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难点在于处理一支血管会影响分叉的另一支血管,造成或加重狭窄,甚至导致闭塞。Aminian等~([1])报道,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采用拘禁球囊可保护重要的分支血管。Szabo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处理开口及分叉病变(Medina分型0∶1∶0或0∶0∶1)的支架定位技术,由1根穿过冠脉开口病变的导丝和另一根进入边支或主动脉(病变在主动脉开口时)的导丝组成。支架在体外预先给予2~4个大气压(1atm=101.325kPa)。  相似文献   

2.
<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 lesion)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操作中最具挑战性的病变之一[1],而分叉病变又分为真性分叉病变及非真性分叉病变,真性分叉病变是指主支血管(main vessel,MV)和分支血管(side branch,SB)开口存在大于50%的狭窄。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s,DES)治疗分叉病变仍是比较公认的方法,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简单主支血管和主、分支血管均植入支架技术治疗冠脉分叉处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间我院共完成97例主要冠脉分叉处病变。其中74例采用仅在冠脉主支血管行支架植入术为A组(仅主支血管支架治疗);23例采用Y型支架技术、T型支架技术、V型支架技术、Culottes术及Crush技术,分别在主、侧支血管内植入支架的方式为B组。结果双组患者之间基础临床情况及造影血管特征无显著差异。A组支架成功率为100%。住院期间发生2例亚急性血栓,3例心绞痛,1例心源性死亡。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绞痛、再次血管重建)发生率为8.1%。半年后复查冠脉造影26例,其中支架内再狭窄3例,分支影响2例,发生率占19.2oA;B组支架成功率为100%。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死亡1例,亚急性血栓4例。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为21.7%。半年后复查冠脉造影9例,其中支架内再狭窄7例,发生率占77.7%。结论主、侧支血管均植入支架在治疗冠脉分叉处病变的疗效并不优于仅主支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4.
随着B超显像技术的迅速发展,胆囊壁小隆起样病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病理学将胆囊壁小隆起样病变分为五种:(1)胆固醇性息肉(又称胆固醇沉着症);(2)炎性息肉;(3)胆囊腺瘤(包括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4)胆囊肌腺瘤(腺肌增生症);(5)错构瘤。本文对2004年4月-2006年4月间86例在本部B超诊断为胆囊壁小隆起样病变,经手术后病理检查与声像图改变进行对照分析,以期获得胆囊壁小隆起样病变不同病理类型的B超声像图表现特征,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背景:多种分叉病变的治疗焦点仍然在于最佳置入方法是单支架置入还是双支架置入。 目的:比较双对吻挤压与即兴支架置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非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于2006—08/2007—04于南京市第一医院完成。 对象:入选62例真性分叉病变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目测分支血管直径〉2.0mm)。其中32例患者接受即兴支架置入治疗,30例患者接受双对吻挤压技术治疗。 方法:主支血管及分支血管所置入支架均选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即兴支架组主支常规置入支架,如果球囊对吻后分支仍然有大于50%残余狭窄或有影响前向血流的夹层出现则根据术者经验采取T支架、Culotte支架或Reverse crush支架术。双对吻挤压组按常规置入支架。 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支架置入后即刻及置入后6-9个月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随访终点为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具有可比性(P〉0.05)。冠状动脉造影测得支架置入后即刻双对吻挤压组分支血管开口部位最小管腔直径明显大于即兴支架组(P〈0.01),同时双对吻挤压组残余狭窄度显著小于即兴支架组(P〈0.01)。6-9个月造影随访结束,双对吻挤压组分支血管最小管腔直径显著大于即兴支架组(P〈0.01),残余狭窄度小于即兴支架组(P〈0.01)。即兴支架组晚期管径丢失较双对吻挤压组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住院期间两组均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1年随访期间双对吻挤压组发生1例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即兴支架组发生4例主要不良心脏事件(P〉0.05)。 结论:双对吻挤压与即兴支架置入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均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由于双对吻挤压可以有效降低分支血管再狭窄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故具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6.
药物洗脱支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再狭窄率[1].介入治疗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始终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难题,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支架植入的即刻成功率也明显提高[2],但分支血管开口的再狭窄率仍然较高,考虑主要原因为分支开口未得到支架及药物的完全覆盖[3].经典的Crush技术能够保证有效的覆盖分支开口,但是由于最终球囊对吻成功率低,故支架内再狭窄及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率仍较高[4],改良的Y型支架植入技术能够保证分支开口得到有效的覆盖,降低了分支支架内再狭窄率,本研究旨在通过与经典Crush技术比较来评价改良Y型支架植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Firebird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近中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国产药物涂层支架(Firebird,微创)治疗左主干病变的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抢救中心在2004年4月至2005年9月共有32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LMCA)患者进行了PCI治疗,共植入Firebird支架(微创)39枚。对左主干开口和干段不累及远端分叉病变仅植入1枚支架;对于远端分叉病变选择T支架、通过LCX开口支架、对吻支架术。患者出院后1、6、12个月进行随访,造影随访5~10个月。观察国产药物涂层支架在LMCA病变中心性死亡、再狭窄、靶病变的重建率(TLR)、靶血管的重建率(TVR)等临床情况。结果 LMCA病变中以远端分叉病变占大多数为53.1%,处理LMCA的分叉病变策略,本研究多为T支架术(47%),其次为支架通过LEX开口(35.3%)。LMCA开口和干段病变行PCI长期随访无一例再狭窄。本组研究造影随访率为62.3%,再狭窄率5%,TLR5%,TVR10%,心性死亡6.3%。结论 低危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药物洗脱支架的植入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崔红渝  贾山移  何莉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2):1338-1338
1临床资料 患者,女,81岁。反复中上腹饱胀不适2a,加重伴灼热感2个月。胃铙俭查:食管、胃及幽门管未见异常(图1);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较粗糙,无绒毛,远端见3个出口管腔(图2),进入任何一出口管腔,见其又分为2-4个较小管腔(图3),进入其中较大的管腔,见其再分为“梅花形”5个更小开口(图4),宛如支气管分支。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比较主动拘禁球囊技术(active jailed balloon technique,A-JBT)和被动拘禁球囊技术(conventional jailed balloon technique,C-JBT)对非左主干冠脉真性分叉病变(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CBL)的血运重建效果。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经冠脉造影明确为CBL,并在介入治疗中采用拘禁球囊技术的255例患者,分为主动拘禁球囊组(n=171)和被动拘禁球囊组(n=84)。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介入治疗特点及手术即刻效果,并利用QFR对主支及分支进行功能学评价。结果 255例患者的261个病变中,前降支-对角支病变204个(78.2%),Medina 1.1.1型232个(88.9%)。两组患者术前主支血管及分支血管的病变分型、病变部位及狭窄程度相似。相较于被动拘禁球囊组,主动拘禁球囊组分支血管急性闭塞发生率明显低(0.6% vs 10.7%,P<0.001),分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3级占比更高(96.0% vs 78.6%,P<0.001),分支血管QFR改善更显著[0.90(0.84,0.95) vs 0.83(0.68,0.91),P<0.001]。结论 在非左主干冠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主动拘禁球囊技术较被动拘禁球囊技术可更有效降低分支闭塞发生率,同时明显改善分支血管功能性血供。  相似文献   

10.
对于真菌性鼻窦炎的分型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临床认为准确对其进行分型能够协助制订最佳治疗方案及早期进行预后评估。传统上根据真菌的病理学改变及其免疫功能状态可分为侵袭型(IFRS )与非侵袭型(NIFRS );后来 Fergu-son[1]研究发现,可将其进一步分为腐生菌移生型、真菌球型(FB)、慢性侵袭型(包括肉芽肿与非肉芽肿)(CIFRS )、急性侵袭型(AIFRS)、变态反应型(AFRS)5种类型[2]。本文针对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的分型方法、不同分型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原则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其临床意义如下。  相似文献   

11.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在浅表淋巴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能量图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观察浅表淋巴结内血流状态的作用,探讨彩色多普勒以胆图在淋巴结病变良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彩色多普勒能量图观察13个(良性28个,恶性85个)浅表淋巴细内的彩色血流形态和分布。所有病例均经组织学证实,检查前均未进行过临床治疗。结果:113个淋巴结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可分为5种类型,即淋巴结门型,树枝状血流型,周边血流为主型,网状血流型和无血流型。与CDFI相比,CDPI显示的血流数目更多,血管连续性更好。淋巴结门型和无血流型多见于良性淋巴结病变,恶性淋巴结病变主要表现为树枝状血流型,周边血流为主型和网状血流型。结论:对于观察浅表淋巴结内血流状态,CDPI优于彩色普勒血流显像。但是,CDPI对于提高超声对淋巴结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大肠上皮表面腺管开口分型对诊断早期大肠癌以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3月采用结肠镜检查1280例,应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对部分病变部位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pit分型),并与病理学诊断进行对照,pit分型应用工藤分型。结果 170例患者发现大肠隆起、扁平等不同病变共195个,共检出早期大肠癌10例,进展期癌52例,Ⅱa、IIb、II c、Ⅱa+Ⅱc病变76个。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有23个,直径为15~108mm,其中Ⅱ型2个,ⅢL5个,Ⅳ型8个,VA型1个,VN型3个。非肿瘤性息肉主要以I、Ⅱ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0.45%;而腺瘤性息肉则主要以Ⅲ、Ⅳ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2.48%;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进展期癌的主要表现,为VN型;10例早期癌中有6例腺管开口为V型,其中VA型1个,VN型3个。结论大肠上皮表面腺管开口分型对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以及临床应用价值,可用于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者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胃镜诊治流行性出血热并急性胃黏膜病变1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巧云 《新医学》1999,30(7):399-399
1引言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是指以同黏膜钱表性损害为特征的一组急性出血性病变。自纤维胃镜(胃镜)应用于临床以来,大大提高了其确诊率,但有关流行性出血热(EHF)并发AGML的报告不多,现将我们1990年8月至1995年8月间应用胃镜诊治的14例报告如下。2临床资料2.1诊断标准本组均符合1987年卫生部制定的EHF诊断及分型标准[1]。14例中重型10例,危重型4例。所有病人均有显性消化道出血表现,AGML的胃镜诊断标准:①胃、十二指肠球部无活动性溃疡病灶及新生物;②可见胃黏膜呈散在的糜烂灶,有时有片状、点状或条索状出血,或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叉病变放置指引钢丝对边支开口受压保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冠状动脉分叉病变52例,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采用边支血管放置指引钢丝保护边支血管开口,防止受压,对照组采用球囊扩张边支血管开口,复查冠脉造影观察边支血管开口狭窄改变及远端血流情况,随访疗效和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 I)术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较对照组开口狭窄减轻不明显,治疗组术前、术后T IM I 血流无明显差别,随访18±6个月,Q 波及非Q波心肌梗死及心绞痛发生率并不高于对照组。结论:冠脉分叉病变主支放置支架时放置指引钢丝对边支血管开口处保护、防止边支受压是一种简单和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分叉病变PCI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被明确诊断为分叉病变无重要器官病变可耐受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在PCI术中采用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对照组在PCI术中不采用分支球囊保护技术。观察手术一般情况、术中并发症、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PCI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放射线量、手术靶血管支架植入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中分支受累情况及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支球囊保护技术是一种操作简单、方便,能提高分叉病变PCI成功率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尤其是真性分叉病变治疗中可以合理采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支架与双支架置入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 71例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行单支架置入者(35例)与行双支架置入者(36例),术中置入主支支架后根据分支的术中表现再进行分组调整;观察2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率、节段内血栓发生率及再狭窄率。结果主支支架置入后,3例由单支架组调至双支架组,5例由双支架组调至单支架组;64例完成1a随访,其中行单支架置入治疗33例,双支架置入治疗31例;2组均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单支架组急性心肌梗死、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及节段内血栓发生率(3.03%、3.03%、3.03%)与双支架组(3.22%、3.22%、6.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架组分支血管的节段内再狭窄率(30.30%)高于双支架组(9.68%)(P〈0.05)。结论 双支架置入治疗部分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可降低节段内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7.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又名夏科-马里-图思病(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s),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发病率为1/2500。CMTs分为两大类型:CMT1型表现为脱髓鞘病变,伴有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CMT2型表现为轴索病变,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仅轻度减慢。CMTs作为一个群体,其遗传异质性极高,所涉及的突变基因很多,而且每一个突变基因上又分布着许多不同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8.
1糖尿病的心脑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由于人口趋于老龄化和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使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其中约90%为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为血管病变(大血管和微血管),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周围动脉病变、肾病、视网膜病变以及与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的神经病变和心肌病变。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而由冠心病引起的死亡占糖尿病患者死因的6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71例接受DSCTCA检查,提示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病变(CAL)患者,并于3周内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对比分析DSCTCA与CCA显示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包括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o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开口病变、弥漫性长病变结果。结果 DSCTCA对每支冠状动脉及每例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评价,与CCA比较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SCTCA检出95支冠状动脉有钙化,CCA仅发现12支冠状动脉有钙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27,P0.01);DSCTCA检出53支血管有弥漫性长病变,CCA仅检出32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1,P=0.014);DSCTCA检出61处分叉病变,按照Lefevre分型,Ⅰ型20处、Ⅱ型25处、Ⅲ型7处、Ⅳ型3处、Ⅳa型4处和Ⅳb型2处,与CCA对比,DSCTCA诊断分叉病变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患者计算均为100.0%,以血管计算分别是100.0%、99.3%、90.2%、100.0%;DSCTCA检查11处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5处开口病变,与CCA比较,DSCTCA诊断CTO及开口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患者和血管计算均为100%。结论 DSCTCA能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对钙化病变、弥漫性长病变DSCTCA的诊断价值优于CCA,对分叉病变、CTO、开口病变的诊断与CCA有极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的FFA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FFA对其的诊断价值,指导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法分析在我院行FFA检查,经内科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的587例患者(1074眼)的临床资料和FFA结果,筛选出视盘有异常表现(包括水肿、异常高荧光、充盈缺损、染色、新生血管)的患者,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文献提出的诊断标准,将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进行分型,包括糖尿病视乳头病变(DP)、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ON)、视盘新生血管(NVD)、视神经萎缩,探讨各型的发病特点。结果(1)视盘有异常表现者157眼(14.6%),其中DP25眼,ION32眼,NVD85眼,视神经萎缩15眼,各型疾病在视力下降程度、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等方面都有不同。(2)增殖期DR344眼发生NVD71眼,比率为20.6%,但背景期DR合并DP和ION的发病率高于增殖期DR。结论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并不少见,FFA检查可以发现一些早期病变。在诊断中必不可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