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39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所有患者均作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及腹腔动脉造影。结果:39例中发现病变15例(38.5%),其中小肠平滑肌瘤4例,小肠平滑肌肉瘤1例,假性动脉瘤1例,动脉瘤1例,血管结构不良5例,炎症性改变2例,腹膜后肿瘤1例。39例中出血活动期检查6例发现病变5例(83.3%)。结论:在消化道出血的DSA检查中把握造影时机、合理应用数字减影功能、使用超选择插管技术、适当选用药物性血管造影有利于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2.
应用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诊断原因不明消化道出血10例,发现病变者7例;小肠平滑肌瘤2例,小肠血管病变4例,胆道出血1例。6例作了手术,术前和术后诊断相符者5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SA血管造影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29例小肠出血患者,均经Seldinger法行肠系膜上动脉插管造影。结果显示出血直接征象12例,出血间接征象14例,其中7例同时具有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诊断出血21例,阳性率72%。病变性质为:肿瘤性病变12例,其中平滑肌瘤7例,平滑肌肉瘤3例,间质瘤1例,小肠癌1例;6例空肠良性溃疡,3例小肠憩室,血管畸形3例,炎症2例。阳性病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0%,定位诊断符合率100%。结论DSA血管造影对小肠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血管造影阴性的消化道大出血再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再次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在首次血管造影阴性的消化道大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首次血管造影阴性并经介入治疗后再次出血1-6 h内行超选择性血管造影,小肠、结肠出血或可疑出血于肠系膜上、下动脉灌注收缩剂,胃十二指肠动脉、肝动脉及直肠上、下动脉出血或可疑出血直接栓塞。结果:24例阳性中第2次血管造影显示炎症9例,小肠憩室3例,血管畸形2例,多发假性动脉瘤2例和肿瘤2例;第3次血管造影显示炎症2例,肿瘤3例和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再次造影阳性和阴性出血控制率分别为79%(19/24)和53%(10/19),其中17例阳性1次灌注收缩剂或栓塞后止血,2例2次栓塞止血,4例小肠和1例结肠止血失败行手术止血;19例阴性患者采用灌注收缩剂后止血10例,7例失败行外科止血,2例死亡。所有介入治疗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首次血管造影阴性再出血的患者再次行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不仅能提高血管造影的阳性率,而且也能有效控制出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肠血管结构不良致下消化道出血的DSA诊断价值。方法:12例小肠血管结构不良(空肠7例,回肠5例)均采用改良Seldinger’s法行选择性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插管造影。结果:显示小肠病理血管14支,其中8例同时显示病理血管与出血征象。结论:血管造影对小肠血管结构不良病变血管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28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DSAG下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腹腔动脉造影,结果发现:空肠血管瘤3例,空肠平滑肌瘤3例,空肠粘膜下平滑肌肉瘤2例,回肠末端血管畸形、Meckel憩室1例,回肠平滑肌肉瘤1例,回盲部腺瘤1例,回盲部血管瘤1例,升结肠血管畸形1例,乙状结肠溃疡型腺瘤1例,肝曲部血管瘤1例,降结肠平滑肌瘤1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未见异常10例,其中1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选择性血管造影阳性率71.43%(20/28)。故提示DSA下行选择性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下消化道出血具有较为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18例疑为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作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发现小肠平滑肌瘤2例、小肠血管发育异常2例、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梗塞症2例、回盲部和升结肠恶性淋巴瘤各1例、结肠腺癌3例以及乙状结肠息肉1例。本文对其中3例典型病例作了介绍,还对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的价值、造影片上各类出血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及如何提高阳性诊断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雌激素受体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人体动脉血管和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平滑肌(VSMC)雌激素受体(ERs)和VSMC表型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15例颅内动脉瘤和7例正常对照动脉血管中ERs、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结蛋白(Desmin)的表达。结果:颅内动脉瘤VSMC的ERα和ERβ表达均高于对照动脉血管表达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颅内动脉瘤VSMC的α-SMA和Desmin表达均低于对照动脉血管表达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人类颅内动脉瘤VSMC表达ERs水平升高与VSMC表型蛋白表达降低,可能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在小肠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4例诊断困难的小肠肿瘤患者经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作出诊断,并经术后病理证实。其中7例因消化道大出血急诊造影。造影结果显示血运丰富型肿瘤10例,包括平滑肌瘤6例,平滑肌肉瘤3例,错构瘤1例,少血管型肿瘤2例;低分化腺癌1例,乳头状腺癌1例知管畸形2例:均为血管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动脉性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改良后的Seldinger技术对22例胃肠道动脉性出血患者进行24次造影,分别行腹腔干动脉及分支、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分支及双侧髂内动脉造影检查。对出血动脉及其它异常动脉显影行栓塞治疗,造影阴性和不能超选出血动脉的行药物灌注治疗。结果:22例患者24次造影,发现出血病灶21次,阳性率87.5%(21/24),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8例,肿瘤3例,小肠动脉瘤3例,小肠憩室4例,小肠血管畸形1例,3例首次造影未发现出血病灶,予以血管加压素灌注治疗,2例复发再次造影超选到3-4级血管发现出血动脉予以栓塞治疗,栓塞治疗4例复发,成功率81%(17/21),灌注治疗成功率33.3%(1/3)。随访时间3个月,未见胃肠道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结论:血管造影对胃肠道动脉性出血的定位、定性有着重要的价值,选择性动脉栓塞及药物灌注止血,其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正常小肠血管与小肠平滑肌肿瘤血管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认识正常小肠血管形态及小肠闰滑肌肿瘤血管形态。方法:对8例正常成人新鲜小肠标本、10例(15个瘤体)经病理证实的手术切除标本,分别采用血管铸型、血管造影1解剖镜观测及图像分析。结果:脸肠段直动脉通常分三支--两长支、一短支;回肠段直动脉通常分两支--长、短各一支;空-回肠段呈移行改变,直动脉在进入肠壁之前可吻合。血管密度以十二指肠中最低,在空回肠呈现出低增高;继而降低的变化规律。平滑肌肿瘤血  相似文献   

12.
小肠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锐  顾明  何乾文  柯振武  盛金平 《重庆医学》2011,40(12):1205-1206,1249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小肠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7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为小肠出血的DSA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用Seldinger法行肠系膜上动脉插管造影,其中2例用明胶海绵颗粒超选栓塞。结果 DSA显示出血直接征像8例,出血间接征像10例,同时具有直接征像和间接征像5例,无阳性发现4例。DSA发现小肠出血阳性率为85%,阳性病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3%,定位诊断符合率为100%。小肠出血病因分别为肿瘤性病变11例(其中平滑肌瘤7例,平滑肌肉瘤1例,间质瘤2例,小肠癌1例),小肠憩室4例,血管病变5例,肠道吻合术后2例,炎症1例,阴性4例。超选栓塞2例,随访均未出现小肠坏死或小肠出血。结论 DSA对小肠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有望对小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决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 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 ,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插管 ,对4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肠系膜上、下动脉 DSA造影 ,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4例病人 DSA造影后出血部位均得以明确 ,出血原因包括直肠上段血管畸形 2例、空肠平滑肌肉瘤 1例、回肠非特异性溃疡 1例。血管畸形显示病变区域血管增多、增粗、迂曲呈丛状 ,静脉过早显影 ;空肠平滑肌肉瘤显示肿瘤染色 ;回肠非特异性溃疡显示单纯造影剂外漏。结论 :选择性动脉 DSA是下消化道出血定位诊断的有效方法 ,对肿瘤及血管性疾病可以明确其出血病因  相似文献   

14.
四例下消化道出血DSA诊断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插管,对4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肠系膜上、下动脉DSA造影,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4例病人DSA造影后出血部位均得以明确,出血原因包括直肠上段血管畸形2例、空肠平滑肌肉瘤1例、回肠非特异性溃疡1例。血管畸形显示病变区域血管增多,增粗、迂曲呈丛状,静脉过早显影;空肠平滑肌肉瘤显示肿瘤染色;回肠非特异性溃疡显示单纯造影剂外漏。结论:选择性动脉DSA是下消化道出血定位诊断的有效方法,对肿瘤及血管性疾病可以明确其出血病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选择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1993—06~1999—06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共64例,男26例,女38例,均行头颅CT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合并脑内血肿);腰穿呈血性脑脊液,40例行DSA检查,动脉瘤31例,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4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7例,前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前动脉瘤1例,右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左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分叉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动静脉畸形5例,其中右顶脑动静脉畸形2例,右基底节动静脉畸形1例,小脑动静脉畸形2例;Moyamoya病1例;动脉硬化3例。内科保守治疗29例,血管内治疗25例,手术夹闭及切除病灶10例。结果:内科保守治疗组死亡8例,死亡率27.6%,血管内治疗死亡2例,死亡率8%,手术夹闭及切除病灶组死亡1例,死亡率10%。结论: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动脉瘤常见,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高,血管内治疗或手术是治疗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我院于1988 ~1 9 98 年收治小肠出血10 例该病定位诊断困难无理想检查手段因而易误诊而剖腹检查仍有重要意义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男7 例女3 例年龄最小20 岁最大68 岁10例均手术治疗6 例痊愈4 例死亡因肠坏死肠瘘晚期肿瘤术后病理诊断小肠网织细胞肉瘤平滑肌肉瘤腺癌各1 例粘膜下血管瘤3 例克隆氏病2 例肠系膜动脉血栓1 例憩室炎1 例2 讨论小肠肿瘤早期因缺乏症状又无明显体征而常被忽略症状出现多属晚期本组1 例38 岁男患血便呈赤小豆汤样恶臭味脐周痛伴明显消瘦就医术中见空回肠交界处肿物约儿头大呈溃疡型施肠切除术后病理小肠腺癌另2 …  相似文献   

17.
选择性动脉造影对小肠出血的诊断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四川医学》1998,19(2):136-136
选择性动脉造影对小肠出血的诊断13例报告绵阳市中心医院(621000)张伟小肠出血占整个消化道出血的1%~5%,因小肠的解剖特性,它所引起的出血诊断较为困难,本文收集了我院1989年以来13例小肠出血应用选择性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其中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8.
解离性动脉瘤[1]亦称剥离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为少见病,1994年Yamaura温习文献中的报告共162例;可发生于颅内血管或颅外血管,但好发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多见于年轻人,其高峰年龄为20-30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缺血症状,大部分都述头痛、颈痛和眩晕.此例即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剧烈头痛.  相似文献   

19.
小肠出血占消化道出血的3%-5%,常由炎症性肠病、血管畸形、息肉、肿瘤等所致。选择性肠系膜动脉血管造影对小肠出血不仅有定位诊断价值,而且选择性动脉插管的导管可以直达出血病灶、灌注缩血管药物止血治疗。现将我科自2006—2008年开展的9例选择性肠系膜动脉血管造影介入治疗小肠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与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诊断为前交通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大脑前动脉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13例经血管内治疗或手术治疗,8例恢复良好,4例轻残,1例死亡。4例采取保守治疗者均死亡,其中2例死于再出血,2例死于并发症。病死率27.78%。结论诊断明确的颅内动脉瘤应及早手术治疗,可首选血管内治疗。因技术条件限制无法手术者,应在规范的内科治疗基础上为病人创造条件,以争取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