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外损后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7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PH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27例中,58例(45.7%)发生PHI,69例(54.3%)未发生PHI。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伤后瞳孔异常(OR=5.944;95% CI 2.139~16.515;P=0.001)、血清D-二聚体浓度≥5 mg/L(OR=4.308;95% CI 1.685~11.013;P=0.002)是颅脑损伤后发生PH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脑损伤后建议早期头颅CT检查,如果存在瞳孔对光反射异常、D-二聚体浓度升高,提示PHI风险较高,应及时复查CT,了解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重型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早期诊治和有效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湖南省长沙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8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262例(发生PHI 125例,未发生PHI 13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部位、出血类型、瞳孔情况、入院时收缩压、伤后至首次CT时间、GCS评分、受伤机制、首次CT和第2次CT的间隔时间、大剂量应用甘露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对PHI发生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出血类型、伤后至首次CT时间、GCS评分、PLT、PT、APTT对PHI发生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伤后至首次CT时间、GCS评分、PLT是PH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5448、3.0975、2.2361.结论 对于首次CT检查时间较早、GCS评分低、PLT较低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要警惕PHI的发生,及时行正规的动态CT复查,提高PHI的诊断和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特点,总结其发病机制,探讨及时诊断、治疗的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67例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入院时按GCS评分:3~5分11例,6~8分36例,9~12分83例,13~15分37例。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颅高压症状,观察治疗过程中,76例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加深,94例患者肢体肌力减退,81例患者频繁呕吐,43例患者躁动,5例患者脑疝。 结果手术治疗94例,保守治疗73例。所有患者依据GOS评分判断:恢复良好114例,中残32例,重残13例,死亡8例(4.8%)。 结论动态CT观察是早期发现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有效方法。对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患者绝不能仅仅依赖首次CT结果即制定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案,应进行专科监测和动态CT观察,根据患者血肿量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09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发生PHI分为PHI组(59例)和无PHI组(35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BI后发生PHI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409例TBI患者中,发生PHI的患者为59...  相似文献   

5.
选取我科2003年2月至2006年2月间收治的104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创伤后首次与第二次CT结果,根据是否有进展性出血分为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组( 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 PHI)与非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组(non-PHI).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颅内压( 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入院时血糖、凝血指标、CT检查时间与PHI的关系,以及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创伤后进展性颅内出血(PIH)发生的CT表现与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2-2013-09收治的626例急性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IH患者与非 PIH患者的CT 表现差异以及PIH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PIH组与非 PIH组首次CT 表现中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是影响急性颅脑创伤后进展性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最强因素。结论急性颅脑创伤后应尽快进行头颅CT检查,以便尽快确诊PIH及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积水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3—2013-12在我院收治的86例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年龄、性别、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脑室积血情况、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与术后脑积水的关系采用χ2检验与多元回归分析,总结术后并发脑积水的高危因素。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积血、颅内感染是术后脑积水发生的高危因素,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为术后脑积水的保护因素。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积血、颅内感染能诱发使术后脑积水的发生,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有利于治疗脑积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进展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和急救措施。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所诊治处理68例颅脑外伤后进展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8例患者中,手术治疗65例,保守治疗2例,放弃治疗1例,按GOS评分,出院时恢复良好53例,中残7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结论颅脑损伤后进展性颅内血肿为临床急危重症,变化快,其预后与及时发现及处理密切相关,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复查CT并急诊手术是成功抢救患者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PH)患者的早期CT征象及CT复查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63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连续头颅CT扫描的表现,确定是否发生PH。分析PH与非PH患者在受伤到首次CT检查时间及伤后早期CT征象等方面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H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189例(30.0%)发生PH,其中有155例在伤后2h内行CT扫描(82.0%)。受伤到首次CT扫描时间越短以及伤后首次CT表现为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挫裂伤、脑肿胀、中线移位、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颅内多发血肿患者越容易发现PH(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H组与非PH组在伤后早期CT表现为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以及初发血肿类型为硬膜外血肿是预测PH发生的最佳因素(P<0.01)。结论对于颅脑损伤后早期(2h内)即行首次头颅CT检查的患者,如果CT表现为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者,应进行更早的连续CT扫描以期能早期发现PH,进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0.
2003-01~2009—11,我院收治额颞叶性进展性出血性损伤5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后进行性出血性脑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患者病灶体积变化对于手术治疗的影响。方法 PHI患者共4 8例,分为手术组(n=3 2)与非手术组(n=1 6)例,比较两组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CS),年龄,六个月GOS,首次CT损伤灶体积以及伤后2 4小时内损伤灶体积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首次CT损伤灶体积与伤后2 4小时内损伤灶体积变化,六个月GO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CS),年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 5),伤后2 4小时内损伤灶体积变化(增大)是手术治疗的高危因素(OR 5.9 6 0,P<0.0 5)。结论对于颅脑外伤后进行性出血性脑损伤(PHI)患者,伤后2 4小时内损伤灶体积增长速度越快,需要手术治疗的风险就越大,手术治疗患者六个月GOS较非手术患者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伤后急性大脑半球肿胀(ACHS)的治疗效果以及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 对38例外伤后急性半球脑肿胀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去骨瓣减压手术.结果 大骨瓣减压术后,CT影像显示脑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环池结构清晰.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标准评估:良好14例(占36.8%)、中残9例(占23.7%)、重残5例(占13.2%)、植物生存4例(占10.5%)、死亡6例(占15.8%).结论 早期去骨瓣减压手术可改善患者预后,而脑肿胀合并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后出血性脑挫伤处血肿量明显增加以及出现创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比较CT和MRI在重型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29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均在入院后4.5 d内行CT和MRI检查,两者间隔在2 h以内。结果 CT对颅骨骨折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I(P<0.05),但CT在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挫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检出率明显低于MRI(P<0.05),尤其对脑深部组织的小损伤灶的检出率。结论 将MRI检查应用到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中可弥补CT的不足,提高确诊率,且对预后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重型颅脑创伤早期监测及预后判定的作用.方法 对58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术前及术后使用128层螺旋CT行头颅CTA动态检查.结果 重型颅脑创伤后CTA显示脑血管主要发生五种变化:血管移位、动脉痉挛或闭塞、动脉穿支减少、脑深静脉狭窄或闭塞、大脑浅静脉狭窄或闭塞.大动脉痉挛或闭塞者预后差,大脑深静脉如大脑内静脉和基底静脉同时闭塞者预后极差,大脑浅静脉的狭窄或闭塞反映了颅内压的变化.结论 CTA可用于重型颅脑创伤的早期监测及预后判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做床旁移动CT(MCT)扫描和转运患者到放射科做常规CT(CCT)扫描时,所需要的医护人员数、累计工作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总结移动CT临床应用技术特色和优势。 方法介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床旁移动CT扫描和常规CT扫描的方法,对比分析2010年8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1917例在NICU做移动CT床旁扫描和593例在放射科做常规CT扫描的相关并发症及技术操作失误、需要的医护人员数及累计工作量,并依据伤情将MCT组和CCT组分为特重型(GCS 3~5分)和重型(GCS 6~8分)两个亚组,分析移动CT在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技术特色和优势。 结果在NICU应用移动CT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床旁移动CT扫描,操作简便安全,无需转运患者。移动CT组中GCS 3~5和GCS 6~8分亚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2%和0%,而相同GCS亚组的常规CT扫描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6.87%,18.82%(P<0.05)。移动CT床旁扫描仅需要3名医护人员参加,GCS 3~5分和GCS 6~8分亚组耗时分别为(15.02±1.53) min和(13.01±1.31) min,3人累计工作耗时分别为(45.05±1.54) min和(39.03±1.32) min,而转运患者到放射科做常规CT扫描需要5名医护人员参加,其与MCT相同GCS亚组的耗时分别为(40.04±4.32) min和(30.03±3.13) min,5人的累计工作耗时高达(200.23±4.45) min和(150.18±3.35) min (P<0.05)。 结论在NICU使用移动CT床旁扫描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可显著减少因院内转运患者到放射科做常规CT扫描引起的相关并发症,明显减少医护人员数量和累计工作时间。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impact of private insurance coverage on discharge disposition after a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using injury in a motor vehicle accident (MVA) as a proxy for private insurance, controlling for age and severity of injury. METHOD: Cross-sectional study. PATIENTS: Patients with TBI discharged between 1993-1994 and 2000-2001 (n = 9,703). MAIN OUTCOME MEASURE: Discharge destination from acute care; controlled odds ratio (OR) and confidence interval (CI) for type of injury. RESULTS: Type of injury, age, and length of stay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discharge destination. However, the motor vehicle accident patients are 56% more likely to be discharged to home with support services than patients with similar injuries from falls. CONCLUSION: Even in a system with universal coverage, availability of private insurance type is a potential independent determinant of post-acute care services. More research is requir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this relationship has on the cost and outcomes of care for TBI patient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薄多层螺旋CT和脑灌注成像在急性颅脑外伤(TB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2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检查资料,均于伤后6 h内行超薄多层螺旋CT(MSCT)和CT脑灌注成像(CTP)检查,全部病例于伤后2~3 d动态复查MSCT明确诊断,将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评价。结果在MSCT与CTP这两种检测方法中,CTP在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的诊断中优于超薄MSCT(P0.05),并且病灶周围低灌注区域大于超薄MSCT。结论 CTP对于急性颅脑外伤早期和微小损伤的诊断优于超薄MSCT,同时可以反映脑组织的灌注情况,具有可靠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