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将术后入住ICU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入ICU第1天和转出ICU时股静脉和腘静脉血流速度变化及入住期间下肢DVT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入住ICU第1天股静脉和腘静脉血流速度及下肢周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出I...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CU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将80例ICU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预防DVT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健康指导、饮食护理、机械护理等综合预防DVT护理措施。比较两组住院期间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住院期间对照组下肢DVT发生率7.50%,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实施健康教育、饮食、机械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低下肢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对预防术后入住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01-2019-06间术后入住新里程安钢总医院ICU的38例患者,在充分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风险的基础上,开展心理、用药、运动指导等系统护理。观察入住ICU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本组患者护理干预前的股静脉血流速度为(22.02±3.05)cm/s,护理干预后为(31.43±4.86)cm/s,改善程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住ICU期间仅发生1例(5.26%)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及时发现并配合医生采取溶栓等治疗后痊愈。未发生肺栓塞等其他严重并发症,均顺利转回相关科室。结论早期开展系统化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术后入住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风险,针对不同风险级别给予相应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行手术治疗556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经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评估风险等级分为4个级别: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每一级别再根据术后是否进行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和未抗凝组,统计患者术后形成DVT人数,应用χ2检验对相关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低、中危级别患者共72例,术后未见DVT形成。极高危级别患者369例,抗凝组术后DVT形成者有7例,未抗凝组DVT形成者为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79,P<0.05);高危级别患者113例,抗凝组术后形成DVT者3例,未抗凝组术后DVT形成者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4,P<0.05)。中危级别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股沟疝术后的根据风险分级合理预防治疗,可减少术后发生DVT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发生率。方法检测100例LDVT患者和100例健康成人的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活性及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DVT组AT、PS、PC活性明显降低,APCR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100例LDVT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总发生率为25%(25/100),以PS缺陷的发生率最高,为13%(13/100),其次是PC,为8%(8/100),AT缺陷占5%(5/100),APCR缺陷的发生率最小,为4%(4/100)。结论先天性或获得性抗凝蛋白缺陷是中国人群LDVT发病和复发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有必要对LDVT病人进行抗凝蛋白水平的筛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痛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观察16例住院精神病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其施行个体化护理。结果9例患者3d后症状减轻,6倒7d后缓解,1例合并肺栓塞死亡。随访6个月。5例患者下床活动时间长时仍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但对生活及工作无明显影响;其余患者症状消失。结论科学的护理可改善住院精神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精神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观察16例住院精神病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其施行个体化护理.结果 9例患者3 d后症状减轻,6例7 d后缓解,1例合并肺栓塞死亡.随访6个月,5例患者下床活动时间长时仍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但对生活及工作无明显影响;其余患者症状消失.结论科学的护理可改善住院精神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人体静脉系统内的血栓游离脱落后堵塞了肺动脉所引起严重肺损害,其中99%的栓子是血栓性质的,也称为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接受抗凝治疗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抗凝风险管理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将200例接受抗凝治疗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98例和观察组10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成立抗凝风险管理小组,完善抗凝风险管理流程,采取集中授课与单独指导相结合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筛查抗凝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管理。出院前评价两组抗凝知识、患者满意度及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抗凝知识评分及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对接受抗凝治疗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抗凝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抗凝药物使用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张力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收缩因素ET-1和TXA2、舒张因素PGI2以及TXA2与PGI2的平衡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为防治措施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方法:36例DVT患者根据病程分为A、B、C、D4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均采用放免的方法测定血浆ET-1、TXB2、6-keto-PGF1α浓度。结果:①DVT各组的血浆ET-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②A组、B组和D组血浆TXB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C组血浆6-keto-PGF/1α水平低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A组和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分别高于A组和C组(P<0.05).④CDVT各组TXB2与6-keto-PGF1α比值(T/P)均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高于B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VT存在血管收缩与舒张的失调,血管收缩强于血管舒张。血管收缩与舒张失调参与了DVT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是血栓形成的辅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股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发生髂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55例急性下肢DVT患者资料,根据有无累及股深静脉分成股深静脉血栓组和对照组,统计两组中累及同侧髂静脉和发生肺栓塞的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股深静脉血栓是否为同侧髂静脉血栓以及肺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股深静脉血栓是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OR=3.780,95%CI=1.723~8.290,P=0.001)。男性(OR=4.051,95%CI=2.203~8.111,P<0.001)、下腔静脉血栓形成(OR=0.442,95%CI=0.198~0.986,P=0.046)、小腿静脉血栓形成(OR=2.363,95%CI=1.069~5.227,P=0.034)、腘静脉血栓形成(OR=2.542,95%CI=1.155~5.592,P=0.020)、红细胞计数≥4.13×10^(12)/L(OR=1.967,95%CI=1.025~3.777,P=0.042)、血红蛋白浓度≥128.5 g/L(OR=2.229,95%CI=1.164~4.266,P=0.016)、肌酐≤59.19μmol/L(OR=2.137,95%CI=1.116~4.094,P=0.022)是急性DVT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下肢DVT患者股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累及同侧髂静脉以及发生肺栓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预防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进展   总被引:60,自引:1,他引:60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新分类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容量血液稀释对抗凝禁忌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抗凝禁忌ICU患者60例,随机分为高容量血液稀释组(A组,35例)、对照组(B组,25例)。血液稀释组经右颈内静脉以20ml/(kg·h)的速率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对照组按0.7ml/(kg·h)速度输注生理盐水,补液时间均为1小时,连续补液3天。分别于开始补液前、补液1天、补液3天、抽取两组肘静脉血样,检测红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浓度、全血黏度高切变率、全血黏度低切变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变形指数。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于补液前1天及补液结束后7天探测两组患者双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检查是否有下肢DVT形成。结果与输液前比较,补液1天及3天时高容量血液稀释组的全血黏度高切变率、全血黏度低切变率、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所降低,红细胞变形指数升高,高容量血液稀释组(A组)PT和APTT输液前后相比无显著差异,且在正常范围。对照组(B组)在补液1天及3天时血浆黏度降低且随着时间的延长,D-二聚体亦逐渐升高。A组与B组比较,在补液后1天和3天,A组全血黏度高切变率、全血黏度低切变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D-二聚体不同程度降低,红细胞变形指数升高。结论高容量血液稀释能够改善能改善ICU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降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大多数发生在下肢。DVT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分型及病程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的联合应用。药物治疗基本规范,这里主要讨论一下手术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6.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先对病人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进行评估 ,然后选用适当的辅助检查对病人做出正确诊断。本文就下肢深静脉血栓各种诊断方法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护理。方法选择在我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10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不同护理干预,观察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89%;对照组发生率为13.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8,P<0.05)。结论加强护理能较好的预防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ICU患者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 thrombosis,DVT)的高发人群,在DVT 的发生、预防和处理诸方面有着明显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超声定位在急诊ICU患者困难深静脉置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深静脉置管对急诊ICU危重患者具有重要价值,但置管过程容易发生并发症或置管失败,给患者带来不利甚至非常严重的后果。国外研究发现在超声辅助下行深静脉置管能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现将急诊ICU16例常规解剖定位法穿刺失败或有置管困难因素的患者在超声定位下行深静脉置管的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对近28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证候文献进行筛选,构建相关数据系统,对其证候要素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证候要素为湿、热、血瘀、脾阳虚;常见证候要素靶位为脾,其中急性期的基本证候要素为湿、热,非急性期常见证候要素为血瘀、湿和脾阳虚。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机变化是以血瘀为基础,受多因素影响、虚实错杂的复杂过程。证候研究中,简化成证候要素的形式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