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病耻感的概念、形成及发展,病耻感在中国的研究,病耻感的评价及测量,病耻感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影响以及解决病耻感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精神疾病的病耻感对精神病患者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精神疾病发病率已从上世纪50年代的3‰增长到现在的4‰。据我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最新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重性精神病患者约1600万人,许多重性精神病患者都面临着双重挑战,即精神残疾和病耻感,本文就精神疾病的病耻感对精神病患者的影响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多,糖尿病病耻感对于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对糖尿病病耻感的概念、量化工具、来源、影响及干预措施现状进行综述,为后期糖尿病患者病耻感的干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崇左市农村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病耻感及生活质量现状,并探讨其病耻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农村精神疾病患者的130名家属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家属的人口学资料,采用Link歧视-感知量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对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30名家属中,有92名存在病耻感,其发生率为70.77%;患者家属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的得分均分别低于国内常模相应领域得分(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家属的文化程度、患者疾病诊断情况、患者病程、是否与他人共同照顾是患者家属病耻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农村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普遍存在病耻感,其生活质量水平较低;家属文化程度高、患者疾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短、不与他人共同照顾患者是患者家属感知病耻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以及由此带来的病耻感,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就医行为,还会带来社区隔离和资源缺失,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从生命伦理学的视角来看,公众精神疾病病耻感的存在违背公正和尊重原则。通过定量描述公众精神疾病病耻感现状,并通过因子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公众精神疾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公众精神疾病病耻感得分为(54.64±11.048)分。因子分析提取4个公因子,分别为隔离、痛苦、接触、共情,累计解释方差68.948%。结果显示年龄、接触史是影响公众精神疾病病耻感的主要因素。建议通过增进了解、提高共情两方面减少歧视,具体来说是通过伦理规制和法治建设落实歧视个人责任以及营造“宽容”社会氛围,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实现公众安全与个人权益之间的恰当平衡。  相似文献   

6.
病耻感是一个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病耻感会对患者自身及其家人以及公共医疗活动产生严重影响。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疾病相关耻感量表及结构化问卷研究的文献,通过对量表条目或问卷内容的逐条分析,提炼出五个方面评价疾病相关的病耻感,即:①公众态度;②公众行为;③患者感受;④患者内化病耻感和对抗病耻;⑤患者被歧视或受限的经历。  相似文献   

7.
病耻感是一个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病耻感会对患者自身及其家人以及公共医疗活动产生严重影响。该文回顾了国内外疾病相关耻感量表及结构化问卷研究的文献,通过对量表条目或问卷内容的逐条分析,提炼出5个方面评价疾病相关的病耻感:1公众态度;2公众行为;3患者感受;4患者内化病耻感和对抗病耻;5患者被歧视或受限的经历。  相似文献   

8.
病耻感是因患病导致的一种负性情绪应激体验,对患者治疗及社会功能康复不利,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本文阐述了头颈癌患者病耻感的现状水平、头颈癌患者病耻感评估工具的现状、病耻感来源及病耻感对患者的影响等方面,为以后开展头颈癌患者病耻感的筛查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医务人员今后采取措施干预病耻感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进一步...  相似文献   

9.
精神疾病患者因自我病耻感阻碍治疗与康复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主要综述强迫症患者自我病耻感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自我病耻感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2022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甲状腺癌发病率在15~44岁人群中位居第二大癌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甲状腺癌是仅次于乳腺癌和肺癌的第三大癌症[1]。虽然甲状腺癌治疗效果很好,但是治疗毒性和长期复发的风险,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水平[2]。病耻感(stigma)是指健康人群针对病患否定性、排斥性的社会行为,当病患主观预估或客观经历这种不平等对待后,产生间歇性或持续性的羞耻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境障碍患者自我病耻感程度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量表(ISMI)对446例心境障碍患者自我病耻感进行评估,比较具有不同人口学或临床特征患者的自我病耻感水平;对384例抑郁发作患者病耻感与部分临床变量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72.9%的患者存在自我病耻感,中、重度占24.2%;有病耻抵抗的患者比例(79.6%)最高;有歧视体验的患者比例(41.0%)最低。男性患者刻板印象认同、歧视体验和社交退缩分量表分高于女性患者(P<0.05);在职患者歧视体验分量表分低于非在职患者(P<0.05);受高等教育患者ISMI总分及价值否定、刻板印象认同、歧视体验、社交退缩分量表分低于未受高等教育者(P<0.05);抑郁症与双相障碍患者ISMI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期患者ISMI总分、价值否定、刻板印象认同、社交退缩和病耻抵抗分量表分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与抑郁发作患者ISMI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168,P<0.01和r=0.300,P<0.01);受教育年限与ISMI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78,P<0.01)。结论心境障碍患者普遍存在自我病耻感,且病耻抵抗能力较差;临床上应重视具有特定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特征患者的病耻感程度,从多个维度上系统评估其自我病耻感,重点帮助患者提高应对病耻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和社会支持水平。方法对8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精神病病耻感内在体验量表和社会支持问卷评定,同时分析病耻感的相关因素。结果 1)抑郁症患者具有较高的病耻感;2)抑郁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与文化程度、抑郁和社会支持相关。结论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较高,社会支持水平低,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中青年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病耻感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4–7月在温州市中医院血液净化室HD中青年患者184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影响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中青年HD患者病耻感现状得分为(67.07±8.42)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领悟社会支持能力与病耻感呈负相关(–1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不孕症女性的病耻感与生育相关压力现状,分析病耻感和生育相关压力的影响因素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2018年3~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接受治疗的不孕症女性150例,使用不孕症女性病耻感量表和生育压力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不孕症女性的病耻感得分(64.61±24.45)分,生育问题得分(155.22±20.37)分;不孕症女性的工作现状是病耻感的影响因素,不孕症女性的年龄对生育相关压力有影响;病耻感总分及其4个维度与生育相关压力总分和社会关系、夫妻关系、性关系及无子女生活方式4个维度呈正相关;社会关系、夫妻关系、父母角色需要及无子女生活方式4个维度是预测病耻感的重要因素。结论:不孕症女性的病耻感与生育压力呈中等水平,影响因素包括工作现状、年龄。生育问题相关的外显特征与病耻感呈正相关,且是影响病耻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心境障碍病人的自我病耻感程度及相关因素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5月来我院诊治的120例心境障碍病人作为观察对象,根据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量表(ISMI)进行评估,并与部分临床变量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有病耻感的病人86例(71.7%),中重度占32.5%,年龄分别与ISMI总分、偏见认知反应、歧视感觉和病耻对抗呈正相关(P〈0.05);受教育程度分别与除病耻对抗外分量表分呈负相关(P〈0.05);HAMD-17总分与所有分量表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心境障碍病人普遍有自我病耻感,社会适应力差,临床上应针对性地帮助病人以提高应对病耻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裂症病耻感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可以通过药物等治疗得到有效控制,但由疾病所引起的歧视和病耻感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疾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当前国内外重性疾病患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国外医学及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对该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力求分析其根源、寻求降低患者病耻感的办法,由于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较少,本文就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潘效明  宋立升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61-1962
目的:探讨患者、家属病耻感及有关因素。方法:调查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及家属监护人的相关因素。工具:家庭病耻感调查(FSI),PANSS,抑郁量表。结果: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无显著性差异(P〉0.05)。夫妻、子女病耻感高于父母(P〈0.05);起病年龄越早,隐瞒分越高(P〈0.05);教育水平越高,隐瞒及被回避越明显。结论:患者及家属均有病耻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门诊患者家属病耻感及相关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家庭护理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家庭病耻感问卷对386例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病耻感,隐瞒病情的家属占88.9%,受到社会排斥的占45.08%,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家属更易产生病耻感。结论提高家属对精神病疾病的认知水平,克服病耻感,纠正消极行为,才能帮助患者保持良好人际交往,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田增英 《吉林医学》2010,31(5):703-704
截瘫患者的病耻感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可导致患者心理、情感障碍,甚至人格分裂,严重影响截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1963年Goffman首先提出病耻感的概念,将病耻感定义为“极大地玷污某人名誉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对精神疾病、艾滋病、癌症等患者病耻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截瘫患者病耻感的研究鲜有报道。截瘫患者由于外伤致脊神经损伤,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肢体感觉、运动完全丧失、大小便失禁。截瘫患者的特殊体征,影响患者的生活、社交,使患者产生强烈的病耻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病耻感感知状况。方法:采用连续抽样,运用Link的病耻感量表的贬低-歧视感分量表对某病房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127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贬低-歧视感知得分为(2.62±0.51)分,此结果与量表中点(2.50±0.3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的年龄段、婚姻、职业、文化程度的患者,其病耻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严重破坏和影响乳腺癌患者的女性角色和身份,使其内心受歧视感知增强,产生病耻感,影响生活质量;护理人员要采取积极对策,进而提高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