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NO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一氧化氮(NO)在生肝炎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检测了不同病毒性肝病患者外周血NO及血清胆红素(STB)浓度。结果显示:亚急性重型肝炎(SFH)组患者NO浓度高于其它各组(P〈0.05);慢性重型肝为(CFH)、肝炎后肝硬化(LC)、慢性肝炎中度(CAH)、急性黄疸性肝炎(AH)组患者NO浓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除急性黄疸性肝炎外,皆有明显差异(P〈0.01);各组血清NO水平与STB水平呈显著正  相似文献   

2.
对54例慢性肝病患者检测血、尿透明质酸(HA)及层粘连蛋白(LN),旨在探讨其对诊断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价值。结果:重度慢肝(HCH)、慢重肝(CSH)和肝硬化或合并肝癌(LC)组血HA、LN显著高于轻、中度慢肝(RCH、MCH)组(P<0.01);MCH血HA亦显著高于RCH(P<0.01),而各组间尿LN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5例血HA、LN均异常的慢性肝病患者,HCH、CSH及LC组尿LN异常率仅为8%,而尿HA达100%,显著高于RCH及MCH组(P<0.01),各组间尿LN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检测血HA、LN及尿HA对判断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HC)患者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对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41例HC患者血清和腹水TNFα和IL6的水平。结果:HC合并感染组血清TNFα和IL6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无合并感染组(P<0.01),死亡/恶化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好转组(P<0.005和P<0.001)。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的腹水IL6水平显著高于无合并SBP患者(P<0.001)。以腹水IL6≥1200ng/L作为阳性,则SBP和无SBP两组间的阳性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0)。这一检测方法的灵敏性为87.5%(7/8),特异性为92.8%(13/14)。结论:HC患者血清和腹水TNFα和IL6的检测对判断感染的存在和预后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体外原代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EC)为受试对象,观察肿瘤坏死因子(TNF)作用于HUEC后不同时相条件培养液中6-keto-PGF1α和血栓烷B2(TXB2)含量的变化及中药益气活血方的作用。结果显示:作用8小时后,TNF组6-keto-PGF1α显著升高,而TXB2明显下降(P<0.01),T/K比值明显下降(P<0.01),益气活血方对6-keto-PGF1α升高具有协同作用(P<0.01),对TXB2及T/K比值下降具有拮抗作用(P<0.05,P<0.01);24小时后,TNF组6-keto-PGF1α显著升高(P<0.01),TXB2无明显变化(P>0.05),T/K比值明显下降(P<0.01),益气活血方对6-keto-PGF1α升高具有协同作用(P<0.01),但对TXB2及T/K比值下降无明显影响(P>0.05)。提示TNF作为炎症介质能导致血管扩张、管壁通透性增大,而益气活血方在一定时间内具有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5.
安替可胶囊抗肿瘤作用的机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四旺  谢艳华 《医学争鸣》1997,18(4):368-368
目的:探讨安替可(Antike)胶囊抗肿瘤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移植瘤模型、常规体液和细胞免疫测定、细胞毒结晶紫染色、比色及同位素参入等方法,观察Antike及其组分蟾皮(ST)和当归(ASD)的抗肿瘤作用、诱导TNF、NKC、IL-2活性、血中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脾和瘤细胞中3H-UR参入cpm等指标.结果:①Antike,ST和ASD及5-Fu对H22移植瘤的瘤重抑制率分别为45.05%,43.95%,27.79%,55.79%(P<0.01);②Antike和ASD诱导MΦ释放TNF分别为259.0±40.8和214.8±43.5U·μl-1(P<0.01),NKC杀伤率为73.39%,67.47%(P<0.01),显著增强IL-2活性(P<0.01),提高CAT,GSH-Px和移植瘤中SOD含量(P<0.01),显著降低瘤细胞cpm(P<0.01);③ST诱导MΦ释放TNF为177.1±42.9U·μl-1(P<0.01),NKC杀伤率67.74%(P<0.01),增强IL-2活性;但对荷瘤小鼠血中CAT,GSH-Px,SOD  相似文献   

6.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24例(观察组)各型肝炎患者及20例非肝病患者(对照组)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含量。结果表明:急肝(AH)、慢活肝(CAH)、肝硬化(LC)、重肝(FH)患者β2M明显高于慢迁肝(CPH)和对照组(P<0.01)。AH、CAH、LC、FH之间及CPH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β2M与ALT、AST无明显相关(P>0.05),与总胆红素(T、B)呈正相关关系(P<0.01)。观察组35例治疗好转后β2M明显下降(P<0.01)。提示β2M与肝病变程度有关,对判断肝炎病情、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中,观察移植沉默TSG-6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影响。【方法】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学鉴定,慢病毒载体(LV3-shTSG-6)感染下调TSG-6基因的表达;60只SD雌性大鼠70%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随机分4组,PBS组、BMSC组,shRNA-NC-BMSC组、TSG-6-shRNA-BMSC组;各组大鼠分别于恢复灌注后3、6、24h取血检测血清中ALT、AST、TNF-α、IL-6含量,恢复灌注后6h取中叶肝脏组织,WesternBlot检测TSG-6蛋白表达,切片HE染色后光镜观察肝组织显微结构。【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BMSC状态稳定,增殖能力强,表达CD29及CD44,不表达CD34及CD45,慢病毒感染下调BMSC的TSG-6基因表达效率达73.99%;大鼠肝脏70%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稳定,各时间点TSG-6-shRNA-BMSC组的ALT、AST、TNF-α、IL-6含量均高于BMSC组和shRNA-NC-BMSC组(P<0.05);BMSC组和shRNA-NC-BMSC组的ALT、AST、TNF-α、IL-6含量均低于PBS组(P<0.05);TSG-6-shRNA-BMSC组的肝脏TSG-6蛋白表达低于BMSC组和shRNA-NC-BMSC组(P<0.05),PBS组未见TSG-6蛋白表达;TSG-6-shRNA-BMSC组的肝组织损伤较BMSC组和shRNA-NC-BMSC组重,与PBS组无明显区别,BMSC组和shRNA-NC-BMSC组的肝组织损伤较PBS组明显减轻。【结论】移植BMSC能改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沉默TSG-6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削弱了其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该实验应用L929细胞杀伤法和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肝癌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IFN)含量进行了检测,并对肝癌患者血清TNF,IFN含量变化与乙肝病毒复制指标HBeAg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肝癌患者血清中TNF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FN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肝癌患者HBeAg阳性患者TNF活性及IFN含量显著高于HBeAg阴性患者(P〈0.01  相似文献   

9.
采用DTNB直接法检测2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内还原型谷此甘肽(GSH)含量。结果表明:化疗前组白细胞内GSH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化疗后组白细胞内GSH含量较化疗前组进一步增高P<0.05)。6例P-6糖蛋白阴性者5例疗效差,而其GSH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临床耐药除与P-糖蛋白相关外,GSH含量增高可能是白血病多药材药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应用放射免疫沉淀-聚乙二醇分析法测定了64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浆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水平,结果依次为:慢性重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肝炎(P<0.01)。血清胆红素≥342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20%、出现继发感染或死亡的慢性重症肝炎血浆sTNFR升高更显著。结合同期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活性分析表明:当sTNFR>20%时,sTNFR与TNF呈直线相关(n1=54.r1=0.5417,P1<0.01),当sTNFR≤20/时两者呈另一直线相关(n2=54,r2=0.8142,P2<0.01),血浆TNF与sTNFR比值可能是反映病情及预测转归更为有力的指标,sTNFR用于抗TNF治疗可能有重要前景。  相似文献   

11.
血清GGT、GGT/ALT及AFP检测对肝脏良恶性疾病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GGT、GGT/ALT以及AFP对肝脏良恶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114例肝脏良、恶性疾病患者GGT、ALT活性,采用酶标仪检测AFP活性。结果:原发性肝癌组GGT活性高于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P<0.05);胆道梗阻组GGT活性显著高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组(P<0.01)、慢性肝炎组(P<0·01)、肝硬化组(P<0.01)及肝癌组(P<0.05);原发性肝癌组GGT/ALT比值显著高于肝硬化组(P<0.05)、急性黄疸型肝炎组(P<0.01)、慢性肝炎组(P<0.01)。原发性肝癌病例进行AFP和GGT联检可提高阳性率。结论:血清GGT、GGT/ALT比值以及AFP联合检测可有效辅助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12.
观察了55例原发性肝癌,40例慢性肝病,25例肝良性占位血清蛋白结合岩藻糖的变化。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同时测定了14例手术切除人肝癌组织、癌旁和远隔肝组织中蛋白结合岩藻糖的含量。结果发现:原发性肝癌血清蛋白结合岩藻糠明显地高于慢性肝病、肝良性占位和健康人(P均<0.01)。肝癌组织中蛋白结合岩藻糖高于癌旁和远隔肝组织(P<0.01)。提示血清蛋白结合岩藻糖可作为原发性肝癌辅助的诊断指标;有助于区别肝脏恶性占位。同时,还对其机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肝癌特异性AFP亚型测定方法及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肝癌特异性甲胎蛋白(AFP)亚型(Hs—AFP)对原发性肝细胞癌(PH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建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Western blot分离检测血清HS—AFP的方法,对82例PHC和95例良性肝病患者HS~AFP进行分离检测,分析HS—AF甲与血清AFP浓度、肿瘤大小及门静脉转移的关系。结果;肝癌患者HS—AFP阳性者为74.4%,明显高于良性肝病(肝硬化、慢性肝炎和急性肝炎的阳性率分别为9.1%、7.3%和10.0%)。HS—AFP与血清AFP浓度和肿瘤大小有一定相关性,而与有无门静脉转移关系不大。结论:HS—AFP可提高AFP阴性PHC和早期PHC的诊断敏感性.尤其对良恶性肝病所致的AFP升高有较高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肝癌组织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糖链异质体的变化和对PHC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265例HPHC,良性肝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血清GPDA总活性(TGPDA),利用刀豆素A(ConA)与等量血清孵育法将GPDA分为刀豆素A结合型与非结合型两种异质体。测定非结合型活性,计算结合型活性(总活性减去非结合型活性);同方法PHC患者肝组织中GPDA总活性和非结合型活性,根据测定的蛋白浓度分别计算两者的比活性。结果:PHC患者血清非结合型活性显著高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正常对照组(P均<0.01)及急性肝炎组(P<0.05);各受检组血清结合型活性均显著高于与该组非结合型的活性(P均<0.01);PHC患者血清结合型活性与正常人比无 显著差异(P>0.01)。结论:分别以TGPDA及非结合型作为PHC诊断的指标,两者特异性相近,而敏感性,准确率均高于TGPDA。推测非结合型异常增高可能源于肿瘤组织的膜结合部分的过量合成,并从膜结合部分释放入可溶性部分而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酶速率法测定了79例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和非肝脏疾病患者血清中与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结合的r-谷氨酰转肽酶(GGT)活力。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血清LDL-VLDL-GGT以及LDL-VLDL-GGT占血清总GGT的百分比显著高于肝硬化、慢性肝炎及非肝脏疾病组(P<0.01)。血清LDLVLDL-GGT测定对肝癌与肝脏非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谷氨酰转肽酶(GGT)、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承德市中心医院2009年8月-2011年7月收治的55例PHC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AFP水平、速率法检测GGT水平、ELISA法检测GPC3水平。结果:PHC患者血清GPC3、GGT和AFP阳性率分别为81.8%、90.9%、74.5%,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独检测,GPC3检出率最高;两个指标联合检测,AFP+GPC3最优;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敏感性及准确度虽有所升高,但特异度明显较低。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AFP、GGT、GPC3对PHC有一定的诊断价值;GPC3和AFP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PHC的诊断率,特别是AFP阴性或AFP低浓度的PHC患者。  相似文献   

17.
肝病血清透明质酸和肿瘤坏死因子α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94例不同类型的肝病患者的31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透明质酸(HA)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发现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的TNFα含量及HA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HA与TNFα含量呈正相关,提示HA的和蔼同可反映早期肝纤维化程度,TNFα参与肝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154例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肝良性占位和健康人血清脯氨肽酶活力以及16例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组织中脯氨肽酶比活力。结果发现:原发性肝癌(45例)血清脯氨肽酶活力显著地高于肝硬化(30例)、慢性肝炎(22例)、良性肝占位(25例)和健康人(32例)(P<0.01)。肝细胞癌组织中脯氨肽酶比活力高于非癌肝组织(P<0.01)。本文结果表明:血清中脯氨肽酶可作为慢性肝病癌变的血清学辅助诊断指标之一。并有利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9.
联合检测GPDA同工酶和AFP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倪润洲  李梅 《南通医学院学报》1999,19(4):378-379,385
目的:研究联合检测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同工酶和甲胎蛋白(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改良垂直平板阶段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GPDA同工酶,以放免法检测AFP,对102例原发性肝癌(PHC),24例慢性肝炎,45例肝炎后肝硬化,20例转移性肝癌,35例良性肝占位性病变以及80全  相似文献   

20.
对158例急慢性肝病患者血清a-L-岩藻糖苷酶(AFU)活力变化及其可能的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急慢性肝病患者血清AFU活力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以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AFU活力增高最为明显,其平均值是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1.6~2.1倍,因此对PHC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急慢性肝炎患者血清AFU与AST、ALT和SB呈正相关(P<0.05),似乎提示AFU升高与肝细胞坏死和胆管阻塞有关,但在PHC和肝硬化组无此相关关系。结合以前的一些实验结果,如转移性肝癌血清AFU仅轻微升高,而孕妇和婴儿脐带血中AFU活力明显增高,作者认为,AFU增高可能与肝细胞受损后再生及原发性肝癌细胞的增殖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