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难经》是否为传世本《黄帝内经》的解经之作在学术界存有争议。为厘清《难经》与传世本《黄帝内经》的关系,本文试从经脉学说形成与演变过程的角度切入,通过比较分析《难经》与《素问》“三部九候”概念和“独取寸口”诊断技术的差异,发现:《难经》中“三部九候”是在“寸口”一处动脉搏动部位进行分区和分层后形成的示意概念,与《素问》中的实体概念外延不同;《难经》“独取寸口”脉象的解析是基于血脉理论中的“循环说”与横向分布理论,“独取寸口”脉法通过诊察“寸口”一部,映射出全身内外上下气血异常部位以知病之所在,通过诊察“寸口脉”与“肾间动气”共同决其死生,补充了《素问》中“独取寸口”脉法以定死生之功;《难经》与《素问》在脉诊理论与技术差异背后的由来可能与扁鹊医学在两汉时期的演变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甘澜水,历来都释为即“流水杓扬万遍,名澜水,亦名劳水。”考“澜”,《唐韵》、《集韵》、《韵会》:“音澜,大波也。”《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广韵》:“音斓,义同。”又米汁也。《周礼·地官橐人注》:“潘澜戋馀不可橐也”。《礼内则注》:“()力旦反或作澜”。《辞海》“澜”条释通“澜”。淘米水。《礼记·内则》:“(火覃)潘清面责”。郑玄《注》:“潘,米澜也”。“潘”,《说文》:“淅米汁也。”“淅”《说文》:“汰米也。””汰”,《说文》:“滑也。”《后汉书·陈元传》:“洮汰学者之累惑。”李贤《注》:  相似文献   

3.
紫苏子药名沿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世美 《河南中医》2005,25(5):62-63
目的:通过对“紫苏子”名称的考释,为“紫苏子”药名正名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分析研究古今有关文献,考释“紫苏子”名称的源流。结果:“紫苏子”原称“苏”之“子”,始载于魏晋《名医别录》;“紫苏子”之名始见于唐初《药性论》及方书《备急千金要方》等;宋以后的《本草品汇精要》、《雷公炮制药性解》、《炮炙全书》、《神农本草经读》等本草及炮制、药性著作则在“紫苏”项下介绍“紫苏子”;而《炮炙大法》、《本草崇原》、《本草易读》、《本草择要纲目》、中医院校教材《中药学》用“苏子”作为“紫苏子”正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国药材学》、《中华本草》、《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等本草、炮制与辞书均以“紫苏子”作为正名。结论:“紫苏子”应作为本草的正名。  相似文献   

4.
藏象一词,首出《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载“帝曰:藏象何如”句。王冰作了中肯的注解,指出:“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就是说“象”是人体外在征象。而“藏”、顾名思义,匿也,蓄也。其音,《唐韵》昨郎切;《集韵》慈郎切;《韵会》才浪切,音藏。《说文》言“匿也”。在《说文》与《汉书》均作“臧”字,后人加“ ”而为“藏”。可知古代“藏”与“臧”通假,均是隐匿深藏之谓。故张介宾说:“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日藏象”。至于“府”,与“藏”字义也本无二致,《韵会》作匪父切;《说文》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方剂分类,历来推崇“七方”、“十剂”之说。“七方”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即大、小、缓、急、奇、偶、复。至宋成无己在他的《伤寒明理论》中才明确提出“七方”之名。“十剂”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出自北齐徐之才的《药对》,也有人认为出自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但两书均已佚失,无从查考。据《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医述》等书记载,“十剂”为“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  相似文献   

6.
《内经》“血脉气化”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在描述经脉时大量引用了“血气”或“气血”等词,对此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是“血”与“气”二词的连用,是词语从单个词素向复合词语转化的表现。笔者认为,这不仅是构词上的问题,还反映了某种思想,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1 言“血气”,重在“气” 《内经》言经脉之“气”与“血”,只有多少之别,并无有无之分,大致有“多气多血”、“多气少血”、“少血多气”、“少血少气”四类(《灵枢·九针诊》)。《素问》、《灵枢》、《太素》、《甲乙经》等对此记载虽不十分一致,但直至《甲乙经》  相似文献   

7.
三经将通行本《素问》与日本仁和寺卷子本《太素》逐篇逐句对照核实,并在吸取龙伯坚、小曾户洋等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理成《(素问)(太素)正文对照表》。《素问》《太素》正文对照表说明一、凡《太素》所栽《素问》某篇全文者,在“素问·内容”栏内出“全文”两字,如《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所载基本全者,在“素问·内容”栏内出“基本全”三字,并在“备注”栏  相似文献   

8.
在《金匮要略》中,“搏”字共出现二十一次之多。它们分别见于《脏腑经络篇》“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痉湿暍篇》“风湿相搏”出现三次;《中风篇》“寒虚相搏,邪在皮肤”“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血痹  相似文献   

9.
据《甲乙》载,肓门穴主治“妇女乳余疾”;《千金》又“主心下大坚”(《甲乙》属肓俞主治),《外台》合为一条:“主心下大坚,妇人乳余疾”;《圣惠方》于“下”后多出一“肓”字,“乳”后多出一“有”字;至《聚英》则作“主心下痛,大便坚,妇人乳疾”,《类经图翼》又作“主治心下痛,大便坚,妇人乳痛有余”。对这些差异应作如何解释呢?我们就以上文献按先后作一比较,不难看出其中的错误:一误在《圣惠方》的增“肓”“有”二字;再误在《聚英》的增“便”字,去“余”字;三  相似文献   

10.
对胰腺在祖国医学中属脏还是属腑,它的形态位置、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治疗原则及用药等问题,根据本人的认识及临床体会作一初步探讨。一、祖国医学中的“胰”关于“胰”字的记载,日本文献把“脾”写作“膵”,就是现代医学的胰腺。我国“胰”的古字,《类篇》写作“(?)”,在古代中医文献中“膵”、“(?)”、“胰”常通用,不过在《内经》、《难经》无此类字眼。最早记“胰”字的医书是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在《肘后方》中提到猪胰治病有五处;唐·《千金方》、《外台秘要》,明·《本草纲目》均有用猪胰、羊胰等动物胰腺治病的  相似文献   

11.
炮制,古代一名“炮炙”。“炮”:《说文》释为:“炮毛炙肉也,”《广韵》释为:“一曰裹物烧也。“炙”,《说文》释曰:“炮肉也,从肉在火上。”《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之。”《传》:“炕火曰炙。”可  相似文献   

12.
《异体字整理表》将“并”与“”、“”作为一组异体字,“并”字规定为通行的“正字”。所谓异体字,是指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相异的字。根据对成本《伤寒论》(据明·赵开美刻《仲景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并”与“”、“”三字用法的分析,结果表明三字含义明显不一,且用法各异。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一组字并不属于异体字。下面就“并”与“”、“”三字在《伤寒论》中的用法加以辨析。1《伤寒论》中“并”与“”、“”的用法(33例)1·1“并”字在成本《伤寒论》中共出现20次,皆是合并、兼具、连同之义1·1·1“…  相似文献   

13.
"独取寸口"脉法与"天人合一"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取寸口”脉法确立于《难经》,而实际渊源于《内经》。通过对《内经》“独取寸口”之论述的探究,发现“独取寸口”之理,实乃《内经》中“天人合一观”在脉法中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4.
十一、何谓“气发”《大成》中风池穴有“气发耳塞”的主治症,何谓“气发”?检《聚英》《铜人》所载相同,但《甲乙》却是“气厥,耳目不明……风池主之。“原是“厥”字,《铜人》时因形而讹为“發”,现又简化为“发”,进一步掩盖了“厥”之真相,现当纠正为“气厥”才是,意指气逆向上,上盛下虚之证。十二、“眯目”之迷《大成》偏历穴主治“眯目(?)(?)”,眯目为“目微微合拢”之意,而《甲乙》载作“(?)目,目(?)(?)”;《千金》卷六上,《外台》也有  相似文献   

15.
江苏新医学院主编之《中药大辞典》(以下简称《辞典》),将“谷白皮”作为“米皮糠”之异名,并注明其出处为《千金翼方》(见《辞典》上册974页);将“穀白皮”作为“楮树白皮”之异名,并注明其出处为《千金方》(见《辞典》下册2291页)。此两处之“谷”字与“穀”字,实均为“埤”字之误。按“穀”与“穀”,是形、音、义俱不相同的两个字。“穀”,《说文解字》云:“楮也”;《类篇》:“音构,义同”;《埤雅》:“皮白者穀,斑者楮,盖一物三名也”;《康熙字典》列于木部。“构”,《说文解字》:“续也,百  相似文献   

16.
泄泻在《内经》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名称,《内经》把泄泻分属于五脏。隋唐以前的《颅囟经》始有小儿的“水泻利脾冷”应“以温脾敬主之”的简要记载。隋·《巢氏病源》、唐·《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均称本病为“下利”。宋以后统称为“泄泻”。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据时令以定吐泻的寒热属性,热泻用玉露散,寒泻用补脾散,后世医家  相似文献   

17.
“腠理”一词多次出现于《黄帝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是一个重要的中医概念;然而在论述其内涵时多易与“皮肤”“玄府”等概念混淆。通过整理《内经》《伤寒》《金匮》等典籍中有关腠理的论述,在三个概念的对比中阐明其本义,进而初步探索运用“腠理”概念进行诊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考查“素”字语意的古今变化、各家对于《道德经》的注解以及《素问》与《道德经》在内容、观点上的联系,提出:《素问》可能得名于《道德经》的“见素抱朴”;“素”与“朴”一样,有指代“本”、“质”的意义,是“道”本体概念的一种指称。这一判断印证了黄老哲学对中国医学影响的深远,也符合中国古代哲人“为先圣继绝学”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19.
膻中穴的古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膻中”一词,最早见于《灵枢·经脉》。别称有“元儿”《甲乙经》、“胸堂”《千金方》、“元见”《大成》、“上气海”《图翼》。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头之间陷者是《难经》)。仰卧或正坐,在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即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取之(玉堂下一寸六分,横量两乳间陷中,仰而取之《针灸大成》)。刺灸方法:平刺0.3~0.5寸;可灸。《甲乙经》:“咳逆上气,唾喘,短气不得息、口不能言。”《圣惠方》:“胸膈满闷”,“气噎”。《针灸大成》:“主哮喘肺痈,咳嗽,瘿气。”“主上气短气,咳逆,…  相似文献   

20.
此典故在《韩非子》、《墨子》、《管子》、《荀子》、《尸子》等多种书籍中出现过,基本意思大体上是一致的。如《韩非子·二柄》中说:“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所以“楚腰”、“细腰”、“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