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完黎明同志的《与<略论“存津液”在<伤寒论>中的运用规律>一文的商榷》(以下简称《商榷》)后,受益良多。然笔者认为,若非《商榷》与拙作的论题不一,  相似文献   

2.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它不仅反映了格萨尔时代的社会政治和民俗风情,而且还收录了很多医学知识,为研究古代的藏医药提供了珍贵素材.  相似文献   

3.
正余之从教于上海老龄大学,已数历寒暑,平素专授《古文与书法》。书法主甲骨形韵,文章则选适老龄之需者。《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乃为重点篇目,自不待言也。窃以为,《黄帝内经》固中医典要,《上古天真》尤健康雅言。句句金石,字字玑珠。如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寥寥数语,抵得煌煌巨著,百千赘言。衣食者,人之所需也,或积淀传统文化,或生发流派时尚,就健康言,各美其食而任其服,  相似文献   

4.
我在1960年《辽宁医学杂志》第九期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之版本及其内容沿革之探讨”,最近接到何爱华同志对这篇文章中的一节提出商榷,我认为这是贯彻“双百”方针的好事。我历来认为自己有个毛病,即好读书不求甚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韩氏再传伤寒论》一书作简单介绍。本书有三大特点:一恢复《伤寒论》无错简的本来面貌,这是近一千八百年来,无人能完成,笔者经近十年的不懈努力所完成的重要工作。全书以伤寒例、平脉、辨脉、太阳病等六经脉证并治为顺序,以再现张仲景当时无错简之原貌。二以气化的观点贯通六经的全部理论,用以讲述《伤寒论》的理法,使中医理论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更为完善的高度,并揭示了其深奥的内涵,纠正了很多一直困扰中医学界的理论认识上的重大失误,为深入研究《伤寒论》条文铺平了道路。三对原文进行注解,博采众家注释之长,又以按语而深入解释,因非一家之言,故能博采并叙,又开后世注家海纳百川的独特风范。  相似文献   

6.
胡连玺 《山西中医》1995,11(3):48-49
再论太阳病为热证──兼答薛兴中同志商榷文太原市中医研究所(030001)胡连玺关键词太阳病,伤寒论,热证拙作《“伤寒”非伤于寒邪论》在本刊1993年第3期刊出后,喜读薛兴中同志《也谈标准太阳病、太阳病正治法及其他》一文(以下简称《也谈》文),对拙作中...  相似文献   

7.
赵简子不姓赵,孟也非其另一名。赵简子为嬴姓之赵氏,赵孟是当时人对于赵氏宗主的通称。赵简子执政不在晋昭公朝,而在晋定公朝。  相似文献   

8.
一、大建中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原文是:“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原方由蜀椒二合干姜四两人参二两饴糖一升组成。对大建中汤证历代注家看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见解:1.认为是寒实证。如沈明宗《沈注金匮要略》:“邪气充斥上焦而为寒实。”魏念庭《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此所谓寒实之证。”2.认为是虚中挟实证,一方面认为有正气虚,同  相似文献   

9.
《湖南中医杂志》1988年第3期曾刊载拙稿“方名选释”,文中谈及越鞠丸之命名。关于越鞠丸之方名解释,有两种观点:其一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的,栀子古称越桃,川芎古称山鞠穷,故认为:“丹溪朱氏治六郁越鞠丸中用越桃、鞠穷,故以命名。”在本刊1988年第  相似文献   

10.
谢鼎苏同志《对〈伤寒论选读〉一书中几个问题的商榷》(以下简称《商榷》)一文,读后深受启发,增益不少。对于其中几个问题的答复,本来不敢自专,奈苦于《伤寒论选读》系本院主编,又应编辑同志之约,是故不揣愚昧,聊进刍言,互相学习,仅供参考。一、《商榷》认为,在“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后,《选读》谓:“本条虽未提发热,但  相似文献   

11.
京大戟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的根,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如《本经逢原》、《本草崇原》、《本草求真》、《得配本草》、《本经疏证》、《本草分经》等,说明该药历代都有应用。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药学》将京大戟与甘遂、芫花、千金子、商陆、牵牛子、巴豆一起列入泻下药的峻下逐水药类。京大戟味苦性寒,泻下作用峻猛,通过剧烈腹泻,使体内潴留的水液随从大便排出。京大戟在《中药学》教学大纲中虽然是了解的中药,但由于毒副作用大、不良反应多、安全性差,并易于损伤正气,用药禁忌…  相似文献   

12.
《华佗神医秘传》点校本,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沈阳版。是书托名华佗撰,孙思邈编集,为世所公认之伪书。除书伪之外,此书之注释亦颇多错误,兹择点校者注按中的明显讹误,加以驳正如下。 1.华佗治伤寒下痢神方:“伤寒腹中微痛,下利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学报》一九八五年第五期刊登的龚占悦同志《“肺朝百脉”辨》(以下简称龚文)一文,拜读后受益匪浅。诚如龚文指出的,拙文在引用古典医籍的原文和古代书名上存在着一些差错。顺此向医界同仁表示歉意。  相似文献   

14.
殷品之同志对“《金匮》瓜蒂散中赤小豆辨析”提出质疑,题为“《金匮》瓜蒂散中赤小豆辨析之辨析”(以下简称殷文),阅后获益非浅.但文中的主要论点和论据仍有含糊不清或自相矛盾之处,故再笔以切磋琢磨.一、殷文认为“三方中的赤小豆,性味不同,用量不同,服法不同,即可知其为二种同名异物”、这种论点是否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呢?简析于下:1、殷文所谓之性味不同的依据是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但该书中将同一种药物注为不同性味者,并非仅赤小豆一味.如柴胡,在大柴胡汤中注为“味甘平”,在柴胡桂枝干姜汤中注为“苦平”,在四逆散中注为“苦寒”,在小柴胡汤中注为“味苦微寒”.又如白术,在五苓散中注为“味甘平”,  相似文献   

15.
日人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卷三十九方论十七列有《华佗尤候》一书,其下注是:“按右见于《幼幼新书》。”今检《幼幼新书》卷四十前代方书第十三列有《华佗尤候》,后文是:“后汉华佗撰,佗字元化,沛国谯人。”由此可知则宋人刘防等著《幼幼新书》时,认为《华佗尤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之所以富有生命力,历千七百余年而不衰,除了这部著作的内容是数千年间医疗实践的真实记录和总结以外,还与历代医家深入研究《伤寒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伤寒学说有关。本文就历代伤寒注家的研究情况初步探讨如下。整理编次揭示了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大家知道,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公元三世纪初,时值汉末战乱纷起,以致散失不全。西晋太医令王叔和进行广泛搜集,甚至“有闻必录”,将其中伤寒部分整理、编次为《伤寒论》。这是一个研究过程,也是一种研究方法。从现行宋本或成本《伤寒论》  相似文献   

17.
唐汉钧 《光明中医》2012,(9):1881-1882
1884年(清.光绪10年)唐容川著《血证论》。载:"刀伤去血过多,伤其阴分,证见心烦、发热、口渴,治宜补气以生血。血足津生则不渴矣"。"如流血不止者,恐其血泻尽,则气散必死。去血过多,心神不附,则烦躁而死"。"如亡血过多,烦躁、口渴、发热、头晕等证。……血虚发竭者,心烦不寐,盗汗身热"。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康平古版《伤寒论》第244条出发,认为244条是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和五苓散证的鉴别条文,进而证明了宋版《伤寒论》154条、156条的原文将后世的注解揉入了张仲景的正文,且此注解误读了张仲景的本意;最终证明了宋版《伤寒论》164条中表未解不可用桂枝汤解表,仲景此处言未尽意给现代中医临床以重要的启迪:对于阴阳两伤,气血亏虚,又外邪未除的患者,最佳的治疗方式就是等待,等待患者体内阳气精血恢复,才能进行下一步治疗;以上条文仲景虽然是分别论述,实则不可分割,值得各位同道深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 笔者于研习《素问》之时,所遇难字、僻字颇多,一般借助前人诠注便可解开疑惑。相反,有时遇到一些极其平易之词,即使参阅多家诠注也往往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如“按、密、被、敛、平”等词,并非深奥,但古今注本,望文生义、曲解其意的也不乏其例。究其原因,多为以今义强解古经所致。本文特列误注四则并加以辨正,冀引起同道对经籍中平易之词的重视。一、按[原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医古文一课,国家教委迄无统一教材。我院参照兄弟院校经验,除自选一些中医古籍论著外,另采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为代用教材。该书内容丰富,取材允当,体例设计和章节安排,都比较符合教学规律。因而它在全国高校作为一部权威性的著作,能够使用近30年,历久而不衰。然而,由于该书系集体创作,见仁见智,歧异綦大,微瑕小疵,势所难免,其中文选部分的注释和标点,问题尤为突出。1980年,教育部曾调集许多专家“用半年时间”对该书“进行一次全面修订”,但是,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仍须不断改进和完善。鄙人不揣谫陋,谨将在教学过程中和几位研究生共同感觉到的一些问题提出来,以向该书编者和广大读者商榷、请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