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YUAN Fei  袁飞  刘银社  王进  赵军  袁滨 《武警医学》2008,19(7):619-623
 目的 探讨3.0T MRI与MR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DSA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在常规MRI检查上均有不同脑区的皮质、皮质下脑组织静脉性脑梗死的MRI表现,8例伴明显脑肿胀;7例患者的静脉窦内有异常信号,其中6例MRI表现为静脉窦内T1WI、T2WI高信号,1例T1WI高及稍高信号、T2WI低信号.9例MRV检查均发现静脉窦充盈缺损或中断.结论 3.0T MRI结合MRV是诊断和随访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可替代创伤性的DSA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0T MRI与MR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DSA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10例患者在常规MRI检查上均有不同脑区的皮质、皮质下脑组织静脉性脑梗死的MRI表现,8例伴明显脑肿胀;7例患者的静脉窦内有异常信号,其中6例MRI表现为静脉窦内T1WI、T2WI高信号,1例T1WI高及稍高信号、T2WI低信号。9例MRV检查均发现静脉窦充盈缺损或中断。结论3.0T MRI结合MRV是诊断和随访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可替代创伤性的DSA检查。  相似文献   

3.
脑内静脉窦血栓形成MRI表现的再探讨和MR静脉成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脑内静脉血栓形成的脑内MRI表现和MR血管造影的诊断及检查方法。材料和方法:共9例病人,男性2例,女性7例。年龄30-56岁,平均38.2岁。使用Siemens-vision-plus超导高场MRI系统,场强1.5T。采用常规SE序列,tuberSE,TOF血管成像(用于动脉血管显示),PC法20静脉血管成像和增强3D静脉血管成像(用于矢状窦显示)。结果:MR的动脉血管成像显示阳性率为0%,2D和3D静脉血管成像阳性率为100%,3D增强静脉血管造影可更好地显示阻塞的静脉。脑实质内均有阳性表现,表现为矢状窦旁白质区对称或非对称性异常改变,呈斑片状和片状,T1W为低信号,T2W为高信号。增强后脑膜强化2例。合并脑内出血5例。结论:MRI结合MR静脉血管造影,尤其增强3D静脉血管造影是诊断脑内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的常规扫描序列和三维相位对比法MR静脉造影(3D-PC法MRV)对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收集34例临床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病例,男15例,女19例.年龄1~71岁,中位年龄38岁.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序列,3D-PC法MRV扫描;急性期(1~5天)脑静脉窦血栓7例;亚急性期(6~21天)18例,慢性期(>21天)9例.结果 急性期脑静脉窦血栓信号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以低信号为主;亚急性期T1 WI以高信号为主,T2WI呈低或高信号;慢性期T1WI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 WI以高信号或流空信号.3D-PC法MRV主要表现为脑静脉窦的闭塞或充盈缺损.同时14例患者合并有脑实质异常,出血9例,缺血水肿5例.结论 常规MR序列与3D-PC法MRV显示脑静脉窦血栓具特征性,可做为理想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MRI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1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均行MRI平扫,其中9例行MRV或MRA检查,6例增强.7例患者同时接受CT检查.结果:①常规MRI检查表现为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n=13/14),急性期(n=2/14) 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亚急性期(n=7/14)T1WI、T2WI均呈高信号;慢性期(n=4/14)T1WI、T2WI信号减低,表现复杂.增强扫描可见充盈缺损(n=6/6)及脑回样强化(n=1/6);②MRV(n=9/9)表现为受累静脉窦血流信号减弱或消失;③MRA检查(n=1/1)受累静脉窦异常显影;④7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的患者共22个静脉窦受累,CT检出率45.4%,MRI检出率100%.结论:常规MRI联合MRV对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具有高度敏感性,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MRI结合MRV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的MRI及MRV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3例经临床证实的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均做MRI及MRV检查,分析MRI及MRV在该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MRI平扫中见正常的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增强MRI见空三角征,MRV见静脉窦闭塞。结论:MRI及MRV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最佳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7.
8.
急性期脑静脉窦血栓脑实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期静脉窦血栓脑实质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及其发生机制.资料与方法 对行DWI检查的14例急性期静脉窦血栓患者的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图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13例DWI图像上有异常改变.25个非出血灶表现为高信号.11个病灶ADC值降低,14个病灶ADC值升高.5个出血灶表现为中央低信号,周边不规则高信号,其ADC值降低.结论 急性期静脉窦血栓脑实质改变比较复杂,DWI图像可以证实静脉性梗死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脑静脉窦血栓磁共振血液成像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探讨脑静脉磁共振血流成像在诊断脑脉窦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例脑静脉窦患者均作MRI和脑静脉窦MRA检查93例治疗后随诊),8例行静脉期脑血管造影;与常规SE图像和X线脑血管造影对照,着重分析脑静脉MRA在本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受累的静脉窦有上矢状窦6例,窦汇(部分)8例,横窦8例(10个),乙状窦8例(9个),直窦6例,大脑大静脉3例和大脑内静脉3例(6个);脑静脉窦血栓MRA直  相似文献   

10.
MRI及MRV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形成为少见脑血管病,病情严重,临床表现多样而无特异性,死亡率较高,不易早期诊断。以往对该病的诊断常依靠有创检查,如普通X线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随着磁共振成像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率有了明显提高,我院用MR检查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997年7月~2000年8月间6例,男2例,女4例,年龄35~60岁,平均45岁。分别于病后2~8天就诊入院。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5例有视乳头水肿,4例脑脊液穿刺检查显示脑脊液压力升高,1例并发脑疝者行手术治疗后好转,余病例均经内…  相似文献   

11.
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和MR影像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静脉窦血栓形成(VST)的CT和MR特点。方法:对17例VST的CT和MR特点进行回顾性影像分析,重点研究VST与皮层下多发性脑内血肿(SCMH)的联系,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SCMH在VST中出现率为100%(17/17)。9例VST病例MR随访显示血肿、水肿和静脉窦内血栓进行性吸收,血肿周围可见规则完整的含铁血黄素沉积圈。结论:CT上急性SCMH是VST很强的一个诊断指征。MR可以进一步除外瘤卒中,发现静脉窦内血栓,以明确VST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11例CVST患者,男3例,女8例,年龄19~56岁,平均39.4岁。使用Philps NT-5型0.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常规行SE T1WI、TSE T2WI及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检查,其中7例行相位对比(PC)法2D静脉血管成像。结果:MRI可清晰显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直接征象(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出现各期信号不同的血栓)和间接征象(脑水肿、脑梗死、脑出血等),MRV可更好地显示阻塞静脉窦。结论:常规MRI结合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表现,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地分析3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包括MR I,CT和DSA)资料,男15例,女21例,年龄23~59岁。结果MR上T1加权像及T2加权像脑实质内出现异常信号26例,其中散在脑实质内出血并长T1长T2异常信号者16例,长T1长T2信号者6例,4例可见脑室扩大,4例脑肿胀,显示脑沟、池变窄。25例脑静脉窦不强化,但可见皮层静脉异常强化。CT上见脑肿胀并出血者10例,伴脑缺血性低密度者5例,且可见随时间推移静脉窦密度减低;DSA证实,上矢状窦闭塞15例,单侧横窦闭塞8例,乙状窦闭塞7例,直窦闭塞4例,下矢状窦闭塞2例。结论脑静脉窦闭塞的影像表现与动脉性闭塞完全不同。CT和MR检查对诊断脑静脉窦闭塞具有重要意义,DSA仍为诊断该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MR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旨在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方法确诊的11例CVST患者.MR检查技术包括平扫、增强扫描及MRV;其中4例行CT平扫检查;3例行DSA检查.结果:11例CVST累及上矢状窦5例,横窦1例,乙状窦1例,直窦1例,上矢状窦及横窦及乙状窦联合受累2例,横窦及乙状窦联合受累1例.CVST的直接征象:急性期血栓3例,T1 WI呈等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T2 WI呈低信号,周围可见稍高信号的环,为增厚的硬膜;亚急性期血栓8例,T1 WI及T2 WI均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受累静脉窦可见空"三角"征或"充盈缺损"征.MRV可显示受累静脉窦不显影或者充盈缺损形成.CVST的继发脑损害包括脑肿胀、出血及梗死等.结论:磁共振检查对CVST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于T2 WI呈低信号的急性期血栓,应仔细观察围是否有较高信号的环形改变,进一步行增强扫描结合MRV检查可作出早期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脑静脉血栓的影像学特点与临床处理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脑静脉血栓的发病原因 ,影像学特点与评价临床和处理的效果。材料和方法 :32例以顽固性头痛、头闷和颅内出血为主要症状 ,采用脑MRI和DSA检查确立诊断 ,并施以降低血粘度 ,扩容和 2年抗凝治疗。结果 :MRI检查无明确的异常发现 ;但脑DSA表现明显的皮层静脉缺如 ,小静脉扩张和淤滞 ,脑动脉至静脉间的循环时间在静脉期显著延长达 11s以上。在应用纤溶药物和抗凝等治疗后 ,临床症状迅速改善 ;随访 6个月~ 4年 ,无明显复发。结论 :脑静脉血栓形成可能是以小静脉内的血流动力学梗塞为主要病理基础 ,通过脑DSA检查确定诊断 ;应用纤溶和抗凝治疗可获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MR或DSA确诊的CVST患者的影像资料.18例全部行常规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及SWI检查.其中15例同时行T2*WI梯度回波(GRE)检查,10例进行了DSA检查.结果 13例急性期CVST,血栓在T1、WI、T2、WI显示不理想,而在T2*WI GRE呈典型低信号.18例CVST,在SWI检查中均可见引流区小静脉数量增多,管径增粗,信号减低,同时发现更多的微小出血灶.但SWI对血栓本身的显示较困难,其他序列如T1WI、T2WI、T2*GRE或MRV具有优势.在全部MRV中,均可见静脉信号缺失.结论 SWI较常规MR序列能发现更多CVST的征象,有更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分析静脉窦血栓(CVST)的CT、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并探讨低剂量尿激酶(起始剂量10万U/24 h)行静脉窦内经导管接触性溶栓的疗效.资料与方法 18例CVST患者行CT平扫、MR平扫、MR静脉成像(MRV)及DSA检查,明确诊断后,行静脉窦内机械性碎栓、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接触性溶栓术.若颅内没有出血,以1万U/min流率总量25万U尿激酶冲击溶栓,然后以10万U/24 h起始剂量用药2天;对于合并颅内出血的患者,直接以10万U/24 h起始剂量用药2天.2天后造影复查,根据结果撤管或增加剂量至25万U/24h,然后继续留置微导管,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结果 CT平扫显示颅内血肿5例(右额叶3例,右顶叶1例,左顶叶合并右颞叶1例),上矢状窦或(和)直窦内高密度影3例.MR平扫显示静脉窦内异常信号,部分伴有脑回肿胀;MR显示血栓累及上矢状窦15例,横窦9例,直窦6例,乙状窦6例,窦汇3例,累及颈内静脉2例.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血流信号消失或不连续.DSA表现为受累及的静脉窦内充盈缺损,动静脉循环时间均明显延长,侧支循环形成.12例患者以10万U/24 h尿激酶溶栓效果良好,6例溶栓2天后复查药量增至25万U/24 h.静脉窦完全再通临床症状消失9例,大部分再通临床症状消失5例,部分再通临床症状明显缓解4例.术中1例出现导丝穿透静脉窦,造成硬膜下少量出血,2天后复查出血吸收,预后良好.所有患者溶栓过程中未出现出血加重或新发出血,预后良好.结论 CT平扫能显示CVST的部分阳性征象,MR平扫、MRV及DSA能明确CVST的诊断.用低剂量尿激酶行静脉窭接触性溶栓安全有效,并能预防大剂量尿激酶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脑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回顾性分析34例颅内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病例的CT、MRI资料,探讨CVST的起源部位、发展延伸和分布规律以及血栓与脑实质病变之间的联系. 资料与方法 统计静脉窦血栓的累及部位,并以SE序列矢状位T1WI血栓的早期信号演变为依据,推断受累的先后顺序.比较血栓累及上矢状窦和侧窦时与单纯侧窦血栓时脑实质病变的差异.统计学方法 为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检验. 结果 静脉窦血栓多为连续性分布累及多个静脉窦或在一个静脉窦内呈空间连续性分布,常为全程上矢状窦经窦汇与至少一侧侧窦同时受累,此时早期T1WI上矢状窦常最早出现高信号.血栓累及上矢状窦、侧窦与单纯侧窦血栓时颞枕叶脑实质病变的发生率不同,P值≈0.0004. 结论 静脉窦血栓多为连续性分布累及多个静脉窦或在一个静脉窦内呈空间连续性分布,上矢状窦常最先受累.血栓常顺血流方向延伸,首先发生血栓的部位容易造成脑实质损害,而延伸累及的部位不易造成脑实质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