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窦丽丽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3):3519-3519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为了保证输液的安全,一定要加强输液微粒的控制。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1],静脉滴注用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每1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0粒,含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粒。1输液微粒来源1.1药品和输液器生产工艺中带来的如生产制作工艺不完善,水、空气、原材料的污染等,使异物与微粒混入。1.2药物配置、配伍中带来的如药物不当配伍形成的结晶性微粒,切割安瓿时产生的玻璃碎屑被负压吸入药液内,输液器穿刺胶盖带来的橡胶微粒等。1.3环境因素输液环境中的空气流动,会使尘埃、纤维和细菌,通过进气管进…  相似文献   

2.
谈谈输液制剂微粒污染的危险性及控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粒、异物控制是输液制剂的重要质量控制指标之一。1973年起,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美国等在国家药典中陆续规定了对输液制剂微粒、异物的控制方法。我吲药典85版规定了输液制剂的微粒控制限度(采用当时美国药典标限值),至2000版药典又扩大到对中药输液制剂必须进行“不溶性微粒”的检测(一部附录IU注射剂),标限值相同于日本药局方,即:每ml输液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20粒,含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2粒。  相似文献   

3.
将5个厂家生产的在有效期内的头孢他定粉针溶配于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利用GWJ-3微粒检测仪测定每1 ml复配液中所含不溶性微粒数。结果:复配后有2个厂家生产的头孢他定粉针不含25 μm以上的微粒,占样品总数的40%,10μm以上粒子数<20粒/ml的及25 μm以上的粒子数<2粒/ml的达到100%。结果表明,各样品复配后的注射液基本符合中国药典(2000版)对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的限度要求,但不同厂家的产品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4.
将在有效期内的头孢他定粉针分别用100 ml 0.9%的NS、5%的GS、5%的GNS溶解,用GWJ-3微粒检测仪测定每1 ml复配液所含不溶性微粒数。结果:复配后,在0.9%的NS中不含25/am以上的粒子,10 μm以上的粒子<20粒/ml;在另两种输液中,10 μm以上及25 μm以上粒子数均达到中国药典(2000版)的要求,分别小于20粒/ml及2粒/ml,但存在较大差异。结果表明:临床上使用头孢他定粉针时,以NS或GS作为溶媒较好。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药典》1990年版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以下简称微粒)的要求又有所提高,规定每1ml中含10μm的微粒不得超过20个,含25μm的微粒不得超过2个。本文就临床输液中微粒的污染及对策作一探讨。 1 输液制剂本身含有的微粒:国内有些药厂和医院制剂室为节约成本,反复刘用回收输液瓶,另外,国产输液瓶、医用橡胶塞和绦纶薄膜也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导致输液在贮存期内因玻璃瓶、橡胶塞、绦纶薄膜脱落微粒而  相似文献   

6.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静脉,随血液到达身体各部位,从而对人体产生潜在的危害性。据文献报道,50μm以下的微粒能使人体产生肺部肉芽肿,注射部位发生局部组织反应及热原样反应。中国药典1990版规定的不溶性微粒的标准为:≥10μm的不得超过20粒/ml;≥25μm的不得超过2粒/ml。英国药典(1980年版)明确限定:  相似文献   

7.
为减少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进入体内,笔者应用DWJ-2型大输液微粒计数器,检测了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磷霉素钠、白霉素等4种抗生素静脉滴注始末不溶性微粒的含量。结果4种抗生素大微粒(≥25μm)始末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小微粒(≥10μm)始末含量除磷霉素钠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一次性输液器终端滤器的截留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加药时充分震荡和考虑温度、溶媒对药品溶解性的影响;注意对环境的净化要求;输液终止时瓶内剩余20ml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8.
张素菊  孙凌 《新疆医学》2003,33(6):104-106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大的直径可达50~300μm。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输液微粒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过程。对于静脉输液微粒污染问题是一个需要严格控制的问题。我国1990年的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输液微粒来源有橡胶塞屑、炭粒、碳酸钙、氧化锌、粘土、纸屑、纤维素、玻璃屑、细菌、药物微晶等。微粒对机体的危害包括血管栓塞,肉芽肿、过敏反应、癌反应、热原反应、静脉炎、血小板减少等。笔者将同行们关于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成因与对策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临床中对注射药物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如玻璃屑、橡皮粒、纤维、蜡粒与药物PH值改变出现药物结晶引起的危害日益重视。现就临床注射药物中微粒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总结如下:1微粒的危害性1.1我国《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药物中微粒径大于10微米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20个,粒径大于20微米的不得超过2个。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微米至7微米,因而输液药物中较大的微粒可造成血管栓塞,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导致水肿和炎症。1.2临床肌肉注射中小于针孔的微粒,均可随药物注射到组织内,药物可逐步被吸收,而微粒不被吸收。相反,微粒作为异物…  相似文献   

10.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防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输液是临床的基本治疗方法,如果药液中不溶解的微粒通过输液途径进入人体,其危害性严重而持久。我国1990年的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输液剂中的微粒来源有橡胶塞屑、炭粒、碳酸钙、氧化锌、粘土、纸屑、纤维素、玻璃屑、细菌、药物微晶等。微粒进入人体,其危害包括形成肺肉芽肿、血栓、静脉炎、热源样反应等,为此,临床进行了大量有关静脉输液微粒的研究,现将有关问题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输液微料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进入人体内的非代谢性的颗粒杂质。微料随着血液进入人体各器官,可造成肺、脑、肝、肾等重要脏器毛细血管堵塞,产生静脉炎或不同程度的损害,形成肿块以及出现过敏反应等。因此,输液中微粒造成的危害已越来越引起普遍的关注。我国药典规定:①装量100ml以上的静脉滴注用的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除另有规定外,每1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0粒;含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粒。1微料的来源主要包括输液生产过程中和应用过程中的污染。11来自药物原料的微粒葡萄糖生产过程中未完全糖化的糊精,原…  相似文献   

12.
静脉输液微粒的临床危害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输液微粒系指存在于注射液中 ,外来的移动的不溶性物质 ,1985年中国药典规定 ,每“1ml中含10 μm以上的微粒不超过 5 0粒 ,含 2 5 μm以上的微粒不超过 5粒” ,尽管药厂及各医院化实验室 ,灭菌制剂室、供应室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和先进科学技术控制 ,使药品、输液器等所含的微粒甚少 ,但在临床工作中并未引起广大医护人员足够的重视 ,仍存在有操作不正规 ,消毒不严格 ,无菌观念不强 ,开大处方及多种药物配伍等现象 ,这都会带来严重的微粒污染 ,从而给病人造成不应有的危害。1.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临床危害 :(1)输液带入棉纤维可引起肺动脉…  相似文献   

13.
双黄连粉针剂与10%葡萄糖配伍的微粒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不同剂量的双黄连粉针剂与10%葡萄糖输液配伍的微粒变化情况。100ml10%葡萄糖加入不同剂量0.3g、0.6g、0.9g、1.2g的双黄连粉针,放置一段时间后检测≥25μm、≥10μm的微粒变化,表明双黄连粉针可与10%葡萄糖配伍,如果临床上应用两者配伍进行输液时,应调节滴注速度,受控制输液时间为3h。  相似文献   

14.
静脉输液时常发生热原反应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冷、继而寒战、发热、虚脱 ,如不及时抢救 ,可危及生命。微粒污染是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的污染 ,因此我们应严格无菌操作 ,认真把守输液过程的各个环节 ,最大限度地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1 治疗操作中的污染及预防1.1 微粒污染造成的热原反应大量的微粒可引起“热原反应”。中国药典 1985版第二部曾对输液中的微粒做了具体规定 :即输入液体中不得检出 5 0um以上的微粒 ,同时规定每毫升液体中大于 2 5um的微粒不超过 5粒 ,大于 10um微粒不超过 5 0粒。静脉输液操作中引起的微粒污染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潘爱兰 《华夏医学》2000,13(5):691-691
静脉输液是临床普遍应用的治疗方法。随着抗生素玻璃瓶装制剂在溶解加药过程中因针头反复穿剌瓶塞 ,会导致胶屑粒进入药液 ,提高对静脉输液中橡胶微粒污染的认识很有必要。笔者对我院观察室 30例患者进行了实验研究 ,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ml、30 ml无菌注射器、16号针头、橡胶塞瓶装青霉素 10 0瓶、氨苄青霉素 2 5瓶、先锋霉素 31瓶 ;我院自制液体 :5 %葡萄糖生理盐水 2 5 0 ml× 2 0瓶、葡萄糖生理盐水 2 5 0 ml× 10瓶、一次性输液管 30付、净化过滤装置一套、培养皿 30个、XTB-JA微粒检查仪一台。1.2 方法1.2 .1 常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证中草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方法:用WJ-2E型智能微粒检测仪分别计数中草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前后≥2μm、≥5μm、≥10μm、≥25μm的微粒数目.结果: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明显多于配伍前.结论:应重视药物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增多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上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及灯盏花注射液分别与10%葡萄糖和0.9%氯化钠配伍时的微粒变化。方法:利用微粒分析仪测定两种中药注射液和两种大输液体以及两种中药注射液分别与两种大输液液体配伍后的微粒。结果:混合液中≥10μm、≥5μm、≥2μm的微粒均有显著增加,不同中药注射液溶于不同输液液体中微粒增加数目不同。结论:同种输液比较,复方中药注射液对微粒的影响较单方中药注射液显著;同种中药注射液比较,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微粒变化比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中国药典》1985年版开始收载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采用方法是显微镜计数法,对装量为100ml以上的注射液进行不溶性微粒检查。《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收载的注射剂不溶性微粒检查法中增加了光阻法。2001年10月我所购置了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厂生产的GWJ-3注射液微粒测定仪,采用光阻法对大输液制剂进行不溶性微粒检查。注射剂不溶性微粒检查法中规定:“所用的纯化水,每100ml中含10lx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10粒以下。”也就是说每1ml纯化水中含有10um以上的微粒应为0.1粒以下。为了了解我科用于注射剂不溶性微粒检查的纯化水是否达到要求,有必要对不同来源的纯化水进行检测、比较,以选择较好的纯化水供我科进行注射剂不溶性微粒检测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维脑路通水针剂微粒的变化情况 ,并与维脑路通输液中微粒进行比较。方法 :用 ZWF- 4D注射液不溶性微粒分析仪测定注射液中的微粒。结果 :维脑路通水针剂稀释到 5%葡萄糖液 2 50 ml以后 ,会使微粒大幅度增加 ,并且与 2 50 ml、含 8g维脑路通输液比较 ,不溶性微粒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直接使用维脑路通输液 ,可以减少药源性疾病 ,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的液体中所存在的可游动、不溶性外源物质,包括玻璃屑、橡皮屑、微生物碎片、药物结晶微粒,穿刺针头斜面滞留微粒等.它们难以被机体代谢和清除,导致微小血管堵塞,除造成输液反应一发热外,还可造成心、脑、肺、肝、肾等重要脏器血管内皮的损伤.我国95版药典规定,静脉滴注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每1ml含100μm以上的微粒不超过20粒.有关护理研究证实,微粒产生与穿刺针头的使用、安瓿的割据、临床用药、病人本身皮肤情况等有关.为了减少输液污染,在临床输液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