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51 例胃大切除术后残胃经纤维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进行分析。结果为残胃癌5 例,HP 感染率为80 % 。残胃溃疡13 例,HP 感染率为77 % 。残胃炎33 例,HP 感染率67 % 。残胃癌HP 感染率明显高于残胃炎( P < 0 .05) 。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残胃病变密切相关,尤与残胃癌为甚,及早治疗HP 感染,可减少残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刘青  孙士东 《中级医刊》1997,32(6):32-33
用病理学HE染色,WS染色和活组织尿素酶试验对54例因良性病变胃部分切除术后病人的残胃胃镜下活检标本进行观察,并与同检阳的70例慢怀浅表性胃炎对照分析。结果发现:残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明显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0.05);残胃吻合口HP感染率低于残胃体或残胃底;且HP感染率与术后时间长短及有无反流症状相关。  相似文献   

3.
用庆大霉素、吗丁啉、硫糖铝联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500例,硫糖铝单药治疗100例为对照。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胃镜复查,幽门螺杆菌阴转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50%,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联合用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因抓住抗感染、防止胆汁返流、保护胃粘膜屏障3个环节,故比单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后反流性胃炎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特征及病理学诊断标准。方法溃疡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50例,慢性胃炎患者40例,行胃镜检查,分别在吻合口/胃窦、胃体、胃底取活检,作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各种病变的严重程度,计算反流积分与炎症积分;比较不同部位病理改变的特点;分析胆汁反流、pH与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残胃的胆汁酸浓度和pH显著高于慢性胃炎组(P<0.01),粘膜基底层胃小凹增生、间质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反流积分,在残胃组显著高于慢性胃炎组(P<0.01),且以吻合口最重。而残胃底较轻。残胃内不同部位的病变特征不同。结论胃小凹增生、间质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是反流性胃炎的主要病理组织学特征,反流积分的高低可代表反流性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青海高海拔地区148例患儿尿素酶试验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阳性检出率为49.6%,明显高于沿海的浙江地区(P<0.01)。而在本地区,小儿在不同性别,城乡居住以及与成人相比较,HP检出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胃粘膜微小结节样隆起中,HP检出阳性率明显增高(P<0.01)。HP感染在胃体、胃窦部、十二指肠球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以胃窦部为最高(P<0.01)。由于HP感染的直接毒性作用和免疫损伤等、可使浅表性胃炎发生并向萎缩性胃炎进展,积极消除HP感染,可能对预防癌前病变及肿瘤的发生有一定价值,这对于胃癌调整死亡率居全国之首位的青海地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36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内镜特征,以探讨其发病相关因素。方法 对361例内镜检查见黏液糊黄染和黏膜附着胆汁斑患者,进行内镜诊断、病理组织学检测及快速尿素酶试验,分析其与胆汁反流的关系。结果 有65.1%的病例内镜下可诊断为慢性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组织学上有4.7%表现为胃小凹增生;25.3%病例存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结论 胆汁反流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常见内镜下表现,其病理组织学改变并不以胃小凹增生为特征;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偏低。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455例老年及2202例非老年上腹不适者进行胃镜检查,采用胃窦部活检组织的组织学检查、Giemsa染色及(或)细菌学培养以确立HP感染,结果显示,老年组HP感染率(77.1%)显著高于非老年组(65.1%)及健康组(29.0%),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老年组组织学胃炎和胃溃疡的HP感染率及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癌、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构成比均高于非老年组。我们的结论是,HP感染与一些老年人胃十二指肠疾病有明显的相关性,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提示HP感染是造成老年人胃十二指肠疾病组织学损害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老年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情况,并与中青年慢性胃炎伴HP感染组对照,显示①老年慢性胃炎伴HP感染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3.01%和37.60%(P<0.05);②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HP感染高于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CSG)伴HP感染,分别为54.10%和27.37%(P<0.01)。结果表明,老年CAG伴HP感染的发病率较对照组高,而CAG又是老年胃癌的癌前病变,因此彻底治疗HP感染对预防老年CAG的癌变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了解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癌前病变及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5例不同程度胃粘膜病变活检组织中HP感染,p21、p53蛋白的表达。结果:(1)慢性萎缩性伴肠上皮化生性胃炎、不典型增生、胃癌HP感染率均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0.01)。(2)HP阳性组p21阳性率(49.1%)明显高于HP阴性组(14.6%)(P<0.01),且p21蛋白表达率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3)检测p53突变体,HP阳性组慢性萎缩性伴肠上皮化生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胃癌亦均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0.01),且HP阳性组p53蛋白表达率(42.6%)明显高于阴性组。结论:HP感染在癌前病变及胃癌病变过程中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及胃黏膜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分析研究了6375例次胃镜资料,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检出患者观察胃底黏液湖、胃窦黏膜及幽门的开放情况;H.pylori-cagA-IgG抗体测定,快速尿酶试验以及14C呼气试验,3项中有2项阳性者为H.pylori感染;组织学检查按新悉尼标准观察幽门螺杆菌、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等形态学特征,将其严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4级;数据均采用x±s表示,同级阳性率之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6.7%,胆汁反流性胃炎检出患者镜下均发生了胃窦的炎性病变。80%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功能不全。在H.pylori阳性与阴性组之间的镜下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织学方面:浅表性胃炎108例,萎缩性胃炎9例,慢性炎症伴肠化9例。H.pylori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在组织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紊乱导致幽门功能失调所致,它与H.pylori的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临朐县农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方法对山东临朐县40~69岁218例村民进行了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初步流行病学调查,并将此结果与胃镜下的病理变化作了比较。结果发现,总HP感染率为71.10%,肾性为69.49%,女性为73.00%。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显著高于轻度萎缩性胃炎患者(P<0.05),HP阳性者自觉胃部症状发生率高于HP阴性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检测分析,探讨HP感染与胃疾病的关系。方法:用MB染色检测1354例胃粘膜HP。结果:1354例胃粘膜HP检出率为51.5%。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腺体异型增生、胃癌活检组织中的HP检出率分别为49.5%、53.5%、60.2%、51.8%、68.3%、39.8%。胃癌的HP检出率明显低于其他病变(P〈0.01)。慢性浅表性和萎缩性胃  相似文献   

13.
用病理学HE染色,WS染色和活组织尿素酶试验对54例因良性病变胃部分切除术后病人的残胃胃镜下活检标本进行观察,并与同期检出的70例慢性浅表传胃炎对照分析。结果发现:残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明显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0.05);残胃吻合口HP感染率低于残胃体或残胃底(P<0.05);且HP感染率与术后时间长短及有无反流症状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4.
对2117 例有上消化道症状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 HP) 检测和胃粘膜活检病理学检查,HP 阳性者1428 例,占67 .45 % ,有肠化生者629 例,占29 .71 % 。HP 阳性组肠化生比阴性组更常见,分别为32 .84 % 与23 .22 % ( P < 0 .01) 。这表明肠化生与年龄有关。萎缩性胃炎的HP 感染率及肠化生率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组。提示HP 感染是肠上皮化生的促进因素之一,继而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探讨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临床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对1731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进行胃镜活检HP检查。方法:采用尿素酶,氧化酶和涂片显微镜检测胃粘膜标本中的HP。结果;十二指肠溃疡HP检出率最高,胆汁反流性胃炎最代,胃癌检出率达46%,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病理改变的性质、程度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药物治疗与其变化过程的关系。方法:胃镜活检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37例,伴肠上皮化生(肠化)19例、不典型增生7例,观察其与HP关系,HP以Gimesa染色,肠化者以粘液组织化学染色。19例萎缩伴肠化服德诺28d加施尔康6个月,HP阳性者加阿莫西林14d治疗,常规胃镜查HP根除率。随访6~31.5个月复查胃镜及HP。结果: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HP阳性率分别为86.5%(32/37)、78.9%(15/19)和57.1%(4/7)。19例萎缩伴肠化HP根除率为66.7%(10/15),萎缩、炎症、肠化改善有效率分别为63.2%(12/19)、73.7%(14/19)和78.9%(15/19)。其中已根除HP者分别占66.7%(8/12)、71.4%(10/14)和66.7%(10/15),与未根除HP者炎症与肠化改善例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胃癌前病变与HP关系密切,联合抗HP药物及多种维生素疗法对改善胃癌前病变有效。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观察幽门螺杆菌(HP)在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发病中的作用。结果显示,NUD患者HP阳性率为83.6%,HP感染率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提示幽门螺杆菌在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窦粘膜肿瘤坏死因子-α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90例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窦粘膜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比较HP感染与非感染胃炎患者之间的差异。其中,胃粘膜正常者5例,单纯性慢性胃炎(CG)3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35例,胃溃疡(GU)20例。结果90例受检者中,HP感染57例(63.33%)的胃粘膜TNF-α含量明显高于33例非HP感染者(P<0.01)。中度胃炎TNF-α含量明显高于轻度胃炎,活动性胃炎又明显高于非活动性胃炎(P均<0.05)。结论HP感染可诱导胃粘膜炎症细胞合成或释放TNF-α,TNF-α参与HP相关性活动性胃炎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郑州地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流行情况,研究HP与常见消化道疾病的关系。采用ELISA法对551人进行了血清HP抗体检测。结果表明:人群HP感染率为42.83%。10岁以下儿童HP感染率为32.14%,有消化不良症状者HP感染率为67.54%,其中有明确的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者HP感染率分别为81.39%、82.05%,无症状人群HP感染率为33.5%,差异有显著性(P<0.01)。HP感染者的家庭成员感染率为72.22%,显著高于一般人群(P<0.05)。  相似文献   

20.
对205例农村人口进行胃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发现总阳性率为60.98%,男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KP>0.05),提示农村人口有较高的HP感染率,并与性别无关。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进行研究,探索其传播途径,将有助于预防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