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统计腰椎多节段峡部裂的患病率,评价CT重建对腰椎多节段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04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因腰椎峡部裂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所有患者(312例),男147例(占47%),女165例(占53%);年龄12~76岁,平均44岁.对所有病例行腰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位、双斜位X线片和腰椎CT检查,统计入院手术患者中腰椎多节段峡部裂的患病率和患病节段,总结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所有腰椎峡部裂手术病例中共发现多节段峡部裂患者9例,占患者总人数的2.9%,男5例,女4例;年龄21~51岁,平均39岁.腰椎峡部裂节段分布,8例为L4、L5双侧峡部裂,1例为L4右侧峡部裂、L5双侧峡部裂同时合并L4左侧椎弓根基底处不连续和腰椎不稳定.9例患者中有3例可以通过腰椎正、侧位和双斜位X线获得正确的初步诊断,全部患者可以通过腰椎CT矢状位和峡部重建确诊.在CT峡部重建片可以观察腰椎峡部骨缺损的具体形态,及其周围骨赘、骨痂、纤维组织增生的情况;当单侧峡部裂时,能观察到健侧椎板反应性硬化的表现.结论 腰椎多节段峡部裂并不罕见,占全部手术病例的2.9%,受累节段均为L4、L5.腰椎CT矢状位和峡部重建能更有效地观察峡部裂的形态,以减少漏诊并指导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椎峡部裂的X线平片与CT扫描诊断价值及限度.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及手术证实的19例腰椎峡部裂X线平片、CT检查结果,比较两者对该病诊断的价值和限度.结果 15例病人进行了CR正侧位摄片检查,检出峡部裂4例,另3例加摄斜位片确诊;19例病人均进行了CT检查,检出峡部裂15例.结论 CT扫描比X线平片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更具优势,但X线平片投照技术和CT合理的扫描计划是发现椎体峡部裂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腰椎峡部裂是指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狭细部分断裂.是椎体滑脱的主要病因之一。传统X线平片是诊断腰椎峡部裂的常规检查方法,但其获得的信息有限。CT特别是多层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诊断腰椎峡部裂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影像信息。笔者对40例腰椎峡部裂患者的多层螺旋CT扫描轴位薄层重建图像及斜矢状位多平面重建(MPR)图像的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该技术在腰椎峡部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峡部裂及峡部裂性腰椎滑脱(isthmic spondylogisthesis,IS)的影像学相关因素,以了解IS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8月在我院行全脊柱X线正侧位片检查的34例正常体检者作为正常组(A组),年龄26.8±5.6岁(18~35岁);另选取腰椎峡部裂组(B组)21...  相似文献   

5.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是由椎弓峡部不连引起的峡部裂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是最常见的腰椎滑脱类型。临床症状多为慢性腰痛,若神经受压可出现下肢和马尾神经症状,最好发的是L4、L5前滑脱。按照Meyerding提出的在侧位X线片上上位椎体在下位椎体上滑移的程度,将滑脱分为5度:Ⅰ度,前移下位椎体前后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峡部植骨固定术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8年12月~2005年8月应用峡部植骨固定术治疗腰椎峡部裂患者26例,经椎板AO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峡部裂7例,椎弓根螺钉合并椎板钩固定19例,峡部裂处均取髂骨植骨。术后3~6个月复查。术前及复查时采用VAS评分进行临床功能评价,摄腰椎双斜位和动力位X线片观察峡部愈合情况和椎间活动度变化。结果术前和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6.25±1.24、2.14±1.1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椎间活动度分别为8.3°±2.4°、8.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斜位X线片示峡部已经无透亮线。结论峡部植骨固定术是治疗腰椎峡部裂所致腰痛的一种合理、简单、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机对43例腰椎峡部裂患者的腰椎进行扫描,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技术(VRT)进行多模式图像后处理,多方位观察患者椎弓峡部裂情况。结果:43例患者中共发现83个椎弓峡部裂,双侧32例,其中4例累及两个脊椎的双侧椎弓;单侧11例。腰椎斜矢状位MPR及平行于椎弓的轴位MPR能够诊断全部病例,13例裂隙呈不规则锯齿状,边缘清晰,9例边缘骨质硬化、膨大;12例伴有碎骨块,并见裂隙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正中矢状位MPR发现脊椎向前滑脱22例,其中Ⅰ度滑脱16例,Ⅱ度滑脱5例,Ⅲ度滑脱1例。7例出现假性椎间盘膨出征,硬膜囊向前移行。MIP也能全部显示所有病例的峡部裂,但是对软组织观察不如MPR。高密度VRT仅发现峡部裂23例39处。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后MPR、MIP及VRT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全方位评价腰椎峡部裂的形态变化,为临床提供与峡部裂有关的更多更详细的影像信息,MPR是最有价值的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腰椎间盘突出症1170例病人进行多层螺旋CT薄层横断面扫描,扫描完成后进行多平面重建,包括椎间盘横断面、腰椎矢状面及腰椎峡部平面。结果:椎间盘病变可以在横断面及矢状面得到更加准确的定位,而且矢状面对椎弓峡部显示清晰,并发现66例椎弓峡部裂。结论: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一次扫描可同时对椎间盘病变和椎弓峡部裂诊断提供精确可靠依据,避免腰椎峡部裂漏诊,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MRI正中矢状面T1WI图像中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对诊断隐匿性腰椎峡部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MR检查在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伴或不伴椎管内其余部位脂肪沉积的32例腰腿痛患者资料, 男20例、女12例;年龄(28.5±6.2)岁(范围18~57岁)。应用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技术判断发生峡部裂的位置、节段、数量(单侧/双侧)等。上述影像学资料的观察和测量由两位骨科医生独立完成。结果 32例患者经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后确认存在隐匿性峡部裂患者24例、单纯硬膜外脂肪增多患者8例。24例隐匿性峡部裂患者中男18例、女6例;年龄(27.3±5.3)岁(范围18~45岁);其中L4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2例、L5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22例, 均不伴椎管内其余部位脂肪沉积;所有24例均为双侧峡部裂, 腰椎正侧位X线片均未能作出诊断;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机械性腰痛;其中腰椎间盘突出6例, 无一例出现间歇性跛行。8例单纯硬膜外脂肪增多患者中男2例、女6例;年龄(38.4±6.7)岁(范围32~55岁);L3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根据青年战士腰椎峡部裂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型,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评价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6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青年战士腰椎峡部裂患者326例。均为男性,年龄18-36岁,平均22.4±5.1岁。根据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将所有病例分为3型,A型为单纯型峡部裂,无椎间盘突出及腰椎滑脱;B型为峡部裂伴有轻度椎间盘突出或Ⅰ度滑脱,无神经压迫症状及体征;C型为峡部裂合并Ⅰ度或Ⅱ度滑脱并椎间盘突出同时有神经压迫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术前均进行腰椎正侧位、左右斜位、站立位全长正侧位X线片,腰椎CT及矢状位重建,腰椎MRI检查。腰椎X线片观察腰椎峡部裂位置及滑脱情况,腰椎CT明确峡部裂的程度及位置。腰椎MRI观察腰椎间盘突出及神经压迫情况。手术方法:A型或B型病例采用椎弓根钉固定,有滑脱进行复位,清理峡部,取髂骨峡部原位植骨。C型病例采用后路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半年、1年、1年半门诊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腰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半年,1年,1年半,2年及以后进行CT及矢状位重建判断峡部愈合情况。结果:A型和B型病例共305例,C型21例。283例得到随访,通过平均20.0±7.8个月的随访,VAS由术前的平均5.6±1.1分降至终末随访的1.1±0.3分,ODI由术前的平均25.2±3.2分降至末次随访的5.3±1.7分。术后半年复查CT发现,A和B型病例峡部裂愈合252例,愈合率91%(252/278),平均愈合时间12个月,愈合后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椎间植骨病例无需取出内固定。结论:青年战士A、B型腰椎峡部裂病例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峡部自体髂骨原位植骨融合率高,效果好,C型战士峡部裂则宜采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评估单椎节经椎弓根钉棒固定方法(STSR)治疗不伴椎体滑脱的腰椎椎弓峡部裂的力学特性.方法 取人体下腰椎标本6具,在L4下关节突、L5上下关节突、S1上关节突分别贴应变片,在正常状态、L5双侧椎弓峡部裂状态、植入STSR内固定状态3种力学形态下分别测量应变片在力学加载时的应变量变化.结果 前屈时L5下关节突竖形应变量内固定状态与峡部裂状态比较减少27%;后伸时L4 下关节突竖形片、L5下关节突横形片、L5下关节突竖形片应变量内固定状态与峡部裂状态比较分别减少23%、21%和5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屈时L5下关节突竖形片内固定状态与峡部裂状态比较减少59%;旋转时L4下关节突竖形片应变量内固定状态与峡部裂比较减少57%,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TSR系统能恢复峡部裂造成的不稳定,与峡部裂状态比较在下腰椎前屈、后伸、侧屈、旋转运动时增加了相应关节突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容积扫描后的横断面及重组图像,并与传统X线片及常规CT椎间盘扫描图像比较,以探讨其能否提高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采用单盲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证实的腰椎峡部裂患者156例,其中男91例,女65例;年龄16~73岁,平均32.7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2.6年。将患者的影像资料按X线片、常规椎间盘CT扫描、MSCT容积扫描进行归类,其中X线片127份,常规椎间盘CT扫描图像79份,MSCT容积扫描并重组图像156份。由3位高年资医师在不知术后诊断结果的情况下共同对3种影像资料分别进行分析、诊断,最终将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比较,分别得出3种影像检查各自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应用多样本率的卡方检验验证其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以影像片中直接显示腰椎峡部骨不连接为诊断标准,127份X线片中,能准确诊断为腰椎峡部裂的有201处,与手术结果比较,有64处未检出,其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为75.8%。79份常规椎间盘CT扫描图像中,共检出腰椎峡部裂105处,与手术结果比较,有55处未检出,其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为65.6%。156份MSCT容积扫描后重组图像共明确诊断腰椎峡部裂324处,与手术结果完全吻合,其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3种影像检查各自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6,P〈0.005)。MSCT容积扫描后的重组图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最高。结论:通过MSCT容积扫描并运用重组技术能获得丰富的影像信息。重组图像能清晰、立体、直观地显示椎弓峡部裂的影像特征,极大地提高了对腰椎弓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腰椎峡部裂是指一侧或两侧峡部骨质不连续,在一般人群中发生率为6%,男女比例为2:1[1].腰椎峡部裂是引起青少年腰背痛的常见原因,与腰椎反复过伸及旋转活动密切相关[2-5].有研究[6]表明,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有一定遗传倾向.大部分有症状的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患者可通过规范的非手术治疗恢复日常生活和运动,尤其对于发现较早的单...  相似文献   

14.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是由椎弓峡部不连引起的峡部裂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是最常见的腰椎滑脱类型。临床症状多为慢性腰痛,若神经受压可出现下肢和马尾神经症状,最好发的是L4、L5前滑脱。按照Meyerding提出的在侧位X线片上上位椎体在下位椎体上滑移的程度,将滑脱分为5度:Ⅰ度,前移下位椎体前后径的 25%以下;Ⅱ度,25%~50%;Ⅲ度,50%~75%;Ⅳ度,75%~100%;Ⅴ度,大于100%,完全移位[1]。Ⅰ、Ⅱ度为轻度滑脱,Ⅲ、Ⅳ度为重度滑脱,Ⅴ度为腰椎脱垂。对于重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现在多主张行360°融合手术,有利于增加融合率,减少手术失败率。然而对于轻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定论,现就有关治疗轻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文献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1):1029-1034
[目的]探讨L_5峡部裂无滑脱与L_5峡部裂性滑脱在矢状位、斜位X线上骨性参数的差异、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1998年8月~2015年5月资料完整的L_5峡部裂患者55例,男25例,女30例,将其分为无滑脱组(L_5峡部裂无滑脱组)22例,滑脱组(L_5峡部裂性滑脱组)33例。用Digimizer测量软件在斜位X线片上测量L_4下关突、S_1上关节突至L_5峡部的垂直距离d、s,L_5峡部宽度w,L_4椎体高度h_1;在矢状位X线片上测量L_5/S_1椎间隙高度k,L_4椎体高度h_2,LL,SS,腰椎重力线指数,滑脱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组和B组在d/h_1、s/h_1、w/h_1、k/h_2、LL、SS、腰椎重力线指数及年龄上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无滑脱组d/h_1、s/h_1、k/h_2均明显大于滑脱组(P0.05);无滑脱组腰椎重力线指数小于滑脱组(P0.05);d/h_1与s/h_1呈正相关,与LL、滑脱率呈负相关(P0.05);k/h_2与腰椎重力线指数、滑脱率及年龄呈负相关(P0.05);腰椎重力线指数与LL、SS及滑脱率呈正相关(P0.05);滑脱率与年龄、腰椎重力线指数呈正相关,与k/h_2、d/h_1和s/h_1呈负相关(P0.05)。[结论]腰椎斜位、矢状位骨性参数的研究对明确腰椎峡部裂进展的原因意义较大。相邻节段上下关节突峡部应力、椎间盘退变、腰椎重力线指数增加可能是腰椎峡部裂进展为滑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腰椎椎弓峡部裂的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腰椎椎弓峡部裂发病的力学因素,为治疗与预防腰椎峡部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完整的脊柱腰段(L1-5)有限元模型,分析7种不同姿势下腰段脊柱椎弓峡部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各椎弓峡部应力值由L1-5逐渐增大,椎弓峡部在前屈、后伸位均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其中后伸位时应力值最大。[结论]椎弓峡部裂的发生是峡部长期高应力刺激的结果,而且与腰椎后伸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单椎体内固定+峡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慢性腰痛(或)神经根症状的腰椎峡部裂(无脊柱滑脱)患者,采用单椎体内固定、峡部修整、峡部植骨融合治疗。结果24例均随访2年。患者下腰痛症状完全消失,未出现内固定系统的松动、断裂。X线及CT片均提示峡部已骨性融合。结论单椎体内固定+峡部间植骨融合是一种治疗腰椎峡部裂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单侧关节突入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对侧峡部裂植骨融合治疗峡部裂合并轻度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4-06经单侧关节突入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对侧峡部裂植骨融合治疗的41例峡部裂合并轻度腰椎滑脱。结果本组随访时间平均21(13~36)个月。末次随访时疗效采用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定:优33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5.1%。术后1周、1年JOA评分、椎间隙高度、滑脱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及术后1年各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单侧关节突入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对侧峡部裂植骨融合治疗峡部裂合并轻度腰椎滑脱能够提拉复位滑脱椎体,增加椎管容积,解除硬膜及神经根压力,椎间及峡部裂骨性融合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腰椎峡部裂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评价自行研制的腰椎峡部裂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MAIF)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峡部原位植骨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术治疗23例腰椎峡部裂患者,术后软腰围固定3个月,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疗效评定采用Henderson标准。结果:23例患者中,疗效为优的患者19例,3例疗效为良,1例疗效为一般,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5.65%;X线片示峡部愈合率为97.65%;随访中未发现并发症的发生。结论:MAIF是一种简便易行、固定可靠、疗效优良的治疗腰椎峡部裂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脊柱骨盆参数分析腰椎峡部裂患者椎弓根-关节突形态学特点,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0年5月至2023年1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L5峡部裂患者121例(峡部裂组)、L4, 5退行性滑脱患者108例(滑脱组)以及L4, 5正常但L5S1椎间盘突出的患者100例(对照组), 均行腰椎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在站立中立位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体滑移率(percentage of slip, SP)和脊柱骨盆参数, 包括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和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在腰椎CT三维重建像上测量L4和L5椎弓根-关节突关节的形态参数, 包括关节突关节角(facet joint angle, FJA)、椎弓根-关节突关节角(pedicle facet angle, PFA)、关节突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分级和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性(facet joint tropism, FT)。比较峡部裂组、滑脱组和对照组脊柱骨盆参数、椎弓根-关节突关节形态参数的差异, 分析各组组内脊柱骨盆参数和L4和L5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