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腹泻的推拿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小儿腹泻是指小儿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如水样便,多见于1岁以下婴儿,四季均可见,但多发于夏秋季节,本病主要是由于感受风、寒、暑、湿之邪,寒湿困脾,脾失健运;或内伤乳食,损伤脾胃或脾胃虚弱,水谷不能运化,下趋力弱,而致腹泻,病因一般有感冒伤食泻、肾虚泻、惊泻、热泻、寒泻、脾肾阳虚泻、湿热伤阴泻和脾虚泻.现代医学认为小儿腹泻除与饮食、气候等因素有关外,尚与致病性大肠杆菌、病毒及细菌感染有关.本文就推拿治疗小儿脾虚泻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慢性腹泻多由饮食不节,调护失宜或因急性腹泻失于调治迁延而成。病位以脾为主,即所谓“久泻伤脾”。脾属阴土,须赖肾中阳气温煦,方能司其运化之职。若脾土虚寒,水湿内盛,日久势必影响肾阳,形成脾肾阳虚。肝为刚脏,最易侮土,脾虚木乘,司运失职,故慢性腹泻始则因泻伤脾,继则以脾虚为中心,牵及肝肾。肝、脾、肾三脏相互影响,不能截然分开。因此治疗应以补脾为主,  相似文献   

3.
久泻即慢性腹泻,治疗颇为棘手。因其病因错杂,务须辨识入微,知常达变,才能取得满意疗效。兹将笔者辨治心得,浅述如下。1脾虚夹滞,运脾胜于补脾“泄泻之本,无不由乎脾胃”。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久泻之因,多缘脾失运化,水谷不归正化而起,水酿为湿,谷反为滞...  相似文献   

4.
汤一新主任中医师认为,慢性腹泻以虚为主、虚实夹杂、脾病湿盛为其根本病机,与肝、肾密切相关,常分为脾虚湿盛、肝脾不调、脾肾阳虚三型。治疗应把握:升阳助中气,风药胜湿邪;利小便祛湿邪;先消后补,以通为治;补脾不过甘,清热不过苦;泻久宜丸散,药补食疗兼施。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婴幼儿腹泻分为寒泻、热泻、伤食泻。脾虚泻四种。从其发病的缓急、邪正虚实的不同情况,又将这四种归纳为虚实两大类,如寒、热、伤食泻,发病急,病程短,为急性暴泻,属于实泻;脾虚泻,病情缓慢,病程长,为慢性久泻,属于虚泻。针对复杂多变的症状,在治疗中设加减方随证选用。兹将四种腹泻的辨证施治要点及加减方分述如下。一、寒泻大多有受寒史,病程短≤两周,泻下  相似文献   

6.
介绍蓝青强教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经验。临床分为4型辨证论治。脾虚湿盛型治以健脾化湿,和中止泻,方用参苓白术散或资生丸加减;湿邪过盛,大便水样者用胃苓汤或藿香正气散加减;脾肾阳虚型治以健脾温肾,固肠止泻,方用参苓白术散或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对顽固性久泻则用自拟健脾温肾止泻方治疗;肝旺脾虚型治以柔肝健脾,方用痛泻要方加味;寒热错杂型治以辛开苦降,平调寒热,方用半夏泻心汤或乌梅丸加减。同时强调辨病与辨证结合,因人制宜,起居饮食有节。  相似文献   

7.
李志民 《中医杂志》1991,32(6):16-17
笔者随李老临证多年,深悟其诊治慢性泄泻擅用运法,疗效显著。李老常说,暴泻易治,久泻难瘳,棘手于正虚邪恋,寒热交织。盖久泻脾伤,多夹湿滞,湿由脾虚而恋,诸证相继而生;脾虚易遭肝木侮克而气机壅滞,湿遏日久易生积滞而化热,故使病情反复迁延而难  相似文献   

8.
小儿腹泻一证较为常见。病因常为多食瓜果、生冷、油腻及不消化食物;或因春伤风、夏伤暑、秋伤湿,使肠胃受到影响;或者脾胃素虚弱,所以,在临床上经常见到的有伤食泻、寒泻、热泻、脾虚泻、脾。肾阳虚犁等几种不同的腹泻。  相似文献   

9.
慢性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往往病程迁绵,反复发作,疗效难以巩固。吾师著名老中医朱良春先生素对久泻悉心研治,辨证用药有独到之处,爰作简要介绍如下。脾虚为本重在益火补土泄泻论治,一般以暴泻、久泻为纲。朱师认为,暴泻责之湿盛,久泻咎于脾虚,因此久泻必须从脾论治。不仅要明确“脾虚则健运无权,湿浊内生,泄泻以成”。而且还要掌握脾病及肾,或他脏之病及脾,相互影响,相互兼夹转化的特点。如“久泻脾虚,累及肾阳,命火式微。釜底无薪,火不暖土。脾病及肾,肾病及脾,如此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泄泻焉能瘥耶?”久泻虽有轻重程度的不同,脾肾病变的区别。但若久治缠绵不愈者,往往脾肾同病,临床上难以截然区分,恒以久泻不止,水谷不化,肠鸣腹胀,腹部隐痛,甚则五更泄泻,舌淡苔薄,脉象沉细作为辨证的依据。朱师指出,“脾旺不受邪”,“脾虚为本,重在益火补土”,故治疗上多从健脾运中为主,佐以温肾益火。用药时参、术、苓、蓣量宜加大,旨在脾旺方能磨  相似文献   

10.
慢性结肠炎治验3则吴允聪(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漳州363000)关键词慢性结肠炎中医药疗法慢性结肠炎属中医学“泄泻”范畴,脾虚湿盛是致病因素。因久泻脾肾阳虚,寒湿内滞,湿壅化热,脾虚肝乘。胃肠气机逆乱是本病病机转化的结果。温脾肾之阳,通调胃肠气机是本病...  相似文献   

11.
刘婷婷  ;刘虹  ;孔秀路 《河南中医》2014,(10):1888-1889
陈宝义教授认为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升降之枢机紊乱,水谷不分并走于大肠,是造成腹泻的主要原因,而感暑蕴热,伤食积滞,脾虚湿盛,恣食生冷则是导致腹泻的常见病因。陈教授将腹泻分为常证、变证,常证包括暑热泻,伤食泻,湿泻,寒泻,脾虚泻;变证则包括伤津脱液和阴损及阳,临床依据不同证型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2.
婴幼儿久泻是指二岁以内的小儿持续或反复腹泻三月以上者。属儿科较为难治的疾患。笔者根据临床管见,分脾虚,脾肾阳虚,脾虚兼湿热和湿热四个证型进行治疗,多获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粗浅体会介绍如下: 一、脾虚久泻  相似文献   

13.
慢性结肠炎的特点是大便溏泄,时轻时重,比较顽固难愈。有的病程长达八、九年甚至更久。此届中医“脾泄”范畴,以脾虚为主。临床上每见患者面色萎黄或苍白,舌苔黄腻或薄白,脉细,便泻次多,游滞不爽,临困腹痛,食欲不佳,四肢乏力,肠鸣腹胀,虚膨浮肿。多因饮食不节,寒暖失常,疲劳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虚则生湿,湿盛则德泄。故脾泄者,其本为脾虚,其标为寒、湿、食滞。多数患者因自知病久体虚,而自行增加营养以维持体力,如多食鱼肉、牛乳、鸡蛋、水果、菜类等滑肠之品,结果反致脾泄更甚,所谓“饮食自信,肠胃乃伤”者是也。…  相似文献   

14.
孙博庆 《河北中医》2002,24(4):286-286
慢性泄泻 ,又称久泻 ,是临床常见疾病。本病患者大多脾胃中气素虚 ,复感时邪 ,加之饮食不节或肝气抑郁导致泄泻反复发作 ,日久脾肾两虚 ,病情更为迁延。慢性泄泻大体上分为脾虚夹湿、肝气侮脾、脾肾阳虚 3型。现分别举验案 1则如下。1 健脾益气 ,佐以渗利王某 ,34岁 ,工人。 2  相似文献   

15.
张蕾 《西部中医药》2003,16(10):25-26
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并发植物神经病变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所致。一般的止泻药效果不显,发作时每天腹泻可达数次或数十次,呈水样便,无脓血,属于中医“消渴”、“慢性腹泻”的范畴。笔者根据临床观察,将其分为脾虚湿盛、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脾肾阳虚四型辨证治疗,疗效显著,现浅谈体会如下。1脾虚湿盛“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糖尿病阴虚日久,无以化气;或因燥热内盛,壮火食气;或因病之初期过用甘寒、苦寒、滋阴降火之药,克伐脾胃精气,致脾胃受损,运化无权,湿邪内生,水谷停滞,则为腹泻。症见大便时溏时泻,食少纳呆,面色萎黄,肢倦…  相似文献   

16.
正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伴有腹部不适为特征的病证。久泻即为慢性泄泻,常由急性泄泻失治或误治,迁延日久,转化而来。笔者从脾肾阳虚病机作为切入点,运用扶阳法治疗本病,临床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久泻阳损脾及肾,寒湿占居内阳位脾胃素虚、久病气虚,或寒湿内侵,迁延日久,皆会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受纳、运化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湿内停,清浊不分而下发为泄泻。脾虚湿盛是久泻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9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腹泻属小儿常见疾病 ,由于饮食不洁和没有节制 ,气候室温失调及肠内外感染等因素导致腹泻。中医认为春天伤风 ,夏天伤暑 ,秋天伤湿 ,使肠胃受到影响 ,特别脾胃虚弱的小儿如早产儿最易发生腹泻 ,所以临床常见食泻、寒泻、脾虚、湿泻等。临床分型较多 ,但单一型少见 ,多为 2  相似文献   

18.
林真寿主任医师是浙江省名中医 ,从事消化内科工作近3 0年 ,对慢性腹泻诊治有丰富经验 ,兹介绍如下。1 病因病理 林师认为慢性腹泻主要病变在脾胃和大小肠 ,脾虚湿胜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其病机为感受湿热外邪或饮食不节 ,失于调治 ;或情志抑郁 ,肝郁脾虚 ,湿聚酿热 ,邪郁肠道 ,久则入络损肠 ,分清泌浊功能失常 ;或因脾主一身之运化 ,肾主一身之真阳 ,命门火衰 ,肾虚火不生土 ,土失温煦而成五更泻 ,久病耗气伤阴 ,致气阴两虚。2 辨证治疗 大便频数 ,中带粘垢 ,便后有时有不尽感 ,或肛门下坠 ,舌正红苔黄腻脉滑数者 ,辨为湿热泻。平素胸胁…  相似文献   

19.
慢性腹泻主要病因为湿、寒、热、瘀血、虚、暑、郁等,均可掺杂其间,分寒湿、湿热、脾虚、肝脾不和、肾阳虚、寒热错杂、血瘀肠络六型辨证。  相似文献   

20.
泄泻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对泄泻的治疗 ,创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值得我们去认真挖掘、研究。笔者通过学习古今文献资料 ,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 ,总结泄泻证治大法如下 ,请同道指正。泄泻多因湿 ,湿聚由脾虚《罗氏会约医镜·泄泻》谓 :“泻由脾湿 ,湿由脾虚。”脾虚与内湿互为因果 ,或因脾虚生湿 ,或因湿盛困土而致脾虚。脾虚生湿者多见于久泄 ,久泄之人脾胃素虚 ,脾司运化功能减弱 ,以致水湿不能及时传输 ,因虚而湿自内生 ,水湿留中 ,下注肠道而为泻。湿盛困土多见于暴泻 ,常因感受湿邪、过食生冷等因素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