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探讨4D视觉训练系统联合3D数字化斜弱视视功能矫治系统治疗弱视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01/2022-01就诊于本院的弱视患儿102例,通过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将患儿分成对照组51例采用3D数字化斜弱视视功能矫治系统,观察组5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4D视觉训练系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双眼视功能、等效球镜(SE)、眼轴长度(AL)与平均角膜曲率(Km)、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视觉诱发电位。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1%)明显高于对照组(74.5%)(P<0.05); 观察组患儿同时视功能、融合视功能和立体视功能及视功能重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儿弱视眼△SE、△AL和△Km比较均无差异(P>0.05); 两组1°空间与15''空间频率潜伏期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 两组患儿治疗后BCVA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4D视觉训练系统联合3D数字化斜弱视视功能矫治系统可提高弱视患儿视力,促进双眼同时视、融合视与立体视的重建,不额外增加近视漂移风险,改善视通路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对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及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疗效。方法:招募3~9岁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及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48例(其中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18例36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30例30眼),所有患者排除其他眼病,在屈光矫正、合理遮盖的基础上接受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的训练。初期训练以提高视力为主,视力达0.6以上者加上脱抑制训练及双眼视功能训练。比较训练前、后的视力及双眼立体视变化情况。结果: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共18例36眼,其中轻度弱视组13眼,中度弱视组19眼,重度弱视组4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共30例30眼,根据弱视程度分为轻度弱视组5眼,中度弱视组13眼,重度弱视组12眼。治疗60次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治疗60次后立体视有明显提高,且与屈光度无关(P>0.05),与初始视力及治疗后视力均呈正相关(P<0.05),与屈光参差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联合传统的弱视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3~9岁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和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视力并改善其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数字化多媒体系统矫治训练对大龄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门诊收治的大龄弱视患儿86例(128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治疗方案的差异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5例患儿接受常规综合治疗措施,观察组41例患儿接受数字化多媒体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双眼视功能变化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立体视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大龄弱视患儿采取数字化多媒体系统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弱视症状,提高患儿双眼视功能,缩短患儿视功能障碍治疗时间,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胡晓东 《国际眼科杂志》2013,12(7):1362-1364
目的:探讨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与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间歇性外斜手术治疗患者83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术后接受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包括脱抑制及融合功能训练,对照组42例不接受双眼视训练。对比两组训练前后的双眼视功能、融合范围及最终眼位情况。 结果:双眼视觉训练后治疗组立体视功能评价比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治疗组融合范围优于对照组(P<0.05),最终眼位正位率更高(P<0.05)。 结论: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训练可以改善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的双眼视功能、融合及远期眼位正位率,为斜视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程子昂  谢祥勇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2):2359-2361
目的:观察视功能训练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后期弱视眼视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试验组23例23眼患儿在配镜及定量遮盖的基础上弱视眼进行脱抑制、单眼调节训练、双眼调节集合训练、双眼融像训练、双眼扫视训练、双眼运动融像训练等,对照组20例23眼患儿在配镜及定量遮盖的基础上只进行光刷、红闪、光栅、精目训练等弱视训练。结果:立体视、AMP、AF、NRA、PRA、NPC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治疗前对比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立体视、AMP、AF、PRA、NPC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对比分析有统计学差异( P<0.05);NRA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立体视、AMP、AF、NRA、PRA、NPC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 P>0.05);立体视、AMP、AF、NRA、PRA、NPC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治疗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试验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弱视治疗后期加入视功能训练与传统弱视治疗对比,加入视功能训练双眼立体视、AMP、AF、PRA、NPC等各项视功能数据明显优于传统弱视治疗, NRA与传统弱视治疗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于丽  郭美超  王雪梅 《国际眼科杂志》2023,23(12):2104-2107

目的:分析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联合立体系统训练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疗效。

方法:选取2021-06/2022-06本院收治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102例102眼,随机分组,对照组患儿51例51眼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治疗,观察组患儿51例51眼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用立体系统训练治疗。治疗后3mo,评估两组患儿双眼融象功能、双眼立体视、双眼立体视差,并根据视力改善情况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3mo,观察组患儿双眼融象功能、双眼立体视、双眼立体视差正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1% vs 60.8%,P<0.05),且观察组中不同年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6~8岁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最高; 观察组中轻中度弱视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0% vs 61.2%,P<0.05)。

结论: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联合立体系统训练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较好,可促进患儿视力恢复,帮助重建双眼立体视觉功能,且对6~8岁及轻中度弱视患儿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与恢复的影响。方法 83例间歇性外斜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术后接受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包括脱抑制及融合功能训练,对照组42例不接受双眼视训练。对比两组训练前后的双眼视功能、融合范围及最终眼位情况。结果 双眼视觉训练后治疗组立体视功能评价比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治疗组融合范围优于对照组p<0.05,最终眼位正位率更高P<0.05。结论 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训练可以改善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的双眼视功能、融合及远期眼位正位率,为斜视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前后双眼视觉状况。方法:对56例103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分别在治疗前和基本治愈后检测其立体视锐度及同视机三级视功能。结果:基本治愈前后:同时视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立体视锐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融合功能和定性远立体视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不仅影响视力同时也影响双眼视觉发育,随着视力提高其双眼视功能也有明显改善,所以在弱视治疗时应注重双眼视觉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郭雷  才娜  郭秀荣 《眼科新进展》2008,28(11):847-849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在弱视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治疗组60例102眼,对照组56例96眼,年龄4~12岁。2组均进行规范的屈光不正矫正,屈光参差患者同时进行遮盖治疗,均采用红光闪烁、光栅刺激、视标训练等综合方法,治疗组联合应用同视机以及网络版多媒体训练系统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结果治疗组患儿的弱视治愈时间(33.90±14.59)d及立体视恢复时间(23.66±12.66)d较对照组[(51.13±19.18)d、(42.65±14.13)d]明显缩短,治愈率(80.39%)及立体视恢复率(84.31%)较对照组(65.63%、64.58%)明显提高,回退率(6.67%)较对照组(21.43%)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眼视功能训练是弱视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及立体视恢复率,降低回退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增视能智能化多维训练系统(简称增视能)和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大龄弱视儿童(10~14岁)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探索大龄儿童弱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增视能和综合治疗对196例300眼(各150眼)大龄儿童弱视进行随机分组治疗,增视能组给予视觉刺激、视觉精细等不同训练方案;综合治疗组采用遮盖、精细目力训练、CAM视觉刺激、红光闪烁、后像、光刷等治疗。对比两种方法在弱视治疗1a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对最佳矫正视力达0.6时无双眼视的患儿增视能组行多维三级功能训练,综合训练组行视加-400型弱视治疗仪附加的三级功能训练,观察6mo后双眼视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轻度弱视大龄儿童增视组和综合治疗组治愈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弱视大龄儿童增视能组的弱视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综合疗法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佳矫正视力达0.6时没有双眼视觉功能的患儿,三级视功能训练6mo后,增视能组获得近立体视有效率高于综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视能智能化多维训练系统是治疗中、重度大龄儿童弱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脱抑制及视功能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8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纳入本研究,所有患儿均为单眼弱视,随机分为训练组(44例44眼)和对照组(39例39眼)。所有患儿常规配镜,定量遮盖,均采用家庭+诊室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对照组训练内容为:弱视训练仪(光刷、红闪、光栅等)及电脑软件精细+刺激训练。训练组除完成对照组训练项目以外,当患儿弱视眼矫正视力已经提高到0.6以上后进行单眼调节功能训练、脱抑制训练、双眼调节功能训练及双眼集合、融像功能训练。随访6mo后,对两组的视力疗效及远近立体视功能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训练组与对照组相比,两个组间视力改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两个组间整体的视力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脱抑制及视功能训练后训练组远、近立体视功能改善的人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弱视治疗中加入脱抑制训练及双眼视功能训练后,能够增强弱视眼的竞争力,消除抑制,不但能提高视力,还能建立良好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2.
张秀娟  杨积文  王轶  陈云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2):2367-2368
目的:探讨双眼视功能训练在巩固弱视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于我院视光门诊就诊的屈光不正性弱视且经综合治疗基本治愈已进入巩固治疗阶段的弱视患儿10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50例行常规弱视巩固治疗,治疗组除了常规弱视巩固治疗外另配合双眼视功能训练(包括同时视、融合、立体功能),并且随访3a。结果:对照组之前已基本治愈的50例患儿中,9例患儿出现视力回退现象,余41例患儿视力基本稳定。治疗组50例患儿均视力稳定,无回退现象。结论:双眼视功能训练在巩固弱视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Yu Su  Fei Wang  Tao Wang  Qin-Mei Wang 《国际眼科》2023,16(10):1657-1661
AIM: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visual perception learning software training (VPT) on binocular visual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in children with intermittent exotropia after strabismus surgery. METHODS: Ninety children with intermittent exotropi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8 to December 2018 were includ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VPT and control groups. 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basic binocular vision training, while those in the VPT group received VPT after strabismus surgery. Tertiary visual function, visual perception function, Newcastle Control Score (NCS), and ocular position retraction rate were compared at 3 and 12mo after the surgery. RESULTS: At 3 and 12mo after the surgery, the proportion of simultaneous perception, binocular fusion version and binocular stereo vision in the VPT group was conspicu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the vision training, the binocular visual perception functions of children in both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aining (P<0.05). Interestingly, the grating sharpness, texture perception and texture motion perception in the VPT group were dramatically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1). The NCS in the VP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ocular position retraction rate in the VP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12mo (8.89% vs 26.67%, P=0.03). CONCLUSION: VPT effectively promotes binocular visual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in intermittent exotropia children after strabismus surgery and reduces the strabismus severity and ocular position retraction rate.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视知觉感知训练联合全营养餐序贯疗法治疗近视性弱视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3例135眼近视性弱视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67眼)和治疗组(37例68眼).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带镜遮盖联合精细目力和光栅训练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视知觉感知训练联合全营养餐序贯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3、6mo,1a的视力、屈光度及年均屈光度变化值;比较两组患儿治疗1a的疗效,并对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比较两组患儿中基本治愈的患儿随访1a期间弱视的复发率.结果:治疗3mo,两组患儿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mo,1a,治疗组的BCVA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6mo,1a后的屈光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组的年均屈光度变化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基本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随访1a,治疗组基本治愈患儿的弱视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视知觉感知训练联合全营养餐序贯疗法治疗近视性弱视能显著改善视力,降低年均屈光度变化值,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降低弱视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视知觉训练治疗对弱视儿童视觉表征和双眼视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01/2015-12我院眼科门诊收治的94例94眼弱视儿童为研究对象,并按弱视程度进行分组,采用视知觉训练治疗3mo。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知觉水平眼位和差眼视力,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弱视儿童治疗前后差眼视力差值与知觉眼位差值的关系。

结果:轻度弱视儿童临床总有效率高于中、重度弱视儿童(P<0.05),中度弱视儿童与重度弱视儿童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无差异(P>0.05)。弱视儿童治疗后知觉水平眼位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 轻、中、重度弱视患儿治疗后知觉水平眼位均明显降低(P<0.05),轻、中度弱视儿童知觉水平眼位改善幅度较重度弱视患儿明显(P<0.05)。弱视儿童治疗后差眼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提升(P<0.05); 轻、中、重度弱视患儿治疗后差眼视力均明显提高(P<0.05),轻、中度弱视儿童差眼视力改善幅度较重度弱视患儿明显(P<0.05)。弱视儿童治疗前后差眼视力差值与知觉眼位差值呈正相关(r=0.371,P<0.001)。

结论:视知觉训练治疗能有效改善弱视儿童视觉表征、双眼视功能,适用于弱视儿童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