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4 毫秒
1.
杜世华 《安徽医药》2014,(12):2324-2326
目的:通过探讨2008-2012年该院围生儿死亡数、病死率及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进一步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89例围生儿死亡资料,了解其特征。结果围生儿病死率7.79‰。本市户籍仅占全部围生儿死亡的7.87%,非本市户籍为92.13%,死胎比例最高,占总死亡数的52.81%,其次分别为新生儿死亡和死产。出生畸形居死亡因素中的首位,其次为脐带原因、早产、新生儿窒息、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等。结论提高非本市户口孕妇孕期保健意识,加强孕期筛查及监护,提高新生儿抢救能力,有助于降低围生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吴英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558-559
目的探讨围生儿死亡的相关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旨在降低围生儿病死率。方法收集整理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死亡的围生儿2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死亡围生儿中死胎16例,死产3例,早期新生儿死亡2例。死胎原因为先天畸形、妊娠并发症及不明原因;死产原因为新生儿窒息;早期新生儿死亡原因为新生儿低体质量、出生缺陷。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农村高于城市,孕周小者高于孕周大者,未接受系统产检者高于接受系统产检者。做好孕期保健和产前检查,加强高危妊娠管理,完善新生儿急救网络等是有效的干预措施。结论死胎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类型,先天畸形为引起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定期做好产前检查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围生儿死亡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进一步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方法 对2007-2011年在钦北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围生儿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3年的围生儿死亡率为25.02‰,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农村高于城市;209例围生儿死亡中,死胎150例,死产12例,治疗性引产27例,早期新生儿死亡20例;多胎的孕产妇围生儿死亡率高于单胎围生儿死亡率.结论 出生缺陷是我区围生儿死亡的首位原因,占围生儿死亡数的62.12%,加强孕产期保健,开展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尤其是对农村孕产妇的管理,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进而减少围生儿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南海区西樵镇围生儿的病死率、死因和死亡相关因素,明确本辖区围生期保健的重点,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围生儿的病死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南海区西樵镇分娩的围生儿的死亡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在7964例围生儿中死亡77例,围生儿病死率为9.67‰。其构成比为死胎占首位(57.14%),其次是早期新生儿死亡(31.17%)及死产(11.69%)。死因前3位依次为胎儿脐带因素、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先天畸形。围生儿专家评审组评审结果是可避免死亡和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占59.74%。结论在西樵人民医院分娩的围生儿病死率还有下降的潜力。因此,应结合死因分析,制定一系列相关措施,加强围生期保健及高危妊娠的管理,提高产科、儿科的诊疗技术和群众自我保健及围生期保健知识水平,才能进一步降低围生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郫县2008—2009年婴儿死亡状况,探索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对2008—2009年郫县婴儿的死亡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年间围生儿(7 d内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为4.09‰、5.02‰、8.85‰,围生儿(7 d内新生儿)死亡数、新生儿死亡数占婴儿死亡数的构成比分别为46.27%、56.72%;婴儿死因前五位为出生窒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肺炎、其它先天异常、先心病。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提高产科技术,提高对小儿肺炎诊治能力,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是降低婴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张华君 《成都医药》2010,(3):212-213
目的:了解郫县2008—2009年婴儿死亡状况,探索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对2008—2009年郫县婴儿的死亡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年间围生儿(7 d内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为4.09‰、5.02‰、8.85‰,围生儿(7 d内新生儿)死亡数、新生儿死亡数占婴儿死亡数的构成比分别为46.27%、56.72%;婴儿死因前五位为出生窒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肺炎、其它先天异常、先心病。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提高产科技术,提高对小儿肺炎诊治能力,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是降低婴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分析2006年、2007年吴中区围生儿死亡病例的一般情况、死亡原因、产前检查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①围生儿死亡发生率为6.92‰。②围生儿病死率流动人口发生率明显高于本地人口。③围生儿死亡原因前3位顺位依次为不明原因、早产、畸形。结论①加强孕产期保健知识的宣传,提高孕产妇(特别是流动孕产妇)文化素质及自我保健意识,自觉接受围生期保健。②开展优生优育咨询,提高孕期监测质量和宫内诊断技术,减少孕足28周畸胎的治疗性引产数。③提高医疗保健人员诊疗技术,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因此应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加强优生优育知识的宣传和孕期的监测,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降低围生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围生儿死亡原因及防治措施,减少围生儿死亡率。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1年至2005年10月在该院妇产科分娩的72例围生儿死亡原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死胎36例,占围生儿死亡总数的50%,死产24例,占围生儿死亡总数的33.33%,新生儿死亡12例.占围生儿死亡总数的16.67%。死亡原因依次为脐带因素、胎儿畸形、胎盘因素、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早产及其他因素。结论 加强孕期保健及优生知识的宜教和咨询,提高孕妇的自我保健意识,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的前提;进一步加强孕期胎儿监护措施,及时发现并纠正母儿异常情况,提高产前诊断及产科医疗水平,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塔城市围生儿病死率和死因顺位的变化,了解围生儿死亡原因,评价围生保健工作水平,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围生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生儿病死率。方法按照我国统一的围生儿死亡标准的要求,以塔城市各助产机构上报的围生儿死亡登记卡及出生的围生儿作为调查对象,计算出围生儿病死率,进行死亡因素分析,观察死因顺位的变化情况。结果 2008年10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的5年间围生儿病死率平均为0.94%,导致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依次为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不明原因的死亡、先天畸形。结论降低围生儿病死率必须从婚前、孕前开始抓,积极动员孕妇参加产前筛查和监测,致力增强产前诊断的能力,以此充分提高孕产期保健水平,使尽可能在28周前发现出生缺陷并及早采取干预措施,从而降低围生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本地区的围生儿死亡情况,确定保健工作重点,制定合理的保健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本地区75例围生儿死亡情况,结合"围生儿死亡报告卡"分析死亡原因。结果 8632例围生儿5年死亡75例,5年死亡率为8.7‰。2006~2010年各年死亡率依次为13.6‰、9.2‰、8.3‰、6.4‰、5.7‰。孕周≤37周、37~42周和>42周的围生儿死亡分别为50例(66.7)、18例(24.0)和7例(9.3)。死胎46例(61.3)、死产7例(9.3)、新生儿死亡22例(29.4)。死亡原因以出生缺陷为主(57.3),其次是胎盘因素(18.7)和脐带因素(12.0)。结论应加强孕妇围生期管理,做好优生优育宣传工作,宣传孕期定期体检的重要性,增强孕妇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产科诊断技术和保健水平,切实降低本地区围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新生儿疾病及死亡原因构成,并比较不同病种的病死率.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病房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收治的新生儿1 342例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1 342例占同期儿科住院总数8 536例的15.72%,死亡71例占同期儿科死亡总数105例的67.62%.新生儿疾病病死率为5.29%.从住院新生儿疾病的构成比来看,以新生儿窒息为主,其次为早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等.死亡病例中死因前三位依次为新生儿窒息、早产极低体重儿、肺透明膜病.出生后3 d内死亡61例占新生儿期总死亡71例的85.92%.结论:由于围生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疾病诊治水平的提高,新生儿疾病病种及死亡率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降低围生儿的患病率与病死率,必须加强产科和儿科紧密合作,作好围生期的保健工作,进一步提高复苏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围生儿的死亡原因,以提高围生期保健及产科工作质量,降低围生儿病死率。方法收集因各种原因而死亡的276例围生儿的病例资料,并分析各种具体的致死性原因及胎龄、体质量分布情况。结果围生儿病死率占30.6‰(276/9018)。其中早产儿死亡146例,占围生儿病死率的52.9%,早产发生与两方面有关:①母亲个人生活史如妊娠年龄、流或早产史、不良嗜好及工作环境等;②妊娠合并症如产前出血、妊娠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及孕期感染等有关。早产儿死亡病因为缺氧、肺部疾患、畸形、感染性或出血性疾病。结论预防早产发生,加强围生期保健及监护,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合理使用宫缩抑制剂,是降低围生儿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新生儿死亡原因,提出预防措施,降低生儿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死亡的200例新生儿资料。结果住院新生儿死亡原因主要为早产、感染、窒息及先天畸形等。结论加强孕期保健、预防并治疗孕期并发症、防止早产及感染的同时防治窒息及先天畸形是降低新生儿发病率及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宁波市江东区近5年来围生儿出生缺陷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围生儿保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本区围生儿出生缺陷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年新生儿出生数为13 334人,围生儿出生缺陷376例(28.2‰);其中本地户籍的出生缺陷儿发生率22.0‰(245/11 123),异地户籍的出生缺陷儿发生率为59.3‰(131/2211),本地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异地户籍者。出生缺陷前5位是先天性心脏病、总唇裂、脑部缺陷(无脑儿、脑积水、脑发育不良)、外耳畸形、多指。结论重视孕产妇的一级预防,加强对流动人口育龄妇女保健知识宣教、提高参与孕前及孕期保健人数,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我院2003至2012年10年间围产儿死亡原因,提出有效的干预对策,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我院围产儿死亡情况及孕妇基本情况.结果 10年间共出生围产儿29 409例,围产儿死亡244例,死亡率为8.30%;其中,死胎146例,占围产儿死亡的59.84%,死产46例,占18.85%;早期新生儿死亡52例,占21.31%.围产儿死亡的前3位原因顺位是出生缺陷(85例,占34.84%)、胎儿因素(65例,占26.64%)、新生儿疾病(41例,占16.80%).2008至2012年组与2003至2007年组比较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下降,经统计x2=28.384,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院围产儿死亡率近3年维持在5%左右,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产前诊断水平,预防出生缺陷,避免出生缺陷儿进入围产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甘井子区2001~2009年围生儿死亡状况,探讨死因构成,制定干预措施。方法:对2001~2009年382例围生儿死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2例围生儿死亡中,畸形及不明原因死胎212例,占55.5%。相关376例孕产妇的系统管理率为71.73%。结论:提高本地区及流动人口孕产妇的系统管理率,加强孕前、孕期及围生期保健工作,建立、完善产前诊断体系,可有效降低围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733例围生儿死亡与保健因素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玉璘  李丽琴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1):2903-2903
目的:本文通过733例围生儿死亡与保健因素关系的资料分析,总结经验,指出围生儿保健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今后工作重点。方法:收集10所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2002、2003、2004年围生儿死亡报告卡进行分析。结果:围生儿死亡率17.14‰,其中死胎占46.02%、死产15.57%、早期新生儿死亡占38.41%。死亡原因与产前保健、产前诊断、产科的急救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提示降低我市围生儿死亡率的工作重点应在农村,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质量、提高产前畸形儿筛查和新生儿急救措施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即孕36周后至胎儿出生24小时内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制定正确的对策和相应的措施,以利于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以三级保健网为依据,依据本区1999年至2003年各监测点的围产儿死亡报告卡及围产儿死亡评审记录,围产儿死亡共526例,其中孕36周后至胎儿出生24小时内围产儿死亡175例,占33.3%,进行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原因排位,前3位分别为先天畸形、脐带因素、出生窒息,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孕妇的保健意识,孕期的监测,其次是区、乡镇级医疗保健人员的知识技能问题和管理问题。结论先天畸形是本区围产儿死亡首要原因,因此,应采取积极干预措施,加强保健知识宣教和孕期的监测,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围生儿死亡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方法统计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本院围生儿死亡病例,对报表分类汇总,根据统计结果进行死亡原因分析。结果围生儿死亡共166例,死亡率为27.08%0,死亡分类中死胎为126例,占75.90%。死亡原因分析中首位为出生缺陷,共69例,占41.57%,其中以胎儿水肿综合征为主;而脐带因素已升至围生儿死亡原因的第2位,共51例,占30.72%。结论提高孕期监护及自我保健意识,加强产前诊断和优生咨询,控制围生期出生缺陷的发生,多参数定期母胎监护,适时终止妊娠,可有效降低围生儿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004年至2007年番禺地区流动人口中围生儿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发生类型及相关因素,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对在该院分娩的4268例围生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比较其中围生儿出生缺陷的情况以及该地居民与流动人口中的围生儿出生缺陷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4268例围生儿中,出现出生缺陷的51例,发生率为1.19%。其中流动人口出生缺陷38例,占同期出生缺陷的74.5%;出生缺陷病死14例,病死率27.5%,为非出生缺陷围产儿病死率的60倍;围生儿出生缺陷涉及18个病种,单发缺陷29例,多发缺陷12例,致死和难治缺陷10例,其中颔面五官缺陷居分类之首;发生出生缺陷的围生儿在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但与母亲某些因素相关。结论该地区流动人口出生缺陷率高于该地区居民人口出生缺陷,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该地区内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的优生优育知识宣教,规范孕期检查,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