性出血者术后迟发性出血风险较高,需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出血并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3.
14.
内镜下氩气刀治疗上消化隆起病变34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勇  李靖 《海南医学》2010,21(2):96-97
目的评价内镜下氩气刀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样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采用氩气刀治疗34例上消化道隆起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慢性炎症15例,增生12例,腺瘤7例。结果均为一次灼除,治疗成功率为100%,无出血及穿孔发生。结论内镜下氩气刀治疗上消化道隆起病变是一种操作较为简便、安全、疗效明显、创伤及痛苦小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无蒂、广基隆起病变及成熟型疣状结节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粘膜剥离术联合治疗性沟通系统在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90例行消化内镜粘膜剥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治疗性沟通系统的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分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疼痛情况及术后镇痛剂的使用进行测评,并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采用不同方案进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理因子各维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水平及术后镇痛剂的使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化内镜粘膜剥离术联合治疗性沟通系统能有效改善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的术后心理状态,降低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上值得继续推广。  相似文献   

16.
沈建伟  吴颖萍  陈惠蓉  沈晓伶  王昌雄 《浙江医学》2010,32(5):700-701,I0003
上消化道隆起行病变常规内镜检查难以明确病变的起源及性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已成为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尤其是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为探讨经EUS指导下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采用微探头超声内镜(minprobesonography,MPS)检查了187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并对其中的51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02年12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895例,男556例,女339例,年龄7~90岁(平均52.3岁)?均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胃肠道隆起性病变,分别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处理情况?切除标本病理学结果?结果:895例患者共计1 356个病灶均完整切除回收,术后病理诊断:腺瘤型息肉456例,增生性息肉252例,炎症性息肉149例,平滑肌瘤?脂肪瘤等其他病变38例?术后并发症:出血12例,内镜或血管介入治疗后缓解?发热9例,药物治疗后缓解?无1例发生穿孔?狭窄和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治疗中,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局灶性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疗效及影响原位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内窥镜室就诊的450例共626处结直肠单发或多发隆起性病灶患者进行内镜黏膜切除术,统计病理结果及并发症情况,并结肠镜随访了180例患者术后6~36个月。观察术后病灶原位复发情况。结果 450例患者中,病灶大小: Φ≤1.0cm 278枚,1.0<Φ≤2.0cm 280枚,2.0cm<Φ≤3.0cm 52枚,Φ>3.0cm 16枚。病灶病理类型: 结肠癌7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14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3例,单纯腺瘤23例,非腺瘤性息肉44例,间质来源肿瘤及其他19例。病灶均经EMR完整切除。11例患者出现包括出血、穿孔等手术发症。180例随访患者经6~36个月内镜随访,出现病灶原位复发39例(8.67%),其中12个月内复发32例(32/39,82.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病灶个数及结直肠肿瘤手术史为原位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EMR是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对于存在高危因素患者应术后6个月内复查结肠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y,EUS)联合粘膜切除术在胃隆起性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的216例胃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EUS检查。排除血管性病变、外压性改变、进展期癌变患者以及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最终入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的患者共有165例,所有患者手术标本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通过EUS,根据内镜图像及超声回声特点对165例胃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判定,发现间质瘤60例(36.36%)、息肉36例(21.82%)、异位胰腺20例(12.12%)、脂肪瘤17例(10.30%)、平滑肌瘤10例(6.06%)、神经纤维瘤9例(5.45%)、囊肿7例(4.24%)、胃癌3例(1.82%)、未明确诊断3例(1.82%)。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165例患者EUS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8.18%,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内镜联合黏膜切除术能在准确判断胃隆起性病变起源层次和回声改变情况下,有效提示病变性质,使得对胃隆起性病变的切除更加准确,对于胃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电子胃镜(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EGD)和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中的诊断符合率。方法分析162例先后进行EGD和EUS检查的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病例的诊断符合率。结果EGD和EUS诊断符合率分别是:食管静脉瘤100%,壁外压迫94.40%,异位胰腺92.90%,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症90.90%,粘膜下良性肿瘤88.90%,怀疑恶性病变66.70%。结论掌握一定的EUS知识可以提高EGD对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