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5年1月~2006年12月12月收治的18例腹壁切口及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均有剖宫产史或经阴道分娩时会阴侧切史,所有病例均行病灶切除,术后1~5年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病史、典型临床表现及妇科检查做出诊断,手术治疗是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收治2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剖宫产术后患者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潜伏期一般为1~3年,平均(21.5±13.8)个月,以单个病灶多见,病灶多发生在皮下脂肪层(约占76.2%),均行手术切除病灶。手术后均一期愈合,一次性痊愈。出院后口服孕三烯酮药物3~6个月预防复发;随访6个月~3年无复发。结论剖宫产术后引起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方案,临床中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规范手术,预防子宫内膜的种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本院2006年5月~2012年6月6年间收治的2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术后加以治疗观察,随访1~5年,无患者出现复发现象.结论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仅凭单纯的手术治疗可以治愈,但手术的关键在于是否彻底切除了病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术后加以治疗观察,随访1~5年,无患者出现复发现象。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仅凭单纯的手术治疗可以治愈,但手术的关键在于是否彻底切除了病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8例剖宫产术后发生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剖宫产术后,表现为切口瘢痕部位出现疼痛肿块并随月经周期变化,8例患者均行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明确为子宫内膜异位症,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手术史、典型临床表现及超声检查做出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剖宫产术中注意腹壁切口的保护是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2000.1~2010.1收治的13例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全部是经阴道分娩,10例有会阴侧切史,3例有会阴撕裂伤史,其中8例产妇行人工剥离胎盘术,4例行产后清宫术,13例均行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13例均诊断正确。术后随访3~5年,13例均无复发。结论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妇科检查,可以做出正确诊断,累及肛门括约肌者应注意鉴别。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发病原因,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切除的彻底是治疗与预防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壁与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2004—2011年间收治的30例腹壁及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依据病史、临床表现、腹部检查均能做出正确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吻合;发病潜伏期介于术后1~10年;均行异位病灶切除术;术前服药可使病灶缩小,但停药后易复发,手术切除者术后随诊无1例复发。结论腹壁与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系手术操作过程中子宫内膜碎片脱落直接种植在切口上形成,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本病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周月英 《淮海医药》2013,31(1):49-5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发生的病因、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5年9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19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行局部病灶切除,术后服用药物3~6个月,随访6个月-2年均未复发。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住症的发生是一种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剖宫产率,规范剖宫产手术是预防子宫内膜种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商丘市妇幼保健院2006年5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2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21例患者均进行病灶一次性切除治愈。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增生纤维结构组织中,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分化良好。术后6年的随访时间里,21例患者均无复发现象。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仅凭单纯的手术治疗可以治愈,但手术的关键在于是否彻底切除了病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对15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剖宫产之后,表现为切口部位出现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痛性结节。结论对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是首选也是最好的治疗方法,术中彻底切除病灶周围0.5~1.0 cm正常组织,可以预防术后复发,剖宫产术中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是防治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足月分娩孕妇,顺产侧切和剖腹产伤口部位出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状的诊断和预防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接受的8例患者出现腹部或会阴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病例进行研究性分析,8例病例术后回访期均为1年。结果对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检查和诊断正确,其中5例属于腹部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3例属于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患者中发病潜伏期最短2个月,最长10个月,其中1例术后2个月发病且产后未哺乳,月经复潮较早。8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手段切除病灶,术后药物巩固治疗,并定期术后回访,无1例复发。结论通过典型病史和临床表现分析,容易对该病进行诊断,发生的概率与分娩时反复进行宫腔操作有关,导致子宫内膜异位有关,病情可进行预防,治疗需要采用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1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2例患者,根据临床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0%,随访2年2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4.0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6.19%,2年后20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47.62%。两组患者治愈率与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经期切口疼痛情况及切口肿块体积变化情况基本一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症状及体征基本得到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典型临床症状、腹部手术史及B超检查可早期做出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联合药物治疗可降低临床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区两个医疗单位自200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共28例手术治疗并术后病理确诊27例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资料,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确诊27例,其中23例表现为囊性型包块的CT表现为与临近器官组织紧密相连的囊性病变。CT值在30-50Hu。囊壁增强后有轻、中度强化。偶伴囊内出血时表现为局灶性高密度灶,出血伴液化后不强化。3例表现为囊实性包块CT表现为近器官组织紧密相连的囊实性病变,具有囊性肿物的大部分CT表现。2例表现为实性包块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实实性肿物质,边界清但边界欠光滑。增强扫描由于异位结节中有子宫内膜血管,肿块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偶伴出血,但此2例其中有1例术前诊断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病理为腹壁纤维瘤。结论 与临床资料相结合,特征性螺旋CT表现结合典型临床症状,能准确作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而且对临床病灶的手术切除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并且诊断迅速、操作简便、无创伤、可靠、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因此,多层螺旋CT(MSCT)是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确切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和预防。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6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术中见12例肿块位于皮下,18例位于腹直肌前鞘,6例肿块累及腹膜。术后有5例患者服用孕三烯酮3个月,其余患者未用药。随访6个月~2年均无复发。结论手术中应加强无茵意识,严格无菌操作规程,术中做好腹壁切口的防护可避免和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医源性传播。经正确诊断并及早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可以治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38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80.9%的内膜异位结节位于皮下,切除标本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上皮腺体或腺体样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术后服药3个月后复查无复发。结论剖宫产术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3例临床资料。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明确的剖宫产史及较典型的临床表现,术后病理检查可确诊;13例患者病灶均为一次手术切除,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病检见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腺体分化良好;随访6个月一5年,无1例复发和恶变。结论手术切除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应尽早手术,切除范围要充分;术中保护腹壁切口以免子宫内膜种植,为本症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特点、临床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09年收治的20例腹壁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随访情况。结果20例患者潜伏期平均为27.7月;75%的患者有典型的症状;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84.2%的病灶位于剖宫产疤痕角部,1例位于左下腹腹腔镜穿刺孔;病灶直径平均3.1em;病灶累及腹直肌前鞘17例,累及肌层2例,累及腹膜层1例,其中19例行常规缝合,1例行减张缝合;术后病检19例为腹壁内异症,1例为腺癌;术后随访1~3年无复发。结论医护人员需要全面认识腹壁内异症,重视预防,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同时对患者要普及教育,是正确对待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的治疗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5例均在腔镜下完成切口疝修补术,手术时间60~180 min,平均(117.00±30.46)min,术后排气时间1~2 d,平均住院时间(16.53±3.46)d。术中无肠管浆膜层损伤、大出血病例。无术后血肿、切口感染、补片感染、肠瘘或死亡病例。10例患者(66.67%)有不同程度的腹壁钉合区域疼痛。术后随访2~11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下采用钉合器或钉合器加缝线贯穿腹壁双重固定补片法修补腹壁切口疝安全、有效。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壁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1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行病灶切除术,术后均无复发。结论腹壁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手术史、典型临床表现与妇科及B超检查做出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对病灶范围大且深的病例,应慎重选择手术时机,术中及术后的正确处理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及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临床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来本院接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患者36例。所有患者在常规手术治疗后均使用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其中19例患者术后使用孕三烯酮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17例患者手术后使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手术后随访8~12个月。以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作为临床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传统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米非司酮进行辅助治疗可有效地提高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